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以無所得、無所住,處理人生問題!
【265】什麼是通教的究竟即佛?
【266】但見於空,不見不空,仍與三藏,同歸灰斷!
【267】不但見空,兼見不空,不空即是中道!
【268】別教是以妄來顯真,圓教是以真來破妄!
【269】怎麼理解佛法一佛乘的思想?
.
第六、究竟即佛
【263】藏通兩教二諦的思想有什麼差別?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三頁。我們講到第六、究竟即佛。這一科是講到通教的最後一個修行位次。
藏通兩教的基本教義,都是建立二諦的思想。藏教的二諦是實有二諦,通教的二諦是幻有空二諦。這兩個有什麼差別呢?我們簡單地說明一下。
佛法在解讀人生時,它首先把人生切成兩塊:一個是屬於生命的現象, 我們叫做世俗諦。另外一個是屬於生命的本體,叫做真諦。
我們凡夫眾生——在三界裡面的生命,我們這一念心,習慣在生命現 象的世俗諦活動。這樣的活動會出什麼問題呢?因為我們本來就有問題, 不是外境有問題,是我們自己的心有一種顛倒想。就是我們在過去的生命 經驗當中,累積很多錯誤的影像,這種影像絕大部分都是美好的回憶。曾 經是你過去美好的回憶,到了今天變成一種錯誤的顛倒妄想。
所以我們用過去的影像來解讀人生,在整個有相的色受想行識活動時, 對人生產生了四種錯誤的解讀,叫做常、樂、我、淨。我們一直認為生命 是恆常的、是快樂的、是可以主宰的、是清淨的,然後我們就在生命的有相因緣開始去攀緣、去愛取、去主宰,然後就啟動了無量無邊的業力,然後就墮入無窮無盡的輪迴當中。
每一個人都差不了多少,只是有些人可能善業強,人生活得快樂一點; 有些人罪業重,活得痛苦一點,就這麼一點差別,但是大方向——滿身的 業力、無窮的生死輪迴,是每一個有情眾生都差不多的,一直要等到佛陀 出世。
佛陀出世以後,看到眾生對於生命現象這種因緣果報——它本來就是 一時的現象而已——如此地攀緣執著,佛陀只好先講實有二諦。因為我們 喜歡攀緣相狀,佛陀也只能夠從相上先對治。實有二諦就是說,你在哪裡 跌倒,就在那邊站起來。
所以藏教法,它就是衝著凡夫來的。你在相上,你認為是快樂的,佛陀說是痛苦的;你在色身,你認為色身是清淨美妙的,佛陀說色身是不淨 的。所以不淨、苦、無常、無我,就是衝著凡夫在有相因緣的攀緣產生的 顛倒來對治的。
因此剛開始,佛陀並沒有否定現象的存在,因為一否定它,凡夫沒辦法接受。因為我的心一天到晚在有相的身心世界活動,一開始讓我空掉, 凡夫沒有下手處。所以佛陀就為實施權,就告訴你,我們喜歡相狀的東西, 沒事,藏教就在相上活動,你也在相上活動,但是你要起不同的思惟:以不淨對治淨顛倒,乃至於以「無我」對治「我顛倒」。這就是藏教的教法, 它是從一個凡夫的角度,來幫助我們從有相的因緣解脫出來。
所以藏教的法,並沒有一開始否定有為的現象,它只是說有為的現象 是無常的。從無常就引生了痛苦,因為這個相狀,這個活動,你沒有安全感,你不安穩,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更不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裡。所以從無常、苦產生了一種無我,你不能主導人生。你自己都不能主導你自己,你怎麼可能去主導別人?不可能!
