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天台教觀綱宗(第22集.完整開示文字)..(淨界法師)




【212】你只要控制好你的思想,就可以控制你的業力了!
【213】相似就是對於我空的真理有相似的理解,有著相似的勝解!
【214】修行的成敗就在忍辱跟精進!
【215】分證就是分證我空,分斷煩惱,就是斷惑證真,轉凡成聖!
【216】放棄對人生的主宰,它是根本!
【217】為什麼阿羅漢只叫無生而不是無死?
【218】辟支佛跟阿羅漢有什麼不同?
【219】臨終時只靠自己行嗎?
【220】如果臨終還是提不起正念,阿彌陀佛也沒辦法救我嗎?
【221】你要放棄今生,把目標鎖定未來!
.
卷二十二 
【212】你只要控制好你的思想,就可以控制你的業力了!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三頁,我們接著看第四,相似即佛。
我們前面講到四念處,斷除生死業力的相續。業力的相續在唯識學的 意思來說,其實業力本身是不能相續的,因為第八識本身,它沒有主動相 續的力量,第八識沒有太多活動力量,它沒有太多意見,第八識的業力是 受第六意識的掌控,就是你心中有問題!
嚴格來說,與其說生死業力來干擾你,倒不如說是你去招惹生死業力。 如果生死業力有主動攻擊的力量,那我們就慘了,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三 界,沒有一個人可以帶業往生。如果業力能夠主動地攻擊你,就是你過去所造的業,它有主動的攻擊權,那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帶業往生。就是說, 雖然我們造了很多罪業,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業力本身沒有主動權,你必 須要招惹它,必須要攀緣它,必須想要主宰它,它才會對你產生作用。這 個地方就是修行人最大的優勢了。
就是說,你憑什麼在短短的幾十年,去處理你無量劫來留下的業力? 憑的就是因為業力沒有主動的攻擊權,它沒辦法主動,第八識沒辦法主動 攻擊你。現在問題就是說,你只要控制好你的思想,就可以控制你的業力 了。你控制好第六意識,第八識就聽你的;你控制不好第六意識,你就聽 第八識的,就這樣子。所以,帶業往生的問題就不是業力了,那就是正念 的問題,是隨念往生了,這是思想的問題。
當然我們下一個問題就是說,我的思想一路以來都是攀緣、愛取,攀緣娑婆世界,想要主宰它,這個妄想打得很重。沒關係,你現在必須要做 一件事情,先讓自己覺悟,你不要急著去改變你所有的習氣。就是說,在你的無量無邊的妄想當中,先放一道光明下去,先把你的一念的覺悟放進 去,保持一個正見,你就有希望了。你先相信佛陀的開示是對的,你承認 身心世界是不淨、苦、無常、無我,先承認下來,你就有希望。
就是說,我過去是看錯了,雖然我知道這個事情,還經常會犯錯!但是你只要堅定下去,相信佛陀的話是對的,當你的心開始覺悟時,它就會 慢慢地擴大,它從一點的光明會變成兩點光明,從兩點光明會變成四點光 明,乃至於變成八點光明。
所以我們在學佛當中,記得,你先勇敢地跨出一步——改變,先信仰,然後你從信仰當中慢慢地擴充為觀照,而進一步地變成調伏。如果你連佛陀的話都不相信,那你就沒有希望了。你就永遠活在業力刺激妄想、妄想攀緣業力,你的第六意識跟第八意識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生死輪迴就沒 完沒了,你也不可能帶業往生了。因為你把生死業力培養這麼大,你怎麼 帶業往生呢?所以,我們在修止觀時,你先承認這件事實,然後慢慢從這個地方再 去擴大。
四、相似即佛
【213】相似就是對於我空的真理有相似的理解,有著相似的勝解!
