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天台教觀綱宗(第4集.完整開示文字)..(淨界法師)




【28】人生不是只有業力,還有你的心態與思考模式
【29】怎麼才能讓整個業力跟思想達到平衡?
【30】你不能再刺激生死業力了,要趕快放下!
【31】真如緣起是如何解讀人生的?
【32】你一天到晚思考自己有業力,不見得是好事!
【33】所有的修行,只是喚醒你的真如,讓你醒過來!
【34】諸位!真如佛性隨時等候你的回家!
【35】人生的重點在破迷開悟!
【36】智者大師告訴你,先瞭解自己很重要!
【37】天台的教觀好在哪裡?
【38】諸位!你的精神體力有限,你只能掌握人生的開關!
【39】你掌握了整個道法,就可以改變你的生命!
.

 整個唯識學只講兩件事情,到底是第八識來主導第六意識——業力主 導思想;還是第六意識主導第八識,只有兩種情況而已。兩種人生:一個活在業力;一個活在願力。就淨土宗而言,如果今天業力不在你的掌控當中,你就不會往生了,不管你跟阿彌陀佛多麼親密都沒有用。你要先處理三界的生死業力,把它處理好,你才有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是兩件 事情。

(二)賴耶緣起

【28】人生不是只有業力,還有你的心態與思考模式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七頁。我們看第二,賴耶緣起。

在整個天台的教觀當中,很重視我們修行的因地。因地有假相跟真相, 假相就是你今生所接觸的無量的法門,你的布施、持戒、做義工、佛堂的 念佛等等,這些都是假相。這麼多的假相只有一個目的,叫「借假修真」, 成就你的菩提心。而所有的因緣當中,你的智慧觀照很重要。因為你的見地會影響到你的希望。你看人生的水平有多高,你心中的希望就發得有多 大。

所以蕅益大師說:沒有高超的見地,就不可能有高超的品格。你的智 慧水平直接影響到你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到你內心的希望,也直接影響 到你最後生命的結果。所以我們必須學習怎麼去觀察人生,觀察得不透, 你就不可能真實地發心。這個不是嘴巴講,發不出來,你就不可能相應。 因為你的智慧水平沒有到那裡,這個勉強不來。

在觀察人生中,佛法引導我們,第一個先從業力去觀察。「萬般皆是

業,半點不由人」,這是佛法的入門觀察,人生就是業力決定的。這樣有一個好處,我們開始學會不把過錯推給別人。我們對於過去的罪業開始認命,對於未來的開始謹慎,主動地去斷惡修善,調整自己的身口意。

為什麼願意改變呢?因為你期待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所以願意建立一

個非常好的價值觀,就是管好自己,因為自己的業別人不能取代。所以這種業感緣起會讓一個修行人開始都攝六根,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不再管別人,這是踏出了修行的第一步。

業感緣起也有它的缺點,就是範圍太小。業感緣起忽略了你的心態問

題,因為畢竟這一個業,牽涉到你很多過去的業。如果只是活在業感緣起, 你就會想:糟糕啦!我今生的時間這麼短,過去造的業這麼多,我不可能 用短時間的生命去處理過去留下的業。所以挫折感就很重了,這個業感緣 起就有它的不足了。

所以偉大的佛陀就講第二個,叫賴耶緣起,把心態跟業力做一個平衡。 他認為人生不是只有業力而已,還有你的心態,你的思考模式。就是說, 業力影響你的心態,但是心態也會引導你的業力。心態好的時候,好的業力會顯現出來,罪業的地方可以暫時地沉潛,所以它就讓你有更積極的一面,就是改造你的心態就變成很重要了。

