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天台教觀綱宗(第3集.完整開示文字)..(淨界法師)




【18】因地的心態決定你未來的結果
【19】是什麼力量在主導人生的現象?
【20】什麼叫業感緣起?
【21】業感緣起是怎麼建立的呢?
【22】我把我的福報施捨給你,在業感緣起裡面不成立!
【23】二乘人為什麼會從觀業感緣起而追求出世的涅槃?
【24】二乘人認為人生只有一條出路:放棄、離開
【25】為什麼人生的所有快樂是跟因緣借來的!
【26】業感緣起有什麼不足的地方?
【27】業力是心創造出來的,最後的結果又被心所保存
.

 乙二、約觀行釋

【18】因地的心態決定你未來的結果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頁。我們看到乙二、約觀行釋。這一科是講到天

台教觀的修學宗旨。

我們前面講到,天台教觀整個建立的過程,它是先有觀法,然後才有 教法。也就是說,是先有天台初祖、二祖的一心三觀思想,而且已經成就波羅蜜到彼岸了,然後以過來人的身份,傳給了天台智者大師。智者大師 再用一心三觀配合《法華經》修學時,得到很多的心得,他覺得要把一心 三觀的思想弘傳後世,必須跟《法華經》的教法結合,所以是先有一心三 觀的觀法,然後才有《法華經》的五時八教的判教。

整個天台教法的安立,就是從《法華經》的思想建立起來的。《法華 經》共有二十八品,主要是講到一佛乘的因果。大乘佛法講的這個“一”,不是一個數目,它是一種概念。就是說,我們今生會接觸到很多法門,怎麼把所接觸的法門作一個圓滿的整合,而產生一種前進的動力,這個就是 《法華經》的思想。

《法華經》在講一佛乘時,分成一佛乘之因跟一佛乘之果。因地的時

候,它主要講到一個概念,叫做開權顯實。首先,不管修什麼法門,你要把修行分成權法跟實法。比方說,你是念佛、持咒、拜懺,你會出現一種拜佛、持咒的假相,這個就是權法。每個人修行時,會有一定的相狀表現出來,就是有一個氣勢:在持咒時有持咒的氣勢,念佛有念佛皈依的相狀, 拜懺有慚愧的相狀。

這種相狀為什麼叫假法呢?因為它不足以論斷你的真實功德。就是說, 不能從你表現出來的相狀來判定,你修這個法門未來會變成什麼結果,沒辦法判斷,它只是一個權,權巧方便。

那麼什麼是實呢?就是你心中的希望。那個明了的心跟佛號接觸、跟 咒語接觸、跟八十八佛接觸時,你是怎麼想的,這個就很關鍵了!所以我 們的一念心,所謂的因地發心,是真實的,而你一生當中所接觸的法門通 通是假相。

但是這個假相也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你要借假修真。你內心的增

上,還是離不開這個假相。但是假相畢竟是假相,它不能取代真實。

舉一個例子,就知道權實之間的差別了:

淨土宗說到感應道交時,有一段經文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 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段經文當中,釋迦牟尼佛先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殊勝: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這個法界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圓滿義;第二個自在義。他不像我們是業報身。一個自在的法身,有什麼好處呢?能夠如來現起他受用,能夠把他的功德輸送給眾生,所以能夠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但是關鍵問題來了。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圓滿的,但是他到底會給我們

什麼呢?是取決於我們是怎麼想的。他是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如果我們是心想佛,要的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當然會把所有功德給我們。

所以念佛法門有三種可能:第一個,你為了追求人天安樂而念佛。身 體不舒服了,你念佛;兒子要考試了,沒把握也念佛這時你心中念佛的希望是繞著三界的快樂,佛陀不會違背你心意的,你是這樣想的。最後這個佛號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在人天開花結果。因為你因地跟佛號接觸時, 在佛號當中已經種下了人天的因種,這個叫做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 就是《法華經》說的「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中的「真實相」。

