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天台教觀綱宗(第20集.完整開示文字)..(淨界法師)




【189】觀行就是開始跟自己的內心世界溝通!
【190】我們在念佛的操作過程中,也要注意調息的問題
【191】淨土宗的所緣境是音聲!
【192】一個淨土宗的人,起碼的標準,你的佛號要有一定的相續!
【193】如果你還貪愛男女的色身,你要多修不淨觀!
【194】如果你瞋心、脾氣特別大,你要多修慈悲觀!
【195】修平等捨心——是修慈悲觀的道前基礎!
【196】如果你認為眾生跟你沒關係,那你就很難對眾生釋放善意!
【197】給眾生慈悲,捨我其誰!
【198】當你的慈悲胸量是緣眾生而發,你所念的這句佛號就不可思議了!
【199】所有的事情你都要看到假相背後的道理!
【200】無始的習性干擾你時,怎麼樣能夠不為所動?
【201】怎麼不攀緣臨命終現前的人天業果?
【202】萬一阿彌陀佛沒有現前接引,那會不會連人天這個業果都沒有呢?
【203】如果你對娑婆世界情執很重,藏教最適合你了!
【204】修行人臨終蒙佛接引的話,還需要經歷中陰身嗎?
【205】如何看待往生時站著走的情況?
【206】讓眾生離苦得樂而往生這種心態最好!
.
天台《教觀綱宗》020
三、觀行即佛
【189】觀行就是開始跟自己的內心世界溝通!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二頁,我們看第三、觀行即佛。
天台宗把藏通別圓四教的修學,都分成了六個次第,所謂的六即佛。 前面兩個次第:理即佛跟名字即佛,就是確定一個修行的目標,跟確立一 個基本的正見。佛法的修學都是先有目標,然後發心,還要有正見,才能 夠踏出第一步的。
在整個藏教基本的正見主要用三句話來表示:第一個,諸行無常;第 二個,諸法無我;第三個,涅槃寂靜。藏教人觀察人生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人生是變化而動盪不安的;第二個,人生是不能主宰的。
所以,從這兩個無常、無我,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人生是有很多的問 題。它不是說,你造了善業,就可以安穩地無過失地去享受快樂,沒那麼 簡單,這個快樂的本身充滿了很多問題、很多障礙,所以在藏教的觀念當 中,娑婆世界的快樂是不可取的。
那應該怎麼辦呢?涅槃寂靜!就是他把過去生積集的善業,不在三界 裡面得果報,而迴向到一種寂靜的涅槃,是這樣的概念。你有這種基本概 念以後,就有資格來修行,就是可以開始來改造自己了。
前面只是一個理論概念,設定一個目標,知道它整個思考模式。這以 下就正式地透過止觀的力量,來改造心中的顛倒妄想。這個觀行就開始跟自己的內心世界溝通。
觀行即佛,我們把它念一遍。
◎ 觀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三、總相念。外凡資糧位也。
 五停心者 以此五法為方便,調停其心。令堪修念處,故名停心也。
一、多貪眾生─不淨觀 二、多瞋眾生─慈悲觀 三、多散眾生─數息觀 四、愚癡眾生─因緣觀 五、多障眾生─念佛觀。 
別相念者 : 對治依於五蘊 ─ 所起四顛倒也。
一、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總相念者 : 觀身不淨 ─ 受心法亦皆不淨。觀受是苦 ─ 心法身亦皆苦。
觀心無常 ─ 法身受亦皆無常。觀法無我 ─ 身受心亦皆無我也。
我們應該怎麼去改造我們對娑婆世界的攀緣顛倒心呢?
以下有三個方法:第一,五停心;第二,別相念;第三,總相念。
五停心就是修奢摩他的止,你的心要先安住下來,有一個所緣境安住; 第二別相念跟總相念等於修觀,就是正式修四念處了,你開始對生命會有 一種比較全面性的觀察。這三個修行的位次,叫做外凡資糧位。
我們解釋什麼叫外凡。外凡就是「心遊理外,身心有漏」。就是說,這個人雖然明白道理,也修止觀,但是他止觀力薄弱,遇到逆境的衝擊,很容易忘失正念。但是你別忘了,他現在幹什麼?積集資糧!他在栽培善根 的資糧,至少他這個資糧已經趨向於涅槃寂靜樂了。就是說,他現在離涅 槃寂靜樂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他已經走上道,開始上路了,這個就是所謂 的外凡資糧位,開始積集資糧。
我們看它的五種方法,來停止我們內心的攀緣跟妄想。按照止觀的次第,我們是先修「止」再修「觀」。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還有愚癡眾生因緣觀,這三個雖屬於觀,但這三個觀主要是幫助我們修止的觀。
第三個多散眾生數息觀跟第五個多障眾生念佛觀,這是修「止」。一般我們修止有兩個所緣境:一個是數息;一個是念佛。如果是聖道門,他會修數息,就是把呼吸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心就以這個「呼」跟「吸」為所緣境,把心安住。
【190】我們在念佛的操作過程中,也要注意調息的問題淨土宗不修數息,我們叫調息。我們真正的修行是念佛,因為念佛法門,有佛力攝受,有彌陀本願攝受,這不一樣。
但是,在念佛的操作過程當中,我們也要注意調息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淨土宗,不是很贊成一個人在外面忙忙碌碌,回到佛堂就趕快念佛,這樣不是很好,因為你的身心很粗重。很粗重時,佛號會念得亂七八糟,而且你前面的佛號念不好,就產生等流性,後面的佛號也念不好,就是你要有一個好的開始,才能有相續。所以,你的前面幾句佛號很重要。就是說,這句佛號一開始就念得不好,會影響到後面的,它有相續的力量。
按照淨土宗的修學,第一,你靜下來第一件事情先拜佛,不要馬上坐 下來,因為你的心太粗,坐下來的境太細,境太細、心太粗,落差太大。 所以你先慢慢拜十五分鐘到三十分鐘,一方面調身,讓你身體的氣血柔軟順暢;一方面調息,讓你的呼吸緩慢而有規律。拜完以後稍微經行一下, 然後身心狀態達到一定的收攝再提佛號。你前面的佛號念得好,會影響到後面的佛號。雖然你可能浪費了前面的三十分鐘、十五分鐘去拜佛,佛號 念得比較少,但是你念佛的質量會提昇。
所以一般重質不重量的人,會先調身、調息,先去拜佛、經行一下, 把身心從一種粗重的狀態,先調到一種相對寂靜的狀態再提佛號。你數息 觀完時,接下來就是念佛了。
【191】淨土宗的所緣境是音聲!
