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以心力來轉變業力!
【248】從大乘的思想,人生沒有好壞,關鍵你要操作得當!
【249】你只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自性功德就能夠慢慢開顯出來! .
【250】你改變不了人生,但是你可以主導它,解讀它,引導它! .....
【246】藏教的「空」與通教的「空」有什麼不同?
.
請大家打開講義補充講表第九頁,我們看附表第五,通教教義。
通教教義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幻有、空二諦。什麼叫幻有空二諦呢? 我們做一個簡單地說明。
藏通兩教的修行內涵,都是以空觀為主。也就是說,它以空觀的智慧來消除我們對生命的一種主宰。我們整個生命的輪迴,為什麼我們造的業 會轉成業力呢?因為我們要主宰它。
當我們想要主宰生命時,就會使令我們過去所有善惡的種子,提昇到 一種善惡的業力,它就有得果報的力量,有輪迴的力量。所以,消滅主宰 是我們要離開三界唯一的方法。
因此,整個藏通兩教的核心思想,就是修習空觀來調伏我們的生死業 力,這一點目標是相同的。但它們採取的方法、過程就不一樣了。藏教人修空觀,他是從人生生滅因緣的假相去觀空:喔,這個人出生了,然後變老了,最後死亡了。他從這種生到滅的過程觀到人生的無常,所以他從因緣假相裡面去觀空。
通教的空觀,是從不生不滅的體性直接觀進去,「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以他是從一種體空的思想,直接切到生命的本性。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方說,我們在撥念珠時,每一個念珠都各自獨立,沒有兩個念珠完全一樣。念珠可以表示我們一期的生命,有很多 的因緣把它串起來。如果每個念珠就是一個人生的因緣假相,你小時候是 什麼樣,長大是怎麼樣,到最後老病死,你去觀每一個念珠本身的因緣假 相,那就是藏教的思想。他從念珠的開始到結束,每一個念珠所含攝的無 常變化相去體驗到痛苦,體驗到無我。
但是,從一個念珠結束,下一個念珠沒有開始的暫時停止的寂滅狀態, 就是前面的念珠結束了,但是下一個念珠還沒有啟動,兩個念珠中間的那 個空檔,叫做無生。通教人是從兩個因緣的中間觀進去,就是當你的因緣 還沒有啟動之前,你本來是怎麼回事: 緣起性空。
我們可以這樣講,藏教的空,它是帶有調伏作用的滅色取空,它是帶 有一種出離、厭離的空,它有調伏愛取的作用。因為它從生滅的變化無常 當中,就在隱隱約約地說明人生的因緣是痛苦的,因為它給你一種不安穩 的感覺。
所以藏教的空,是從生滅的因緣當中去體驗無常,最後放棄、出離三 界的果報;通教的空,它是直接契入因緣的本體,就是你的因緣沒有啟動之前,你是怎麼回事,所以它的空是帶有安住作用。
如果藏教人他沒有修通教的思想,一輩子沒辦法安住。沒有證得初果 之前,他一直在出離,就是覺得生命的房子燃燒了。所以藏教人沒有證得 初果之前,他的心活動力很強,一直想要出離。你看凡夫也是一直在活動。 凡夫是重視攀緣,藏教是一直要出離,都落於兩邊的極端。
而通教的空性能夠平衡藏教的空,就是它能夠使令藏教的空更安穩, 它能夠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出離。比方說觀受是苦,如果你今天完全 用藏教的思考來觀受是苦,你的心會很不安,因為你覺得一直受到感受的 傷害,今天快樂,明天痛苦,覺得感受變來變去,讓你非常沒有安穩性。
所以,我們必須用通教的空,來調伏藏教的空。就是你必須站在本來 就沒有感受,因為感受在啟動之前要有因緣,當因緣沒有啟動之前,什麼 是感受的本來面目?就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而這個就是你的安住處。
因此,通教的空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一個人安定下來。他能夠站在本 來沒有感受的角度,來調伏對感受的愛取;他能夠站在本來就沒有誰去主 宰誰的角度,本來就無我的角度,去調伏我執的主宰。
所以通教的「空」跟藏教的「空」,理論上是分不開的。一個是安住型 的空,一個是調伏型的空;一個是從作用上去調伏,一個是從本體上的安 住。你必須看到,它們兩個合則雙美,離則兩傷,合起來有相輔相成的作 用。
這就是為什麼通教的二諦思想是幻有空,因為它是站在空性的角度來看人生,所以一切法如夢如幻;它是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看人生,所以人生無所得,人生只有一種過程的相應。不像藏教的空,二諦是實有二諦,人生是真實的,所以我得趕緊離開,免得受到生死輪迴的傷害。這兩個就不太一樣。
【247】以心力來轉變業力!
