【183】你的人生只有這幾個情況:無常、苦、無我,最後畢竟空!
【184】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來生的人天快樂,而是一種寂靜的狀態!
【185】你要知道,生命出現快樂或痛苦,它的背後是有軌則的!
【186】知因緣所生法,皆悉無常無我!
【187】要是感受不了無常,那你娑婆世界就很難放下了!
【188】你要把無常無我不斷地在心中熏習!
.
天台教觀綱宗
壬三、修行位次(六即)
【182】藏教的出離心這個教法,對淨土宗是相當的重要!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一頁,我們看到第一科的理即佛。
前面講到藏教的基本教義,以下說明藏教的修行位次。
藏教的主要教義是強調業感緣起,它說明我們在人世間的一切的遭遇,包括悲歡離合,這麼多的差別,主要是個人過去的業力所主導,「萬般 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離開我們過去的業力,生命就無有少法可得了。
業力來主導人生的概念,就產生了兩種的心態:
第一種,就是人天乘的增上心。人天乘的人所接觸的也是業感緣起。 增上的意思就是說,既然今生的生命是過去的業已經成熟而創造出來的,是不能改變了,所以就放棄了今生的享受,把所有的希望放到來生。他今 生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欲望,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他的目的是創造一個美 好的來生,讓自己來受用。
人天乘的思考模式,它是以世俗諦的因緣果報為住。雖然他不像我們 生死凡夫是活在現在,及時行樂,他的層次比凡夫高了,他的人生訴求是 活在未來,活在他心中所謂來生的快樂。所以他的心態是增上生的,這是第一種,從業感緣起啟發的增上心。
第二種,就是二乘人產生的出離心。二乘人看人生就比人天乘的看得 更透徹。他說,我現在努力地修學佛法,雖然來生在三界會得到快樂的果 報,但是把快樂果報的表相撥開來,會發覺世間快樂的假相背後是有過失 的。這種快樂有兩種過失:
第一個,不得安穩。因為你在造業時是生滅的,是剎那剎那在造業, 所以這個果報當然也是生滅的。這種不安穩就影響、刺激到我們快樂的本 質,因為我們希望追求到的快樂是穩定的快樂,這很關鍵。
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喜歡不穩定的快樂,否則這不是一種欺騙嗎?在娑婆世界的快樂是不穩定的,它今天有,突然間可能沒有了,會給你產生 一種挫折感跟失望。所以這個快樂第一個後遺症是不穩定。
第二個,它具足障礙。當你的心去接觸快樂時,它很容易激發你的煩 惱、欲望,因為它不穩定。如果快樂是穩定的,我們就不容易起煩惱,反正今天是這樣,明天也是這樣。所以極樂世界的功德為什麼不會激發我們 的欲望?因為它穩定。極樂世界的功德是常樂我淨的,它經常保持常態, 常態的東西不會讓你產生貪欲、瞋恚、嫉妒跟高慢。
而娑婆世界不穩定的快樂,很容易激發我們煩惱的活動,因為你沒有 安全感。一個人沒有安全感時,他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煩惱出來。當然, 你不可能永遠停在煩惱,你會採取行動,會造殺盜婬妄的罪業,你最後要 為你的殺盜婬妄的罪業付出慘痛的代價。也就是說,娑婆世界的快樂,雖然會給你暫時的美妙感受,但是,你未來的生命會因為這種快樂的享受, 付出更大的代價,「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所以,二乘人看人世間的因緣果報,他比人天乘看得更透徹。他整個 生命的訴求,從業感當中,他的重點在於真諦理,不在因緣果報,他趨向偏空涅槃。他認為今生的果報已經是這樣了,來生的果報也不可期待,他趨向不生不滅的涅槃,這是他整個生命的訴求。
而這種出離心概念,在淨土宗很重要!因為到了通教、別教、圓教入了 大乘思想,就不再談出離心了。佛陀認為,你在藏教已經有基本概念了。 所以淨土宗的祖師,講到臨終的正念,不是說你平常把佛號念好就好,它關鍵在於臨終你得念好!因為臨終的正念是檢驗一個人成敗的最關鍵時 刻,養兵千日,用在一朝。而臨終正念提起佛號時,所謂的正念它必須是順從本願!就是你在提起佛號,聽到你的佛號音聲時,必須有兩種心態現前:第一種厭離娑婆;第二種欣求極樂。而厭離娑婆這一塊,是需要藏教的法來引導你了,其他 的通、別、圓沒有這種厭離娑婆的傳承。
所以在淨土宗,厭離娑婆這一塊,基本上是扮演了你臨終成敗的角色。 一個人過不了生死關,很少是因為他不夠欣求極樂,大部分都是娑婆世界 看不破,放不下。所以藏教傳承的教法,在淨土宗它能夠補足、引導我們 如何去厭離娑婆,所以這個教法對淨土宗是相當的重要,它也可以說是決 定你臨終正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一、理即佛
【183】你的人生只有這幾個情況:無常、苦、無我,最後畢竟空!