所以整個藏教的思考,就是從凡夫的有相因緣當中,產生一種相反的思考,就是對治,這就是實有二諦。佛陀先承認這個相狀是有的,但是你要從相狀出離,它是講出離。所以佛陀一開始先把姿勢放得很低,就把他當作跟我們凡夫一樣的情況,來面對人生有相的境界,這是佛陀講的藏教法。
你慢慢地對相狀的執著輕薄了,佛陀講更深的道理,講幻有空二諦。幻有空二諦的二諦思想在於——「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前面的藏教是直接從世俗諦去對治,從世俗諦裡面出離,把它拉到真諦。而通教的思想它不從世俗諦,是直接契入真諦,它把相狀撥開來,認為相狀本來就沒有,無生。
無生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諸法不自生」。你知道不自生,你後面的 就全部懂了。就是說,每一個東西,它都不能獨立自主地存在,要假借因 緣才可以存在。沒有一個東西沒有外在的因緣就能夠存在的,沒有這回事 情。包括你的色身,包括你內心的活動,都是由諸多的因緣而創造出來。 所以,你的生起是假借因緣,所以你是自性空,沒有自性,你沒有獨立自 主的體性,你不能決定自己的性質。
比方說你的色身,你說是你的,如果是你的,你應該決定它的性質, 你要它生老病死,應該可以決定,事實是你不能決定。你說你現在內心的活動是你的,你能夠決定你的妄想嗎?你也不可以。它要打妄想,你拿它 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沒有一個東西是有自性的,因為它不聽你招呼,在這種情況下叫做「是故知無生」。
無生的概念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你只要不 取相狀,相狀是不能干擾你的。這種思考就比藏教的思考更加深層,更精 緻了。藏教是說你既然離不開相狀,佛陀就陪著你,就從相狀裡面來對治。 你喜歡這個色身,佛陀說這個色身是不淨的;你喜歡你的內心,佛陀說這 個內心是無我的,不能控制的。
到了通教時,這是利根人,他認為色不迷人人自迷。其實五蘊諸法, 它就是一個業力顯現的影像,它根本就不會障礙你。你只要不執著它,它根本不能構成障礙,是你自己去自找的。本來無一物,你自己去惹塵埃。所以通教它不觀世俗諦,直觀勝義諦,觀真諦,觀一切法畢竟空、無 我無我所。這時他心安住了,自然就把這些生死業力給息滅了。他沒有經 過有相的對治,直觀空性,他把相狀先撥開來,直觀相狀後面的真理——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把相狀背後的空性找出來,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
【264】以無所得、無所住,處理人生問題!
通教為什麼能夠看人生如夢如幻?因為安住空性的人看人生,他認為人生是無所得,就像做夢一樣。你說夢境,你要把它當真,那它就好像有真的感受,喜怒哀樂;但是你要知道它是夢境,而夢境對你一點傷害都沒有。
所以用通教的思想解讀人生更高級了,從藏教的一種滅色取空,他一 定要離開有相境界,才能夠進入勝義諦;到了通教時,它告訴你,你只要 不取相狀,就能夠進入真諦了。只要不取,你要做到兩個字就好。如果你 的智慧夠高的話,處理問題,你只要記住兩個字就是我「不取」,沒有人會 干擾你,全世界沒有人會障礙你往生的。就是說,你不招惹你心中的影像。按照佛法的道理,一個人都是自己障礙自己,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的妄想,就是你自己要去惹事情,那你的事情就會很多。為什麼你的事情 會比一般人多呢?你就有這種攀緣心。
所以人生的問題都是自己招感來的,你要永遠知道這個道理,你才有 辦法解開。就是說為什麼到了別教圓教處理問題會越來越簡單?因為他們 的智慧越來越高了。如果業力能夠主動地攻擊我們,那我們就慘了,沒有一個人能夠離開三界了。就是說,雖然我們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你不惹它,它不會主動惹 你。所以通教的思想就更高明了。藏教是說我先去惹你,然後我再來對治。 這樣也沒辦法了,你一定要惹它。佛陀說,你一定要惹它,那就慢慢對治 吧,就「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吧。
通教是說,你只要不取於相,世間上事情本來就沒有什麼事情,業力來,隨它來;業力走,隨它走,因為它本來就無生,它就是一個因緣生滅 的暫時的假相,如此而已。
所以我們看通教處理問題,它從一種無常、苦、無我的對治,而提昇 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從滅色取空而提昇到緣起性空,他們在處理人生 的障礙,更加巧妙,更加精緻,速度更快。
尤其是臨命終,我講實在話,臨命終時你用藏教法來不及了,但是平 常藏教非常好用,臨終時你要把操作的法門精緻化。因為臨終時,你的心 態是內憂外患,你一定要把所有的法濃縮到一個很簡單的操作——就是空 性的道理,讓它很快地進入狀態。
所以在整個通教的思想就是說,我要放棄身心世界,我不需要任何理 由。你看藏教人你要他放棄,要四種理由告訴他,它不淨、苦、無常、無 我。藏教為什麼願意放棄人生進入涅槃?它就是依止四個道理,因為人生 沒有給你快樂。
通教不用講四種理由,我只要知道一個理由——就是一切法不真實就 夠了,他就可以放棄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一句話告訴通教 人,他就足足可以完全放下身心世界了。既然不真實,我沒有必要去招惹它。你生生世世輪迴做了那麼多夢,除了滿身的業力以外,你什麼也沒得到,就這句話就夠了,一種無所得、無所住的概念。
所以通教人,他處理人生問題更高明,他的智慧更高了。
【265】什麼是通教的究竟即佛?