佛陀在法華會之前,並沒有說明心力不可思議,佛陀只是說,你修三 皈五戒可以生天;你修四諦十二因緣可以成就涅槃;你修六度可以成就菩薩道。佛陀在宣說《法華經》之前,是用法門的高低來論斷最後功德的高低。

到了法華會上,佛陀說:我前面說的都是一時的方便,真實情況不是 這樣子的。法門不是重點,你發了菩提心,就算在這邊掃地,也是成佛的資糧,往生的資糧。

所以當我們是為了往生而念佛,我們的心跟佛號接觸時,是為了厭離 娑婆,欣求極樂,那麼這個佛號,這個車乘,就有動力可以一直載我們到淨土。最好的念佛是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為了成佛而念佛。你因地時栽培的是一種往生的心、成佛的心,這個佛號會一直陪你到往生,乃至於成佛 為止,這個佛號才會消失掉。這叫做「開方便門,示真實相」,這是修行 的真相。

其實你平常在那邊拜懺、念佛、持咒,這個是修行的假相。但是假相 也很重要,所以修行要有兩種相狀:假相也要,真相更重要!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也不能障礙理觀。當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就知道,你的心態是很 關鍵的。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因地,都是在栽培你如何成就圓滿的菩提心。 它一再強調,心態決定未來的結果。所以在因地當中,它提出了實法,站在實法的角度廣修一切方便,就是所謂的「權實不二」。掌握了真實,也掌握了方便,這是一個最快速成佛的方法。

因地的重點在於論心不論法,發心決定了你的結果,法門只是一個助 緣。整個《法華經》二十八品裡面,前面的十四品都在講這個概念:如何以實法來操作權法,以權法來幫助實法。講到《法華經》一佛乘之果,佛陀講到迹本二門,開迹顯本,這個時候講到佛的功德,就是論德不論身。

我們以前去論斷一個佛菩薩的功德,會注意諸佛菩薩所現的相狀。比 方說,很多人在討論觀世音菩薩是男眾還是女眾?如果是女眾,那僧團裡的比丘是不能頂禮女眾的。其實你讀了《法華經》,知道這些都是戲論。 諸佛菩薩是普門示現,那個清淨的法身,應以何身得度,現何身而說法。 所以去執著他的相狀是不對的,那只是個假相。佛陀的真實義是他那個清淨的法身德。

所以我們從果地上、從法身來認知佛陀的功德。因地上論發心,果地 上論功德。讀完整個《法華經》以後,就知道因地要準備什麼,果地上追求的是什麼。從因地的發心到果地的法身,用一心真如貫穿了整個一佛乘 的因果。就是說,你現在因地的發心是什麼相狀,會直接影響到你最後的結果。為什麼阿羅漢修了這麼多法門,最後成就偏空涅槃?為什麼佛陀、大乘菩薩能夠直接成就圓滿的佛果?就是他因地的心決定了最後果地的功德。

丙一、 總標

【19】是什麼力量在主導人生的現象?

這個就是前面的教法。現在我們來談談觀法。分成兩段:一、 總標; 二、別明。

我們首先看總標。總標就只有一句話,觀「一切法」 從「因緣」生。佛法觀人生,跟一般人看人生不太一樣。凡夫看人生,看人生的現象:這個人對我不錯,那個人對我不好,他是看人生外相的變化。

佛法看人生時,是把這個假相撥開來,看看背後的道。就是看人生到 底有些什麼道理存在,這些假相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真理值得我們去體會 的。一切法就是我們的人生。那麼這一切法包括什麼呢?包括內在的五蘊身心,你自受用的,也包括跟大家共享的山河大地。正報,依報,這叫一 切法。

我們可以看到,人生有很多差別,這是現實。從現象來看,有些人財 富很多,但是身體不健康;有些人身體健康,但是長得不莊嚴;有些人長 得莊嚴,但是沒錢。人生是各式各樣。

那麼這些現象到底有沒有什麼軌則可循,這個很關鍵!就是這到底是 怎麼回事?是誰造成的?背後是不是有一種力量來主導人生的現象?