幻有空二諦開展出來,通教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通前。通前就很簡單,它就通到聲聞人的偏空思想。
第二個,通後。這個地方就比較複雜,我們要說明一下。
通後大乘的別教跟圓教,所以就造成了兩種含中二諦,就是含有中道 的二諦。這兩種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別教跟圓教。
我們先看別入通三諦,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兩種含中二諦
別入通三諦─「通教止云有漏是俗,無漏是真,今立非漏非無漏句,以顯中道,則三諦義成。」
(真如) ----一 念不覺-----業熏習(阿賴耶識)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別入通三諦就是說,通教的世俗諦,就是三界有漏的因果,所以藏通兩教主要是用真諦來消滅俗諦,以空破有。因為它的世俗諦沒有講到諸佛菩薩四聖法界的功德莊嚴,它的整個世俗諦只講三界有漏因果,所以世俗諦是沒有價值的。所以它是怎麼樣呢?它是用無漏的空性,來消滅有漏因緣的世俗諦,那麼二諦在通教又能夠開展出非漏非無漏,非有非空的中道思想,則三諦義成。
我們解釋一下二諦跟三諦的差別。
藏通兩教的當體,它把生命分成兩塊,就是你生命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在三界輪迴,要麼在偏空涅槃。這種思考就變成,你要麼就是貪戀生死, 要麼就是必須進入偏空涅槃,就是必須要拒絕一切有為法。這種是對立的 思考,這個思考只好逼迫我們以空來破有,因為空性至少比有相的輪迴安 穩多了。
但是,大乘思想它不認為人生只有兩種選擇,它認為人生有三種選擇: 就是有相的世俗諦,還有空性,另外一個中道——你也可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大乘佛法對生命的看法是,一昧地追求生命的果報是落一邊, 一昧排斥生命也落一邊。它認為生命沒有好壞,你只要善加對待,是可以 借假修真的。
所以中道的思想安立,就是告訴你,其實「有」當然是有過失——因為三界因果有老病死的過失——但是你完全空,雖然離開了過失,但是有 個缺點:你不能開顯心性的功德。你不能老是只是為了要離開貧窮,你得 要成就珍寶。
所以,在整個通教的二諦開展出三諦時,它就是開始用中道的思想來 破空。藏通兩教以空破有,安立二諦;別圓兩教以中諦的思想來破空,安立了中道的第三諦,它認為空並不是佛法的究竟,佛陀出世絕對不只是要我們安住空性、遠離生死那麼簡單。如果這樣的話,佛陀不要出世,很多 緣覺乘都做得到,他「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就可以進入空性了生死了。
佛陀出世的目的,不是要你了生死這麼簡單,他是要你圓成佛道,跟諸佛一樣成就無量的功德莊嚴。所以三諦就有需要站出來,必須要站在一 種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中道思想來面對人生。你不能貪愛,但是你也不 能極度地排斥它,這個是一種中諦的思想——以中諦來破空性。
安立三諦有兩種思考模式,我們看別教的思考模式。
別教的思考,它的中諦的真如叫做「但中」,這種真如不能普遍在一切的內心世界,它是存在於心外的一個真理,你必須要去追求,才能夠相應。 所以這個真如是要經過修證以後才能夠成就,不是本具的,要透過修證, 這個真如是修來的。
所以在整個唯識學當中別教的真如是不受熏的,所以它必須從真如的 清淨本然,到一念不覺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業力,它攝持無量無 邊善惡的業力。但是阿賴耶識的業力是可以受熏。什麼叫受熏?就是不思議熏,不思 議變。也就是說,業力可以透過你的思考模式去改變,因為第八識的業力 受前六識的熏習。這種理論就比藏通兩教更高級了。
