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天台教觀綱宗(第21集.完整開示文字)..(淨界法師)




【207】出離心是整個菩提心、空正見的基礎!
【208】臨終的正念你要具足兩個條件!
【209】你要把對三界的愛取降到最低——調伏愛取!
【210】你要放棄對娑婆世界的主宰!
【211】透過四念處,放棄攀緣,放棄主宰,斷除生死業力的相續!
.
卷二十一 三、觀行即佛 【207】出離心是整個菩提心、空正見的基礎!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二頁,我們看三、觀行即佛。這一科主要是說 明藏教止觀的修學方法。
藏教的止觀,整個修學目的就是建立我們一種堅定不可破壞的出離心。
這種出離心並不是說,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了逆境,比方說身體有病痛或者是親屬的背棄,這種痛苦激發產生的出離心。日常生活逆境的刺激,產生的出離心是不堅固的,因為你只能在逆境生起出離心,當你人天快樂現前時,你的出離心就破壞了。
你這個出離心是不全面的,只能在逆境時活動,這種出離心在佛法是 不承認的,沒有用的。因為你臨終時,順境逆境都會考驗你。所以你這種 出離心是一個假相。
所以,我們要培養的是一種堅定的、不可破壞的、禁得起考驗的出離心。這種出離心的重點在於「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藏教怎麼培養出離心呢?只有一句話,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藏教人觀察人生跟我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看人生是攀緣它的假相,人事的相狀在那個地方動來動去,然後起任何的妄想;藏教人看人生,是把 這些假相撥開來,看到生滅假相後面那個道法。經過佛陀的開導就是——人生種種假相的背後就是無常變化。
也就是說,在三界你得一個果報,你的生命它就不是一條直線,它是 一個很多拋物線的結合,是動盪不安的。所以即便你努力地積集一個善業 的力量,在三界得到一個快樂的果報,比方說大國王,比方說大富長者, 但是當你要享受快樂時,你發覺這個快樂的果報是不安穩的。也就是說, 你過去努力積集資糧,今生在享受快樂時,你也沒有辦法高枕無憂。所有 的快樂都必須夾雜你的擔憂跟怖畏,因為它不斷地變化,讓你非常沒有安 全感,所以三界的果報你是要付出代價的。
從這個快樂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三界沒有真實的快樂。它沒有給你安全感,這種快樂就不是真的快樂,因為你經常活在「得」、「失」中, 今天快樂多一點,明天快樂少一點,你一直受到得失的衝擊跟傷害,你根 本沒有快樂可言。
所以,整個藏教的核心思想,就是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一語道 破整個三界的真相,所以透過三界的不安穩性而建立的出離心是堅固的。 因為無常的相貌通於整個三界,包括我們人間、天上,三惡道,所以我們 透過道理思惟,所得到的出離心是不可破壞的。這個出離心的概念,在整 個大乘佛法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它是整個菩提心、整個空正見的基礎。
【208】臨終的正念你要具足兩個條件!
對淨土宗來說,它也很重要。因為淨土宗的正念,是所有淨土宗追求的目標。你為什麼念佛呢?你當然不是求今生的感應道交,今生的感應道交不能解決生死問題,你是要求生淨土的。而求生淨土的關鍵在於臨終的正念。
我們從《彌陀要解》來看,臨終的正念你要具足兩個條件:
第一個,你必須在臨終內憂外患時,建立你心中的佛號,你必須把佛陀現前,也就是佛力現前。當然這個佛力現前,你就必須有兩種功德:第一種,你皈依的信仰,你對阿彌陀佛的那種一心皈命。你相信自己業障深 重,求出無門,相信阿彌陀佛的彌陀大願必定救拔,所以你依一種信仰的心強迫你自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
臨終時,我們雖然處在病痛當中,處在加護病房,我們憑什麼堅持佛號呢?就是靠一種信念——我離開了佛號,可能要到三惡道去了。就是說,你不能離開佛號,你只好念佛!所以我們跟阿彌陀佛之間要建立一種救拔的關係,不是說,欸,我有佛號也可以,沒有佛號也可以!這樣就不是皈 依了。就是說,非它不可,是一種堅定的信仰!