我們看賴耶緣起的思想,它的因緣觀。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二、賴耶緣起

       因 : 一切種識     二種生死

                               果                    「別教教義」

       緣 : 輾轉熏習     菩提涅槃

從業感緣起到賴耶緣起時,它的因地建立在第八識的一切種識。什麼 叫第八識呢?我們前面唯識學講過叫做業識,它是一個大倉庫。它本身沒有造業的 功能,但是有保存業力的功能。凡是人生走過的它一定有痕跡,乃至於你起心動念,第八識都記錄下來。你身業的活動、口業的造作乃至於你的起 心動念,包括今生,包括無量的生命的經驗,你所走過的痕跡第八識一個都沒放過,這個就是第八識。它保存了你過去生所有身口意的造作,是一 個非常大的資料庫。

所以你要面對的問題就特別複雜了,不是今生而已,這個就是生命的 無奈了。所以從唯識的角度,人生有一半是無奈,一半是自在。從業力的角度,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其實很多生命的結果是很難改變的,但是生命的過程,就是你怎麼去 解讀人生,這個你說了算。唯識的角度就是說,我不能改變人生,譬如說 我們沒有辦法決定自己出生的家庭,不可能!但是我可以解讀人生,人生是怎麼回事我說了算。我說這個人是我的善知識,他就變成我的善知識;我說這個惡因緣對我是有幫助的,它就是有幫助。

就是說,人生的客觀條件是不能改變的。唯識學也認為過去生的業力, 你是很難改變的。但是可以換一個思想。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人生的一個助緣,順逆皆方便。人生不能改變,但是可以重新解讀它。可以重新解讀人 生,可以重新安立不同的名言分別。

業力要變成果報時,關鍵就是緣——你前七識的輾轉熏習。這個地方

包括兩層意思:第一個,你可以解讀人生。其實人生好壞很難講。你說生病好不好?當然不好!沒有一個人願意生病。但是你知道蕅益大師怎麼看生病這件事嗎?他說生病有三種功德,第一個是消除你的妄想。你身體健康時,老打很多妄想。而消除無始妄想,增長苦空無常無我的觀行,增加厭離心,都是因為有病的關係。

所以晚年的時候,如果你是修淨土宗的,諸位!晚年生一點病,但是 不要生得太嚴重,至少還可以走路,也能夠稍微拜拜佛,有一點病,其實是非常吉祥的!你看所有的經典,讓你生出離心,不如讓你身體有病這個切身的感受,那是你最好的善知識。

我告訴你,一個淨土宗的人,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家屬又孝順,這

非常不吉祥。你不是大菩薩的境界,有那麼美好的假相來障礙你,你怎麼走得開呢?所以到了唯識學的時候,它認為人生好壞很難講了,你的思考模式很關鍵!你用思想去引導人生,而不是由業力來主導。人生一半是業力主導, 一半是思想在引導,禍福由因,改變在緣,而不是像前面說的萬般皆是業, 半點不由人。那樣思考,你今生的努力都沒有用,你所有的希望只能放在來生。

唯識學不同意這個看法。你今生還有很多積極的東西,第一,你可以 斷相續心,把罪業降到最低;第二,你可以重新解讀人生,你第六意識可以做正確地思考。這樣你就能夠斷除分段、變易兩種生死而趣向菩提涅槃。

在賴耶緣起當中,它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除了業力以外,它把你的思想放進去了。所以你不斷地讀書、學教理,就有很正面的意思了。我改變不了業力,但是我可以重新去解讀它。

【29】怎麼才能讓整個業力跟思想達到平衡?

我們看它的思考模式——真如法,我們把它念一遍。

真如法性,隨緣不變;在生死而不染

                                                          「次第三觀」

證涅槃而非淨,迥超二邊,不即諸法

從賴耶識的因緣觀,業力是因,思想是緣,建立一個真如法性,就是 中道實相的概念。中道實相它是隨緣不變,注意!唯識學可沒有講不變隨緣,所以它的中道思想在於不變這一塊。

