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什麼是通教的理即佛?龍樹菩薩是如何證明一切法無生?
【248】蕅益大師是如何解讀一切法無生沒有實體?
【249】每個東西都沒有實體,只是因緣產生的假相,如此而已!
【250】你要謹言慎行,要斷惡修善,你的福報才能夠相續!
【251】觀行位第一個乾慧地,這個關鍵,很重要!
【252】相似位的調伏關鍵在哪裡?跟前面安住有什麼不同?
【253】通教分證到菩薩地有哪些階位?
【254】通教的初果與藏教的初果有什麼不同?
【255】六根向外攀緣的根本是什麼?佛號為什麼老是安住不了?
【256】通教的菩薩跟藏教的菩薩,那不可同日而語!
【257】諸位!你對大乘的空性要很理解!
【258】《金剛經》是否屬於通教的空觀?是否通別圓都有?
【259】第六意識可以改造第八識,但是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改造?
【260】第六意識主導第八識,是否變成只有自力,沒有他力?
【261】為什麼要站在無生的角度來修調伏?
【262】為什麼我們要全面地學習佛法呢?
.
壬三、修行位次
一、理即佛
【246】你的心能否帶回來,空性智慧扮演關鍵角色!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頁,我們正式來說明通教的修行位次。
佛教在解讀人生,主要是用兩種力量來解讀:一個是業力;一個是心 力。人生是業力跟心力的結合。當我們心隨境轉,向外攀緣,我們就由業 力來主導我們;當我們能夠不隨妄轉,安住空性,我們的心力就能夠主導 業力。
所以,我們人生到底是被動地被業力牽著走,還是主動地去引導業力, 去達到我們心中的願望,空性的智慧就扮演關鍵的角色了,因為只有空性能讓你去消除向外的攀緣心。因為你一定認為人生有所得,你才會去攀緣; 有所得,你就有所求;有所求,你就有所住。當你有所住的時候,人生就 由業力來主導了,因為你住在它的身上,是你自己找的。
所以空性思想的體會,就變成很關鍵了。一個人是不是能夠在生命的 執著當中把它抽回來,你的心是不是能夠帶回來,空性的智慧的判斷跟抉 擇、體悟,就扮演關鍵的角色了。
【247】什麼是通教的理即佛?龍樹菩薩是如何證明一切法無生?
對空性的體悟,最圓滿的空性就是通教的空性,它比藏教的空性來得圓滿。我們把它念一遍,什麼叫做通教的理即佛。
一、理即佛
◎ 理即者 ─ 無生也 :
a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b 解苦無苦 ─ 而有真諦 ; 苦尚即真 ─ 況集滅道。
佛法在解釋空性有兩種概念:一個是從無常。說一切法真的有生起, 但是它生起的時候,它會變化,最後消失,叫「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就 是一個從生起到消失的空性,叫做無常的空性,這個是藏教的說法。
通教的思想不是這樣。它的空性更圓滿,更直接。它認為一切法本來 就沒有生起,那是一個因緣啟動的假相。所以在整個通教的思想,認為一 切法它的空是緣起性空,就是一切法自性空,它的本體是空,它這個空性 是這樣安立的。
一切法本來就無生是怎麼安立呢?這個地方就是《中觀論》的這句話
了,這句話很重要。蕅益大師說,龍樹菩薩的《中觀論》「品品別意」,但是「俱會無生」,都契入無生的概念。雖然每一品有每一品的道理,但是它最終的目標就是「無生」。
無生,簡單地說就是本來就沒有,就是你要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 面對人生。為什麼本來就沒有呢?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龍樹菩薩的這個思想是相反的證明。他先假設一切法是有自性的,就是一切法本來就有,先假設它有自性,然後證明它不存在。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桌上的花,你怎麼證明這個花本來就沒有? 你先假設它本來就有,假設:喔,這個花有自性。那麼它有自性,就必須 要有一個原因,是誰把它生起來的,它有自性嘛,它有它的獨立自主的體 性。
第一個,它是自己生起的,這個花自己生起來,既然你有體性,有體性就是要有誰把你生起來吧?這是不對的!因為花自己能夠生自己,古德
說,這樣就有無窮的過失。如果這花能夠自己生自己,再自己生自己,那麼這個世界上應該到處都是花了,跟現實不符。所以它自己可以把自己生起來,這個不合理。這可以接受吧?它自己不能生自己。
第二個,其他的東西把它生起來,叫他生。他就是自己以外的,比方 說泥土,欸,說我這泥土裡面就長出花了,不對!世界上泥土多了,也沒看到多少花,是吧?所以他生也不合理。