佛陀說:有的,是因緣的力量在主導。諸法因緣生,這是整個佛教大 小乘的共識。也就是說,它破除了佛陀出世之前的凡夫外道兩種邪見。第一個,無因緣論。凡夫認為人生是沒有章法的,人生只是一個偶然。 就像樹葉,風吹它掉下來,可能往東邊掉,也可能往西邊掉,這些都毫無意義。所以人生的快樂痛苦是毫無意義的。你快樂是因為你比較幸運,你痛苦那是因為你比較不幸,完全是機會而已。所以人死如燈滅,這種思想是很可怕的。因為人生沒有軌則,也沒有章法,他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 就是及時行樂。因為人生沒有軌則,斷惡修善變成毫無意義,因為只活一 次,所以趕快把握今生吧。這種無因緣論,就造成了生命的斷滅思想。

第二個,邪因緣論。它認為人生是有因緣的,而且是一個單一的因緣。 比方說上帝,比方說大梵天,他主宰你的吉凶禍福,所以你必須要經常跟 他禱告,跟他皈依。當然這種思想也是錯誤的。

佛法認為一切法是因緣生的,由眾多的因緣生的,不是某一個人主宰 的。

丙二、別明 (一)業感緣起

【20】什麼叫業感緣起?

一切法因緣生是整個大小乘的共識。但是什麼是因緣呢?一切法因緣

生,這個地方破除了自生、他生、共生。我們往下看個別的解釋。

 蕅益大師在解釋《教觀綱宗》之前,先把藏、通、別、圓四教,從諸 法因緣生的概念,先做一個簡單的分類。

首先,最基本的因緣觀叫業感緣起。人生是怎麼來的?簡單一句話

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就是你過去生有業力,所以今生是來還債的。 這是佛教界裡面最基本的思考。就是整個現象界的背後,只有一個東西在主宰,那就是業力。你會快樂,那是因為有善業;你會痛苦,那是因為有 罪業。罪業跟善業的參雜,就造成人生的喜怒哀樂。這個是學佛以後最基本的概念,叫業感緣起。

【21】業感緣起是怎麼建立的呢?

這個業感緣起是怎麼建立的呢?我們看它基本的因緣概念。看蕅益大

師的這段講表。請合掌。

(一)、業感緣起 

因 : 六識相應有漏種子  「藏教教義」 

                                    三界依正色心因果 

緣 : 六塵美惡中庸境界  「通教教義」 

藏通兩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業感緣起,從業力的角度來解讀人生。 人生只有一件事情,人生只要處理一件事情——處理業力的問題就夠了。怎麼說呢?它說人生的「因」跟「緣」,因——就是第六識所相應的有漏的善惡種子。我們過去生有些善念跟惡念的種子,比方說,你有布施持戒的善念,也有貪瞋癡煩惱的惡念。這個善惡念的種子要產生現行的活動,必須有外緣的刺激,就是六塵美惡中庸的境界。你本身有善惡的種子, 遇到可愛的境界來刺激你,就產生貪愛;有不可愛的境界刺激你,就瞋恚; 來到了三寶的地方修學,你就生起清淨心。

所以我們的心念是受環境影響。這個業力有你過去的習慣性,還有今 生的環境這兩個和合,就造成了三界依正二報的快樂、痛苦的色心因果。 這是藏教的教義跟通教的教義,基本上這兩個思想都是業感緣起。

【22】我把我的福報施捨給你,在業感緣起裡面不成立!

業感緣起,其實它的影響很廣。佛法講業感緣起的時候,是影響了整

個人天乘跟二乘。我們解釋一下。

其實人天法門也是業感緣起,只是人天乘法門,它的極端是抱著比較 樂觀好樂的心態來面對人生。他覺得說,既然人生的快樂痛苦是業力決定的,我應該要改變我的業力,必須讓我的善業能夠增長廣大,罪業降到最低。所以人天乘的法門,心的目標是放在來生,人生的目標只有一個:你為什麼學佛呢?為了來生而學佛,我當然為了是創造一個美好的來生嘛。