它為什麼只修無分別智?它認為真如沒有隨緣義,也就是它不是每一

個人都有的。唯識學的真如是要修來的,要破遍計執才有辦法證得圓成實性。所以唯識學的真如佛性這個中道的概念,你要去學習,要去思惟,才會生起這樣的智慧。不像圓教說是每一個人都有,但是它有不變性。所以這個不變性,生死不能掌握它,涅槃也不能對它有加分,它就是如的境界,迥超空有二邊,不即諸法——次第三觀。

這個概念已經遠離了業感緣起的一昧追求生死快樂,一昧追求出世涅

槃這樣的極端,它認為生死跟涅槃可以共同存在。我們一方面能夠改變業力,一方面提昇自己的思考模式,讓整個業力跟思想達到平衡。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解釋阿賴耶緣起的思考模式。

在經典裡面,最足以解釋這個業力跟思想的平衡,就提到釋提桓因。 佛在世時,釋提桓因,是天人,有神通。他知道自己的天福將盡,比方說 他頭上的花冠掉下來了,身體開始流汗發臭了,自己的法座坐不住了,心裡開始躁動了等等。這種徵兆出現,他知道自己天福將盡。他很著急,就用神通力去找大梵天。大梵天說:我沒辦法處理,我能夠讓你趨吉避凶,但是我解決不了生死問題。那怎麼辦呢?大梵天說:現在人世間有佛陀出世, 你趕緊去求佛陀。

所以釋提桓因就用最後一口氣飛到精舍,看到佛陀在精舍裡面坐著, 他過去就頂禮:我至誠地皈依佛!皈依以後就死了。死後他投胎在一個農村的母驢肚子裡面。這頭母驢懷胎以後,因為釋提桓因曾經起了一念皈依心,所以他的業就轉了。轉了以後,這頭母驢突然間就像發瘋一樣,到處亂跑亂撞,把女主人的瓶子打破了。主人就拿棒子打這頭母驢,把牠打得流產了。流產以後,這頭驢胎兒死掉,釋提桓因回到天道,又做了一次釋提桓因。

一念的皈依,能趨吉避凶,這種公案佛陀時代很多。這種公案你用業感緣起沒有辦法解釋。他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一念心皈依。一念善心怎 麼去扭轉這頭驢胎兒的果報呢?如果用業感緣起是解釋不通的,只能用賴耶緣起,禍福由因,改變在緣。就是說,他的阿賴耶識有很多的善業跟罪業,他一念善心生起時,就阻隔了罪業,斷了相續,使令他這個罪業不能得果報。他並沒有把罪業消失掉,諸位!但是他有本事讓這個業力枯萎,然後把他過去另外一個釋提桓因的業,刺激調動起來,先受用這個善業。

【30】你不能再刺激生死業力了,要趕快放下!

禍福由因,改變在緣,這種一念的轉變,改變業力的思考,在淨土宗 非常重要!這就是帶業往生的概念。所以阿賴耶識的思想對帶業往生很重 要!釋提桓因這種也算是帶業往生,他夾帶母驢的業,結果投胎往生到釋提桓因,這個也不可思議!

淨土宗的帶業往生,諸位你想想看,淨土是一個清淨莊嚴的地方,你

沒有修行也就罷了,你說佛陀加持你,可以!這個我們可以接受。你憑什 麼受持七寶池八功德水?因為彌陀本願攝受,這個我們也接受。但是關鍵的一個問題,你憑什麼離開三界?你是怎麼離開三界的?淨土宗要做兩件事:第一個離開三界,第二個投生淨土。投生到淨土這一塊, 你可以說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我的,阿彌陀佛讓我進來的,這個功德 不是我修的,阿彌陀佛修好以後把我帶過去的,可以!這個可以!但是關鍵問題來了,你怎麼離開三界的?你講個道理我聽聽看。你的生死業力還 在,三界能放過你嗎?