我們看第四個,相似即佛。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 相似即者 ─ 內凡加行位也 : 一、煖 二、頂  三、忍  四、世第一        
    得色界有漏善根 ; 能入見道。
前面的觀行是站在妄想的角度去觀照真理,進而去改變妄想。相似就 不太一樣,他的內心已經出現光明了,然後他把那個光明慢慢地產生善根。 就是這個光明在心中已經有根了,也都站得住腳了。我們前面只是進進退退的,觀行位就是說,今天進步一點,明天又退步一點;今天進步一點, 明天又退步一點。到了相似即佛時就不一樣了,他的正念有善根了。所以, 相似就是對於我空的真理有相似的理解,有著相似的勝解,在判教是內凡 加行位。
內凡,為什麼叫內呢?心遊理內。不像前面是外凡,他的心老是在外境活動,不是在真理中活動,叫外凡。這個內凡的人,他經常對於不淨、 苦、無常、無我的觀念,是經常安住在這四個真理當中來觀察他的身心世界,叫心遊理內。但是他還是凡,他現實生活還沒有轉凡成聖,所以身居有漏。但是他已經開始加功用行了,已經開始在成就他的三昧力了。
從禪定的淺深分成四個階段:煖、頂、忍、世第一,我們做一個解釋。 四念處是一種智慧的觀照,煖、頂、忍、世第一是一種禪定的加持。
煖、頂、忍、世第一,我們根據《俱舍論》當中以三十七道品來配對。
先看煖。這個煖的意思就是「譬如鑽木,先得暖相」。古時候的火是鑽 木取火,兩個木頭不斷地旋轉。這時他智慧火還沒有出現,但是已經有熱 相出來了。就是說,他對於我空、無常、無我的道理,雖然這個光明還沒有出現,但是有堅定的理解。這個配對四正勤。對於惡法慢慢地堅定地斷 除,對善法也慢慢地增長。當然他這個惡法,所斷的就是攀緣心、主宰的 心,這種煩惱的活動慢慢地調伏了,對無常、苦、無我的智慧的觀照慢慢 增長了,叫四正勤。這是第一個,煖。
再看頂。頂,就是「如登山頂,遙望四方」。他對真理的觀察就像一個 人爬到山頂,他對無常、無我的道理更加地清楚,更加地圓滿。這個地方 是講四如意足。四如意足,就是透過欲、勤、心、觀,他的禪定已經成就 了,所以他以禪定的攝受加上無常、無我的智慧,這時他對於真理的體會 更深刻,已經到了頂。
再看,忍。忍就是「隨順空理,安住不動」。他對我空的真理能夠安住 不動了,不像之前經常要進去出去,進去出去,他經常能夠隨順空性的道理。這個地方配對五根。他對於無常、無我的道理,有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根。就像大樹,這個善根八風吹來它是如如不動的,它能夠安忍不動,所以叫忍。
看第四個,世第一。世第一,就是有漏法中最為第一了。他在整個三界的生死當中,已經最後一條邊線了,這個地方的配對是五力。五根能夠不受煩惱的傷害,五力是進一步能夠破壞煩惱,斷惑證真,轉凡成聖,這是世第一。
【214】修行的成敗就在忍辱跟精進!
煖、頂、忍、世第一,它們配三十七道品,《俱舍論》講完煖、頂、忍、世第一四加行以後,提出兩個結論,它說,煖、頂、忍、世第一,就是講一個人進步的過程。它說一個人修行要進步,有兩個法門是關鍵:第一個,精進;第二個,忍辱。我們解釋一下。
當我們想要改變我們的思想,從一種攀緣的思想轉成一種向內安住寂 靜的思想,當然第一個要建立正見,就是你先看清楚什麼是真相,有真相 以後你才可以去修觀。修行當中第一個你要能夠點點滴滴保持進步,就是 精進。修行最大的忌諱就是說,你有時候一修行,三天不睡覺,然後就不 修行了。這個是最糟糕的,這沒什麼用。因為這種暴風雨式的修行沒有用, 我們沒有看到哪一個暴風雨把石頭給穿破,我們看到水滴的可貴——滴水 長流,則能穿石。只有水滴可以把石頭穿破。我們沒有看到颱風可以把石 頭穿破,沒有人看到這樣。沒有這回事情。
所以,修行就是每天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這叫修行。你今天做、明天做、後天做,就是堅持,絕不放棄,你就會改變。這第一個,精進。
第二個就是忍辱,安忍不動。
修行的過程當中,諸位!你要有心理準備。如果你今天是向外攀緣的, 積集資糧,那也就罷了;當你勇敢面對你無始的顛倒、妄想時,這個問題就非常複雜,因為煩惱會反彈,所以你必須要安忍不動。你只要稍微有一 點問題,只要守不住,可能會讓你幾個月、幾年的修行前功盡棄。
所以,修行的成敗就在忍辱跟精進。這是什麼意思呢?
它是馬拉松賽跑,不是一百公尺短跑。很多人一開始就衝得很快,到最後的時候跑道上找不到人。我說的是我們很多的同學就是這樣,一開始 衝得很厲害,但是十年後這個人找不到他了,這樣就不好了。你寧可慢慢跑,跑個五年、十年,跑一輩子,最後你成功了!
所以,這個地方整個的成敗關鍵就是,第一,你要掌握一個正確的方法;第二個就是精進跟忍辱的操作,你要耐得住寂寞修行。因為你面對自 己,把攀緣心斷掉的時候,其實就是成敗關鍵了,就是「安住孤獨,享受 寂靜」。我自己體會修行就是這八個字,你要忍得住,而你就在「安住孤獨, 享受寂靜」時,你的內心就產生變化了。當然你的內心變化,就意味著你 的生死業力也在變化,因為第八識跟第六意識是互動的,第八識得不到第 六意識愛取水的滋潤,這個種子就慢慢枯萎了,是這個意思。
五、分證即佛
【215】分證就是分證我空,分斷煩惱,就是斷惑證真,轉凡成聖!