藏通兩教幫你把業創造出來以後,它沒有改變業力的機制,它沒有這 種思考模式,要麼就是離開它,要麼就是我不去取著它,頂多也就是安住 空性,不隨妄轉。但是,藏通兩教的思考模式,並沒有說轉煩惱成菩提, 轉生死成涅槃,沒有轉化生命的思考模式。
到了別教、圓教時,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呢?它開始站在中道的思想來 面對生命,就有這種轉化生命的概念出來了。所以到了中道的思想,生命 到底是好是壞,答案是——不決定。你如果心態錯誤,生命就是一把刀, 它會傷害你,就算你快樂也會傷害你,因為快樂會讓你放逸,傷害你的來 生,當然你要痛苦,那傷害到今生;如果你能夠覺悟,善加面對,它就是 一個珍寶。所以中道的思想來看人生,它是平衡式的,人生沒有好壞。
所以這個時候,它就有一種以心力來轉變業力的概念了。就是說,三諦思想開始詮釋,人生不是只有業力,不像藏通兩教說的「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人生也沒有藏通兩教講得那麼無奈,你有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夠轉變它,就是來自於你心靈的力量。我們以前的心攀緣外境,把自己的心力給耗損沒了,心有所住。當你的心從攀緣外境抽回來,你就有強大的力量!
【248】從大乘的思想,人生沒有好壞,關鍵你要操作得當!
我們來看這個偈頌: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諸位!藏通兩教業力的思考,它是純粹站在業力的角度來處理業力;別教的思考,它把業力與心識結合起來叫做業識。
諸位!業識的概念跟業力就不一樣。業力跟內心結合表示業是保存在心中,那表示什麼?你有主動權——「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如果說業力跟心沒有關係,那我們就完全被動,你業造出來你就得受,所以你只能逃避它,因為你改變不了它,你只好逃避它。但是真正的第一諦 不是這樣,所以藏通兩教是方便說的,業力是跟心是一體的,叫做業識。
業識是什麼呢?它有種子跟現行,它攝持了「無始時來界」——我們 無量無邊的業種子,但業種子只是一種潛在的功能。業種子每一個人都有, 但是你要把業種子轉化成生命的結果——果報的受用,轉成業力,必須要變成「一切法」,必須要第六意識的思想去刺激它。我們不能回到過去,告訴我的過去說,你不要造業,不可能!所以今生我們對於過去善惡的業種 子要概括承受,你別無選擇。
繼承你的業種子,這個你沒有選擇權。但是,你可以做什麼事呢?你可以選擇讓哪一個業種子先得果報——我可以選擇帶業往生,我可以選擇 讓淨土的業先起現行。就是說,你不可能去把業種子消滅,但是你可以選 擇,讓哪一個業種子得果報,因為你有第六意識,你有思考能力。所以,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也就是說,當我們把業力跟心力結合在一起——叫做業識——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有兩種可能:第一個,六道的輪迴;第二個,大般涅槃的證得。
所以說業感緣起提昇到賴耶緣起,從二諦的思想建立到三諦的思想, 你對人生的觀察更全面了。因為二諦的思想是對立的,它沒有把心力放進 去,所以你讀了藏通兩教,覺得人生是不淨、苦、無常、無我,而且你不 能改變,要麼離開它,要麼不執著它。所以藏通兩教沒有改造生命的這種 概念。但是到了賴耶緣起,它認為業力有心力,心力有業力,你可以透過 一種正面的思考,去改造你的生命。
舉一個例子。在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講一個公案。說有一個杭州 的農民,他的土地被大富長者侵占,他跟對方協調沒有結果,就很生氣, 發起瞋心就咒願:我來生要變成一條蛇來報仇。