當然,除了信仰以外,你還要面對你無始劫的煩惱習氣。我們過去生, 在心中所栽培的貪欲瞋恚跟愚癡,這種情執的愚癡它會出來活動,你必須 有智慧的觀照,調伏現前煩惱。調伏煩惱,簡單地講就是化解煩惱。我們 沒辦法斷煩惱,但是起碼你要在煩惱活動時,有本事把它化解掉,讓它不 破壞你的佛號。所以建立心中的佛號,第一個,皈依的信仰;
第二個,智慧的觀照, 缺一不可。你能夠有信仰跟智慧的觀照,你就能成功地建立心中的佛號, 那時你完成了臨終正念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怎麼樣引導佛號。我們必須把所建立的佛號,成功地讓它厭離娑婆而趨向淨土,這就是智慧的觀照。前面是止,奢摩他的止;第二個就是觀。我們怎麼把自己的心態從貪戀娑婆轉成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怎樣引導佛號。當然你要引導佛號,你必須改變心態,因為佛號是跟著你的心態走的。
淨土宗的基本思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娑婆,你所有的 佛號就往娑婆世界跑;是心作淨土,就是心是淨土。所以,如果你的佛號, 你希望它往淨土世界跑,那你就必須要求你的心,先往淨土的方向去傾向。就是,我們過去是貪戀娑婆的心,現在該調整心態了。如果你的心態 還是貪戀娑婆,你的佛號是上不去的,因為這個佛號是跑到你的心中才念 出來。它要經過你的心加工以後才念出來,如果你是貪戀娑婆的,你的這句佛號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往娑婆世界跑。
所以,當我們能夠建立佛號的時候,現在就是第二個重點——怎樣引導佛號。引導佛號之前你要告訴自己:你怎麼引導你的內心世界,讓它離 開娑婆世界的攀緣,而好樂追求淨土的功德。
【209】你要把對三界的愛取降到最低——調伏愛取!
離開娑婆世界的攀緣這一塊,我們看第二個,別相念。這是藏教法門 就專門在告訴你,怎樣把一個攀緣娑婆世界的心,帶到厭離娑婆的心,這個法藥就專門治這個病的。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別相念者 : 一、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對治依於五蘊 ─ 所起四顛倒也。
我們對娑婆世界之所以貪戀,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愛取;第二個,就是我見。愛取的煩惱,就是由觀身不淨跟觀受是苦來對治;我見的顛倒,由觀心無常跟觀法無我來對治。
從佛法的角度,我們今天對娑婆世界的問題,來自於愛取的煩惱跟我見的顛倒這兩個觀念。愛取的煩惱,其實取就是愛。我們前面說過,「取」是比較堅固、比較嚴重的,非得到不可的愛就叫「取」,它的本質還是一種貪愛。
我們貪愛的東西有兩個:一個是色身;一個是感受。這兩個是有關係的,其實就是一種感受——一個是所感受,一個是能感受。我們所要去攀 緣的感受是什麼呢?第一個是「身」,「身」廣義來說是整個依正二報,三界依報的山河大地、房子、草木,這一切所受用的資具都叫「身」。但是狹 義來說,我們最貪愛的還是自己的色身。 唯識學上說,我們跟我們的正報色身是同一個感受,你把房子破壞了, 你不會有痛苦的感受,因為你的感受跟房子是不同感受。但是,人家破壞 你的身體,你的感受很強烈,因為色身跟我們的心是同一感受。
所以,在整個攀緣當中,色身最嚴重,所以重者先治。佛陀對治我們 對男女色身的攀緣,是從不淨觀下手。這個不淨觀前面講很多,我們簡單地講,它有兩種觀法: 第一種,從空間上觀察。就是由內而外,內相的不淨,種種不淨物充滿身內,我們的這個色身是種種的膿血屎尿所構成;第二是外相不淨,它這個膿血屎尿不是在裡面一直待著,它白天晚上透過九孔流出種種的不淨物,外相不淨。這是從空間上觀察。
第二種從時間。我們的色身透過時間的遷流,它會老病死,會從一種 莊嚴慢慢變成醜陋,變成死亡,最後膨脹破裂,變成腐敗,最後變成一堆 白骨。
所以,我們透過這種空間跟時間的觀察,可以知道,我們對色身的攀 緣是不合道理的,因為它不是一個美妙的東西,那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的 想像。就是說我們自己把它想成美好,而不是它本身美好,這叫顛倒。觀身不淨是對治我們對這種感受、所感受的一種攀緣。
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觀受是苦,這個是調伏愛取煩惱的最重要的根本。 比方說,有一個人喜歡吃榴槤,其實你不是真正喜歡吃榴槤,你是在吃榴 槤時,因為過去的習氣,會給你創造快樂的感受,其實你要的是那個快樂 的感受。有些人喜歡睡覺,其實他也不是真的想睡覺,而是他每次睡覺時 都會莫名其妙出現一種快樂的感受,他要的是那個感受,他只是假借睡覺 讓它出現。所以,你看,如果他真的喜歡吃榴槤,那榴槤吃多了,他產生 痛苦厭惡的感受,怎麼就不想吃了?