在龍樹菩薩的概念就是說,A 創造 B,一個有自體的 A 創造一個有自體的 B,怎麼兩個創造出來,A 跟 B 會不一樣呢?說泥土創造了花,泥土 是有自性的,花也有自性,泥土把花創造出來,結果花跟泥土體性不一樣, 這不合理,所以他生也不合理。
共生就是泥土跟陽光跟種子共生,共生也不合理。因為龍樹菩薩說,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兩個不能生的東西混在一起,怎麼可能生呢? 說一顆沙不能擠出油,一顆石頭也不能擠出油,沙跟石頭放在一起也不可 能擠出油。
那麼有人就說了,欸,我把種子跟泥土、陽光放在一起,花就長出來。 是的,但是長出的花不是你這個花,它是另外一個花了。因為每一個栽培 的人,除了外在的環境,他當時的心態很重要。你不可能有兩種同樣的心 態去栽培,因為所有東西,都是業力跟心力的結合,所以因緣是很複雜的。 你就用相同的溫度、相同的種子、相同的泥土的礦物質,你也不可能栽培 出兩個同樣的花出來,不可能!因為你的心態不一樣,那個栽培、那個能 念的心不一樣。所以共也不能生。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只好「知無生」了。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而已,它沒有真正地生起,因為你假設它有自性,不能成立。 因為你有自性,它是怎麼來的你要交代清楚。如果它是真實的,一個真實 的東西來,它一定有個處所。它從什麼地方來?如果你認為它是個實體, 那你告訴我,它從什麼地方來?它從泥土中來,還是從種子中來?還是從 陽光中來?
答案:因緣中來。因緣中來就是說,因緣沒有啟動之前它是什麼樣? 就是它要因緣啟動了,這個花才出現;當因緣沒有啟動之前,它是怎麼樣? 它就是無生,所以它的本質是無生。你看到這個花你沒有看到本質,你只 是看到花的假相,所以,每一件事情只有假相,沒有本質。
沒有一個東西,能夠獨立自主地決定它的性質。當因緣變化,它一定 要變化,因為你受了因緣的主宰,所以「是故知無生」。既然你沒有自主性,所以你就沒有自體。如果你有自體,你應該決定 你的性質,你不可能受別人干擾,事實上不可能。所以它的空不是什麼都 沒有,是因為你的性質、你真實的體性不存在。就是你自己沒有獨立自主 的體性。
所以結論:人生只有假相,沒有實體,因為你說不出它的來處。它也 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人生的實體是不存在。一旦有實體, 你一定要明確說出它是怎麼來的。
【248】蕅益大師是如何解讀一切法無生沒有實體?
所以蕅益大師他講一個觀念很不錯,他說沒有實體,你要可以從它的三個角度:未生無潛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
比方說,我們對一個東西產生貪愛,那個貪愛的活動,為什麼貪愛的 心識沒有實體,只有作用跟相狀呢?你沒有得到外境時,你說這個貪愛有 實體,那你貪愛的煩惱沒有活動之前,它到底藏在哪裡?你說藏在我身體 裡面,身體是個物質,怎麼會有心識活動呢?所以未生無潛處,它沒有潛 伏的處所。
你說,欸,它有實體,它還沒有出來之前,一定有一個東西讓 它能夠放,它有實體,但是你找不到它的來處,未生無潛處,它沒有潛伏 的處所。正生無住處。它在活動時你說它在哪裡呢?覓之了不可得。它就是一 個剎那剎那生滅的因緣的假名、假相、假用,它只是一種感覺而已,你有 本事把貪愛煩惱拿出來,拿不出來!所以正生無住處。貪愛煩惱畢竟是生滅的,它結束以後,你說它去了哪裡?生已無去處。
所以結論它是無生,畢竟空,它沒有實體。
諸位!空性的真實的究竟涵義,是因為它沒有真實的體性,這樣子就 給大乘佛法很大的作用,就是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這觀念很重要!
空性有兩種解讀:鈍根人知道一切法沒有實體,他就什麼都放棄,然後就入偏空了,這就通前;利根人看到一切法沒有實體,哦,那生命可以 改造,它沒有實體,既然是諸法因緣生,那我可以創造另外一個因緣來引 導它。
就像這個球,你踢了一個方向往東邊走,我中間再補一腳,我創造另 外一個引導到淨土的因緣,你的生命就變化了。因為它沒有實體。所以沒有實體有兩種思考,一個是消極的思考,偏空涅槃;一種是積極的思考,人生有無量的可能性。
所以「是故知無生」,這是最圓滿的空性的思考。你不要把相狀拿掉, 只要知道它沒有實體就好。你不是想要得到它嗎?我們的問題不在於外境 干擾你,是因為你想要去求,你要得到它的實體,你要有所得。現在問題 不是生命本身,是我們的心態有問題。如果你認為生命在障礙你,那你就 是自己障礙自己。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障礙自己,因為你有所得。所以問題就是說,佛陀能解決問題,就是因為一切法沒有實體,所以你不可能在人生得到什麼,它無所得,是故知無生。
【249】每個東西都沒有實體,只是因緣產生的假相,如此而已!