我們看它的修行位次,它有六個次第。
當我們建立了業感緣起,這個時候「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我們 要經過六個次第的修學。
先看第一個,理即佛。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理即者 ─ 偏真也 :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因滅會真,滅非真諦;滅尚非真,況苦集道。
真諦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一、理即佛。理即者——偏真也。
因滅會真,滅非真諦;滅尚非真,況苦集道?真諦在因果事相
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理即佛,這是講到藏教所依止的理體。什麼叫所依止的理體呢?簡單 地說,就是藏教整個修行的目標。後面的名字佛、觀行佛、相似佛就是趨 向於這個目標。
出離心不是藏教的目標,它是個過程。透過出離心引導他的生命,從世俗諦的因緣果報,而趨向於沒有因緣果報的偏空涅槃。所以出離心是他 的一個方法,但他真正的目的是偏真的涅槃,這是他要的生命狀態。
就是在藏教的生命觀念當中,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來生的人天快樂,而是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受想行識,一種空空蕩蕩的寂靜的狀態,這個是他認為最好的生命狀態。
這個狀態它是由兩個相貌構成的:
我們先看第一個。這個相貌是怎麼來的呢?這種偏空涅槃是「諸行無 常,是生滅法」。首先你要對因緣果報有個認識。只要你在三界得一個果報,那你就擺 脫不了業力對你的操控。不是說你想快樂你就可以快樂,你想痛苦你就可 以痛苦,人生不是你說了算。
那麼人生誰說了算呢?業力主宰。既然是業力主宰,這個問題就嚴重 了。因為業力本身就是動盪不安的,你回憶在造業時,拜佛也好,造罪業 也好,都是剎那剎那生滅,它每一個點都是變化的。所以由業力所變現的 果報,當然也是生滅變化。
那麼生滅變化這個無常,就引生了我們的痛苦,因為你不安穩,從痛苦中你可以知道無我。你為什麼會有痛苦呢?表示你沒辦法主宰你的生 命。如果你能夠主宰你的生命,你一定不可能讓你的生命出現痛苦的,所以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當中最後落入了生滅的空性。所以藏教的空 性是滅色取空,就是雖然現在不是空,但是他終究會趨向於空。
所以這個生滅法,他從無常到苦諦到無我,最後趨向於空性,這個是 他對人生觀察的結果。人生整個過程不管你快樂也好,痛苦也好,人生只 有這幾個情況:無常、苦、無我,最後達到畢竟空,這個三界果報就沒什 麼意思了。
【184】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來生的人天快樂,而是一種寂靜的狀態!
按照藏教的規劃,你的目標在哪裡?