所以諸位,我們在攀緣時,真正的病根不在於物質本身,其實我們要 的是滿足心中那種感受。我們希望那個感受再一次出現,所以去做同樣的 事情,這個病根在於感受。
這種感受的追求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今生的感受;第二個,是來生 的感受。我們一般有兩種追求。第一種人福報比較大,他今生的果報是善 業起現行,所以他身體健康,眷屬也特別如意,財物也充足,所以他感受 的追求,可以在今生盡情地開展出來,追求他的感受。
追求今生的感受有什麼問題呢?無常敗壞!就是「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因為你這樣子追求下去,到死亡到來時你會受不了,因為你 踩不住剎車。就是當你把今生的福報花完時,你對感受的期待還是這麼大, 你死亡到來時會進入一種非常大的恐怖跟挫折,這種情況就很可能讓你今 生墮到三惡道去了。如果你到晚年不收心、不剎車的話,等到福報盡的那 一天你就很慘。
所以追求今生的感受你要面臨——總有一天無常敗壞之苦,這第一個。
第二個,追求來生的感受。這種人一般來說,是今生福報比較差——可能身體有病痛,可能今生比較貧窮,或者是眷屬也不如意,他把所有的 希望放到來生。他今生努力地積集資糧,懺悔業障,廣修善業,幹什麼呢? 他對來生有一種期待跟夢想。
這種情況也有過失。因為你今生在修果報時,就帶著一種攀緣的有所 得心,你不是真的為菩提道,為了菩提心而修,為了往生淨土而修,這個 發心有問題。所以你來生果報現前時,一定會放逸,因為你前生在修果報 時,因地的這個種子就種下了。所以,你看現實生活,有些人福報很大,他不攀緣他的福報,還是照 樣自在地學佛,因為他以前在修福報時,就不帶業力。
怎麼知道你這個福報帶業呢?你看這個人福報很大,但是非常忙碌,這個福報在因地時就有問題了,是帶業的福報。你看,你福報很大,他福 報也很大,但是你的福報是白天做到晚上,他是輕輕鬆鬆,因為你們兩個 在修福報善業時,一個有所得,一個無所得。
所以諸位,你今天用攀緣心來造善業時,你是「譬如美食夾雜毒藥」, 善業裡面夾雜毒藥,你來生快樂時,根本沒辦法清閒,因為是夾雜了堅定 的生死業力的福報。所以你今天把快樂的感受放到來生,雖然會享受快樂的果報,但是你第三生一定要付出代價了,因為你的放逸會造罪,所以第三生會墮落。
所以結論:觀受是苦,你一直追求感官的快樂是不對的。這個事情你 要這樣想,我們凡夫追求快樂是可以理解,因為我們就是想要離苦得樂, 才有一種修行的動力,但是快樂有兩種:一種透過感官從六根的攀緣得到了,這是佛陀要對治的。就是說,你追求快樂這件事沒有錯,但是錯在你 的快樂不能向外面去求得,你要從內心產生的「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其 實,我們是可以追求一種沒有過失的快樂,更加精緻、更加美妙,而沒有 老病死的過失。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為什麼要放棄感官的快樂,而追求我們內心 寂靜的快樂?