我們來看,到了最後的成佛。他從一切法自性空,經過了前面的五個
階位到第六個階位,它是怎麼情況,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六、究竟即佛
◎ 究竟即者 ─ 第十佛地也。
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斷餘殘習。坐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為座, 現帶劣勝應身。為三乘根性,轉無生四諦法輪------ 與藏教佛果齊。緣盡入滅,正習俱除。如劫火所燒,炭灰俱盡。
通教的菩薩,他一開始就觀無生的道理,一切法本來就畢竟空,不是 說你要去放棄它,它才畢竟空,它本來就沒有。所以他經過了前面的五個 階位,到了最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因緣成熟,最後在菩提樹下「以一念相應慧」,這個相應慧就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現前,把三界的煩惱 習氣全部給消滅了。「坐七寶菩提樹下」,前面的藏教是坐木頭的菩提樹, 這個地方是七寶的菩提樹。「以天衣為座」,前面的藏教是以吉祥草為座。
「現帶劣勝應身」,前面的藏教是現丈六的老比丘相,這個地方是現猶如須 彌山的這種勝應身。當然成佛以後得說法,他說什麼法呢?「為三乘根性,轉無生四諦法 輪」。就是告訴你,苦畢竟空無我無我所;集滅道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以畢竟空來觀察一切法,保持不迷、不取、不動,生死就可以結束了。用無 生貫穿整個雜染因緣跟清淨因緣,因為雜染法也是假借因緣而生,所以自 性空;清淨的因緣也是假借因緣生,也是自性空。他用無生的空性貫穿染 淨諸法,來攝受界內利根的眾生。
一期教化結束以後,他三十歲成道,八十歲入滅,五十年以後正習俱 除,煩惱跟習氣都消滅了,就像「劫火所燒,炭灰俱盡,與藏教佛果齊」。通教在空性的操作,雖然比藏教更高明,但是如果他在空性當中沒有產生菩提願力,沒有願力只有空性,最後結果是一樣的,也是入偏空涅槃, 只是他的時間更短,操作的手段更高明,如此而已。
無生四諦的核心思想在無生。通教人認為一切法,你要去解決問題, 要從它的原點去解決。藏教解決問題是從枝末,這個問題已經出來了,已經到了最後了才來對治,你已經執著了,那只好對治了。通教人是說這個 現象在出來之前,它原來是什麼?是無生的。就是說,你一開始就不能執著。藏教是,你可以執著,但是你思惟它的過失,慢慢地離開它。就是說五蘊諸法是真的,但是你透過過失的思惟,慢慢把它放棄了。
在通教認為,無生四諦就是說,它本來就沒有。你在夢境裡面活動, 不管人生是一場榮華富貴的夢,或者是卑賤痛苦的夢,其實你什麼都沒有 得到,就是空歡喜空痛苦一場。這個概念就夠了,就足夠讓通教人放棄一切了。
這有兩種情況:他的自性空的思想,如果是外觀的,向外觀察的,他是空掉外在的五蘊,那麼他是偏空;如果他的空性能夠內觀心性,把妄想 空掉,那麼他就入大乘,因為他無住,他就能夠生心,生起菩提願。所以 他的空觀智慧,關鍵就是向外還是向內。
舉一個例子。唐朝有一個禪宗的龐蘊居士,他開悟以後講一句話,他說:「十方同一處,個個修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他說,整個大小乘的修學,有一個共同的下手處就是修無為法。因為有為諸法都是有過失的,世俗諦沒什麼好修的。你今生把世俗諦經營得很漂亮,色身也莊嚴,眷屬也很孝順,財富也很多,最後世俗諦是生滅的,空歡喜一場。所以在佛法當中不比世俗諦,因為這種是暫時的。佛法是比勝義諦,就是你對真理的覺悟,這個很關鍵!因為這影響到你成佛的快慢,也影響到你往 生的可能性。「個個修無為」就是說,佛法的修學不比世間的有為諸法,因為死亡到來所有的人都是歸零,結果是一樣。