所以這個地方就必須用唯識學的概念了。因為我臨終時正念分明,心

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我沒有去刺激它。諸位!業力要得果報,從唯識的角度,除了種子,還要有輾轉熏習,它必須要有第六意識的顛倒愛取。你的田裡面有很多的種子,但是你沒有去灌溉它,沒有去施肥,它就不能開花結果。所以帶業往生簡單地說,就是讓你的生死業力沉澱下來。

所以你看淨土宗,為什麼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我們 就不談了,你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問題在於,念佛就念佛,幹嘛要「都 攝六根」呢?因為不「都攝六根」,你的心向外攀緣,就會刺激生死業力。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往生,不是說他淨念相繼功課沒做好,不是說他跟阿彌 陀佛沒有感應道交,而是三界沒放過他,他的第一關都沒過。你把生死業 力刺激得這麼強大,阿彌陀佛來了也沒辦法。你先得有本事走出三界,才有辦法迎接彌陀的光明。你三界都走不出來,那有什麼辦法呢?

所以一個人到晚年的時候,為什麼要收心?就是這樣,不收心就是在 輾轉熏習,不斷地攀緣它,你的生死業力到最後怎麼辦?有些人念佛不攝心的,到佛堂時,他專心念佛;出去該放逸時還照樣放逸。這樣會產生兩 種力量:第一種生死業力;第二種往生的願力,臨終時同時現前。諸位! 你們猜猜哪一種力量大?當然是生死業力的力量大!因為這是熟境界,你一天念兩個小時佛號,但你一天要打二十二小時的妄想。

所以諸位!我一再告訴淨土宗人,你不是只做念佛一件事,你要做兩 件事:你要收心,再念佛。這兩個。很多人都沒有看到「都攝六根」這四 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缺一不可。你對娑婆世界不放棄,不斷 地攀緣它,你這句佛號再怎麼念也沒有用,因為你不斷地刺激生死業力。 從唯識學的角度,業力本來沒有自性,雖然有種子,但是它不會得果報的, 除非你第六意識去刺激它。所以你不能再刺激生死業力了,要趕快放下, 所謂「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

一個要往生的人,他的身口意三業要有兩種相貌:第一種,都攝六根 的功德要出現;第二種,憶佛念佛的淨念要相繼現前。往生——要把生死 業力降到最低,往生的願力要現前。願力強過業力這個叫帶業往生,但是 這個業要帶走,你必須讓它處於沉澱狀態。如果你今天刺激業力,那就不 是你把業帶走,是業把你帶走。

這個賴耶緣起的思想很好,就是說它提出了思想可以主導業力。所以 賴耶緣起提出兩種概念,就是人生只有兩種:一種是活在業力,你這個人 第六意識不攝心、不修行的,整天就是該幹啥還幹啥,跟著感覺走,那你就是心隨境轉,是生死業障凡夫,你至多是修人天福報;第二種人是境隨心轉,你的心正念強,用心念來主導業力,業力在你的掌控當中,這是修行人。

整個唯識學只講兩件事情,到底是第八識來主導第六意識——業力主 導思想;還是第六意識主導第八識,只有兩種情況而已。兩種人生:一個活在業力;一個活在願力。就淨土宗而言,如果今天業力不在你的掌控當 中,你就不會往生了,不管你跟阿彌陀佛多麼親密都沒有用。你要先處理三界的生死業力,把它處理好,你才有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是兩件 事情。

唯識學,它的思想就是把業力跟思想做一個平衡,這是它更高明的地 方。也就是說,業力不可怕,如果這個業力還沒有得果報的話,你可以讓 它沉澱,有跟沒有一樣,就是你可以用思考模式來主導你的業力,這第一 個;第二個,當業力得果報以後,你還有救,你可以重新解讀它。如果這 個業力沒有成就之前,你可以阻隔它的現前。當業力已經成就了,你可以重新解讀它,化逆緣為菩提道。所以唯識的力量很大,它完全用第六意識 來主導整個第八識。雖然第八識是含藏無量的業力,但是它完全在你的控 制當中,這個就是唯識學的概念。

這個思想已經不錯了,但是還有一個更好的,看第三。

(三)真如緣起

【31】真如緣起是如何解讀人生的?