念佛的次第,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三個階段之前還有一個前方便,就是善取所緣境的相貌,這第一個。 念佛共同的基本認識,首先你要告訴自己你的所緣境是什麼。淨土宗的所 緣境是音聲,持名是以音聲為所緣境。有些人念佛時,他觀想「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不對的,這哪是音聲呢?那是你心中創造的法塵,第六意識 所緣法塵。
淨土宗的佛號是以音聲為主的。音聲的好處有兩個:
第一個,印光大師說攝心,它容易把心攝住,就是聽到聲音跟看佛像
──看到色塵比較,音聲容易攝心;第二個,持久。因為音聲是用耳根,耳根它耐用。你用眼睛試試看,看佛像一個小時,眼睛就發紅了,但是耳 根從白天念到晚上它不會累,耳根特別耐用。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儘管歷代的祖師對淨土宗的詮釋,有專修、圓修 不同的概念,但是從持名的角度,每一位祖師都同意持名以音聲為所緣境, 沒有例外。十三代祖師都沒有例外,這一點是得到共識的,因為只有音聲 最容易悟入彌陀的功德海。所以我們要知道,雖然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有很多途徑,但對一個凡夫眾生而言,音聲是一個最好的途徑,音聲是個捷徑。這是第一個,你要知道你的所緣境在哪裡。
你知道你的重點在音聲時,你就可以念佛了。
第一個,心於所緣專一安住。首先你要先創造一個點狀的佛號,就是, 你的心中很多的妄想,對不對?你要把妄想先撥一點環境出來,種下一朵 蓮花──點狀的佛號。
怎麼創造點狀的佛號呢?
簡單地講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三階段。
念從心起,你要有一種作意,生起皈依的心。聲從口出很重要,要創造聲相。所以念佛人嘴巴要振動,起碼的標準是金剛念。你嘴巴都不動,表示你就不是創造聲相;嘴巴沒動,你的聲相叫法塵,那你就不是在持名,你只是在觀想佛號的影像而已。持名它的所 緣境是一個音聲,即便這個聲音很微小,但還是個音聲,就是嘴巴要振動, 這是最低標準,這個聲音在唇齒之間,所以,念從心起,聲從口出。
最後很重要,要把佛號聽進去。再聽回來,就是自念自聽,創造佛號 聽回去,這時候你的心中就有一個點狀的佛號了。雖然你這時打妄想也念 佛,念佛也打妄想,但起碼你在妄想的心中已經撥開一點空間,讓佛號有 一個生存的地方。這是第一個,創造點狀的佛號,雖夾雜很多的妄想,但心於佛號專一 安住。
【192】一個淨土宗的人,起碼的標準,你的佛號要有一定的相續!
第二個很關鍵。念佛的成敗,第二個就很重要了,心於佛號相續安住——成片。一個淨土宗的人,起碼的標準,你的佛號要有一定的相續。因為臨終 時,你對妄想沒有一點的調伏力,你這句佛號就禁不起考驗了。也就是說, 你的佛號要有一種抗拒妄想的力量。
有人問印光大師說,我念佛時,我怎麼抗拒妄想?印光大師說:不能 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妄想不能斷要它斷。簡單地說就是堅持。
現在有個問題了,我為什麼能夠堅持佛號呢?有些人念佛時,他不堅持的,反正打妄想就打它的,打完妄想以後再念佛,佛號跟妄想混在一起,那完全是念得亂七八糟,因為他沒有堅持。堅持來自於皈依,這時你要修皈依了。
如果你覺得你那句佛號抓不住,你的佛號力量很弱,就是你的佛號沒有根,妄想一來佛號就沒了,表示這是沒有善根的佛號,悠悠泛泛。這時 你要跟佛號建立一個關係,你要靜下心來修皈依了,你要想兩件事情:
第一個,業障深重,求出無門。就是說,你現在不是一個業盡情空很快樂的人生,而是造了很多三惡道的業,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你要 想想,我們過去造了很多殺盜婬妄的罪業,而這個罪業都還沒得果報,所以我們是即將墮落的生死業障凡夫,而這種業障我們自己沒辦法處理。這是第一個概念,業障深重,求出無門。
所以,我們首先要瞭解自己,看到自己過去所造的罪業是如此的深重, 而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去處理這麼多罪業,這第一個概念,先讓自己看清 楚內心是怎麼回事,而不是只是看到暴風雨來前一時的平靜。暴風雨不是沒有,是即將到來,你最好早一點知道這件事情。
第二個,你要瞭解彌陀。彌陀大願,必定救拔!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 他一定有足夠的能力救拔你。你自己業障深重,求出無門,而彌陀本願廣 大,他一定救拔你。這時你才能夠對佛號通身靠倒,產生不共的皈依,因為它是你唯一的出路!