什麼是無為諸法呢?「心空及第歸」,這個很重要!這句話如果通教人 看到,他就能夠從空出假,從通教轉成別、圓兩教,就是你的空觀操作得 很漂亮,但是你不要空掉外境。真正的問題不在外緣,你要空掉你內心的 妄想執著。如果能夠覺悟到這一點,他就不會入偏空涅槃。就是說生死不 是問題,生命沒有錯,有一個色身,有一個內心沒有錯。你如果把這個身 心世界操作得好,它就是功德莊嚴。你看佛陀也有色身,佛陀也有生命現 象,佛陀有法身,有淨土。所以當他的空性是向外觀的時候,他就把生命 息滅了,最後跟藏教就完全一樣了。
所以你這個空觀到底是外觀或者是內觀,這個很關鍵!方法對,你的方向也要對。這個地方就說明,為什麼這個人他這麼利根,能夠把空性看得這麼清楚,為什麼最後入偏空涅槃,因為他入空觀,把外境空掉了,很可惜!他不知道問題出在內心,問題在這裡。
辛二、明觀法分三:初、明鈍根通前。二、明利根通後。三、結示十 法成乘。
壬一、明鈍根通前
【266】但見於空,不見不空,仍與三藏,同歸灰斷!
我們看辛二的明觀法。
前面是講到整個通教它是怎麼樣修無生的,從一個理即到名字位乃至於究竟即,它的一個淺深次第。以下說明通教在解讀人生時是怎麼觀照的, 把它做一個總結。
這個地方有三科:一、明鈍根通前;二、明利根通後;三、結示十法 成乘。今初,明鈍根通前。
此教亦具三乘根性 ─ 同以滅諦為初門。
然鈍根二乘,但見於空,不見不空;仍與三藏,同歸灰斷。 故名通前。
通教雖然有三乘的根性,你看通教也有聲聞、緣覺、菩薩,但是三乘 的根據,它的方法竟然完全一樣,都是觀滅諦——「諸法從本來,常自寂 滅相」。它只要觀寂滅無生的觀念,就把所有問題解決了。
但是鈍根的二乘人,他在觀空時是向外觀的,就觀照一切法空,沒有 觀到一切法的妙用,他只看到生命空性的這一塊,沒有看到把妄想空掉、 把灰塵撥開以後,那個清淨明了的心性,那個功德莊嚴的一念心性顯現出 來。
就是說,你把灰塵撥開,鏡子是沒有錯的。我們一念心性無量劫來被妄想遮蓋了,如果你把妄想空掉,能夠內觀空性,破妄顯真,那諸佛所證、眾生本具一念心性顯出來,發起廣大的菩提心就入大乘了。但如果他只是向外觀空,最後跟藏教同歸灰身泯智,這個叫通前藏教。
藏教人,我們前面說過,他觀察人生是觀苦諦。就是說藏教人認為人生是真的,佛陀也不反對,說你把人生當真,實有二諦,佛陀也不反對。 但是佛陀說,你要觀察它是無常的、是苦、是無我的,你只要觀它是不能 愛取、不能主宰就好,你要把它當真也沒關係。藏教的思想在出離,他可 沒有把人生觀空。就是說,我惹不起你,我離開總可以吧。所以藏教是站 在一種厭惡生死的角度而到涅槃去,它並沒有把人生觀空。
通教不是。通教人一開始就觀「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關鍵在無生!所以《般若心經》講,「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講到六個不。這六個「不」,這一切法空的六個相貌,最關鍵在「不生」。你把不生懂了,你就知道什麼叫不滅,什麼叫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就是一切法本來就沒有,它沒有說現在沒有,是說當因緣沒有啟動之前生命是沒有的。當然說,欸,我現在有啊。廢話!現在因緣已經有了嘛。 它告訴你,你把人生歸零,就是它是怎麼有的。
其實人生是無中生有,本來沒有,但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所以 人生是無中生有。如果人生是真實的,那就慘了,沒有人可以改變。還好, 我們的果報今生是不真實的。是因為我們過去生的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 點造了某一個業力,現在顯現出來,因緣和合,啪!虛妄有生。業力釋放 完它跑哪裡去了呢?它回到空性去了,這個叫做無生,有等於沒有。