人天乘的法門,它的思考是建立在一種業力的思考。這有一個好處, 令人產生增上慚愧。就是說,他開始重視善法而排斥惡法。雖然一時還做不到所有的滅惡生善,但是他會努力地朝這個方向去做。人天乘的法門, 會讓一個人滅惡生善,追求人天的快樂。

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佛在世的時候,一個大弟子叫目犍連尊者,他

是神通第一的。在他成就阿羅漢以後,有一次他入了禪定觀察他過去生的母親。他母親因為有慳貪的罪業,所以墮落到餓鬼道去了,變成一個焰火鬼。目犍連尊者當然對他的母親有感恩心,就拿了缽化緣到美好的飲食, 用神通力快速地送到餓鬼道給他母親吃,可是他母親吃到嘴巴時卻變成了火。

這時目犍連尊者就很著急了,心想:為什麼這飲食進到母親的嘴巴會 變成火呢?就去問佛陀。佛陀說:你母親有罪業,你不消她的罪業,只是給她吃,這不行的。那怎麼辦呢?佛陀說:那你就應該在結夏安居這些修道人成就時,修諸供養。所以他修諸供養以後,把他母親慳貪的業消了。 然後再把飲食給她吃,就能夠吃進去了。

從這個公案,我們可以來探討緣起的思想。為什麼目犍連尊者他明明 拿的是一個飯菜,但是跑到了他母親的嘴巴會變成火呢?這到底怎麼回事?是什麼力量讓它轉變?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不能拿你的業力施捨 給別人,不可以的!

這個是《楞嚴經》的水泡思想: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水泡裡,即便 是同一家人,也是各人有各人的水泡,頂多就是別業中有共業,如此而已。 你不能夠說,欸,我把我的福報施捨給你。在業感緣起裡面不成立,沒有這回事!你要是能夠輸送,那佛陀早就把善業都給我們了,還要我們修嗎? 佛陀的大悲心,有無量的功德莊嚴。所以在業感緣起裡的基本思想是業力不可取代。你會看到很多業力不可取代的概念,這個都歸屬於業感緣起。

你看,最明顯的是什麼?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家族被滅的這一段。釋迦 牟尼佛貴為佛陀,有無量的三昧,無量的功德。結果他的家族要被滅時, 佛陀一點辦法都沒有。琉璃王要滅他的家族,殺了七天七夜,把恆河都染成血水了。目犍連尊者不服氣,用神通力救了少數幾位男眾,想要留作後面的種子。結果他那個缽盛著五百位男眾,琉璃王殺完以後,缽裡的人也變成血水了。佛陀就說,這個業力不是神通可以改變的。

所以,只要看到經典裡面諸如此類的業力不可思議,你就知道,佛陀 今天詮釋的緣起,是從業感的角度來探討緣起的,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 人。所以你想追求快樂,只有一個方法:積集善業,懺悔業障,積集資糧, 沒有其他方法。

這是業感緣起的第一個思考,建立一個人天乘的價值觀,就是人生是 有價值的。幹什麼呢?就是注意你的業力,這是你人生唯一的價值。不管 你成功、失敗、快樂、痛苦,都不是價值,這是人生一時的假相。

人生真正的價值,就是說,當你來到今生以後,到死亡這個過程。你

積集了多大的善業,造了多大的罪業,這就是你唯一的價值。所以你要讓罪業降到最低,盡最大的努力積集善業,這是你一生唯一的價值。是業感緣起,形成一種人天乘的概念。

【23】二乘人為什麼會從觀業感緣起而追求出世的涅槃?

我們再看二乘,就藏通兩教。

人天乘概念的價值,在於追求來世的快樂,但是二乘人剛好相反。二 乘人認為人生是沒有價值的。根據業感緣起,雖然你的善業會創造快樂, 但是二乘人對這個快樂果報的觀察是很深入的,他觀察到,它表面上是快 樂,但是實質內涵是有過失的。

有兩個過失:第一個,從今生來說,有無常敗壞的過失。就是說你今 生很努力地積集資糧,犧牲了睡眠,犧牲了快樂,犧牲了休閒時間去做義 工,讓你來生變成一個大國王。但是你來生接觸這個國王果報時,怎麼樣 呢?弟子心不安!這快樂的果報非常地脆弱,隨時會變化,隨時會被破壞。 你享受快樂時根本沒有安全感,這是第一個過失——心不安穩。