我們再往下看。
「解苦無苦,而有真諦。苦尚即真,況集滅道。」
所以痛苦是沒有自性的。在藏教裡面,痛苦就是痛苦,快樂就是快樂, 它每一個法都是真實的,我空法有。到了通教,痛苦是不決定的,因為它當下就是空性,它本身就是空性, 當體即空。
苦是畢竟空,集滅道也是畢竟空,所以苦集滅道都是不決定,都沒有自性。生死的流轉門是不決定,還滅門也不決定,所以生死涅槃等空華, 生命可以改造,這個是無生的概念。
就是一切法是沒有真實的體性,這叫自性空。你把空性瞭解以後,就有資格再往下看,這時你對人生就有正確瞭解,大乘佛法的空是無生。就 是每一個東西都沒有實體,它只有因緣的力量,產生一種暫時的假相,如此而已。這是空性的意思。
二、名字即佛
【250】你要謹言慎行,要斷惡修善,你的福報才能夠相續!
我們再看第二的名字即佛。
二、名字即佛
◎ 名字即者 ─ 幻化也 :
a. 知一切法當體全空,非滅故空。
b. 生死涅槃同於夢境
從無生的概念,從一切法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概念來看人生是怎麼樣呢?人生如夢如幻。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從實體的角度它沒有,但是從假相的角度,它也是如幻有,它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大乘佛法觀一切法空,不能夠否定因果的存在。它只是說因果不 真實,沒有說因果不存在,是說因果可以改變。但是它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爽,雖然因果絲毫不爽,它法性本來空寂,所以結是論如夢如幻。
「知一切法當體即空,非滅故空」,不必等到它消失。這個空性的好處 就是當體即空。為什麼空?因為你的存在要靠因緣。如果你有實體,你就 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自己就會出現,如果你有真實體性的話,但是事實不 然,每一件事情出現都要有因緣,有業力跟心態的結合,你的所有東西都是因緣創造出來的。所以,人生是借來的,生死涅槃等空華。
這個觀念在《楞嚴經》很重要,就是因緣性空,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 跟因緣借來的。簡單地講,沒有一個東西能夠獨立自主地存在,不可以! 你都要跟因緣借來。
舉一個例子,中國的古書講一個事情說,有一個讀書人,十年寒窗, 苦讀聖賢之書,久修聖賢之道,所以他有功德力。這讀書人這一年要考試 的時候,他從家裡去學校讀書,要經過一個土地公廟,但是他一走過去, 因為他的威德力很大,土地公就得站起來,他回去的時候土地公又得站起 來。土地公就覺得有點煩,有一天就託夢給他信徒說:「你好不好在我的大門前面弄一道牆壁?」說:「為什麼呢?」「這個讀書人走過去我得站起來一次,他走回去又站起來一次。你弄個牆壁,我就可以讓他不現前。」
信徒當然要依照神的指示,就準備磚塊泥土。但是在準備要蓋的時候, 那個神又託夢說:「不用蓋了,因為這個讀書人做了一個損陰德的事情,他的功德消失了,今年的功名也沒有了,他走過去我不用再站起來了。」
從諸法因緣生來看這個讀書人,他的福報力是什麼?如果他的福報力 是真實有,那他不管做什麼,這個福報力都不會失掉,如果真實的體性的 話。事實上不是,他的福德力是跟因緣借來的!你借了這個因緣,當你的 因緣破壞的時候,你的福報力就沒有了,這個就是無生。
沒有一件事情是說,我不管怎麼樣,我都有福報。沒有這回事情!你的福報存在是有條件的,所以你要謹言慎行、要斷惡修善,你的福報才能 夠相續。就是,什麼東西都有條件,都要跟因緣借來,不可能說我就有福報,不管怎麼做我都有福報,沒有這回事情!那你這個違背諸法因緣生了, 那你就是「自生」——人生你有主宰性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生死涅槃等空華,一切法如夢如幻,這個 就是它的一種人生態度,從一種無生的概念而建立一切法不決定,人生也 不決定。你是業障凡夫,但是如果努力,你可以帶業往生;你福報很大, 要是不守章法,你也會回到業障深重。就是一切法都是向因緣借來的,你用什麼因緣它就出現什麼結果,所以一切法不決定。
你說你現在修得很好,功德莊嚴,也不決定。你要放逸,它就改變了; 你說我以前很放逸,也不決定,我現在努力,它也會變成功德莊嚴,這個 就是所謂的一切法無生。
三、觀行即佛
【251】觀行位第一個乾慧地,這個關鍵,很重要!