諸位!一個人能把佛號念得好只有一種情況,因為他深深地知道,他離開佛號就完了!如果你有很多選擇,覺得佛號對你來說是可有可無 ~ "我沒有佛號,我依止我今生的福報力,我來生也可以過得很好" ~ 那你這輩 子這句佛號就永遠念不好了,因為你對佛號沒有一心歸命,你的選擇太多 了。
一個人把佛號念好,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背水一戰!你要封住你所有的可能,要把你所有的出路都截斷,你別無選擇!你不念佛,就準備到三 惡道去了,就算來生不去,以後也得去。
所以,這種皈依是帶一點怖畏的。就是說,我現在已經是走投無路了, 只有阿彌陀佛可以救我,這時你還敢打妄想?這不合理。離開了佛號,你就陷入到一種業障深重的狀態,所以這時你修皈依以後,你的心自然就能 夠——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妄想不能斷要它斷!這時你再念佛, 跟前面的悠悠泛泛不太一樣了,因為你多了一種堅持。
諸位!妄想敢欺負你,它就看準你不堅持。反正妄想就這麼回事,你要是怕它,那麼它就越來越大;你要對它無所畏懼,它就消失掉,妄想是 完全欺善怕惡的。你一堅持,它就不是你對手了。
所以,我們在從一種點狀的佛號到相續的佛號,這個很關鍵!就是到底這個佛號在你的生命中,你自己認為它扮演什麼角色。你一定把它當作你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依靠,只有這種情況——背水一戰,我別無選擇!你不是到臨終才有這種概念,你平常就養成這種概念。
第三個,心於佛號,堅固安住。
這個地方是最困難了,也影響到臨終佛號的一種相續。
我們前面講到心於佛號相續安住,大概你的堅持把一些表層妄想都破 壞了,日常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妄想,它禁不起你佛號堅持的。但是 有些妄想例外,《楞嚴經》稱它為堅固妄想,因為它是你無量劫來的數數熏 習,深生好樂養成的一種習氣,煩惱習氣。
一般來說,你把表層妄想調伏以後,它深層妄想才會出來活動。所以 你一旦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煩惱時,其實你念佛已經有點功力了。一般人 都活在表層妄想,因為他沒有堅持。
表層妄想撥開以後,你會看到你的內心有三種習氣:有些人貪愛重, 這種人過去生福報相對都比較大;有些人瞋心重;有些人愚癡重。這個時 候你就要對治了。
你能夠把無始劫的習氣逼出來,已經是念佛念得不錯了。這時你就不 能夠只是念佛了,因為這種妄想習氣你用佛號壓它是不行的,你壓它一段 時間,它又會出現,它會跟你輾轉纏繞,你揮之不去。所以這時你就要對治了,要面對它了。
【193】如果你還貪愛男女的色身,你要多修不淨觀!
我們來看第一個,多貪眾生——不淨觀。
當你念佛把貪愛的煩惱逼出來時,要把佛號暫時放下,因為你這一關 得過,你要去思惟你的身心世界的不淨。首先你要知道,你為什麼貪愛它 呢?因為你把男女的色身,假想是莊嚴美妙的,這是我們的錯覺。
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說,你要看到真相。不是說,欸,我不准起這個煩惱,不可能!你壓不住它的。你要把它從根拔起,你要知道它這個煩 惱是怎麼來的。是它起顛倒了,它假設男女色身是莊嚴美妙的,才起這個 煩惱。所以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從根對治,修不淨觀,對治我們的淨顛 倒。我們在觀察色身時,有三種觀法:
第一個,內相不淨。按照蕅益大師的看法,是說「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就是說,這個美妙就只在那一層皮,我們把一個人的皮膚剝開來,把肉剝開來,這時你會看到五臟六腑都是膿血屎尿,看不到一個乾淨的地方,內在的身體是不乾淨的。
宗喀巴大師說,把我們的身體拿到大海去洗,洗到只剩下一顆微塵還是不乾淨。也就是說,身體的內部結構沒有一個東西是乾淨的,都是膿血 屎尿種種不淨物所構成,這第一個。
第二個,看看我們的外相,「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就是我們外 表雖然暫時是乾淨的,但是它九孔——兩個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這個 九孔,經常流出不淨的膿血屎尿,所以外相也不淨。
第三個,究竟不淨。這個是帶一點無常觀來看,就是我們一個人變老變死,死亡到來時,身體開始膨脹,膨脹、膨脹,啪!破裂。破裂以後流 出膿血,然後蟲就去咬膿血,最後變成白骨。白骨最後被風一吹就散掉了, 連形狀都沒有。這個是究竟不淨。
所以,我們的色身,經過內相不淨、外相不淨、究竟不淨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出,我們把色身假想成莊嚴美妙,這是錯誤的判斷。其實這個貪 愛,如果我們暫時先撇開藏教的業感緣起,從唯識的角度來看,人跟人之 間互相貪愛,除了業力以外,還有一點妄想的意思,各打各的妄想。就像天台智者大師說,一隻狗,牠去追求一個沒有肉的枯骨,結果牠 去吃骨頭時,把自己的嘴巴咬破了,流出很多血,牠卻說這個骨頭很滋養, 其實吃到的是自己的血。就是說我們在攀緣眾生的男女色身時,其實不是它給你快樂,而是你自己的妄想打出來的。這個包括業力,包括妄想。
當然業力它互相吸引,就像懺公師父說的,這條公蛇看到母蛇:哎呀, 這條蛇很有曲線美;公猪看到母猪:哎呀,這隻猪很豐滿,它就是業力的吸引嘛。所以,你看業力消失時,吸引力就沒有了。所以,攀緣它除了顛 倒以外,就是業力跟妄想的結合,各打各的妄想。很多東西你看到真相以後,就不難對治了,佛法對治煩惱,不強調用 強壓的。當然你用佛號壓它,也可以,但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你沒有從根本上對治它,它以後還會再出來,總有一天你壓不住它。所以佛 法處理問題就是用智慧看到真相。這個叫做不淨觀。
【194】如果你瞋心、脾氣特別大,你要多修慈悲觀!