按照《法華經》的說法,最圓滿的解讀人生就是真如緣起。這種人生

觀就是跟著佛陀解讀人生。就是說,到底佛陀的知見是什麼?如果今天佛陀來到人世間,他是怎麼看待人生的現象?他老人家是怎麼看的?佛陀看人生的知見就是真如緣起。

其實真如也是一念心,但是跟唯識學的心有什麼不同呢?真如的心是 可以安住的,唯識的心是不能安住的。唯識學第八識你怎麼能安住?你必 須要破壞它、要轉變它。唯識學的心是從人性開始出發,人性充滿了業力, 但是你可以改變它。它有點像基督教的思想,每一個眾生一出生就有罪, 但是你可以改變,這個就是唯識的思想。

但是真如緣起不是這樣講的。它認為每一個眾生本來是清淨的,它從 佛性的角度出發,這種思考模式更好了。它先把生命歸零,就是說阿賴耶 識不是你本來的面目,那是你輪迴以後才有業力。在《楞嚴經》上說的, 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要找到你的原點,這個很關鍵!

諸位!你不知道你的過去,就不能夠掌握你的未來,也不可能把握現 在。諸位!瞭解你的過去非常關鍵!你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的修行就很難突破了。瞭解過去,你才有辦法規劃未來,才有辦法把握現在。人 生的水流,過去是關鍵。所以整部《楞嚴經》都在問你的過去,你從什麼 地方來?瞭解了過去,未來不是問題,現在更不是問題了。

當然,你可以說,我從前生而來,從業感緣起。你說我從前生而來, 這句話對不對?對,但是也不對。你的業力是繼承前生的,但是你的生命 現象改變了,你跟前生的生命不一樣了,所以你不能夠說從前生而來。按照《楞嚴經》的說法,人生沒有開始,我們每一個人生都是獨立的。 前生是從空性「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其實我們 每一次的受生都是獨立的,都是因緣觸動了才有的。每一個人生都是從空 性而來,從空性而回到空性,人生沒有開始,這個很重要!人生沒有開始, 所以達妄本空,就是說,你從什麼地方來?不是前生,也不是前生的前生,到最後,啪!覓之了不可得,這關鍵啊!找到啦!原來我們的本來面目是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沒有業力的。

那麼找到你的根源以後,你的人生就可以重新啟動了。一個人生開始 歸零以後,未來就在你的掌控當中了。所以它的高明來自於真如,它不用 阿賴耶識當一個緣起的根本。「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它把生命 先歸零以後再重新出發,這個是真如緣起高明的地方。

【32】你一天到晚思考自己有業力,不見得是好事!

所以人生可以重新塑造。不要管過去造了什麼,只要不斷地思考,你

的心性跟諸佛是相同的,佛陀有的你都有。「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只要知道這兩件事情就好。一天到晚思考自己有業力,對你不見得是好事。當你已經開始習慣斷惡修善時,就不能老是認為自己業障深重了。要告訴 自己,你跟諸佛是同一個佛性,所有的妄想業力都是不存在的,那是一個 虛妄的假相;而所有的波羅蜜的功德,你都是具足的。它是一個金礦,只要肯努力,你也可以把黃金提煉出來。所以,它站在一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角度來思考人生,這種思考就 是非常正面了,很容易激發一個人發菩提心。既然我今天跟諸佛一樣,我為什麼要自甘墮落呢?我跟佛陀同一家人,我為什麼要離家出走?我是大 富長者的兒子啊!

因此這個真如緣起給大乘人很大的希望。而且你建立這種思考以後, 在整個楞嚴、法華的思想說,修行是日劫相倍。同樣有煩惱,用這種思考 模式,你用功一天,而賴耶緣起、業感緣起的人要用功一劫。所以你操作什麼法門不是重點,你的智慧的見地很重要!就是你坐上了什麼車子很重要!