我們再往下看,觀行即佛。
三、觀行即佛
◎ 觀行即者 : 一、乾慧地也 ─ 未有理水,故得此名。即三乘外凡位 ─ 與藏教五停別相總相念齊。
前面的理即佛跟名字即佛,都是建立一種人生的觀念,從無生而建立 了一切法如夢如幻,它沒有實體只有假相,這個時候就開始修觀了。觀行位第一個,乾慧地,這個關鍵,很重要!乾慧地這個「乾」蕅益 大師解釋「未有理水,故得此名」。這個水叫法性之水,因為水能夠洗除汙垢,表示空性的真理來洗除我們心中的執取。
這個人為什麼叫乾慧地呢?就是說他的智慧只有聞思的勝解,沒有禪 定的修慧。這個跟《遺教經》一段經文有關係。《遺教經》說,「譬如惜水 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說智慧水,你如果 沒有做一個水池把它保存下來,它就流失掉了。你沒有禪定的攝受,雖然 有智慧,但是你的心是散亂的,你心就到處流失了,心光外洩就流失掉了, 所以你必須有禪定的攝持,這個水才會變成強大。一個強大有力量的水, 才能夠洗除汙垢。
乾慧地的關鍵在哪裡呢?因為他得到勝解了。一般通教的人要通到大 乘佛法,觀行位跟相似位是關鍵,到了分證即佛,他證得初果就不太可能 迴小向大了,變成定性聲聞了。所以一個觀一切法空的人,你只能夠修其法,不能證其果。就是說,你觀一切法空,你只能夠採取它的方法,但是 你不能從空性裡面去獲得果證,不可以,獲得果證你就入定性聲聞了。
觀行位有什麼好處呢?這個人對煩惱的調伏可能還沒有完全,至少這 個人安住了,這個很關鍵!藏教法在因地沒有安住法,因為藏教觀無常, 看到苦諦,所以他是一心一意想要厭離。我們看不到藏教裡面,有讓人安 住的東西。
藏教的法跟凡夫剛好走入極端。凡夫是匆匆忙忙地投入因果的果報裡 面去,攀緣生死的果報;藏教的人是匆匆忙忙地想要離開果報。他也匆匆 忙忙,出離心哪,「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所以他必須靠空性的 安住,安住以畢竟空為住。
所以古德講一句話說,通教的人是「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他的心能夠看到因緣的起滅,看到人生百態,因緣 生起,因緣消失,他心中能夠不動,心中無所住。他以什麼為住?他不以 外境為住,是以內心為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所以藏教的空,這種調伏性的空,如果沒有通教的空,藏教會活得很 痛苦。因為他看到人世間充滿了痛苦,充滿了逼迫,但他暫時又不能離開, 他的痛苦不會輸給凡夫,就像一個人在垃圾堆裡面,他暫時不能離開。所 以他必須用通教的空來調伏,站在本來就沒有生死的角度,來調伏愛取, 來放棄主宰。觀行位的空,能夠讓一個人安住下來。
四、相似即佛
【252】相似位的調伏關鍵在哪裡?跟前面安住有什麼不同?