我們看第二個,瞋心。
有些人貪愛薄弱,但是他的瞋心、脾氣特別大。當然瞋心的問題來自 於對立了,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就是,他在念佛時經常會產生一種不好 的念頭,經常跟眾生搞對立。這時當然也必須要面對,這個問題出在哪裡, 應該怎麼辦?
我們看附表第四,慈悲觀。首先我們把它念一遍。
此中依阿底峽尊者所傳「七重因果法」教修。如《菩提道次第略論》 云:「七因果者,謂圓滿佛果從菩提心生,彼心從增上意樂生,意樂從大悲 生,大悲從慈生,慈從報恩心生,報恩從念恩生,念恩從知母生,如斯次 第,說為七也。」
一、於諸有情修平等捨心─《略論》云:「其中若不先斷除,對於一類 有情起貪,及對一類有情起瞋之分類,而修 平等心者,則仼隨生起慈悲,仍有類別,若 緣於無類則不能生起,故當先修平等捨心 也。」
二、修習七重因果。
(一)、先修悅意之相——知母 : 念恩,報恩。
(二)、引生慈悲心量 ─ 「慈心」、「悲心」----「增上意樂」 
(三)、成就菩提心願——菩提心。
頌曰:「所緣盡有情,次第總別修,行相須明了,決定心不動。
智悲德速圓,伏滅諸我見,成佛之始基,亦頓超十地。」
─ 能海大師 ─
在慈悲觀中,宗喀巴大師認為,七重因果是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方 法。這七重因果按照《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說法,什麼叫七重因果呢?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圓滿佛果是因為有菩提心,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種廣大 的發心。菩提心是怎麼來的呢?因為你心中有增上意樂,有一種使命感,有一種願力;你的願力從什麼地方來呢?你有大悲心,有一種想要拔除眾生痛苦的悲心;大悲從什麼地方來呢?因為有慈心,你想給眾生快樂;慈心從報恩而來;報恩從憶念眾生的恩德而來;憶念眾生的恩德,是由於知道這些眾生是我們過去的母親而來。如斯次第,說為七重,這是前前引生後後,乃至於七重因果。就是說,它這個因果法則是有道理的,所有菩提心的生起有七個次第。知道七重因果的名稱以後,就有資格來看看怎麼修七重因果。
一、於諸有情修平等捨心
【195】修平等捨心——是修慈悲觀的道前基礎!
在修之前有一個道前基礎,就是修平等捨心,我們看第一個。
一、於諸有情修平等捨心——《略論》云:「其中若不先斷除對於一類 有情起貪,及對一類有情起瞋之分類而修平等心者,則任隨生起慈悲,仍有類別;若緣於無類則不能生起,故當先修平等捨心也。」
平等捨心就是消除我們對於眾生一種不平等的執著。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有什麼不平等?我們來到人世間是由業力而來,這個業力本身會創造 一種不平等的環境,怎麼說呢?現實生活我們看到有些人,我們會覺得是 善因緣,你看到他很高興,他看你也很高興,這是現實。但是也可能是惡 因緣,你看到他就不歡喜,他看到你也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敵意,這是現實。 為什麼?因為業力所構成。
這種外境的不平等時間久了,就會造成我們內心的不平等,我們就會 產生一種定位,會認為這個人跟我永遠就是惡因緣,這個人跟我永遠就是善因緣。我們會產生錯覺,其實這個是錯的。惡因緣通過你的努力,它可 以變成善因緣;善因緣由於你一時的失控,它也會變成惡因緣。所以外境 的不平等不能影響到你內心的不平等,我們不能改變外境的不平等,但是 起碼要消除你內心的不平等。
為什麼要消除心中的不平等呢?假如你直接修慈悲觀,而不先不斷除 對一類有情眾生生起貪愛,對一切有緣的眾生產生貪愛的執取,對一切結 惡緣的眾生生起瞋心的執取,不修平等觀,直接修慈悲心,那麼你這個慈 悲心將會有所選擇。你的慈悲心是選擇性的慈悲心,不是平等的慈悲心, 這就不是慈悲心的本質了。如果是選擇性的慈悲心,那就別修了。你看你 對你的子女有慈悲心,這個不是跟一般的慈悲心相同!
佛法的慈悲心是平等,但問題是,在沒有修之前我們是不平等的。就像智者大師舉一個例子。說種樹,你不能到一個地方馬上種樹,因為這個 地高高低低,有些地方可以種,有些地方不能種,你要把這個地整平了, 樹才種得莊嚴。慈悲心也是一樣。我們要知道雖然業力創造外境的不平等,但是我們 要求我們的心是平等的。因為一切法因緣生,什麼事情都可以透過後天的 努力去改變的,這是你要知道的第一個概念。即便是一個邪惡的因緣,也可以透過你的努力,而跟他建立一個慈悲的善心。
二、修習七重因果
【196】如果你認為眾生跟你沒關係,那你就很難對眾生釋放善意!