看下一段,「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藏教的意思是說,當這期生命結束時,我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阻止它 的相續,就是今生結束以後,我不能讓來生再出現了,就是無生——生滅 滅已。他透過止觀的力量,斷除生命的後有,我的生命只允許到今生結束, 要畫個句號了,不能無止境地輪迴下去了。這樣當你三界的生命結束以後, 你得到什麼呢?寂滅為樂!「寂滅」這兩個字,是他對生命的一個理想。
我們把寂滅兩個字說一說。
先說這個「滅」字,這個滅是它的一個方法。在《阿含經》裡面,把生命的因跟果,它用火來比喻。因為你造業時,你的心是躁動的,是逼迫的,這個業力本身就是個火,因為它躁動不安。
但是,造業以後,可能是善業,可能是罪業,得果報時這個果報就變 成果報火了。就是你把前生業力的火,變成今生的果報火,因為你今生不 管快樂也好,痛苦也好,你也是躁動不安。
這個果報火本來也就算了,本來業力招感果報應該結束了,但是它有 什麼問題呢?輾轉相續。因為你的攀緣心,會去攀緣今生的果報,你又會 把今生的果報火,轉成一個新的業力之火,所以就造成了「前異熟既盡, 復生餘異熟」。就是業力變成果報,果報又變成業力,就像這個火從東邊透 過這個草皮,一直燒到西邊去了,這就是所謂火的相續,因果的相續。
現在二乘人用戒定慧的甘露法水,把這個生死的業果之火滅了,那麼它出現什麼呢?一種寂靜的快樂!這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二乘人心中的 理想生命狀態,是一種寂滅狀態。我們如果沒有深入地看藏教的思想,我們會認為藏教的人好像不需要快樂一樣,其實不對。
藏教人的涅槃它有兩塊:一個是生前的涅槃;一個是身後的涅槃。當他還沒有死亡之前,其實他的內心是有快樂的,只是他的快樂跟我們的快 樂不一樣。我們凡夫的快樂是從外面的六根的攀緣,是從感受去獲取的, 我們的追求是用「受」去取得相貌,然後自己去打妄想,自己讓自己快樂, 我們是一種追求式的快樂,或者說是攀緣式的快樂。這個地方帶來很多的 問題,因為你躁動不安。
二乘人的快樂不是這樣。他是從內心深處的那種功德力生起快樂,他不需要靠外境的,他是一種寂靜的快樂。比方說,你在佛堂拜佛,在佛堂念佛打坐,你把攀緣心收了以後——生滅滅已,你也會有少分的寂滅為樂。 你在打坐時,這一支香念得不錯,這時你有一種法喜。但這種快樂的六根 是收攝的,不可能靠六根,這時是從你的內心深處生起的,就是寂滅為樂。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其實二乘人他不是排斥快樂,他排斥的是 有過失的快樂,拒絕的是有過失的快樂,但是他對於內心深處的那種寂滅 之樂,是享用的。這個是在生前,生命還在時;當他生命要結束時,他的 涅槃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我們看第二段。「因滅會真,滅非真諦;滅尚非真,況苦集道。」
三界的業力被他破壞以後──當然他不是破壞業力,他沒有本事把業 都消掉,不是說藏教人修到業盡情空了,沒這回事。他是破壞業力的相續, 讓業力沒辦法相續,這個火燒到今生為止了。當這個業力火滅掉以後,他就慢慢地趨向於空性的涅槃,他死亡以後就入空性涅槃了。
所以,寂滅的快樂還不是他的真正目的,只是一個過程。沒有死亡之前,他享受的是一種寂滅為樂,但是他死後就完全沒有感受了,身也不可 得,心也不可得,一切法就不可得,灰身泯智了。所以他生前寂滅的快樂, 尚且不是真諦空性的我空涅槃,何況是這種雜染的苦集二道呢。
所以結論,二乘人真正的目的──真諦的我空真如,是在所有因果之外,包括雜染因果,也包括清淨的因果。所以按照大乘的判教,把它判作 偏空涅槃。