我們看第五的分證即佛。
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 分證即者 ─ 前三果有學位也。
初、須陀洹果 ─ 此云預流。用八忍八智,頓斷三界見惑,初預聖流, 名見道位。
二、斯陀含果 ─ 此云一來。斷欲界六品思惑,餘三品在,猶潤一生。
三、阿那含果 ─ 此云不還。斷欲界思惑盡,進斷上八地思,不復還來 欲界,此二名修道位。 這個地方是正式的轉凡成聖了。
前面我們是說,先在妄想中種下一個光明的種子,然後從煖、頂、忍、世第一的光明,透過你的精進,透過你的忍辱,能夠堅持,安忍不動,慢慢總有一天光明出現了,光明出現了就進入了分證即佛。分證就是分證我空,分斷煩惱,就是斷惑證真,轉凡成聖,這叫有學位。
有學位,智者大師說:「研真窮妄,名之為學。」他對真理的觀察已經 慢慢地增長,對於顛倒妄想的消滅已經有一點成績了,「研真窮妄,名之為 學。」
這個地方有三個階位,在藏教裡面的有學位有三個:
第一個,須陀洹果。須陀洹翻成中文叫預流,就是說他已經正式地預 入聖人法性之流。就是我們本來是凡夫的生死流,現在水流方向改變了, 變成入了我空的法性之流。
他是怎麼做到呢?用八忍八智頓斷三界的見惑。這個忍跟智不太一樣。 忍是一種三昧的禪定,是三昧斷惑名之為忍;這個智是觀慧證真,它偏重在一種觀慧。在整個修行的操作就是「忍」跟「智」,安住不動,一種不斷 地觀察,觀察以後又安住不動,就不斷地安住觀察,觀察安住。
這個「八」是怎麼安立的呢?就四諦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其中知苦,有一個忍、一個智;斷集,也有一個忍、一個智;慕滅修道都各 有一個忍、一個智,欲界的四諦,就有四個忍,四個智了。然後上二界色 界、無色界,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也各有一個忍、一個智。所以上 二界就是色界、無色界也有四個忍、四個智。
就是你作為天人,天人也有天人的果報,天人有天人的煩惱要面對。 所以欲界有欲界的四諦,四聖諦苦集滅道;天人、禪定的人有他的苦集滅道,所以欲界的苦集滅道四忍四智,色界無色界也四個忍四個智,加起來 八忍八智。這時頓斷三界的見惑而預入聖人法性之流名見道位。這個是我們轉凡成聖的第一個階位,斷除我見。就是你正式放棄對身心世界的主宰,就是, 你真的放棄了,不再對三界有任何的需求、任何的期待。
一個人對生命開始放棄時,他的身心產生三種功德:第一個,入正定聚。他對於整個佛法僧戒的堅持,那不可思議了,叫道共戒。就是一個人 開始放棄對身心世界的主宰時,這個人會不斷地進步,他不可能退步了, 就是位不退了。
我們為什麼進進退退呢?因為你想要主宰人生,這個觀念害了你。你想主宰它,你就招惹它了,本來無一物,你自己要去惹塵埃。諸位!你要知道,不是業力來惹你,是你去惹業力,唯識學是這個意思,所以弄得你 很被動。你開始放棄人生主宰時,第一個你的生命只有進步沒有退步,入正定聚。
第二個,不墮惡道。雖然初果的聖人他有無量無邊的罪業還沒得果報, 但是這個罪業已經沒有得果報的力量,因為他已經不再主宰人生時,那個 業力的功能已經被你破壞了,沒辦法得果報了。他這一輩子從此以後到成 佛,他的人生只有兩種情況,不是做人就是做天。他不墮惡道。
第三個,輪迴將盡。他從此以後就算整天不做功課,他很自然地七番 往返,七次人間,七次天上,他人生再有十四次一定會結束。就是這個船 已經看到岸邊了,他不要去划這個船,地心引力自然會把它吸到岸來。
當然,初果也有一些事情出現。我們看《阿含經》上說,優婆鞠多尊者有一個弟子,在共修時經常不參加。時間長了,優婆鞠多尊者說這不是辦法,就把他叫過來說:「你為什麼修止觀都不參加呢?」他說:「報告師父,我證得初果了,我不管怎麼樣,十四次生死後,自然了生脫死了,所以我也不著急。」優婆鞠多尊者說:「好,那你跟我來,我帶你去街上走一 走。」
優婆尊者帶他到街上的時候,「欸,你看這個人被五花大綁,準備要被 殺頭了」,他說,「這個人已經證得初果了,但是他過去的罪業啊……」因 為他有罪業,當然初果不可能犯罪,但是他因為過去的罪業被誣告,就犯 了殺罪。
看完以後,又到了一個鄉村的地方,看見一個小孩子在地上玩,身上 長滿了膿瘡,瘡上很多蟲在咬他。他說,這個小孩子也證得初果了,但是他的罪業還是在,他雖不墮惡道,但是他人世間還是有一些苦惱的事。他 的弟子一看到以後,嚇到了,回去以後就乖乖做早晚課了。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俱舍論》說,一個放棄生命主宰的 人,他的煩惱活動跟我們不太一樣,他煩惱輕薄。就好像說他的煩惱活動, 雖然也有貪欲,也有瞋恚,但是他的煩惱就像熱鍋上滴幾滴水一樣,很快 就能夠覺悟。不像我們一直想要掌控人生的人,我們有這種主宰性的人, 煩惱一活動就特別地堅固。就是說你放棄了對三界的主宰以後,你的煩惱 就輕薄了,就很容易對治了,因為我見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這個地方 就是說,我們先斷我見的煩惱,然後再慢慢斷貪愛的習氣。
看第二個。
「斯陀含果,此云一來。斷欲界六品思惑,餘三品在,猶潤一生。」
 二果斯陀含,翻成中文叫「一來」,一來剛好是兩生,一次人間,一次
天上,一來天上,一來人間。他是斷了欲界九品思惑──思惑就是貪愛的煩惱──九品裡面的六品,還有欲界的三品,所以他還要來欲界一生。
看第三個阿那含。
「阿那含,此云不來」,他不在欲界受生了,不是說不來三界,他欲界 已經不受生了,因為他欲界的愛取煩惱完全斷盡了,對於這種粗重的五欲 的果報,已經不再攀緣了。他只是攀緣一種微細的禪定的三昧樂。所以他 要進斷上二界八地的思惑,但是他已經不來欲界了,他是直接在禪定的五 不還天受生。
【216】放棄對人生的主宰,它是根本!