在《阿含經》裡面講一個公案,兩個兄弟一起學佛,後來哥哥就出家了,跟著佛陀修學,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了。阿羅漢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阿羅漢在動態時,心中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不取亦不捨,無喜亦無憂。但是阿羅漢一旦靜下來,他雙腿一盤,寂滅樂就現前,他只要入三昧,他的身心世界就充滿了快樂。 哥哥走上了修行的路線。弟弟後來沒有修行,但是他學佛了,也深信 因果了,做慈善事業到處跑。年紀大時,哥哥就入定觀察他弟弟到底怎麼 樣了。一看他弟弟往生了,因為修善的關係,投生到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庭, 有三個人照顧他的生活,從小就有人照顧他吃飯,有人照顧他睡覺,有人 陪他玩。其中一個照顧他日常生活的保姆,有一天在抱他時不小心失手, 把他摔到地上摔死了。摔死以後,他弟弟想想心不甘:我前生修這麼多善 業,就是為了求得今生,結果你把我這個快樂的果報給摔死了,他臨終時 起瞋心,就墮三惡道去了,變成一頭牛。
觀察這個因緣以後,哥哥很緊張,就從三昧裡面出來,有一天晚上用 神通力飛到那頭牛的前面去,現跏趺坐,放大光明。阿羅漢具三明六通八 解脫,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頭牛剛好在正忙碌的時候,膝蓋都磨破流血了。這個阿羅漢哥哥就說了:「你就是我前生的弟弟,前生勸你修行你就不聽,就一天到晚到處跑。 你看你現在,累得兩個膝蓋都長滿了膿瘡。」就開始說法,說世間無常,無常苦諦的觀念。他弟弟這頭牛,因為阿羅漢的攝受力,牠起慚愧心,開始 不吃飯絕食,就往生了。
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說苦的意思就是說,沒錯,你用善業的力量,你可以在三界裡面換取快樂的果報,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這也是佛陀說的, 但是這個快樂是有問題的快樂。第一個你享受快樂時,躁動不安,你看福 報愈大的人他心愈不安,不是他故意的,因為他追求的快樂就是動盪不安。 第二個他容易造罪。
所以,佛陀意思就是說,觀受是苦,你應該放棄由六根攀緣六塵所產生的快樂,應該追求更精緻更美妙而沒有過失的快樂。比方說「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就是你在佛堂裡面拜佛打坐念佛時,你心中有一種寂靜的快樂, 而這種快樂是你可以盡情享受的沒有過失的快樂。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追求快樂的心態沒有錯,但是你應該把 眼光放遠一點,你把快樂的訴求要跟淨土的功德結合。就是說追求快樂是 一種修行的動力,但是你不能夠把快樂依止在娑婆世界,這個地方問題嚴 重,因為你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所以,我們透過這種對感受的追求,慢慢地放棄娑婆世界的愛取,這是講到對治感受的愛取。
【210】你要放棄對娑婆世界的主宰!
第二個,我們對娑婆世界,除了追求快樂以外,還有第二個問題,我們想要主宰娑婆世界。作為母親的想要主宰子女,作為太太的想要主宰先生,就是我們一直想要去主宰外在的人、事,這個也是生死的一個業緣。
我們看佛陀怎麼對治。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心」就是五蘊裡面的想蘊,第六意識 的想像分別。這個「法」,在《阿含經》的意思,法叫五取蘊相。就是你所 追求的色受想行識,落謝到第六意識產生的一個影像,簡單地說就是法塵, 就是第六意識的想像所緣的境界,所以關鍵還是在這個「心」,因為你能主 宰的就那一念心。佛陀意思就是說,從無常而看到無我。
就是說,我們的心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這生滅變化當中,其實我們 是不能主宰自己,也不能主宰他人,你連自己的心都主宰不了。你看,我們的心遇到快樂的人事,遇到你喜歡的人,你自然產生快樂,快樂的相貌 慢慢地消失到回復平靜。然後你轉眼出門以後,遇到你不喜歡的冤家,你自然產生痛苦,而痛苦的感受也是一下子生起,最後消失。你整個過程完 全不能主宰,只能夠完全聽從命運業力的主宰。就是外境給你什麼訊息, 你內心只好出現什麼相貌,你沒辦法主宰。