所以我們看二乘人,他的生命狀態有兩種:當他拒絕了三界果報的快樂甜美時,他先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他也有一種寂靜的狀態,這叫生 前的涅槃;但是等到死亡到來以後,他把這種寂靜的快樂也拋棄了,進入到一種我空的涅槃境界去了,那是什麼快樂也沒有了,痛苦也沒有,快樂 也沒有了。
寂滅為樂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我們舉《阿含經》一個例子來說明。
在佛世的時候,佛陀的弟子們主要活動範圍在北印度。一天在南印度 的一個小國家發生了旱災。古時候農業社會,沒有水很嚴重,所以國王就 命令所有的大臣趕快找宗教的修行者來祈雨。
大臣各有各的宗教信仰。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有些人信婆羅門教, 就請婆羅門的師父;有些人信佛教,就請佛陀派弟子過來支援。釋迦牟尼 佛就派了迦旃延尊者等幾位阿羅漢,來到這個國家參加祈雨的活動。
經過幾天的祈雨以後,果然龍王給面子,下雨了。下雨以後,國王要 犒賞,拿出了許多珍寶,要供養這些祈雨有功的。但是問題來了,這麼多 人參加祈雨,到底是誰的功勞呢?這時一個有智慧的大臣說:「我聽說聖人的內心跟我們的心不一樣,聖人的內心,他有一種寂滅的功德在攝持他。所以我們必須把參加祈雨的這 些法師們測試一下,看內心中誰有寂滅的功德,這個雨就是他祈來的。」 國王說:「好,那你去安排吧。」
這個大臣就請這些祈雨的法師們吃飯。第一次在養馬的馬房,很臭穢 的地方,飲食也很粗糙,也沒有人招呼。這些婆羅門外道一看到這種情況, 就不高興了,甚至於破口大罵。但是這些阿羅漢聖者的心,是完全不迷不 取不動,沒有任何反應。第二天安排在宮殿,環境也特別莊嚴,飯菜也特別的好,招呼的人也特別的親切,婆羅門就非常地讚美。阿羅漢這時的心, 還是不迷不取不動。所以經過兩天的觀察,大臣們決定,這些祈雨的功德 是這些佛教的法師們成就的。
這意思就是說,一個聖人的心跟外境接觸時,他的心是於一切法不受, 他不受外境的訊息,不是說他把眼睛閉住了,他眼睛也是看東西,耳朵也 聽聲音的,但是他那個寂滅的力量,能夠不受一切法,「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俱舍論》上說,阿羅漢在世間遊化,他托缽時從東邊走到西邊,遇到很多人,碰到很多事,他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什麼叫寂滅為樂?就像鳥,牠的確從虛空飛過去了,但是牠沒有在虛空留下任何的痕跡,他於一 切法不受。這就是他生前的涅槃,他有一種寂滅,就是他不需要外面給他快樂,他自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是他自己心中會創造快樂出來。
這個就說明了一個二乘人他所追求的目標有兩個:第一個,生前的寂滅快樂;第二個,是身後的偏空涅槃。
二、名字即佛
【185】你要知道,生命出現快樂或痛苦,它的背後是有軌則的!
先說明他的目標,再看他趨向目標的方法。我們看第二個,名字即佛。
◎ 名字即者 ─ 學名字也 : 知一切法,從因緣生。不從時、方、梵天、極微、四大等生。亦非無因緣,自然而生。知因緣所生法 ─ 皆悉無常、無我。
二、名字即佛。名字即者,學名字也。知一切法,從因緣生。不從時、 方、梵天、極微、四大等生,亦非無因緣,自然而生。知因緣所生法,皆悉無常、無我。
名字,當我們確定了聲聞人的目標是趨向於寂滅為樂的偏空涅槃以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學習藏教的語言文字的教法,所謂的「聞經達理,斷疑生信」。
他學習的重點有三個:
第一個,「知一切法,從因緣生。」就是首先要知道,生命會出現快樂, 生命會出現痛苦,它的背後是有道理的,是有軌則的。這個地方就否定了 兩種的邪見:一種是邪因緣論,一種邪惡的因緣,是一種錯誤的因緣;第二種就是無因緣論,認為人生是沒有理由的。
從正因緣當中我們看,什麼是因緣生呢?