我們看,在擺脫生死業力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調伏愛取,對於三界 的貪愛;第二個是消滅我執,就是一種主宰。但是我們看這個次第,佛陀 是要你先放棄主宰。你要先放棄主宰,你才有辦法放棄你的貪愛。主宰是根本。就像樹根本,你要把根本斬斷,樹葉才會枯萎。如果你只是調伏貪 愛,但是你一直想主宰它,就像這棵樹你把它剪了以後,它沒多久又「春 風吹又生」了。
所以,放棄對人生的主宰,它是根本,你放棄了,後面的攀緣就容易 對治了,因為它的根被斬斷了。放棄主宰的方法,就是看到人生的真相。
我們凡夫的顛倒有常、樂、我、淨,我們為什麼會主宰它呢?最根本 的就是常見,這是最嚴重的。因為我們一直會想,我永遠會活在人世上, 雖然我們看到很多朋友死掉,但是我們沒有一個人會得到教訓;雖然我們過去有很多次死亡的經驗,我們到現在也沒有得到教訓,每個人在娑婆世 界活著,他不會想到死亡這個問題。
常見是最可怕的。這就是為什麼佛陀一開始先用無常切入,因為常見 被你破壞以後,常、樂、我、淨四種顛倒,我顛倒、淨顛倒、樂顛倒它就 很容易對治了。這就是為什麼藏傳佛教的上師很強調修念死無常,這個很關鍵!因為 你老是認為你會活在人世間,你就想要開展你的主宰,你這個主宰心就會 產生很多的妄想去攀緣。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什麼是主宰。
說佛印禪師有一天他在河邊散步,有一個少婦準備要跳河,佛印禪師一個箭步過去就把她給拉住了。拉住的時候說:「你怎麼這麼年輕想不開
呢?」這少婦說:「師父!你不知道,我沒法子活下去了。」
這怎麼回事呢?她說:「我結婚沒多久生一個小孩,後來,這小孩生病 死了。我先生就責怪我,跟我離婚了,我整個家庭破壞了,兒子也沒了, 婚姻也沒了。」佛印禪師說:「妳結婚結多久了?」她說:「我結婚三年了。」佛印禪師說:「你三年前是怎麼回事?」「我三年前很快樂,一個少女過著快樂的生 活。」佛印禪師說:「你現在的生活是回到三年前,因為你三年前本來沒有 這個先生,也本來沒有這個子女,所以你現在的因緣,是回到三年前的相 貌而已。」但是這個少婦為什麼過不去呢?因為主宰。
諸位!我們今生會面對很多的因緣,人生是由無窮的拋物線構成,每一個因緣都是水泡。所以我們人生不是一個水泡,嚴格來說是很多很多的。 小時候是一個水泡,大概每十年換一個水泡。它是很多很多的水泡,但是 每一個水泡──一個因緣的時候,我們都想去主宰。
人生的無常是一種正常情況,但是因為我們的一種常見,我們認為這 不正常。就是這個東西我得到以後,失掉是不正常的,其實這個是正常的。 因為你在造業時,也是剎那剎那生滅,你造善時有一直造善嗎?也沒有。 你造一造,停一停;造一造,停一停,然後這中間再夾帶一點罪業。所以 我們得果報時,既然業力創造了果報,業力是生滅的,果報當然是生滅的。
所以,整個調伏、主宰的核心思想在無常觀,而無常觀最簡單的就是 觀察死亡。你要不斷地告訴自己,人生對你來說是一個暫時的過客,你把 死亡放在心中時,就很容易放棄主宰,因為它是短暫的。
我想,你今天去旅遊時,你不會去管這個旅社裡面的擺設是怎麼回事吧?你不會說我要把這個裝潢一下,不可能吧?但是你回到家時,你就想 說這個房子要怎麼怎麼,你想主宰它,因為你認為這個房子是你的,是恆 久的,可以永久擁有的。但是你今天去旅行,住一個旅館時,你不會主宰 它,你會隨緣。
所以,我們的問題點在常見。有了常見你就有主宰,有主宰你就會攀 緣,然後就帶動了無邊無際的生死業力出來。
六、究竟即佛
(一)小乘第四阿羅漢果
【217】為什麼阿羅漢只叫無生而不是無死?