把平等捨心修完以後,我們就有資格來修七重因果。
我們先看第一個,先修悅意之相。
二、修習七重因果。(一)先修悅意之相——知母 : 念恩,報恩。
七重因果,阿底峽尊者分成三個道次第,第一個先修悅意之相,就是 你對眾生要生起一種珍愛的心情,要知道他對你是很重要的。怎麼說呢? 第一個知母,這個很關鍵哪,諸位!慈悲心的成敗,第一個是知母。如果你認為眾生跟你沒關係,那你就 很難對眾生釋放善意。因為他跟你沒關係嘛,他走他的,你走你的。佛法 的意思,你要先把自己跟眾生建立一個關係,一定要有關係。就是說,我們過去有無量的生命,這是事實。每次的生命當然需要有一個母親嘛,要不然你怎麼來的呢?由母親來生你、養你嘛。所以我們從 過去無量生命的這種事實,合理地推論,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 包括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螞蟻。
所以第一個,你要很清楚地知道,當我們跳開今生的生命,轉過頭來 回顧無量的過去,我們看到了一個事實:就是每一個眾生都跟我有一段因 緣,就是母子的因緣。
第二個,你有這種概念以後,就可以去憶念她過去的恩德。就是說, 雖然你可能已經不認識她了,但是她過去做你母親的事實是不能變的。她 過去做你母親時,她對你可以說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的懷胎把 你養大,犧牲她的睡眠,犧牲她的飲食,讓你能夠順利地成長,在獨立之 前你完全靠母親的照顧撫養,所以她對你有恩。雖然這是過去了,但是恩德不能過去。
第三個,我們應該報答她。我們現在開始念佛,開始修行,有資糧了,是你應該回饋她的時候了,應該報恩。
(二)引生慈悲心量
【197】給眾生慈悲,捨我其誰!
我們再看第二個。
二、引生慈悲心量 : 慈心、悲心 ---- 增上意樂。
當我們開始知道眾生跟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是一個母子的關係,我們就很容易對他釋放兩種善意:第一個慈心,給他快樂。他沒有種種的快樂,我願意把我的快樂跟他分享;他沒有辦法離開痛苦,因為我修持的關係來拔除他的痛苦;最後產生增上意樂,這個很關鍵!這是一種堅定的願力。很多人慈悲心修到最後失敗了,他沒有把慈悲心提昇到增上意樂。我 們做一個解釋。
宗喀巴大師說,世間上很多眾生都有慈悲心,不但是大乘菩薩,你看 諸天,只要你到了梵天,諸位!欲界天不談了,欲界天就五戒十善。只要 是高級的天,梵天、初禪以上的天,除了修善業都要有慈悲心,沒有修慈 悲喜捨是上不了梵天的。這個人胸量狹小,對立心很重,修什麼善業都上 不了梵天的。四種梵天,他們在天上也看到眾生在受苦,他也是有慈悲心,想要幫助你,但是他沒有採取行動,他不認為這是他的使命。
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大富長者,他有一個獨生子。這獨生子掉到糞坑 裡面去,很髒,這些路人都有慈悲心,你說一句,我道一句:哎呀,這個 小孩真可憐,但是沒有人採取行動跳進去。後來人家把這事告訴大富長者, 他過來二話不說馬上跳下去,把他救起來。
就是說,這些路人你不能說他沒有慈悲心,他也釋放慈悲的善意,但是他沒有增上意樂,沒有把給眾生慈悲提昇到是他一個不共的使命。只有 菩薩能夠有這種使命感,就是——給眾生慈悲,捨我其誰!
這是第二個,引生慈悲的心量。
(三)成就菩提心願
【198】當你的慈悲胸量是緣眾生而發,你所念的這句佛號就不可 思議了!
我們看第三個。
(三)成就菩提心願——菩提心。
當我們建立一個跟眾生密切的母子關係,而且產生一個堅定的誓願時,我們就能夠有一種成佛的願力了,對我們自己產生增上了。因為我們自己進步,才有辦法有力量去幫助眾生,為利有情願成佛。
所以慈悲心,它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擴大你的胸量。諸位!你的胸量很重要。如果你一直跟眾生保持對立,胸量很小,你修什麼法門,就如印光大師所說「雖修妙法感果卑劣」。就像你念佛,這個佛號也被你念得變小,因為這個佛號它本來是無 量光無量壽,跑到你的心中變成有量光有量壽,你心胸狹小,雖然法性量 等虛空,但是眾生發心太小,你的胸量太小了。所以第一個擴大你的胸量, 你所修的法門是倍等的增上。
第二個很重要,調伏我執,自我意識能夠調伏。你一天到晚想到眾生, 你的自我意識自然調伏。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頌曰:所緣盡有情,次第總別修,行相須明了,決定心不動。智悲德速圓,伏滅諸我見,成佛之始基,亦頓超十地。
慈悲心的所緣境,是要盡有情,要窮盡所有的有情,不能有所簡別。
包括你的親屬,包括你的冤家,包括你不認識的,中庸的,都是你慈悲的 所緣境。但是下手處是可以次第總別修,它可以次第修。你不能夠說,我修慈悲心一開始找冤家修,那你就失敗了。先找容易的,也給你自己一點信心。 先找親屬對他釋放慈悲心,然後再找中庸的,最後再找冤家。總相、別相。總相是一切有情,別相就是親屬、中庸、冤家,這樣子修。
在修的過程要注意兩件事:
第一件,行相須明了,它有七個過程:知母有知母的行相;念恩有念 恩的行相;報念有報恩的行相;乃至於菩提心有菩提心的行相,要清楚分明。最後決定心不動,要禁得起考驗。不管你今天遇到什麼樣的挫折,要永遠告訴自己,慈悲心對我永遠有利。我今天的痛苦跟慈悲心沒有關係,那是因為我的罪業。慈悲心只會讓我們的功德增上,調伏我們的自我意識。
所以我們有這樣的一個認識,對於修慈悲心遇到種種逆境的考驗時,能夠不動,這是講因地。我們看他的果地:「智悲德速圓,伏滅諸我見。」當你的慈悲胸量是緣眾生而發時,你所念的一句佛號就不可思議了。 不要說念佛操作這麼廣大的功德——無量光無量壽,按照宗大師的說法, 你用慈悲的心量廣緣所有的境,就算你今天供養一隻小狗,乃至施於畜生 一摶之食,功德都無量。