第二個,有三塗的過失。享受快樂一定會讓你放逸,所以你享受的快 樂夾雜煩惱跟罪業。你這一生的快樂,可能會換來你未來一千年一萬年的 地獄果報,你划不來!因為你今生的快樂,使你造太多罪業了,譬如美食 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你有必要為了享受一生的快樂,帶來未 來多生多劫的痛苦嗎?所以二乘人從快樂的本質是無常敗壞,跟三塗的過 失,得到一個結論,他認為三界的果報是沒有價值的,所以他放棄快樂而追求出世的涅槃。

所以業感緣起會給人家產生兩種概念,或者說兩種極端的概念:第一

個,追求人天的快樂;第二個,追求出世的涅槃。

【24】二乘人認為人生只有一條出路:放棄、離開!

我們看第二種,當我們選擇追求出世涅槃時,下面就有藏通兩教的方

法。我們把這兩段念一遍。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 「藏教觀法」 「析空觀 」        

知一切法,當體全空,非滅

故空,生死涅槃,同於夢境    : 「通教觀法」  「體空觀」   

業感緣起的思想,除了建立人生積極斷惡修善的價值,另外還建立一 種趨向涅槃的價值。當開始趨向涅槃的價值時,已經不是人天乘了,而是二乘了。

二乘人觀察人生時發覺,雖然表面的快樂會讓你一時榮耀,但是付出 的代價太大,最後的盤算認為人生得不償失。你努力地積集資糧,創造了快樂,結果在享受快樂時卻不得安穩,又啟動你的欲望,結果造罪,第三生又痛苦。他想一想:人生苦多樂少,不成比例,付出太多,但是享受太 少。

所以二乘人對人生的觀察,認為人生只有一條出路,就是放棄、離開。 就是人生要得到究竟的快樂,只有一條路,就是離開三界,這是人生唯一 的出路。所以他必須想辦法把業力所創造的人生,開始區隔、遠離。

他必須在心中建立一套思考模式,想辦法讓生死業力在生命當中消失

掉。因為業力是因,不想有生命的結果,就不能夠有生命的業力。

那麼怎麼才能夠讓生命當中善惡有漏的業力消失掉呢?佛陀提出兩個 方法:一個是漸教,就是次第的;一個是頓教,就是直接的。

我們看次第的。

藏教人整個的觀法,就是觀這四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 滅已,寂滅為樂。」

他認為諸行——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不管是快樂、痛苦,都有一個 本質,就是無常敗壞。所以無常就是痛苦,因為你不安穩,所有的快樂都必須要讓你覺得安穩才對。你想想看,假如一個人沒有安全感,今天晚上 睡在床上,不知道明天的快樂還在不在,這個能叫快樂嗎?一個房子蓋得很漂亮,結果在地震帶,你整天提心吊膽,不知道明天的快樂還在不在,這能叫快樂嗎?所以這種帶有憂慮的快樂,在二乘人來看,不是真正的快樂,是生滅法,是有過失的。他認為這種快樂不是我要的。

那怎麼辦呢?「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他必須把生滅的攀緣心調伏,然後寂滅的快樂才會出現。注意這段話!你要瞭解藏教的思考模式,這句話很關鍵:「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漢賊不兩立。在藏教的觀念裡面,人生只有兩個選擇:選擇人生,你就失去了涅槃;追求涅槃,你就必須放棄人生。在藏教裡面沒有所謂的「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沒有這個概念。他認為人生只有兩種選擇而已。你要嘛投入人生的生死因緣,努力地積集資糧;要嘛就整個放棄,內心不動,生出離心,追求出世的涅槃,追求那種寂靜安穩的快樂。