所以他死的時候就交代他兒子:「這棺木不能夠完全封死,要挖一個洞,好讓這條蛇跑出來。」他這一說,他兒子就很害怕。就跟那個釘棺木的說:「我爸爸的這個棺木要留個洞。」這個做棺木的聽到以後,就告訴大富長者說:「你很慘哪!你今天得罪了他,他來生要報仇。」
這個大富長者很慚愧,就把土地還給他,向他道歉。這個老農夫受了 對方道歉時,他的心念改變,他本來要報仇的心就消滅了。結果他跟大富 長者喝酒的時候,就從肚子裡面吐出一條半截的蛇。
這說明什麼事呢?「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我問你,這一條蛇是怎麼生起的?後來又是怎麼結束的?當然這個老農夫過去有蛇的 業力,有蛇的業種子,這是肯定的,但是,是什麼因緣去激發這個業種子, 使令它變成一種蛇的業力而得果報?就是他錯誤的願力——邪願,他的思想力量滋潤他得果報。
所以唯識的思想,這個思想對我們淨土宗非常重要!如果說人生只有 業感緣起,那淨土宗的帶業往生就不能成立了。藏通兩教的業是固定的, 所以淨土宗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說,你今天雖然有生死業力, 但是你不斷地憶念佛陀,不斷地憶念淨土,你可以讓三界的業力暫時不得 果報,而讓你淨土的業力先成熟。然後到了淨土,再來處理這些有漏的業 種子。這個就是所謂的以念力來引導業力,這個就進入大乘的思想。
在藏通兩教,我們一路看來,看到這個人哪,人生是很被動的。你把 業創造出來以後,你一點改變它的方法都沒有,從藏通兩教沒有改變業力 的概念,沒有!你只能夠逃離它或者就是不去惹它,就兩種。但是到大乘思想,它的人生更積極了,轉識成智,轉生死為涅槃,在因地叫轉煩惱成菩提。這時大乘佛法以三諦的思想來看人生,人生順逆皆 方便。痛苦有痛苦的好處,它可以激發你的出離;順境有順境的好處,它讓你能夠安心地精進用功。
所以從大乘的思想——心力轉變業力的角度,人生沒有好壞,關鍵你 要操作得當。通教的思想,把法執空掉,把業力的執著空掉,建立二空思 想以後,它就能夠把向外攀緣業力的心,變成向內啟動心力,變成內觀。 就是他這種人智慧高,他看到一切法空,同時看到不空的心力不可思議, 心靈的力量是不空的,「業性本空,心力不空。」這個就是別入通三諦,他觀一切法空時,發覺在空性當中,有一個強大的力量能夠改變業力,那就是你心靈的思考。當然我們現在還沒講別教,只是稍微提一下。
【249】你只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自性功德就能夠慢慢開顯出來!
我們再看下一個。
圓入通三諦─「二諦同前,今立非漏非無漏句,以顯中道,一切法皆 趣非漏無漏,則此非漏無漏,具一切法,圓中義成。」
通教人觀一切法空,他把對業力的執取這種法執消滅以後,從外緣——心向外攀緣而變成內觀。第一個,他強調第六意識的思考能力不可思議;第二個,他如果看到更深層的,把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再撥開,看到內心 最深層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一念心性,那就入圓教了,這時他就不是啟動第六意識,他啟動了自性功德力。
我們看什麼叫自性功德力。
「二諦同前」,就是幻有空二諦同前,但是他能夠同時看到了非漏非無漏,就是非空非有的中道。而這個中道跟前面的中道不一樣,是一切法都 能夠跟中道相應,「則此非有非無的中道,具一切法,圓中義成。」
注意,「具一切法」這個觀念很重要!藏通兩教的中道,不具足一切功 德法。藏通兩教在破妄,在調伏煩惱生死業力,別圓兩教偏重在開顯功德,但開顯功德的方法不太一樣。
別教認為功德不是我本來具足的,我本來沒有功德,但是我可以去求, 我可以去修。別教的功德,這真如的功德是你現在沒有功德,但是你慢慢 慢慢地修習,總有一天你能夠轉識成智,把第八識轉成無垢識,這時你就 有功德了,就是你將來會有功德。這個是別教的思想,別教的中道思想是 這樣子,它的真如是這樣安立。