看第二段,「不從時、方、梵天、極微、四大等生」,這個是破邪因緣論。
比方當初印度的外道有些人說,人生的快樂跟痛苦是時間決定的。春天百花開,大家心情快樂;秋天黃葉凋落,大家情緒就不好,就感到一種 憂鬱的感覺,所以你看,這不是天氣影響我們的苦樂嗎?這是時間決定了 快樂跟痛苦。當然這是個助緣,不能是一個主因。
第二個,方。就是你的環境。方所就是說,你住在一個比較好的環境, 你自然快樂;你住到一個不好的環境,你就痛苦,這是方所決定我們生命 的苦樂。
第三個,大梵天。是天意如此,是上天的意思,所以我們必須要供養上天,去向上天祈禱,因為他會賜給我們快樂。
第四個,是極微。這就是順世外道。就像現在科學家說的,我們的生命體是由很多的中子、電子、質子等所謂的基因所構成的。你有這種遺傳基因,就容易有快樂;你有另一種遺傳基因,就容易有痛苦,由這個四大的極微的基因來決定苦樂。
最後一個,四大等生。四大:地水火風,就有點像道家的調身,就是調那個氣,比如說,地水火風以風大為主。道家說,你的氣血要調順暢了, 地水火就調順暢了,風調一切法調,所以這叫調氣。
這些思想都是錯誤的。你的快樂是因為你有善業,這些時間、方所等 只是一個助緣。比方說,你吃一個蛋糕,覺得很快樂,我們會產生錯覺, 說蛋糕給我快樂。其實不是,是你有這個善業,只是假借蛋糕的因緣,蛋糕只是個橋梁而已。蛋糕的背後是因為你有善業,這個善業的力量是透過 蛋糕的因緣把快樂傳給你,其實你還是在享受自己的善業。這就是為什麼 福報享盡時,你吃什麼都不快樂。如果蛋糕真的給你快樂,你永遠都會得 到快樂,但事實不然,當你罪業現前時,你吃什麼都不快樂。
所以,物質只是業力傳遞的一個橋梁。這個人今天說了我不喜歡聽的話,所以我痛苦,其實他是一個橋梁而已,因為你有罪業,透過這個人的 身口意的活動,你自己去感受到過去生的罪業,這就是所謂的諸法因緣生 了。這第一個概念,破邪因緣論。
第二種,破無因緣論。無因緣論更可怕。它說生命的快樂跟痛苦完全 是沒有軌則的,就是說,人生是個偶然,你會快樂、他會痛苦,這件事情 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所以這就造成了及時行樂的斷滅見,這個人更可怕。
【186】知因緣所生法,皆悉無常無我!
既然它不是邪因緣生,也不是無因緣生,那應該怎麼正確來瞭解生命呢?「知因緣所生法,皆悉無常無我。」所以二乘人的因緣觀,比人天乘的造善得安樂的果報、造罪得痛苦的果報更高層,他從因緣當中得到了三 個道理:
第一個,諸行無常,生命是不安穩的;
第二個,諸法無我,人生是不能主宰的。按照業感緣起的章法,人生 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來還債的。你只能夠規劃來生,今生的果報你只能夠 認命,因為你一點講話的餘地都沒有。你會遇到什麼事情,會遭受什麼待 遇,你完全不能主宰,諸法無我。
第三個,涅盤寂靜。既然生命如此不堪,又是動盪不安,又不能主宰, 生命的希望在哪裡呢?涅槃寂靜,這是生命唯一的歸依處。這就是二乘人 從因緣當中得到的三種結論。
【187】要是感受不了無常,那你娑婆世界就很難放下了!