我們再往下看,六、究竟即佛。
◎ 究竟即者 ─ 三乘無學位也。
一、小乘第四阿羅漢果 ------  此含三義 : 一、殺賊 二、應供 三、無生  ~斷三界見思俱盡。
子縛已斷,果縛尚存 ─ 名有餘涅槃。 
若灰身泯智 ─ 名無餘涅槃。
小乘的目的在消除生死業力,當然最重要目的是成就阿羅漢的果位。
阿羅漢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殺賊。就是說煩惱的活動,就像賊一樣破壞我們寂靜的功德, 阿羅漢我空的智慧現前時,他所有攀緣心都不能動了,所以這個煩惱賊被 他破壞了。
第二層,應供。安住在我空的寂靜涅槃的境界,他堪受人天福田。你要有因緣供養阿羅漢,那你是得到大福田。
第三層,無生。他已經沒有招感三界生死的力量了。諸位!為什麼阿 羅漢叫無生而不是叫無死?因為阿羅漢還有一次的死亡。他今生成就阿羅 漢了,但是他還要面臨一次死亡,但是他不會再受生了,今生是他最後一生了。就好像這個轉動的輪盤電源被關掉,它只有剩餘的轉動勢力了,所以阿羅漢真實的意思在「無生」這兩個字,已經斷了三界的見煩惱跟思惑。
無生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子縛已斷,果縛尚存——名有餘涅槃。」
如果說這個人在「子」——就是因地——的見思惑被斷了,但是他的 五蘊身心的果報還在,這叫有餘依涅槃。什麼叫涅槃呢?就是他內心當中已經有一種寂滅安穩的快樂出現。為 什麼叫有餘依呢?因為他的五蘊身心還在,叫有餘依涅槃。這個就是我們 說的在生前的涅槃。阿羅漢如果沒有入定,他可能也沒有什麼寂靜快樂的 感覺,但是他也不會痛苦,也不會憂傷。但是他一旦入定,就是有一種寂滅的快樂,叫生前的涅槃,他有某種程度的受用寂滅的快樂。
我們再看他身後的涅槃。當他死了以後,壽命結束時就進入灰身泯智, 身體也不可得,那一念心也不可得,就進入一種完全斷滅的無餘涅槃。阿 羅漢死的時候,就用三昧火把身體燒了,燒之前就說,「我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就進入完全身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的偏空涅槃。
阿羅漢生前涅槃的情況有很多種。我們看有些阿羅漢福報很大,就是尊貴出身的阿羅漢,比方說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大迦葉尊者就是出生豪門的;阿羅漢也有出現卑賤種性的,他雖然證得阿羅漢,但是還是貧窮。當然他無所謂,他一切法不受,對外界是完全絕緣,他對六根給他的感受,完全拒絕了,他只受用來自於內心的涅槃寂靜樂。但是從外表來看,阿羅漢也有有福報的阿羅漢跟沒有福報的阿羅漢。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再講一個阿羅漢的故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龍王,龍王是有福報的,牠在龍宮裡面享受五欲的快樂。但是作為龍 王,牠的生命有三種過失:第一種,鱗片有蟲。雖然牠享受快樂,但是牠 的鱗片裡面有蟲,定時間會咬牠的肉,讓牠有痛苦;第二種,飛沙傷身。 牠如果離開了龍宮到地上時,那個沙、石頭也會不小心跑到牠的鱗片,會使令牠痛苦;當然更可怕的是第三個,就是金翅鳥的啖食,大鵬金翅鳥牠 會去抓龍。
龍王有一天牠福報享盡、業報要盡時,就出現一隻大鵬金翅鳥到大海 去。大鵬金翅鳥展開牠廣大的翅膀,就這麼一搧,就把海水撥開來,牠用 爪子就把龍王抓到,就飛到山頂,準備把龍王給吃掉。但這個龍王在三寶當中有善根。所以偉大的釋迦牟尼佛在三昧當中, 晝三時夜三時,觀察眾生哪一個的善根該得度了。這時他發覺龍王即將面 臨死亡,是關鍵時刻,這時如果他起瞋心就墮落了,如果起正念就超生了。 所以有善根的人他就容易度化。
釋迦牟尼佛就飛到龍王要被吃的山頂的另外一個山頂,在那地方打坐,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結跏趺坐,放大光明。龍王從這個山頂,遙望前面 的佛陀,起慚愧心,讚美佛陀,讚美佛陀的相好莊嚴。讚美以後,就被大 鵬金翅鳥吃掉了。吃掉以後,牠臨終時因為讚美三寶,也是一個臨終的正念,所以牠後 來就變成一個卑賤果報的小孩。但是他有前生的習氣,脾氣很大,貧窮又 脾氣大,所以他父母親就嫌棄他,稍微長大就把他趕出去了。趕出去以後,他做乞丐。做乞丐時人家看到他也討厭他。他沒辦法,就跑到森林裡面去。 森林野獸看到他,看他脾氣很大,也都趕快跑掉。他只好吃生果。有一天晚上,樹神就出來講話說:「我們整個森林都不歡迎你住在這裡, 你脾氣大瞋心太重,你這種脾氣應該去見佛陀,看看佛陀有沒有方法開導 開導你。」