圓教的思想認為,你現在本來就有功德,你只是向外攀緣。就是你本 來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結果你自己不承認,就是一天到晚向外跑,結果 變成乞丐了。你只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它就能夠慢慢地開顯出來。所 以心力不可思議這個「心」就不太一樣了。
唯識學這個別教的心是帶有名言分別的心。你要去思考:淨土的功德 是什麼?七寶池、八功德水,依報莊嚴;什麼叫正報莊嚴呢?佛的功德, 菩薩的功德,壽命無量。就是說,在唯識宗的心力來轉變業力,那個「心」 是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它透過一種第六意識的觀照。
在圓教的思想它的「心」是更深層的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 叫做覺照。它不帶名言,只有覺照沒有名言。它只是知道有這件事情就夠 了,你要保持覺悟就好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你要經常憶念它就好了,它不要去思考,「思惟即不中」。在整個圓教的思 想就是不迷、不取、不動,你只要不迷、不取、不動,然後去修六度,用你的願力去修六度,心性功德自然顯現。
所以古德認為,別教在思考中道的真如,它認為我們的心是「妄中有 真」,別教是這樣認為;圓教是認為我們的心是「真中有妄」。我們解釋一 下什麼叫「妄中有真」。
唯識學認為我們的心就像一個礦砂,它本質不是金,但是你提煉它, 慢慢把這個雜質去掉以後,它金的本質會出現,所以它偏重在破妄;在圓 教的思想認為,你这个本來就是金,只是裡面有雜質,你現在就是金,是帶有雜質的黃金而已,是金中有妄,所以它偏重在顯真,它認為你要以真 破妄。唯識學是破妄顯真,你現在沒有真,但是你把妄破了,真會顯現出 來。
所以說,我們結論:圓教的中諦是安住用的,它沒有調伏的力量;別教的中諦是帶有調伏性的中諦,它可以讓你調伏,讓你引導,它帶有思考 能力的中諦,所以這兩個是分不開的。
就好像藏通兩教的空性,我們剛剛講過,通教的空性是用來安住的, 因為「一切法畢竟空,無我無我所」,這個東西是沒辦法思考的,你思考就 不對了,你只要知道有這件事情就好,它是安住的。藏教的空性是帶有調 伏的,它可以思考無常所以是苦,苦所以是無我,所以是空。
藏通兩教,是帶有調伏性的空性跟安住性的空性;別圓兩教是帶有調伏性的中道跟安住性的中道,這樣講這個通教就全部都包括了。
他如果是鈍根人,他只看到空,沒有看到不空的心靈的作用,這個時候通教人最後的結果跟藏教一樣,入偏空涅槃,當然他花的時間會快一點。
如果他是利根人,他知道一切法畢竟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他能夠從空性裡面看到不空的心靈妙用,那就入別教跟圓教了,就進入中 諦的思想。這個概念清楚以後,我們就可以回到講義。我們看講義的三十九頁, 所詮教義,我們把它念一遍。
詮無生四諦
亦詮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
亦詮理六度行
亦詮幻有空二諦
亦詮兩種含中二諦
亦詮別入通三諦
亦詮圓入通三諦
我們學通教的思想,最關鍵的,你要先把幻有空二諦抓出來。它的當 體的思想,是站在空性的角度來看待人生,一切法本來就沒有。
本來就沒有,那人生是怎麼回事呢?頂多也就是如幻有,也就是因緣 有。從如幻有的角度,它建立了三種修學方法,聲聞人修無生四諦,緣覺 人修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菩薩修理六度,這個前面說過了。
這種幻有空二諦,如果他從空性當中看到不空的心靈的作用,他就有 可能通教入別教或者通教入圓教,這時他對業力的思考就更加地全面,他看到了業力不可思議,但是他更看到心力不可思議,他可以用心力來主導 業力,讓他轉凡成聖乃至於趨向淨土。
壬三、修行位次
【250】你改變不了人生,但是你可以主導它,解讀它,引導它!