我們看相似即佛。
四、相似即佛
◎ 相似即者: 二、性地也 ─ 相似得法性理水,伏見思惑。即三乘內凡位─ 與藏教四加行齊。
前面的觀行,他本身的調伏力是薄弱的,因為他沒有禪定的加行位。 但是到相似位的時候,他開始有加行了,他能夠在一切法空的時候,修習 無常無我觀來調伏愛取,因為他得了性地。這個性就是由法性之水流露出 來的,相似得法性之水。因為他有禪定的攝持,不同於前面的觀行位的外 凡資糧位,他已經入了加行位了,內凡加行位。
三乘的內凡位與藏教的四加行齊,這個「齊」也就是約著調伏煩惱。他智慧不太一樣,他的智慧更高明。相似位,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相似位的調伏跟前面安住有什麼不同。
洞山良价禪師,有一天在山中行腳時,他看到高山上有水流下來,有一些油漬還有一些菜渣,他就斷定上面一定有人住,他就循著水流往上爬, 爬到很高的地方幾乎找不到路了,欸,突然間發現了一個茅棚,他就去拜 訪這個人。這個人能夠在茅棚住,心中肯定有道,他怎麼能夠「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他肯定有道法,否則他住不住的。
他一去,禪宗的人二話不說,不跟人家講太多廢話,他說:「仁者依何 道理而住此山?」你是依什麼道來住呢?那個住山茅棚禪師說:「我見泥牛 沉入海中,至於今日未見蹤跡。」就說我住這個山,我看到一個滿身是泥巴的水牛沉到大海去了,沉下去以後還沒有浮出水面,我就是根據這個道理 安住的。
當然禪宗的人一聽就懂了。然後他又說:「你什麼時候出山呢?」他說: 「直至白牛浮出水面。」這個泥牛洗乾淨變成白牛,浮出水面,就是我出山 的時候。這個地方是說明什麼呢?這個牛表示我們的心,就是我這個心有汙垢, 有攀緣的愛取的汙垢,有主宰的汙垢,所以我必須怎麼樣呢?沉到畢竟空 的法水去。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這個很關鍵,就是調伏,他必須要暫時 地往空性裡去安住、去調伏,等到心的愛取跟主宰消滅了,開始從空出假, 這時是一種清淨的願力了,而不是攀緣了。這個相似即佛,就是他開始用空性的法水來洗滌自己的愛取跟主宰。 但是這個時候都還沒有入聖位,這時他如果是根機利的話,就會轉到了別 教圓教去了。
五、分證即佛
【253】通教分證到菩薩地有哪些階位?
我們看第五的分證即佛。
五、分證即佛
◎ 分證即者 ─ 從八人地至菩薩地,有七位也。
三、八人地者 ─ 入無間三昧,八忍具足,智少一分。
四、見 地 者 ─ 八智具足,頓斷三界見惑。發真無漏,見真諦 理,即三乘見道位,與藏須陀洹齊。
五、薄 地 者 ─ 三乘斷欲界六品思惑,煩惱漸薄,與藏斯陀含 齊。
六、離欲地者 ─ 三乘斷欲界思惑盡,與藏阿那含齊。
七、已辦地者 ─ 三乘斷三界正使盡,如燒木成炭,與藏阿羅漢 齊。聲聞乘人止此。
如果這個人經過前面的觀行、相似,他以空性的力量來安住調伏,他沒有迴小向大,沒有看到內心的心靈力量,只見其空,不見其不空,他的
結果就變成第五個分證即佛,就證入了小乘的果位。
分證即者,從八人地到菩薩地,有七個階位。
第一個是第三階位「八人地」。這八人地指的是八忍的智慧,他入無間三昧,八忍具足,智少一分。
我們前面說過,要證得初果之前要有八忍八智,八忍八智它必須要先由「忍」入無間三昧,無間斷惑,解脫證真,他要借無間道來斷惑,才能夠變成解脫道的證真。他在斷惑的過程當中,八忍具足但是八智少一分,這時煩惱將斷未斷,他已經有禪定,入無間三昧,但是他的觀慧還是稍微薄弱一點,少了一個解脫道的證真,這叫八人地。當然這個人對智慧安忍不動,正智證真是遲早的問題了。
【254】通教的初果與藏教的初果有什麼不同?
第四階位見地者,八智具足,頓斷三界見惑,發起真實的我空法空的智慧,見到無生的真理,即三乘的見道位,與藏教的初果齊。
不過這個地方的「齊」不太一樣。諸位!藏教的初果——我們講諸法 因緣生,過程很重要——他證得初果是什麼心態?他是厭離心,他帶有嚴 重的法執,認為生死的痛苦是真實的,涅槃的快樂也是真實的。所以佛陀 要把一個藏教的初果請出來很難,因為他執著涅槃很真實。
但是通教人,他本身是從無生的角度安立空性,他是我空法空,所以 他入初果,也就是暫時住住,這個人帶有法空的思想。佛陀要為他說法讓 他迴小向大,相對容易多了。他是站在法空的智慧去證得初果,跟藏教的 初果還不大一樣。
【255】六根向外攀緣的根本是什麼?佛號為什麼老是安住不了?