這個道理你要懂,對你超越障礙有很大的加持力。這個觀念處理障礙 比藏教更高明更快速。它以滅諦為初門,滅諦就是無生。他直接觀無生, 所有問題都不需要理由,你不要告訴我人生是痛苦的,你也不要跟我講人生是不可主宰的,我就可以放棄了,不必太多理由,只要告訴我「一切法 無生」就夠了。
這是利根人,他處理問題就比一般人高明了。當然他的空性是向外觀 察的,他沒有看到不空的妙用,這是他可惜的地方,所以他最後的結果入 了灰身泯智。但是這種人要從空出假,要迴小向大,還是比藏教來得快, 因為他沒有法執,他離開娑婆世界時,沒有帶著一種情緒的厭惡,他是心 平氣和離開的,所以他要迴入娑婆,相對比藏教容易多了。
壬二、明利根通后
【267】不但見空,兼見不空,不空即是中道!
我們看利根的是怎麼回事。
◎ 利根三乘 : 不但見空,兼見不空,不空即是中道,則被別圓來接。故名通後。
通教人在觀一切法空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他的無生思想,他從外空以後,迴光返照又觀內空,這時他就 進入中道思想,這個人的心性就顯現出來了。
舉一個例子。在《六祖壇經》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禪師叫懷讓禪師。 懷讓禪師他學過天台教觀,他覺得好像沒有真正明白一念心性的道理,他去參訪六祖大師。
六祖大師第一句話就現出禪機,他說:「你從什麼地方來?」修行人從 來不跟你談世俗諦的現象界,他問你,都是在探討生命的根源,講勝義諦了。懷讓禪師答不出來,就在六祖大師的座下學了三年。
三年後他懂了,他就跟六祖大師說:「我現在懂這個道理了。」六祖大 師又問他說:「你從什麼地方來?」他說:「說是一物即不中。」說這個東西 不能說,不能說你得要判斷,要以心印心,萬一你錯認消息怎麼辦呢?又繼續問,他說:「還有修證否?」高明!懷讓禪師說:「染污即不得,修證即不無。」就是說染污即不得,這個人已經證得空性了,覺悟空性了。就是 真正的空是不能染污的。
所以這個空已經跟藏教的空不太一樣,它是通教的圓融無礙的無生的 空。真正的空是,這些現象界,在裡面活動,它就可以成立空了,不必要滅色取空。說這個花是空,「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你要等到這個花 沒有了才說空,那你這個是鈍根的空。這個花因為它本身,你不能決定它的性質,它是因緣決定的,你根本不能決定,它本身不能決定它的性質, 就是空,它自性空,只是因緣有,所以它只有假相沒有實體。它要有實體, 永遠都是一個花。但是它業力釋放完的話,這個花的因緣就沒有了。
所以,這個空性沒問題,關鍵在不空。「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 這個「修證即不無」很重要!就是說,一個人他觀一切法空時,要把心性 顯出來,他要有修證的功德。我們前面都在處理生死業力的問題,就是你 怎樣先把乞丐解決了。現在已經不是在講處理業力的問題了,是講成佛的 問題,講功德莊嚴。功德莊嚴,你必須把心性秀出來,所以這句話就透露 玄機了,「修證即不無」,心性是可以修證的。你去修它,它就會有功德出 來。所以他就說:「嗯,不錯,你講這句話對了。」「染污即不得,修證即不 無」這個是中道的無住生心,真空妙有。
所以通教的空,如果它能夠觀察五蘊皆空,又能夠迴光返照,看到內 心的不空,就入中道的真如思想了,這樣子這個人就入大乘思想了。所以智者大師的高明,他把空性——無生的空,舉一個通——通前通 後,內觀外觀,如果外觀心性它就通前,如果他能夠內觀心性那就通後。
【268】別教是以妄來顯真,圓教是以真來破妄!