西藏的上師有一句話說,怎麼叫做人生不能主宰?他說,這個人、這 件事情,當然它是變化的,如果他注定要往好的方向變化,你就不要操這 個心了,是吧?他往好的方向走,你操心有什麼用?他如果注定要往不好 的方向變化,你操心也沒用。如果他變好,你就不需要操心;如果他變壞, 你操心也沒用,因為你也沒辦法去主宰,所以你是白操心了。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講一下。小乘的思考跟大乘的思考不太一樣。 小乘的思考是放棄主宰,然後就沒了;但是大乘佛法是放棄主宰,他還要發願,他有所放棄所有承當。就像懺公師父常常說
,隨緣盡分,盡分隨緣。
這句話的操作是怎麼回事呢?對於結果你要放棄主宰,因為結果不是你說了算,你的子女最後會變成什麼結果,不是你可以決定的,他有他的業力,但作為過程你可以主宰,你可以怎樣去影響他、去引導他,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所以大乘佛法是,過程必須要盡分,盡最大的努力,但是結果要放棄主宰,它是分成因跟果。 總而言之,這個觀念,不管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還是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它主要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斷除生死業力的相續。生死業力 的可怕,不是說它今生給你什麼痛苦,重點還不在這裡,而是它輾轉相續, 它沒有一個止境。一個人墮入大海,問題不是說他現在怎麼了,而是這個大海沒有邊際。
就是說,諸位!你現在對今生的果報覺得很痛苦,其實這個痛苦,你只是看到一部分而已。三界的痛苦就是說,它沒完沒了,最可怕就在這裡。 你說你今天身體不舒服,肚子痛,不是暫時的嗎?你牙齒痛也是痛個幾天 就過去了,但是你在三界得果報,這個業力。只要你不處理這個問題,它怎麼樣?輾轉相續,無有止境,問題在這裡。
就是說,「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當你這個業緣結束時,它來生 又創造一個果報,所以你要是不處理它,未來就是無止境的痛苦在等著你 了。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今生受了痛苦也就罷了,關鍵在哪裡呢?就是我們從此要把這個痛苦結束。結束痛苦有兩個方法:第一個,你要把你對三界的愛取降到最低,調伏愛取;第二個,你要放棄主宰,這兩個重點。一 個是調伏愛取的煩惱,一個是調伏我見的顛倒。
從淨土宗角度來看,這個也是很重要。就是說,你要帶業往生,當然 要把生死業力的勢力降到最低,所以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就是對治我們對五蘊的愛取跟主宰所產生的四種顛倒。
這個是別相念。
【211】透過四念處,放棄攀緣,放棄主宰,斷除生死業力的相續!
我們看第三段的總相念。
總相念者: 觀身不淨 ─ 受心法亦皆不淨。觀受是苦 ─ 心法身亦皆苦。
觀心無常 ─ 法身受亦皆無常。 觀法無我 ─ 身受心亦皆無我也。
前面的觀察我們的身受心法,是個別個別的,以下是一個總相。就是 當我們觀察身體時,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乃至於受心法都是不淨、 苦、無常、無我。 我們看《阿含經》或者看現在南傳比丘的修行,其實它的重點更多還 是在總相念,別相念只是一個前方便。就是你在沒有熟悉這個總相念之前, 先有一個基本的功夫。真正在操作時,它是用總相念來操作的。
比方說,我們對於三界的愛取跟三界的主宰,比較偏重在色身這塊。 每一個人的煩惱各式各樣,他愛取的活動跟主宰的活動範圍──他不管別 人怎麼樣──他對自己的色身、對他人的色身這塊特別重視,就必須集中 在這一塊觀身。
在目前的南傳佛教是怎麼觀呢?它也是從無常下手。它觀察你的色身, 譬如說你坐著,坐幾分鐘以後,你的手要動一動,你的頭部要動一動,然後你的腳也要動一動,你自然想動。為什麼?可見你的身體有一種力量在 逼迫你。如果沒有力量逼迫你,你怎麼會想動呢?如果你的身體是如此的 寂靜安穩,誰會想動?我們要不動,是要刻意讓它不動才行。
也就是說,自然的狀態,你不管站著,不管坐著,你有一種過一段時 間想要動的這種傾向,所以無常故苦。你身體會想動,表示你的身體受了某一種力量的支配跟逼迫,這個很合理。因為如果身體很寂靜安穩,沒有 人會想動的。
苦即無我。既然你的身體受到逼迫,表示你不能主宰你的身體。如果 你能夠主宰你的身體,你怎麼可能讓你自己有這種痛苦呢?肯定除了你自 己的思想妄想以外,有一種業力在主導你,而這個業力是不歸你控制的。
所以,我們可以從身體的變化活動,認清楚色身是逼迫不安的。從逼 迫不安,結論:我們沒有主宰性,所以無我;無我就趨向空性。所以這個 身體不值得你攀緣好樂。因為第一個,你控制不了它;第二個,它本身的 本質就是痛苦的,你改變不了事實。
本質是痛苦,為什麼我這色身有時候也會享受到快樂呢?