我們看第五階位薄地。薄地就是二果。二果為什麼叫薄地?就是這個 人煩惱輕薄了,三乘斷欲界六品思惑,煩惱、三界的愛取慢慢輕薄,與藏 教的二果斯陀含齊。
所有的煩惱它有一個根本,就像《楞嚴經》說的,我們處理問題,你不能從枝末下手,那你這輩子就沒完沒了了。說一個人會打妄想,你不是 用佛號去壓它,那沒辦法,你要怎麼樣?就《楞嚴經》說的「譬如六根動, 要以一機抽」,就是六根動來動去,它有一個開關,有一個機關。
你為什麼六根老是向外攀緣呢?佛號我為什麼老是安住不了呢?因為 你想要主宰人生,這個我見的顛倒很可怕!你認為人生就應該在你的安排 當中,你想要去經營今生,那你的妄想就停不下來了。不是說你業障重,不是,這跟業障沒有關係,因為你把今生當真了,問題在這裡。
所以佛陀的智慧,他處理問題,他的高明,他抓到核心。就是這個妄想有個開關「譬如六根動,要以一機抽」。只要做一件事情,你的妄想就會淡薄,就是放棄人生的主宰。
所以為什麼初果以後,他的煩惱都輕薄,這個地方只是講斷見惑,思惑還沒有斷。一個人認為人生沒有主宰權時,他所有貪欲瞋恚的煩惱相對輕薄,就是這棵樹根本被截斷了,這是核心思想。
我們再看第六階位,二果離欲地,正示離欲。三乘斷欲界的思惑盡,他把欲界的愛煩惱給斷了,他只有色界無色界那種禪定的貪愛,那種三昧樂,一種寂靜的貪愛,這時跟三果齊。
既然他把欲界的煩惱,愛煩惱調伏了,他就不來欲界受生,他最後是 受生到色界的五淨居天,在整個三界的果報裡面,色界最好。所以一般不 求生淨土的人,走聖道門,他想想,他不到淨土去,他又想要不斷修行, 他只能去一個地方,去色界。
因為欲界會讓一個人放逸,你的善業會轉成快樂的果報。快樂果報現 前時,你一動攀緣,你就容易造罪。無色界這個人整天傻傻的,闇鈍,禪定太深,為三昧酒所醉,沒有觀照智慧,就是如癡如醉,享受禪定的三昧 酒。色界剛剛好,他能夠離開欲界的欲望,他的禪定也沒有像無色界這麼深,所以一般來說,所有的聖人一旦他可以選擇,如果一定要從三界找出 一個果報的話,色界最好,離開欲望而且頭腦最清楚。所以三果的聖人他最後選擇到色界去,去處理他最後一點點的煩惱。
看七、已辦地。「三乘斷三界正使盡,如燒木成炭,與藏教阿羅漢齊。」 聲聞乘人到此結束。這時他就在五淨居天,修我空法空的智慧,就把所有 的愛煩惱給斷了,就像燒木成炭。當然它所謂的齊也不太一樣。因為通教的人證得小果,這種人是帶有 大乘種性的聲聞人,他的法空智慧是在的,他隨時可以啟動心靈的力量。
我們看第八。
支佛地者——中乘根利,兼侵習氣,如燒木成灰,與藏辟支佛齊。
辟支佛更高,因為聲聞人他是主修苦諦,緣覺乘他直接從集諦,用一 切法不取,所以他的智慧更高了,他的習氣也消滅了,更侵習氣。
【256】通教的菩薩跟藏教的菩薩,那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看菩薩地。
九菩薩地者——大乘根性,最勝最利,斷盡正使,與二乘同,不住涅槃,扶習潤生,道觀雙流,遊戲神通,成熟眾生,淨佛國土。此與藏教菩 薩不同。藏教為化二乘,假說菩薩伏惑不斷,正被此教所破,豈有毒器堪貯醍醐?
通教的菩薩跟藏教的菩薩就不一樣。你看《金剛經》的菩薩道跟《阿 含經》的菩薩就完全不一樣。前面我們看得出來,聲聞緣覺這兩乘,在通 教跟藏教的聲聞緣覺差不了太多,但是菩薩道就不一樣,諸位要注意。
通教的菩薩跟藏教的菩薩,不可同日而語。我們看大乘人根性利,因為大乘人他觀一切法空,他還有菩提心,「最勝最利,斷盡正使與二乘同。」 斷煩惱跟前面一樣都斷三界的見思,但是他所成就的功德,他的心量完全 不一樣。
他「不住涅槃」,他不住於偏空的涅槃。那麼他怎麼來到三界呢?「扶 習潤生」,這個我們待會再說明。他保持習氣,用這個習氣來滋潤生死。保 持習氣他做什麼事呢?「道觀雙流,遊戲神通,成熟眾生,淨佛國土。」
這些菩薩不可思議,有那麼一點大乘的味道。道觀,「道」就是假觀, 他有善巧方便,能夠觀察眾生的根機,知道眾生煩惱的厚薄,善知法義, 能夠應機說法,假觀。道觀,第二個字「觀」,就是空觀,他以空觀自調, 以方便利他。他有空觀來安住自己,讓心安住畢竟空,無我無我所,能夠不迷、不取、不動,所以他空假二觀同時操作。人生對他來說,「遊戲神通, 成熟眾生,淨佛國土」,這跟藏教菩薩不同。