最關鍵的地方在哪裡呢?在無常。二乘人的切入點,第一個是無常。
要是感受不了無常,那你娑婆世界就很難放下了,因為要放下娑婆世界, 要邁出的第一個檻,就是破壞你的常見。
我們凡夫有一個問題,就是面對事情,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時,只有 第一念知道外面是怎麼回事,只有在那一剎那,就是這樣。第二念以後就開始打妄想了,因為昨天看到我的車子在,今天看到車子也在,明天看到車子還在,我們就打妄想:喔,結論——這個車子是不可破壞的,所以我 們很容易被妄想遮蓋了生命的本質。
其實,我們很少看到生命的本質,絕大部分都活在心中的妄想。我們 舉個例子,什麼叫諸法因緣生,它的無常相。
請維那師父本松法師敲一下那個磬。這是一個生滅的現象,音聲,對不對?它的相貌有兩個:第一個,諸行無常。它從大聲變到小聲,不是穩定的狀態,它有曲折變化;第二個,它的變化過程。什麼時候結束,它自己不能主宰,是敲的那個力道在主宰,是那個業性。就是你敲得大聲,它的聲音就延續得久;你敲得小聲,它的聲音就延續得比較短。所以聲音本身,它沒有主宰性。
諸位!聲音如此,你的生命,所有的色受想行識都是這樣。如果這個 聲音是你的生命的話,今生的變化你都不能決定的。敲聲音的那隻手,就是你過去的業力。當你過去生把業造了的時候,你今生就大概決定了。所 以,你來到這個人生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把過去的業還掉;第二個,創造一個來生新的業力,就這兩件事情。
我們一般人太重視果報,忽略了去創造來生。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重視業力,就是重視過程——怎麼面對人生。但是凡夫的世界是重視 結果,其實結果已經決定了,重視結果不是浪費時間嗎?所以,無常觀就 是說,你要看到無常,就會得到很大的覺悟,你自然會從人生裡面慢慢跳 脫出來。
無常觀,我們再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就是《阿含經》說到,有一個村 莊住了很多人家。這一天剛好有一個大眾的集會,所有人都必須把自己家 裡的好東西,水果、物品等拿出來供養天神。富貴人家當然會拿出美好的 東西。有一戶貧窮人家,他們家雖然貧窮,但是他的祖先以前是做官的, 留下一個很漂亮的檀香盤子,材質很好,雕刻也好,這個貧窮人家平常不 隨便拿出來,但是今天供養天神,他就把這個碟子拿出來,擺下一些水果,擺在大供桌上,來供養天神。法會結束以後,大家就把自己的東西各自收回去。這個貧窮人家去收 這個盤子時,大富人家就把它搶過去了。他說:「這個是我的。」貧窮人家 說:「這是我的傳家之寶,我祖先留下來這個檀香碟子,怎麼說是你的呢?」兩個人就吵起來了。吵起來,只好請村莊的長老出來主持公道。富貴人家說:「這個貧窮人 他怎麼會有這種檀香的碟子呢?這肯定是我的。」貧窮人說:「我雖然沒有, 但這是我祖先留下來的。」
長老也沒辦法決定,怎麼辦呢?到天神的廟去卜卦,由天神決定。兩 個人卜卦的結果出來了:喔,天神的卦象說,這個碟子是富貴人家的。當 然這個貧窮人家就很冤枉,回去以後晚上睡覺時,越想越不甘心,半夜就起來跑到天神的廟裡,跪在天神的廟裡就開始抱怨。
他說:「天神!你是我最尊敬的,但是你今天沒有講真話,你怎麼說這 個碟子是富貴人家的呢?」就把今天的冤屈,嘮叨了一陣子。嘮叨完後累 了,就回去睡覺。睡到半夜時,在夢境裡天神出現了。天神說:「你說的沒有錯,這個碟 子是你的,我也知道。但是那個富貴人家的福報這麼大,我惹不起他。你 不要著急,我看這兩世,富貴人家的果報,到今生享盡以後,他第二代就 衰微了。那你剛好相反,你到第二代會富貴起來。到時候你吃的虧,你就 可以討回來。」貧窮人家也就忍著吧。
諸法無常,有福報也不是長久。有福報你不修,富貴求道難,放逸就 把福報給花完了,那個富貴人家到第二代果然貧窮了,第二代的兒子跑去放牛。
這個貧窮人家到第二代變成有錢了,到處去遊玩。他在郊外遊玩時看 到這頭牛,說:「欸,這隻牛是我的。」就把牠牽回去了。兩個也是吵起來, 也是告到天神去,也是卜卦,結果天神的卜卦結果,是這個富貴人家的, 他還是判給這個富貴人家的。
當然《阿含經》的意思是告訴我們:諸行無常,十年河東十年西,莫笑窮人穿破衣。就是說果報本身是不決定的。所以整個《阿含經》的思想,它用「無常」一語道破整個人生。
這個無常觀很重要。所以你看藏傳的喇嘛修行者,他第一個一定要念 死無常。調伏對三界的貪愛最好用的,就是把死亡這件事情提前告訴你。
你看看印光大師也很強調這個觀念,把「死」這個字貼在額頭上。不管你喜歡什麼,當你想到死亡總有一天要到來,而死亡到來時你所有的因緣都要被破壞,這時你對三界的貪愛攀求會降低。
【188】你要把無常無我不斷地在心中熏習!