我們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二乘人的心態,什麼叫「生滅滅已,寂滅 為樂」。

佛陀的大弟子,有一個叫憍梵波提尊者,這是佛陀的十大弟子。憍梵 波提翻成中文叫做牛呞尊者,就是說,這個尊者很有善根,但是他生命的果報有一個小小的缺陷,講話跟吃東西時就像牛在吃草,那個嘴巴會去磨牙齒。因為他過去有口業,毀謗三寶,雖然懺悔,但還是有這個餘報,所以他的嘴巴就長得不莊嚴。

但是在他成就阿羅漢以後,佛陀說:你長這個樣子,人家看到你會譏 嫌你,毀謗你,會讓眾生造口業,你又是阿羅漢,那怎麼辦呢?佛陀說: 那你乾脆到天上去好了,到欲界天去受供。因禍得福。他到天上去之後, 天人都有神通,一看就知道這是個聖人,所以不敢輕慢他。

等到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迦葉尊者就開始要結集佛陀一代時教了。 憍梵波提畢竟在因地時親近過佛陀一段時間,也聽過佛陀的一些開示,他在結集當中也有一些價值。所以迦葉尊者就派一位阿羅漢到天上去請憍梵 波提下來,說我們現在要做結集了,請您老人家下來幫幫忙。

憍梵波提講了一個偈頌。他說:「憍梵波提稽首禮,妙眾第一大德僧, 如來滅後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他說:你們結集我非常讚歎,但是我現在的心情,不想下去了。阿羅漢的聖人,成就阿羅漢以後,成就無生以後,他的住世,很多人是看佛陀的面子,因為佛陀還在,所以還有一點住世的價值。因為他們把三界看成是「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 認為人生毫無意義。既然佛陀滅度了,那就真的是完全沒有意義了,所以 我也不想下去結集了。你回去告訴迦葉尊者,我也要入滅了。

諸位!從大乘的思想來思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人生雖然有痛苦, 但也是一個很好的積集資糧的地方。你想,你在百千萬劫才遇到一個經典 的結集,如果以大乘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積集廣大資糧的機會,但是二乘人不這樣想。他認為「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所有的生滅法,包括善法、包括惡法,都沒有價值,都應該放棄,只有那種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的寂靜是唯一殊勝的快樂。

所以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阿羅漢聖人是怎麼看人生的。當然這 個空觀的契入,是從「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即空」調伏對三界的攀緣。所以在攀緣心一調伏時,他的生死業力就脫落。這個是藏教的觀法。

【25】為什麼人生的所有快樂是跟因緣借來的!

我們看通教。通教的人是比較利根,「知一切法,當體全空,非滅故

空,生死涅槃,同於夢境——體空觀。」

藏教人他遠離三界,是從無常敗壞的角度契入;通教的人是從因緣。 他的空性的證得是認為,人生的所有快樂是跟因緣借來的。生命中快樂的出現,要很多因緣具足。比方說,你吃一個美好的東西,要有善業:生長在有美好東西的國度;你必須把東西買到手上;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還要有一個美好的心情。如果你剛跟人家吵過一架,哪怕美好的東西吃了也 不會快樂。

所以在整個通教的思想來看,快樂的生命要出現,是跟因緣借來的。 既然是跟因緣借來的,你就不得自主,不得自在。所以因緣所生法,我說 即是空。既然是借來的,它的本性就是空。

比方說,你口袋裡有一千塊,但是這個一千塊是個結果。你怎麼有一 千塊呢?喔,是你跟某甲借三百塊,跟某乙借三百塊,跟某丙借四百塊, 所以你才有一千塊,你的一千塊是這樣來的。不是說你是自性有,你是因緣有。所以人生的快樂是不得自在的,要很多條件配合。所以,通教人看得更徹底,他不僅僅是看到無常敗壞,就算沒有無常 的干擾,你並不是有福報就有快樂,還需要很多環境跟你配合。你們一家人如果都不想快樂,你也不可能快樂的,你的快樂要具足很多的因緣才行。 所以他從「因緣所生」,悟到「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他的空觀是這樣 建立的,這樣子利根就更利根了。