這個小孩一想有道理,就跑到精舍去見佛陀。一進精舍,佛陀看到他 講了一句話:「善來,比丘!」四個字,這個小孩子鬚髮自落,袈裟披身, 證得初果。證得初果以後就隨佛出家,沒有多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弟子們就說了:「這個小孩是什麼善根呢?」
佛陀說:「這個小孩前生,迦葉佛時代是一個講經說法的法師,他因為講經說法積集很大的資糧,但是因為破戒,所以他墮落到龍身。雖然墮落龍身,他善根沒有失掉,所以今生得度。」
智者大師講了一個偈頌說:「諸道之升沉,由戒有持毀。見佛不見佛, 由乘有緩急。」你的人生,三界什麼時候結束,跟善根有關係,跟智慧有關 係。但是在你沒有結束人生之前,你是到天上還是到三惡道,跟你的業力 有關係,跟持戒有關係。所以智者大師意思就是說,我們一方面持戒避免 到三惡道,一方面見佛聞法保住我們的善根,這樣才對。
所以說,阿羅漢有很多種,有卑賤的阿羅漢,有尊貴的阿羅漢,但是 你別忘了,他們的心中都是安住在我空,他們對果報已經一切法不受。就 是,阿羅漢的重點在於無生,不管他還沒有入涅槃之前是尊貴的婆羅門種 姓,或者是卑賤的剎帝利種姓,重點是他已經證得我空的真理了。
(二)中乘辟支佛果
【218】辟支佛跟阿羅漢有什麼不同?
我們再看第二個中乘的辟支佛。
二、中乘辟支佛果---- 此人根性稍利: 逆 或 順---觀察十二因緣
                                   斷見思惑與羅漢同,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
前面小乘的阿羅漢是修四諦法,中乘的是辟支佛,他是觀十二因緣。 中乘人的智慧、根性比較利,所以他能夠順、逆觀察十二因緣。
順觀就是觀察生死的流轉門,無明緣行。因為你想要主宰人生,所以你很自然就會造業,因為造業,所以你就會去招感果報乃至於生老病死。逆觀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因為你放棄了主宰,你的業力就薄弱。業力的薄弱,你生老病死的力量就薄弱,這是逆觀。就是所謂的還滅門,就是這樣觀察十二因緣,最後了生脫死。
我們看聲聞人跟緣覺乘最大的差別,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從無常切入。 無常是所有聲聞、緣覺對人生的共同觀察。但是聲聞人的無常觀,先繞到 了苦諦,然後再產生無我。因為聲聞人他的貪愛心重,除了主宰以外,他還想要去貪愛它。緣覺人的煩惱輕薄,他只是想主宰,並沒有貪愛之心, 所以這個地方就不一樣。
就是說,緣覺乘的人,是無常以後直接契入無我,他是不取,自然了。但是聲聞人不可以。聲聞人他修無常一定要經過苦諦的過程,來調伏他的愛取。他必須要告訴自己,追求感受的快樂是要付出代價的,把這個
感受的攀緣降低,他才有辦法悟入我空。所以說為什麼緣覺人利根呢?有兩個道理:這個人他的悟性高;第二個,這個人煩惱輕薄——相對煩惱輕薄,天生煩惱輕薄。
他的結果,「斷見思惑與羅漢同」,但是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之上。從 斷見思惑這個結果是證得我空,這一塊是一樣,但是阿羅漢的我空觀,因為他過去生煩惱栽培重,所以他煩惱斷了以後還有習氣。比方說難陀尊者,佛陀的堂弟,你看,難陀尊者他成就阿羅漢以後, 他看到女眾也是上下打量。居士就譏嫌說,你一個比丘不守清規,就告到 佛陀那裡。佛陀說他是一個阿羅漢,他沒有這個心思,是習慣動作而已。
就是說,煩惱重,雖然斷了煩惱還有習氣。就像杯子裝酒,它把酒倒 乾淨,洗乾淨以後還有酒味。但是緣覺人更侵習氣。阿羅漢如燒木成炭, 緣覺乘如燒木成灰,當然菩薩是連灰也不可得。
辟支佛跟阿羅漢有三點不同,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
第一個,他的智慧猛利。因為他的悟性高,他知道無常所以就能夠放 棄主宰,直接切入無我。阿羅漢不可以,阿羅漢知道無常,還要知道痛苦, 他才有辦法放棄。所以看得出來緣覺乘的人智慧猛利。
第二個,緣覺乘不設分果。聲聞乘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緣覺 乘要麼你是凡夫,要麼你就是緣覺,它中間沒有所謂的初位、二位、三位、 四位,沒有這種差別的分果。就是說,你要麼昨天是個凡夫,今天突然間 變成緣覺,它中間沒有分果。
第三個,他具足神通,阿羅漢不一定有神通。有一種慧解脫的阿羅漢, 他沒有成就禪定,他是在一種很淺薄的未到地定就證得我空。所以這個阿 羅漢你問他什麼事,他都不知道,緣覺乘一定有禪定,一定有神通,這個 地方是不同的。