我們看壬三的修行位次,我們把它念一遍。
令修體空觀
開示界內利根眾生
出分段生死,證真諦涅槃。
正化菩薩,傍化二乘。 亦於當教自論 ─ 六即
它的重點是在「開示界內利根眾生,令修體空觀,出分段生死,證真 諦涅槃」。
藏教人的空,是比較鈍根的,他的空的出現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他是要遠離了生死的果報,然後寂滅的空性才會出現,所以他的空性是著眼在未來。他的空叫析空觀,他經過分析、思考。
通教的空不必太多思考,它只要知道「因緣所生法」。既然因緣生,所以它沒有自性,就是它自己不能夠決定它的體性,它的體性要受因緣的決 定。從自己不能決定體性的角度,所以它是畢竟空,它體空。
從體空當中,既然它不能決定它的體性……,就是說,你的生命,你不能決定你的體性,換句話說你不能主宰。既然你不能主宰,你再主宰它 就沒有意義了,就是叫強做主宰,自欺欺人。就是說,它本來就不能主宰, 你一定要主宰,那你就是自欺欺人。所以他從這個地方就把主宰放棄了, 就出分段生死,證得偏空涅槃。這個地方是說,他如果沒有看到不空,他通前,那只好入偏空涅槃, 灰身泯智了。
我們再往下看。
這個教法,「正化菩薩,傍化二乘。」也就是說,通教的空因為它看到 我空,也看到法空,所以它的空的範圍就比較大了,這是正化菩薩。它也 會攝受利根的二乘人,「亦於當教自論六即。」
小乘的空跟大乘的空,在《大智度論》講一個譬喻。說小乘的空只有 證得我空,就像毛細孔的空,身上毛細孔,它不大。大乘的空,觀一切法 空,無我無我所,它是我空跟法空,就像廣大的虛空。
所以小乘的空,是在整個生命當中,把這個我抽掉而已,一切法都是 存在的,色、受、想、行、識都有。凡夫認為生命有六個元素——色、受、 想、行、識、我,多一個我,我住在五蘊當中,我來感受一切的五蘊,我享受五蘊,我來主導我的五蘊。但是小乘人認為這個我是沒有的,他把這 個我去掉,但是五蘊的法是存在的,他把五蘊的法留下來。
大乘法是認為,我不可得,五蘊的當體的法也不可得。那麼不可得表 示什麼?生命可以改變,一切法無自性。你說你現在很痛苦,這件事是不 決定的,因為到了畢竟空時,它就含攝了一切法因緣有,生命是可以改造 的,痛苦也會變成快樂,快樂也會變成痛苦,有漏也會變成無漏。所以畢 竟空的思想,等於是為了心靈的妙用,做上非常好的鋪墊。
我們一個有攀緣心的人,一天到晚向外攀緣,這個人就沒有什麼心力 可言了。你的心喜歡住在外境,你的人生用一句話就說完,叫做「萬般皆 是業,半點不由人」。業力讓你痛苦,你一定會痛苦;業力要你快樂,你只 好快樂。
但是,當一個人從有為法的心態抽回來,他無住的時候,他的心往內 觀的時候,這個人的人生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他就可以主宰 他的人生了。
所以,同一個人生,同一個業力,你的心態決定你的狀態。你一天到 晚向外攀緣,那業力對你來說影響很大,你這個人很容易受業力的干擾, 就是說,業力容易對你產生 catch,它會抓住你!是你自己跑出去的,你這個房子不待,你要跑到外面去,結果被業力抓住了,這是你自己招惹的!
所以你看,同樣的業力,有些人可以帶業,有些人他沒辦法帶。你的 心一天到晚跟業力搞在一起,你就帶不了了。所以,為什麼要把心帶回家?就是說業力你惹不起它。同樣的業力, 你攀緣心重,業力對你的傷害、對你的主宰就更重。因為你不斷地去激發 它,所以你的人生就叫做業感緣起,你的人生就沒有所謂的心性的緣起, 別教圓教就跟你完全沒關係了。如果你攀緣心很重,那你的人生只有業感 緣起。你的人生一句話就說完,「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你如果能夠把攀緣的心收回來,這個主動、被動就逆轉了。那生命不是業力說了算,是你的思想說了算,你可以引導業力。能夠從業感緣起改 到心靈的緣起,這個中間關鍵點在空性,你能夠放棄對人生的主宰,這個 是關鍵點!
所以從業感緣起到心性的緣起,它中間的分界點就是通教——空性, 畢竟空。你體悟了空性,人生就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夕陽不是 昨天的夕陽。你改變不了人生,但是你可以主導它,可以重新解讀它,可以引導它,這個時候就化被動為主動了,所以這個觀念的意義在這裡。
我們先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