所以他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生死是借來的,涅槃也是借來的。因為要 假借修空觀才會有涅槃,你假借這個有漏的、有所得的心修善惡業才有生死嘛,所以生死涅槃都是借來的。但雖然同樣是借來的,涅槃這個東西還 比較安穩。雖然涅槃也是借來的,但是相對安穩,所以它是體空觀。

我們把體空觀也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禪宗裡面的洞山良价禪師。洞山 良价禪師在第一個結夏安居結束時,開示說: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 草處去。這句話就說明了體空觀的真義。他認為因緣的東西,向東追求, 向西追求,所有的追求都是不牢固的,只有到萬里無寸草處去。所以他這個體空觀就是,只有空性是人生唯一的價值。他從因緣的變化,而看到本性是空寂的。

【26】業感緣起有什麼不足的地方?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佛陀在講人生時,從業感緣起,他等

於是建立了兩種對立的思考:一個是人天乘的,一昧地追求快樂;一個是 二乘的,一昧地追求涅槃,這是它第一個不足的地方。當然業感緣起也有 它的價值,業感緣起會讓一個人開始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了,謹言慎行。 不管你福報大,福報小,不管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的事情,你會自我 要求了,因為你不喜歡痛苦嘛。所以業感緣起會讓一個人開始注意自己的 身、口、意。

但是它不足的地方有兩個:第一個,產生對立的思考。它把生死涅槃 推到一種極端的對立,有你就沒有我,有我就沒有你,讓眾生一定要做出 選擇:你選擇了生命,就必須放棄涅槃;你選擇涅槃,就必須放棄生命所 有的因緣,這兩個不能同時存在。所以這個業感緣起的不足,第一個是產 生對立的思考。

第二個,範圍太狹隘。它的整個生命觀,只講到三界的有漏果報,沒

有談到聖人的清淨功德莊嚴的地方。因為聖人的功德都是願力所成,不是 業力所成,所以業感緣起只談到人生有漏的這一塊、凡夫的這一塊。所以 你不能用業感緣起的思想去解釋阿彌陀佛,不可以!你要用業感緣起來解 釋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那要修到什麼時候啊?不是這樣子的。

成佛之道不能用業感緣起去看,業感緣起只能解釋凡夫的世界。聖人 的緣起是清淨的菩提心跟空正見的緣起,那是一種願力的緣起。

【27】業力是心創造出來的,最後的結果又被心所保存

別教是怎麼看待緣起的?業感緣起不足的地方是對立思考跟範圍狹隘,所以我們就應該看看第二個,佛陀對於已經接受業感緣起的人,再講另外一個緣起叫賴耶緣起。

賴耶緣起的特點,已經在彌補業感緣起的不足,尤其是在對立這一塊, 它開始建立一個中道平衡的思想。在賴耶緣起當中,認為生命跟涅槃是可 以同時存在的,你可以同時選擇生命的現象,也不會破壞你內心的涅槃。 你可以安住涅槃而不用離開生死,這樣的教理就更高了。

那麼賴耶緣起是怎麼樣呢?它認為一切萬法,唯獨是一念的心識所變 現。它用心識來取代業力,所以這個思考就更高級了。業感緣起講業力是 很粗糙的東西,所以從別教的思想來看人生,會看到更深層。假如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那我們要問一個問題了:這個業力是誰造作的? 這個業力造作以後,到哪裡去了?你一定要知道它的因緣,最後才知道它 的結果。

諸位!業力是誰造作的?對啊!當然是一念心造作的。你的身體會造 作嗎?你的手去打人家,沒有心你的身體怎麼會活動?所以心為業主,業力是你的心推動的,這個身、口是個工具,是無辜的。這個業造完以後, 跑哪裡去了?它又跑到內心去了。所以業力是心創造出來的,最後的結果 又被心所保存。

所以別教的人看人生,看到更深層,他看到人生根本不是業力創造的, 這個是太粗糙了,人生是你的內心變現出來的,哪是業力創造的!當然他 這個時候的心識有八個識,八個識我們分成兩類:一類是管業力的心識; 一類是管名言分別的心識。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再把賴耶緣起這個別 教的思想,它們怎麼解讀人生,再做一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