不過,這一段諸位要注意「學名字」這個「學」字。學習,佛法的專 有名詞叫做熏習。它不是一次完成,它是不斷地把這個法義在心中,就像 沉香在熏衣服,一次一次地熏習,不斷思惟觀察,用這個無常的道理在心 中不斷地熏習。諸位!佛法的道理絕對不是說你學佛以後,把門一關,雙腿一盤,兩個眼睛一閉一直念佛,你就能夠想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概念,因為你不熏習。你只能靠你的生命經驗,而生命經驗很容易被你的感受跟 妄想誤導,這第一個;第二個,你得到的無常無我的概念也不全面。你要 厭離娑婆,厭離的不是痛苦的娑婆,更重要的是你要厭離人天快樂的娑婆, 人天的這種概念,你不可能從生命經驗裡面得到。
所以很多人為什麼在臨終,只要中陰身現出快樂境界的時候他就過不去?因為平常操作時,他所謂的厭離娑婆,他的所緣境,是厭離痛苦的娑 婆,他對快樂的娑婆的厭離這一塊是生疏的。所以中陰身快樂果報現前, 他就過不去了,卡在那裡,心隨妄轉,結果就前功盡棄了。
所以諸位,這個無常無我的概念很重要。我再講一次,你要厭離娑婆, 要厭離全面的娑婆,包括痛苦的娑婆世界,也包括快樂的娑婆世界,因為 它們兩個有三個共同的相貌,就是:第一,不安穩;第二個,不能主宰;第三個,貪著娑婆世界的快樂你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我們之所以離開娑婆世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它的後遺症 太大。你為了吃刀鋒上的蜂蜜,結果被刀子割傷了,就是說,娑婆世界是 得不償失。你今生享受快樂,本來是合情合理,你說:「欸,我這快樂,是我前生好不容易去做義工,辛辛苦苦的善業得來的,我應該享受!」當然, 你可以享受,但是它矛盾就矛盾在哪裡呢?當你享受時,你又破壞了來生, 問題在這裡!因為它帶動過失。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要我們放棄娑婆世界, 就是說你辛苦得來的快樂,它裡面有很多問題。這個快樂,「以有煩惱故, 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實安樂住」,你沒辦法住在這裡。最後你只能 把過去的快樂,換成極樂世界的功德,這快樂我不要了,把所有的資糧迴 向到淨土那種無過失的快樂。
所以,這個無常無我是很重要的操作。也就是說,你憑什麼拒絕你的快樂?我想每一個學佛人,多少今生都積集善業吧?你肯定善業比罪業重,所以臨終時,你來生的快樂果報一定會先現前的,中陰身一定先現前 的,你會看到你來生的快樂。
問題是,你怎麼走過去?你不走出娑婆,就不可能面對淨土。道理很簡單,就是娑婆世界的快樂你要付出代價,牢記這句話你就能走過去。你 必須說服自己:我必須把來生的有漏的快樂換取到極樂世界的功德,在臨終之前你必須做好這樣的心理教育。就是你要先打預防針,因為你遲早要面對這個問題。
所以,你如何看待娑婆世界,用什麼角度來看它,你智慧的層次就影 響到臨終時怎麼面對你的中陰身。這個道理你自己想不出來,只有透過對聖言量的學習,不斷地熏習,知一切法因緣生,皆悉無常無我,而看到娑婆世界的過失。
我們先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