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兒。
今天的課程有沒有問題?請說。
【219】臨終時只靠自己行嗎?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請師父開示,我們都知道臨終時助念非常重
要,可是你臨終也要看看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因緣。有的人臨終很多人助念,有的人就沒有,而且來助念的素質也不一定都是好的,所以我思前想後,就覺得還是要靠自己了。我就把自己規劃一下,請師父開示指點一下, 我這樣子行不行?我想我差不多時間,就盡量把我的萬緣放下,所謂的萬 緣放下就是包括遠離家親眷屬之類的,然後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就隱居下來, 也不是說閉關,每天除了誦經、念佛、拜懺之外,就是聽經聞法了。到臨 終時就靠念佛機來提起我念佛,這樣子對臨終的正念,是不是比較會有一 定的保障呢?請師父開示。
【師父答疑】你最好還是要有人幫你開導,因為我們很難開導自己, 當局者迷。如果說,你覺得你的問題在哪裡,你可以寫下來,但是你要找 一個同參道友,就是當你臨終時,把這些字幫你念一遍。
就是說,你如果沒有人開導你,我們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自己的 妄想是非常難,因為當局者迷。當你陷入這個妄想時,如果有人開導你那是比較好。所以我們有時候也要跟同參道友保持互動,因為有時候你幫我一下, 有時候我幫你一下,就是臨終時,你如果完全沒有人開導你,這件事情我 覺得有點玄了,有點不容易了。因為當你墮入妄想時,你說我靠自己的力 量,除非你自覺功夫很強,但是如果有人在這個時候適時地講出一些法語, 對你的加持力那不可思議。
當然你可以把你自己要開導的話都可以寫出來,但是要找一個人幫你 念。如果沒有人幫你念,你完全靠你自己的力量,走過臨終可能會比較困 難,一般人會比較困難。
【220】如果臨終還是提不起正念,阿彌陀佛也沒辦法救我嗎?
【學員提問】謝謝師父!師父!我還有一個問題,我們都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然後一定要相信阿彌陀佛,他有這個本事,有這個能力來幫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有時候聽了課以後,覺得還是有一點 conflict(矛盾),就是有一點矛盾,那如果我臨命終時,那一念我還是提不起正念的話,那阿彌陀佛也是沒辦法把我救走,那怎麼說呢?
【師父答疑】你不能這樣假想,你不能這樣想,你這個基本的信心就沒有了。就是說,你要相信妄想是虛妄的,對不對?而你今天的憶佛念佛是真實的功德,彌陀的功德是真實的,對不對?娑婆世界你把它想成美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那是一種假相。就是說,第一個,你要信他,對佛陀有信心;第二個,信自,你對你自己要有信心。你還沒有打仗,自己就產生挫敗。
當然,諸位!我們看到生死業力,但是我們有優勢,因為它是虛妄的, 這個是你最大的優勢。你如果說沒有信心,你可以先修空觀。當然現在藏 教沒有空觀的傳承,到了通教時你就有信心了。一切法如夢如幻,它本來 就不存在,是你自己把它捏造出來的,人生的事情都是你捏造出來的。就 是說,什麼業障深重,也是你自己打妄想打出來的,你不去招惹業力,業力會招惹你嗎?業力它沒有主動攻擊你的能力,是不是?
當然從藏教的思考,它沒有空性的傳承,你會覺得有一點困難。但是 你不要著急,你現在不要下定論,等到圓教的思想聽完了,你再來下定論。 你回歸到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時,你的信心跟現在就完全不一樣 了。我們在學習佛法,是先從業力學起,業力,然後再妄想,最後再回歸到心性,但是我覺得你現在不要太早下定論,因為你還沒有學完。
【221】你要放棄今生,把目標鎖定未來!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師父剛剛說,業力沒有主動的攻擊權,弟子想知道,那些天災人禍,根本就沒有經過我們第六意識的想像就已經發生了。
【師父答疑】我說的是來生,今生這個業已經是成熟的業力了,我就是說來生要去哪裡?我們一般來說今生,因為它的因果是隔代受報,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其實你今生受生時,你的業決定了。這個東西也不是它主動攻擊,是你前生惹的。你應該說,你前生惹的業,今生來受果,是吧?