遊戲神通在《金剛經》說,菩薩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者。因 為「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就是說,他整天在 度眾生,在他的心裡不認為在度眾生,菩薩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 布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空性的智慧讓他安住以後,他能夠從空出假,觀一切法如夢如幻。 一方面度化眾生,一方面積集資糧來莊嚴他未來的國土,這一點跟藏教菩 薩不一樣。因為藏教為化二乘,假說菩薩伏惑不斷,正被此教所破,豈有毒器能 夠貯存醍醐?藏教的菩薩道我們前面講過是伏惑潤生,因為他業感緣起,業感緣起沒有討論到心靈的力量,沒有所謂的乘願而來,沒有用願力來受生。
那麼從業的角度,藏教的菩薩只好說是,喔,這個人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都是凡夫。為什麼呢?因為他故意把煩惱保存下來,他把它調伏,但他不斷,為什麼呢?因為他要生生世世的「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他 什麼時候斷煩惱呢?就是釋迦牟尼佛坐上了金剛座,一念的相應慧那一剎 那,頓斷見思。
通教的菩薩他還更高明。他認為煩惱可以斷,保留習氣就好,用習氣就可以滋潤生死,所以這點更高明,伏惑潤生,所以他這個法更自在了。
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通教的整個十地,就講了九地。
【257】諸位!你對大乘的空性要很理解!
今天的內容有沒有問題?通教的理論的應用很廣,它那個無生的空性, 一切法沒有決定性,它等於是通前通後。他通到前面去,他是利根的藏教; 他通到後面,他在空性裡面的操作,等同別教圓教。
諸位!你對大乘的空性要很理解!因為圓教空性的操作,觀一念心性 即空、即假、即中,它那個即空,就跟通教的空是完全一致的,一切法無 自性。
為什麼我們的心很多煩惱?你憑什麼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是怎麼說出來的?我很多煩惱,很多業障,為什麼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因為煩惱跟罪業沒有實體,它只有假相、假用。這個思想就跟 通教一樣,從無生的角度安立一切法空,安立心性清淨。
通教的空性,一旦它跟心靈結合,那不得了,就轉入別教跟圓教了,他的心力就完全解放出來,這個人的生命,就是心力不可思議了。有沒有問題?請說。
【258】《金剛經》是否屬於通教的空觀?是否通別圓都有?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那《金剛經》是屬於通教的空觀?
【師父答疑】是,它中觀的思想。但是它裡面有別教圓教的意思。藏 通別圓四教是法義,但是一部經,除了《阿含經》完全是藏教以外,其實 通教裡面,這個般若時,四教並談,它四教都有。
你看《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地方就有心靈的力量釋放出來,這個東西你怎能說它完全是……通教裡面有心力嗎?它的當 體沒有,是吧?它講二諦,一旦心力出來,這個人就入三諦了。一個教理 一旦強調心力不可思議,這絕對不是二諦的思想,一定是三諦的思想,因為它認為業力是可以轉化的,是可以主導的。
【學員提問】那弟子的理解,就是《金剛經》可以從通教、別教跟圓 教上理解?
【師父答疑】對,《金剛經》沒有阿含的思想,通別圓都有。
【259】第六意識可以改造第八識,但是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改造?
【學員提問】弟子還有一個問題,師父剛剛說過,就是別教的人他憶佛念佛,所以他轉這個識,就往生極樂世界。
【師父答疑】他把第八識轉變了,他憶佛念佛就在熏習第八識,因為 第八識雖然有生死業力,但是第六意識會釋放訊息給它,它會熏習它,就是它可以不思議熏,不思議變,它可以改造它,所以第六意識可以改造第 八識,但是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改造?因為我們的第六意識,忙著去攀緣 娑婆世界,太忙了,所以我們放棄了主動權,我們的第六意識被第八識牽 著走,是吧?反正第八識你要麼改造它,要麼你就聽它的,兩種而已。
【260】第六意識主導第八識,是否變成只有自力,沒有他力?
【學員提問】師父!那這樣子變成是自力,沒有他力了。
【師父答疑】你把自己準備好了,佛陀就出現了,怎麼沒有他力呢?