我們再往下看,下一段。
◎中道又分為二:
一者、但中 ─ 唯有理性,不具諸法。見但中者,接入別教。
二者、圓中 ─ 此理圓妙,具一切法。見圓中者,接入圓教。
如果這個空性是內觀型的空,它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但中的真如。只有二空的理性,但是這個理性當中沒有明了 性,不能具足功德的妙法,所以只見得中道,接入別教。
如果他迴光返照能夠看到圓中,他在觀一切法空時,能夠知道一念心 性,本來具足諸佛的功德妙法,進入圓教。一個人開始內觀時,他就是在開顯寶藏了。
所以我們人生,成佛兩大問題:第一個,處理生死業力;第二個,怎麼開顯你的心性功德,兩件事情。
藏通兩教主要是在處理生死業力,但是一旦入了大乘,那就不是說解決貧窮,你要更積極創造財富了。創造財富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本來沒有財富,但是你只要努力,你未來會有財富,這個叫「但中」。
別教的思想,是從阿賴耶識啟動的。阿賴耶識沒有諸佛的功德莊嚴, 但是它可以轉,轉識成智。你只要修發菩提心,修習六度,用第六意識的 清淨名言去熏習它,第八識就能夠不思議熏,不思議變。雖然它現在沒有功德,但是它以後會有功德,入別教。
如果你更高明,觀一切法空,把心中的妄想撥開來,看到你一念心性 本來清淨,本來具足,跟十方諸佛無二無別,你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你 本來就具足寶藏,只是把它開顯出來而已,入圓教。就差在這裡。
我們前面是在處理業力的問題,處理業力有兩種情況:第一個遠離它; 第二個把它觀空。藏、通兩教,一個是遠離,業力是真的,我惹不起你, 我放棄主宰總可以吧;或者說業力,業性本空,業力本來就無生,所以我就放下執著。
現在要處理心性的話,也是這兩種情況。前面是用否定法,這個是肯定法。心性是:第一種肯定,你肯定你未來會有功德,別教,叫做破妄顯 真,它是站在妄的角度去開顯真實,你總有一天會有功德,這是一種肯定, 對未來的肯定。
圓教的思想是,你現在就是佛陀的兒子,本來就具足功德,你修行的目的,不是真正的得到什麼東西,「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只是把你本來的東西開顯出來而已。對現在的肯定「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對當下的肯定——圓教。
別教是站在虛妄的角度來追求真,圓教是站在真的角度來破妄。
我們看,在藏通兩教,佛陀是用否定法,否定你的愛取,否定你對生 命的主宰。到了大乘佛法,佛陀開始肯定了,肯定你未來的成功,肯定你 當下的成功。
所以為什麼在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也是兩個:一個是「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對治型的中道。透過名言思考,一個一個建立。布施,要怎 麼布施呢?也是要名言。用布施對治慳貪,用持戒對治破戒,用忍辱對治 瞋恚,它是要透過第六意識的名言思考的。
到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更高明了。你要我布施,我不需要理由。因為我的心性本來就有布施的功德,我去行布施是正常的。你不要告訴我說要對治什麼慳貪,反正我就是稱性,我的心性本來就沒有慳貪,所以我做這件事我只是隨順我的心性,我只是隨順我本來面目而已。這個人更高明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但是正常人,這兩個都要同時操作。其實藏通兩教的空性,也很難把 它切開來。空性的操作要有安住跟調伏,中道的一念心性功德的開顯,也要有安住跟調伏。我們「本來無一物」跟「時時勤拂拭」,也是缺一不可。只是說,你一開始悟什麼理,就影響到你的根性跟種性了,兩種的情況:一個是悟到的妄想,但是這個妄想裡面有真的成分,就是帶有真實的妄想;圓教是悟到了真心,就是帶有妄想的真心,它本質是真,以真來破妄,跟別教是以妄來顯真不太一樣。
【269】怎麼理解佛法一佛乘的思想?