但是,來生有無量的可能性,知道嗎?就是來生是可以取代的,但是 你今生不可以取代。今生佛陀意思要你認命、放下、隨緣。你認為佛陀説 改造命運是改造今生嗎?今生很難改造了。你說我要修一修,我要把女眾 換成男眾,不可能!是吧?今生的改變很有限。
所以佛陀意思要你放棄今生,把目標鎖定未來。我們修行人是活在未 來。如果你想要改變今生,你的心思就放錯地方了。就是說,它已經是一 個成熟的業力在釋放了,你不能跟業力站在對立面。就是說該怎麼樣,你就認了,因為你前生已經把這個事決定了。
佛陀意思就是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法講規劃人生,創造人生,諸位你看一看,全部都是在講來生,佛法很少談今生的問題,很少。即便是人天乘,佛法的最低階的人天乘,它也是來生。
哪一個人在改變今生?只有凡夫,凡夫就是重視結果。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現在把心思放錯了。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改變今生,重視今生 的結果,結果死亡到來時,你什麼都沒有改變。你把你今生的體力浪費在 一個錯誤的地方,這個果報體就是業報身,它是一個已經成熟的業力。
佛陀意思就是說,這個房子起火了,我問你一個房子起火了,你是趕 快去滅火,還是先把裡面的好東西搬出去?你覺得呢?滅火?滅火的結果 就是同歸於盡。不是滅火,你錯了,這個火你滅不掉。你看《法華經》「三 界無安,猶如火宅」,就是說你要做的事趕快從今生當中創造一種力量,創造一種資糧或者創造一種善根,去主導未來。
你如果想要改變今生,你根本就不是佛教徒,說實在,你連人天乘都不如,沒有一個佛弟子在改變今生的。你告訴我五乘,人天乘、聲聞乘哪一乘是在改變今生?你告訴我哪一乘?有沒有?有沒有這種傳承?沒有!改變來生,更高的是規劃成佛,那是無量的。有些人連布局都不是布到來生,那是無量無邊的三大阿僧祇劫,你看聖道門是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他每一天保持進步,他連來生都不設在規劃當中,他是直接設到成佛。
淨土宗還不錯,我們是規劃到來生而已,先到淨土去。淨土宗更是「我 今暫做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淨土宗是把自己當客人,你說哪一個客 人會把它當真呢?是吧?所以諸位,叫你不要去招惹業力,是講不要招惹來生的業力。今生的 業力不管招不招惹,你已經定型了,就這樣子了。
所以佛陀意思就是說,你把今生放棄換取來生的解脫,值得!我說實在,你不放棄,你最後還得放棄了,你不放棄的結果就是同歸於盡了,你跟業力同歸於盡了,然後你死亡時什麼都沒有了。
你如果把精神體力用在經營今生,死亡到來的時候你會受不了。因為 你所有的付出,在死亡時全部破壞,你會受不了,你那時心中的挫折跟遺 憾非常厲害的。如果說你今天這個房子燒得這麼厲害,你用裡面的珍寶去 換取另外一棟房子,等這棟房子毀滅時,你還有一棟房子住。
諸位!所以你的心思不能放在今生,否則你臨終時會很慘!當你不規 劃來生時,那就有人幫你規劃了,那個人就是業力,就是隨業流轉。你不 規劃,它幫你規劃,那就碰運氣了,看你是哪一個業起現行。
所以,為什麼我們臨終叫隨念往生?你用正念,就是來生我說了算,我用一種正念去引導我來生淨土的業得果報,而不是隨業流轉。我們必須 在死亡之前在心中培養一種善根的念力,這個念力能夠啟動往生的力量, 跟啟動阿彌陀佛的感應道交,這就是帶業往生。
我們業沒有消,但是你可以讓業力在你的掌控當中。我們不能消除業 力,但是你可以控制業力。把那個 schedule(時間表)由你來控制,你要 把你淨土的業先調出來,到了淨土,你成就了不退轉,再迴入娑婆,該怎 麼樣都沒關係,你有本事釋放業力,那時內心有法身的功德,那不一樣了, 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是吧?我們現在是沒辦法去抗拒業力,趕快先逃走。 不是逃走,先求生到淨土去了,就是我不惹你了。
就是說,反正生命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要麼你控制業力;第二個, 是業力控制你。理論上你是可以控制業力,理論上你是可以。但是你放棄了,好,你放棄了控制業力,最後就是業力來控制你。因為你有主動權, 但你自己放棄了。你第六意識本來就可以去主導第八識,因為你得到人身, 遇到佛法的道理,又知道正確的方法,結果你不去主導第八識,最後就被 第八識主導了,就這個意思。就是你自己放棄了主動權,你把主動放在經 營今生就錯誤了。
還有沒有問題?
我們臨終的往生有兩種力量,剛剛這個居士說,就是佛力和心力。你 第一件事情先讓佛力現前,不管怎麼樣,你的佛號要先現前。站在念佛的 角度來修止觀。淨土宗所有的修行都是仰仗彌陀攝受,就是你要讓你的本 尊功德先現前,這是第一個原則。
然後再用智慧調伏煩惱,然後把它導歸到淨土去,你要把你的心從娑婆世界叫回來、抽回来,往淨土的方向跑,簡單來講就是這樣。不是不讓 你攀緣,換個地方攀緣。娑婆世界不值得你攀緣,因為它充滿了地雷。你 要攀緣,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你照樣可以享受快樂,你換一種享 受快樂的方式不是很好嗎?一種無過失的快樂,是吧?
所以淨土宗是轉——轉識成智。就是說臨終時,第一個,對娑婆世界 是要放棄的;第二個,對極樂世界是追求的。這種心態再配合念佛就往生 了,是這個意思。當然臨終的心態,跟你平常的栽培有關係,你平常就要 慢慢地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