你自己不準備好,佛陀也沒辦法。就是說,你把你的第八識準備好,憶佛 念佛,佛陀就出現了。什麼東西都是心力才能夠帶動佛力,你準備好了, 佛陀就出現了。諸法因緣生,淨土宗往生也要因緣。你的信心,你的願力, 都是靠第六意識準備。
你要去思惟,對不對?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信心,淨土的功德莊 嚴不可思議——願力,然後思惟娑婆世界苦,是吧?就是你第六意識一思 惟以後,第八識的業力結構就改變了,有些業力就沉澱下來了,有些業力 就起來了。
所以你的第六意識一動,第八識就跟著改變,修行人是用第六意識來 主導第八識。凡夫第六意識太忙了,忙著攀緣娑婆世界,所以他沒有時間 去改造第八識,只好由第八識來主導第六意識。反正第八識它曾經給你機會,其實第八識給過我們機會,是生死的業力給你機會,但是你不去改變 它,最後它來改變你,就這兩種情況。
大乘佛法,它的業力的思考更圓滿,它把業力放在心識的活動,叫做 業識。大乘佛法很少單獨談業力,就是大乘佛法認為,心外無法,離開了 心什麼都沒有了。大乘佛法就好在,它把所有的東西都放到心上來談,業力也是在心中,功德也在心中。在心中表示什麼?你有主動權。
小乘人是心外求法,小乘人認為說你心是怎麼想,那是一回事,反正 業力就不可思議,所以它這個思想就比較被動。其實二乘人會選擇到偏空 涅槃,你也不能說他沒有慈悲心,你看藏教也有菩薩道,他是智慧不夠, 因為他認為三界是真實的,他怎麼敢出來呢?對不對?
【261】為什麼要站在無生的角度來修調伏?
所以諸位!為什麼要站在無生的角度來修調伏?為什麼空性有「安住」 跟「調伏」?如果你的空性只有藏教的空性,就是說,好,欸,你現在不 管通教的空性,你就思惟小乘的「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然後配合念佛, 欸,到淨土去了,你以後會有問題。你這種空性,是帶有後遺症的空性。 因為這個帶有法執,你一直認為娑婆世界痛苦,這個觀念幫助你到了淨土, 但是以後這會變成你致命的傷害,當你要發菩提心時,你慘了!你那個陰 影揮之不去。
所以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先安住在一切法本來就沒有?就是說,你要站 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本來就沒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脫死。就算你操作苦 諦,這種苦諦不會留下後遺症。這樣聽得懂嗎?所以,同樣是厭離娑婆,如果你不站在無生的角度,你認為娑婆世界 是真的,那你以後要付出代價,因為你的心中會落下陰影,等到你到了極 樂世界經過彌陀的教化,你要從空出假迴入娑婆時,你跟其他人比起來, 你的心中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畏懼,就是你的法執,你過去的法執,那你要 花很多時間來處理這個問題。
所以看經典啊,你最好看全面的。有些人就看一個經典,喔,他看藏 教然後就了生死了。你看阿羅漢迴小向大以後,他問題在哪裡呢?他動不 動就入三昧。佛陀說,你不能入三昧。喔,他出來。出來,第二天又入三 昧,他習慣了。法執為什麼困難?因為法執沒有對錯,它不像我執的煩惱它是很粗重,法執很微細,它只是影響到你的功德成就、胸量的格局。所以如果你今天把娑婆世界當真的,「然後我真的是非常討厭你」,走了,以後你要付出代價,一定要付出代價。
【262】為什麼我們要全面地學習佛法呢?
為什麼我們要全面地學習佛法呢?就是說內心的世界,你要怎麼操作 是最好的?我可以把毒瘤割掉,但是不傷害我的內心的體質,不錯損菩提。 我們同樣要離開娑婆世界,但是你要知道離開娑婆世界,從大乘的角度, 你稍微讀大乘經典你就知道,這個是暫時的,沒有一個佛陀說他完全不跟 眾生接觸可以成佛的,不可能!你遲早要回到人群,你是不是要為以後做 好鋪路呢?
我想,沒有一個人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成佛之道你一開始就要全盤布局。所以你藏通別圓四教研究完以後,你可能下手最實用的是藏教,可能, 但是你知道通別圓時再來操作藏教,你能夠斷除過失而不錯損菩提,你的 手法會更精緻,就差在這裡。
但是如果說,你不學天台教觀,就抓著一些小小的思考就進去,可能 你也到淨土去了,那你以後要付出代價。所以你的方法越全面,你的成佛 之道障礙會越少,你的成佛速度會更快。
其實藏通別圓四教,我們從淨土的角度,四教都有它的意義,沒有一 個東西能夠取代誰,這四帖藥對你來說都有意義,而且你都用得到。如果 你在操作時,四教沒有操作得到,你就不是一佛乘,你一定有問題,你的 營養就不均衡。
正常人操作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四教都要用得到。操作空性讓你解決生死業力,有安住的空性、調伏的空性;操作中道,讓你成就菩提願, 有安住的中道、調伏的中道。四教缺一不可。
我們今天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