我們再往下看。
◎就此被接,又約三位:
一者、上根 ─ 八人見地被接。 二者、中根 ─ 薄地、離欲地被接。 三者、下根 ─ 已辦地、支佛地被接。
◎就此三位被接,又各有按位、勝進二義:
若按位接 ─ 或同別十向,或同圓十信。 若勝進接 ─ 或登別初地,或登圓初住。
被接,這個人能夠觀一切法空,又能夠看到心性本來不空,那麼就被接了,被接有三種情況:
上根人,這個人根機利,八人地見地被接。就是說,他在觀一切法空、 無我無我所時,他到了斷見惑,入小乘見道位時被接。這個人被接,按照 常理來看,很少是自己覺悟的,一定要佛陀說法。
諸位!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你很難自己想出來,很難。但是空性的道理,尤其是藏教的空,不一定要聽佛說法,因為它是思議境。你看獨覺, 喜瑪拉雅山很多修行人,根本一輩子沒看經典,他「春觀百花開,秋睹黃 葉落」,他也知道無常。但是即空、即假、即中這種勝妙的道理,你自己坐 在那裡,自己打妄想,你想不出道理來,不可能!所以一般能夠在大乘法 被接,他一定要聽佛說法。就是這個人因緣到了,佛陀出現幫他說法,這時證得初果就轉到大乘去了。
中根人,到了薄地、到離欲地才被接,調伏三界的愛取才被接。
下根人,要證得阿羅漢、辟支佛,斷盡一切見思煩惱才被接。
所以分成上、中、下根,就是說你越晚迴小向大,你的根機越差,對你成佛之道越不利。看這個意思,涅槃也不是好東西。因為你涅槃待得越 久,你的法執越重。你好樂寂靜,這個就是法執。佛法認為生死的躁動是 不對的,但是全盤地寂靜,你也喪失積功累德的機會。
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佛法的一佛乘思想,一開始你就必須要圓 滿地瞭解藏、通、別、圓四教,道理要圓滿,實際操作上你可以從藏教下 手。但是你明白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時,你去操作小乘的出離法, 就算你暫時的離開娑婆世界,也不會落下後遺症,你不會產生一種極端的 排斥。
這個地方問題在哪裡呢?就是這個人一開始沒有全面學習佛法,他抓到什麼就學習。喔,他從藏教一輩子學藏教法,開始把生死解決了,入了 涅槃以後,由於他花了很多時間把生死解決了,他入了涅槃就不想出來了。 這時對他以後的行菩薩道會產生嚴重的障礙。菩薩過度地好樂寂靜,這時 就忘失大悲,不樂修善——在《大乘起信論》上說的,對諸佛菩薩的功德 莊嚴不生好樂,對眾生的痛苦沒有感覺。這種情況也就是說,偏空的涅槃, 你待得越久,你未來要處理這個法執,就要花更多的時間。
所以你一開始,就要把佛法的一念心性弄清楚。雖然在對治上,我們可能在方法的操作上等同藏教,但是在心態上,我們知道叫做借假修真, 你是借這個不淨、苦、無常、無我的相狀來修心。不是真正的有生死可以 了,也沒有真正的娑婆世界可以厭離,你只是用虛妄的法門,來消滅虛妄 的娑婆世界。這樣子的厭離沒有留下任何的後遺症,這就是所謂一佛乘的思想。
就此三位被接,又各各有按位跟勝進不同,這一點我們待會兒再說明。
我們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