佛陀講一個譬喻。佛陀在《阿含經》上說,一個人的身體長了一個膿瘡,這個瘡如果你用火去燙它,它是很痛的,就表示這個人的色身,罪業 起現行時,老病死;你如果用冰塊去敷這個瘡,你暫時會有快樂的感受, 但是你用冰去敷這個瘡時,這種暫時的快樂它是一時的假相,因為你的本質還是瘡,這樣懂嗎?
就是說,欸,佛陀說色身是痛苦,但是有時候我透過種種的活動造作, 我的色身有時候給我快樂啊!那是這個瘡暫時把痛苦停止了,因為你的善 業力量,在瘡的基礎之下出現一種快樂的感受。就像西藏的上師說的,這個瘡你去撓它的癢,撓癢時有一種快樂的感受,但是你沒有瘡的時候更好, 是吧?
所以,首先我們要知道,佛陀說觀身是苦,就是說身體的痛苦,它的本質是痛苦,這是不能改變的。你只有放棄色身,才能改變這個事實。你 在色身裡面活動,所有的快樂都是暫時的假相。按照佛陀的意思是這樣講, 因為它的本質是痛苦的。就是說,當你的身上長上瘡了以後,這個瘡就是 一個事實。
這個就是總相念。
當然,你說,欸,我年紀大了,我對色身已經不執著,我就一天到晚 打妄想。欸,你就觀心。觀心也是一樣,先從無常,無常故苦,就是說你 這個心從白天到晚上,它不是一條線,它是變來變去的。你接觸到歡喜的 人,你就開始快樂;你接觸不歡喜的人,你就開始痛苦。所以你從這種情 緒的變化,知道你的心是不安穩的,你心中沒有安全感——弟子心不安, 無常故苦。所以結論:你也是沒辦法控制你的心。
「苦即無我,無我故空」,所以它這個操作就是說,真正的四念處的操 作都是總相念,你這樣慢慢地觀察以後,自然對身心世界那種攀緣的愛取, 慢慢地就淡化了。 為什麼我們今天無始劫養成的習氣,可以慢慢地在幾年當中產生淡化呢?理由很簡單,因為佛陀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不淨、苦、無常、無我, 這是個事實;而我們自己認為身心世界是快樂的,是常樂我淨,這是一種 錯誤的假相。
就是說,我們一路以來活在錯誤的判斷,即便你這種錯誤的判斷,經過了幾百萬劫,但是當你認清事實的時候,你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因為 事實就是事實,所以你瞭解事實的時間可以很短,因為佛陀說這個是一個 真相。
佛法在調伏煩惱不是說用壓抑,不是,欸,我起煩惱了,我起貪念了, 用佛號去壓它,不可以!這樣你並沒有解決問題,佛法意思就是說你要找 到病根。就是說,他為什麼會去攀緣?他為什麼想要去主宰人生?他打那 麼多妄想,他這就是有病根哪。因為他有愛取有主宰,他對人生產生錯誤 的判斷,他以為人生是可以追求的,是可以主宰的。


所以,我們透過四念處觀,看到人生的真相,自然地會放棄攀緣放棄 主宰,而把煩惱淡化。而煩惱的淡化,就表示你背後的生死業力也慢慢在 沉澱當中,它是有關的,因為十二因緣的愛取被你破壞了,所以十二因緣 轉不下去,這個生死流就轉不下去了。

所以我們講,帶業往生就是這樣來的,業力在你一念心中,你要攀緣它,你就是生死業障凡夫;你要放下它,你就是一個淨土的功德莊嚴,就在一念之間而已,就是看你是顛倒還是覺悟。
我們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