你今天隨便拿一個東西給眾生吃,用一副很不屑的眼光,你沒什麼功德的,但是你用慈悲心量去給他,那就不一樣了。就是說,在所有的法門當中,你是快速地成就慈悲跟智慧,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伏滅諸我見。因為所有的貪瞋癡煩惱都來自於保護自己,我愛執。我們因為過度地保護自己,讓我們的修行變成不莊嚴。所以你在修 慈悲心時,會慢慢地把你的私心淡化,因為你開始想到眾生,你那個自我 意識自然會被眾生給沖淡了,沖淡以後煩惱自然就輕薄。所以它是成佛之 始基,你的無量的功德莊嚴,就從這個地方心態的改變開始了,你在成佛 過程當中也能夠快速地圓滿超越十地。
也就是說,佛法的操作往往在你一念之間,因為所有的法門都是由你 的心發動出來。就像蠟燭一樣,你今天去念佛號,你想到你自己就是一根 蠟燭;你把眾生放到佛號裡面來,讓所有的眾生來分享你這句佛號,你這根蠟燭就叫做無盡燈,你一點都沒有損失,但是譬如一燈,燃百千燈。
諸位!為什麼我們今天造一個善業叫做快樂的果報,叫因緣果報,我們今天造的善業會落入因緣果報?佛陀去做同樣的善業變成波羅蜜,未來 變成讚佛甚深功德海,它變成大海,而我們今天造的善業只是個水滴,因為我們心量太小。
所以同樣的一句佛號操作,你能夠把佛號跟眾生分享,把佛號釋放出來,願一切有情同生西方,同成佛道,這句佛號就是無盡燈的佛號;你把 佛號完全 close(關閉),我一個人享受這句佛號,那麼你就是一根蠟燭。 這兩個就是不同概念了。所以你一念的心胸開闊以後,這句佛號就真的是 無量光、無量壽,你的心跟法是完全相應。
這就是我們在念佛當中遇到了對立心的障礙應該怎麼化解,就是想想看,他跟你的關係是母子的關係。當你跟眾生有關係的時候,你就很容易去寬恕,去包容對方非理的行為。
四、愚癡眾生——因緣觀
【199】所有的事情你都要看到假相背後的道理!
我們再看第四,愚癡眾生——因緣觀。
因緣觀可能它比較細,不像貪瞋煩惱的活動那麼粗顯,但是因緣觀如果平常你沒有注意,可能臨終時就會比較明顯。如果一個人沒有因緣觀,到臨終時,你這輩子面對這麼多的因緣,不要說到臨命終,到晚年時,你回想你的過去大概就心有千千結了,很多結打不開了,說我對他這樣好,他如此對我,如此的不義!但是這時怎麼化解呢?
佛法的因緣觀有兩個:第一個,思惟業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你今天對他這麼好,他竟然如此地背叛你,這個表示你有罪業,你過去生 欠他的,你必須認命。因為佛教的因緣觀是隔代受報的,所以你必須用因 果的道理,讓你自己知道這個地方一定有道理的。
諸位!每一件事情都有道理的。我們面對人生不要太重視假相,那個 假相會刺激你的感覺跟妄想,一定會誤導你。你遇到事情時先靜下來,把那個假相撥開來,看看它後面的道。相狀是欺騙你的,那個道理才是真實 義。所有的事情你都要看到它假相背後的道理,一輩子走來,不管順境逆 境,你的心中都沒有任何罣礙。這第一個,思惟業果。
第二個,思惟空性。緣生緣滅嘛。它本來就是一個暫時的假相,過去就好,覓之了不可得。這個就是愚癡眾生因緣觀。也就是說,當你的佛號受到了無始的煩惱──貪欲、瞋恚、情執、愚癡傷害時,你必須要成功地把它化解掉,折伏現行煩惱。
諸位!所謂把佛號念好,不只是說你在風平浪靜時把佛號操作好,佛號必須有一定的調伏力,雖然你沒有斷煩惱,但起碼你能夠調伏它,至少 你要不隨妄轉。我們有煩惱,但是不能把煩惱提昇為煩惱障。那就慘了,會障礙你的往生,障礙你的佛號!淨土宗只能夠有煩惱,不能有障。就是可以有煩惱活動,但是不能構成障礙,你要用智慧來開導自己,跟自己溝通,看看這個問題是怎麼回事,要從事情的本身看到它背後的道理。這時候你才能夠心平氣和地走過貪瞋癡的干擾,叫做折伏現行煩惱。
當然每個人的煩惱不一樣。貪欲重的就加強不淨觀,瞋心重的多修慈 悲觀。有些人對世間的事情執著特別重,事情過去了,他心還沒過去,肯定你心中執著一個影像,你要想辦法把那影像放掉。影像已經過去了,是你自己沒過去。所以,一個人會受傷害,都不是別人傷害你的。別人傷害你,只是暫 時的,是你自己傷害你自己。你執著一個影像不斷地去思惟它,弄得自己 心有千千結。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些法寶來化解自己的問題,因為它們在臨命終都會出現。
所以這句佛號必須要從專注到成片,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按照蕅 益大師跟蓮池大師的說法,它的核心思想在於不亂。不為煩惱所亂──這個是核心的思想。因為煩惱一定會來干擾你,我們沒有一個人念佛是一輩子風平浪靜的,那煩惱它放得過你嗎?不可能!真妄交攻,你遲早要面對它的。但是煩惱有一個問題,因為它來自一種錯覺,你對人事產生錯誤的判斷。你只要把這個錯覺扭轉過來,從根本上去對治煩惱,不要從枝末上去壓它,你也壓不住它的,煩惱你越壓它,它越反彈。所以佛陀要你從根下手,看到事情的真相,它自己就不活動了,因為所有的煩惱都跟愚癡有關,就是你對人生產生錯誤的判斷。
它的意思就是說,五停心,就是這個佛號操作,必須要心於佛號專一 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心於佛號堅固安住。你要保證你的佛號能夠走 出貪瞋癡的干擾。雖然我斷不了它,但是我能夠不隨妄轉,這個五停心就 是這個意思。  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
這個地方都是修止,只是面對我們內心的問題。下一段的觀,就開始面對整個娑婆世界的身心世界,你要怎麼面對你的娑婆世界來做出選擇。
今天有沒有問題?請說。
【200】無始的習性干擾你時,怎麼樣能夠不為所動?
【學員提問】尊敬的師父!阿彌陀佛!今天您提到說臨終時中陰身現 出快樂的果報……
【師父答疑】是的,如果你是善業強的話,因為中陰身會把來生的果 報事先顯出來。如果你今天有善業,你應該到人天去,中陰身會先現出來, 這是花報。
【學員提問】很多的時候,通常我們都知道是現出可怕的,(師父:那可能這個人就是罪業先起現行。)那我們造很多的善業,這一點我就……
【師父答疑】但是你造的善業沒有消失掉,可能你罪業的勢力強大, 它先出來。但是不管罪業起來善業起來,你都不能動,都不能攀緣它。有 些人是快樂果報出來,有些人是罪業果報出來,那就不一定了。看你在臨 終時,第八識是善業起現行或者罪業起現行,但是大方向都不能動。所以, 這句佛號要有一點觀照、有點止觀的佛號,你自己要穩得住腳。
第二個,要知道你的方向要去哪裡。你不能夠說,看到旁邊有一朵小花,你就一頭栽進去了,你要的是後面的珍寶,這個小花算什麼?所以你必須要有一個宏觀的視野。我們今天還沒有談到宏觀的視野,今天只是說怎麼樣把佛號安住。在心中的這種波動、妄想干擾你,你無始的習性干擾你時,你怎麼樣能夠不 為所動,就是五停心,是這個意思。
我們一個人要先穩住腳,才有資格談未來的方向:厭離娑婆,欣求極 樂。這個方向的問題就是觀照。就是說,你要先把佛號創造出來,你才能 夠為佛號引導一個正確的方向。這個佛號要往哪裡去?當然你可以把無量 光無量壽的功德在人天換取人天的快樂,也可以,因為四十八願裡面講到 人天的快樂也很多;當然你更可以把這句佛號送到極樂世界,變成七寶池、 八功德水功德莊嚴。但是關鍵來了。娑婆世界你有太多生命經驗,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 它放不過你的,你過去生累積的感受妄想,它會產生很多的假相來誘惑你, 所以你必須要有一套方法面對你的過去。過去一些曾經是你人生美好的回憶,現在可能變成你往生的障道了,你怎麼面對它?
就是第一個,穩住腳。你必須把佛號穩住——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心於佛號堅固安住。然後怎麼引導佛號讓它厭離娑婆、 欣求極樂,這是下一堂課的課程。
如果佛號是大海中的船的話,就是說,這個通往往生的船不是風平浪 靜的,但是你只要掌好舵,風浪傷害不到你。但是你不能大意,你必須有 正確的方法。我們的優勢只有一個。雖然感覺上妄想是這麼的多,感覺上 它的勢力很大,但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在哪裡?因為它是虛妄的,它本來就 不存在的,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當然本來就清淨這個觀念,在藏教還沒有這個傳承,到後面會說明, 你會有更好的方法跟藏教結合。最大的優勢就是說,它是如夢如幻,你可以說它有,你也可以說它沒有。你要攀緣它,它就有,夢裡明明有六趣;你要是把人生看透了,醒後空空無大千。
到底臨命終這一條路好不好走,答案是很難講。你要糊里糊塗地過一生,臨終這一關對你來說就不好走,因為你把它當真,那就慘了!妄想你一當真,那你就四面受敵了。你用短短的念佛的力量,要去處理無量劫來所留下的生命的記憶跟感受,那你就很難去「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了,你就很難,你不能當真。
藏教的佛法是比較在事相上,但是後面的通教跟別教會加強你的系統, 你把藏教這一塊先想起來,先想好,它的中心思想是——先把它想成是痛 苦的,是過失的,先遠離它,這第一個。
後面會告訴你,不但遠離它,你最好先看破它,後面的系統會越講越精緻。但是你基本概念要先遠離它,先討厭它,跟它保持距離,然後佛陀 會告訴你,你要進一步看破它,最高的境界是真如,是你還得要借它,借相修心。它不但不是一個毒瘤,它還是幫助,轉逆緣成菩提道。到了一念 心性時,所有的逆境都是你往生的增上緣。你不但是遠離它,你還得要利 用它借相修心,當然這種系統就更高級了。
我們現在談藏教,首先你要看到它的過失,先遠離它,我惹不起你, 我不攀緣你,總可以吧?這第一個概念,我跟你保持距離。所以整個藏教 思想就是調伏你的攀緣心,是這個意思。請說。
【201】怎麼不攀緣臨命終現前的人天業果?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那臨命終,如果人天的業果現前時,如果我 們不要去攀緣它,繼續……
【師父答疑】關鍵是你怎麼不攀緣它呢?你要有道理。因為你一定會 感受到它釋放給你的快樂,它會激發你的欲望、習氣。現在的問題是,你怎麼不攀緣它,要有一個道理,你心中要有個道法,或者無常或者無我或 者怎麼回事,是吧?你心中沒有道理,你就一定會攀緣它的。
【202】萬一阿彌陀佛沒有現前接引,那會不會連人天這個業果都沒有呢?
【學員提問】弟子的問題就是說,如果不要攀緣它,萬一阿彌陀佛沒有現前接引,那會不會連人天這個業果都沒有呢?
【師父答疑】你這個問題不是藏教問題,是你對淨土法門的信心不夠。
你要去讀讀四十八願,我覺得你要把四十八願再讀一讀。阿彌陀佛怎麼不來?阿彌陀佛他會跟你說法,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跟你證明: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六方諸佛跟你證明,不只是釋迦牟尼佛說呢,六方諸佛現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是真實的,對不對?你這個問題,是你對阿彌陀佛的信仰就有點問題了。
【203】如果你對娑婆世界情執很重,藏教最適合你了!
【學員提問】師父!弟子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上堂課師父就說到小乘的聖人,他相信業果是真的,所以他們果然是會受這個業力。師父也常常說,你不要老是認為你的業障很重,如果你是這樣的話,你果然是業障會很重。這個道理是什麼道理?可不可以請師父解釋一下?
【師父答疑】業力。你看有些人他遇到事情,諸位,我們看,就是你 的智慧層次。有些人有障礙,他很久才能過去;有些人有障礙,他很快就 過去了,就是你的思想的層次。業感緣起,這個人就是執著心很重,其實很多人都是。你不要小看藏教,很多人的個性就是藏教的。你的執著心很重,你就必須要用藏教。藏 教的法用得很重,你有沒有覺得?它把娑婆世界的無常苦剖析得很清楚, 治亂世用重典!
如果你把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很嚴重,你非常適合藏教,藏教人就是情 執重。那麼對你來說業力的因素就很重要了,那就不是思想的問題。我覺 得你不一定要把自己定位成:欸,我就是圓教。不要這樣子,你要務實,你是怎麼回事就怎麼回事。
就是說,欸,我是藏教人,我藏教藥多拿一點就好了,反正能夠往生是最關鍵了,你不能往生,你欺騙自己有什麼用?你說你是圓教,結果過不去,是吧?你如果是見思病重,藏教對你來說就是妙法。什麼是妙法? 治病就是妙法,契機就是良藥。
所以,你要先瞭解自己。如果你對娑婆世界情執很重,我跟你講,藏通別圓四教中藏教對你最適合了,這幾堂課對你最好用了。越到末法時代, 藏教的法越重要,因為它就帶你怎麼樣務實地面對人生,它把娑婆世界的 相貌講得清清楚楚的。到了通別圓的時候,業力就比較少談了,它開始強調心力,用心力來 引導業力,這種人智慧就要高了,心量也開闊一點,他對娑婆世界的情執也比較淡薄。
到底有些人是業力重要還是心力重,就看個性。所以到了別教,它覺 得業力是受心力影響,心轉業就轉了。但是有些人不適合這句話,有些人 心轉不過來。轉不過來,那就乖乖地業感緣起,懺悔業障,持戒,修無常 觀。你可以遠離它,你沒辦法化解,先遠離它,保持它,把它打包起來, 帶業往生,讓它不活動就可以了。
最後一個,你請說。
【204】修行人臨終蒙佛接引的話,還需要經歷中陰身嗎?
【學員提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想請問一下,就是如果修行人他是臨終蒙佛接引的話,他還需要經歷中陰身嗎?
【師父答疑】你大概遇到佛陀現前時,前面這一關都走過了。你前面的臨終這一塊的妄想關、生死關都走過去了,才有辦法。因為臨終時阿賴耶識會先出來。阿賴耶識有兩個時候會出來:第一個,你剛來的時候;第二個,你要走的時候,去後來先嘛。
阿賴耶識出來時,你要先處理好你過去的妄想、業力這兩個大問題。 你不是把它斷,起碼你得要不受干擾。你要走出阿賴耶識所創造的這種虛 妄的風暴,你這個佛號的船,走過阿賴耶識的風暴以後,問題就不大了, 後面阿彌陀佛就會處理了。
【學員提問】師父!您說的阿賴耶識出現,是說四大分解以後的阿賴 耶識出現,還是在沒有分解之前的阿賴耶識?
【師父答疑】大概在你臨終時,這個我們不能做很微細的定量分析,大概就是死亡以後八個小時,就是斷氣後八個小時。所以印光大師對臨命終的定義,就是一個人斷氣後八個小時,正式進入阿賴耶識的臨終狀態,斷氣後八個小時。
【205】如何看待往生時站著走的情況?
【學員提問】OK!那有一些人……不好意思,我想清楚一下,就有一 些人他就是坐著走,站著走這些?
【師父答疑】站著走的這種人不簡單。
【學員】就是好像有一些老婆婆,洗完澡,然後就坐在那邊就走了。
【師父答疑】這個人大概沒有證得念佛三昧,也差不多了。這種人跟我們一般帶業往生不一樣了,這種人都是修到一定的層次,業力對他來說都不是問題了,大概都處理得差不多。我們講的是生死凡夫,你講的是大修行者。
【206】讓眾生離苦得樂而往生這種心態最好!
【學員提問】OK!不好意思,師父,還有最後一個問題,我想問一下, 就是上一次師父說觀照念佛,如果那個修行人他是已經證空性以後,他就 是好樂阿彌陀佛依正莊嚴,如果他是比較注重於慈悲的,就是他是發願要 普度一切眾生。
【師父答疑】那你也要先到淨土去一趟,你自己要先成就不退轉。
就是說,我們有這個慈悲的願力,但是你的 schedule(時間表)要往後挪。因為現實問題是,你先要有自己的不退轉的功德,才能夠迴入娑婆。你的慈悲心、理想抱負很多,都能夠當作一種願菩提心,要把它放在 求生淨土以後,你要先到淨土去。
【學員提問】對,我就是說,可不可以把慈悲心當作是往生西方極樂 世界的動力?
【師父答疑】可以。
【學員提問】因為您說是用好樂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那種好樂的
心態,但是可不可以用慈悲心?
【師父答疑】更好,你為了讓眾生離苦得樂而往生這種心態最好。
【學員提問】OK!其實當時我想問,但是最後又不敢問,就是這個問
題我想清楚一下。OK!阿彌陀佛!謝謝師父!
我們今天先到這裡,其他的問題下次再回答。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