【33】所有的修行,只是喚醒你的真如,讓你醒過來!

我們來看看,真如緣起是怎麼說的。這種思考模式你建立起來以後, 你就跟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啦,因為佛陀也是這樣思考的。你至少以 佛心為己心,佛智為己智,至少你的因地,走上一個正確的道路了。我們看看真如的思想,是怎麼來談因緣觀。我們把它念一遍。

(三)真如緣起

因 心性本具

                         果 十界染淨因果 :「圓教教義」

緣 迷悟作用

在真如緣起當中,最重要就是這個因地。諸位!當你要煮飯時,你一 定要把米準備好,你不能說,我拿一堆沙要煮飯,「沙非飯本」,就是你的因地。當你想成佛時,你要把佛陀的正因找到。當你要變成蘋果時,你要把蘋果的種子找到。不是說你很努力就可以成佛,不是這樣子的。

你的思考模式很重要!就是說,到底人生是怎麼來的?答案是從清淨 心變現出來的。這個時候不談煩惱,不談業力,不談思考模式,就是一念的「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性具無量功德的一念清淨心。原來你的生命, 跟佛陀是同一個體性的。

既然同一個體性,我為什麼變成凡夫呢?來看下面的緣。

因為我跟佛陀只是差在外緣不同。佛陀悟,我是迷,就差在這裡而已。 「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輪迴頓息。」比方說,兩個人同樣強壯, 是孿生兄弟,一個睡著了,一個醒著。這兩個人一模一樣的心態,只是其 中一個暫時睡著了,就夢裡明明有六趣了。但是有一天當這個做夢的人醒 過來時,跟原來醒著的人是一樣的。

所以你必須建立在一種佛心的角度修行。諸位!你不是業障深重,你

是暫時睡著而已。所以你所有的修行,只是喚醒你的真如,讓你醒過來。 這個思考模式對你很重要!站在佛性的角度重新出發。

那麼從迷悟的角度,這時就開展出十法界的染淨因果。一個人只是迷

悟的淺深,所以有十法界的差別,如此而已。也就是說,你的內心,這個打妄想的心跟佛陀的心,按照機器來說是同一個品牌,只是你操作失當。佛陀有的功能你都有,但是你不會用,這個功能你操作失當了,結果把不好的功能顯現出來,好的功能隱藏了。你不是沒有好的功能,只是暫時隱藏而已。所以你如果善加修學,也可以把你內心好的一面現出來,這個叫做心性本具迷悟作用。

【34】諸位!真如佛性隨時等候你的回家!

這種思考就帶動了後面的概念,我們看看一心三觀,請合掌。

                   不變隨緣

1. 如來之藏            隨拈一法,無非法界

                   隨緣不變

                                                                   1+2=「一心三觀。」

        佛                 在凡不減

2. 心         三無差別

        眾生                 在聖不增

一心三觀的思想,就是從一念的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來修觀照, 讓我們從迷惑而變成覺悟。它的概念是怎麼說呢?

如來之藏就是我們一心真如,一念心性,它有兩個相貌: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從體性來說,它是不變;但從作用來說,它隨染淨的因緣、迷悟的因緣,有十法界的差別。它有不變性跟隨緣性。所以不管你出現什麼法,都是真如的全體妙用。你在人間,你的佛性現出人間,你的佛性沒有改變;你到了三惡道,你的佛性也沒有改變,只是你不認識它,因為你向外攀緣,真如佛性隨時等候你的回家。

所以這種思考建立在心,一念心性。佛陀的萬德莊嚴,他的依止處也

是一念心性;眾生的迷惑顛倒,他的本體也是一念心性。從沒有差別當中,去建立一心三觀。

【35】人生的重點在破迷開悟!

我們來看看,一心三觀是怎麼觀的。

在圓教的思想,它認為一念心性是跟十法界同體的,只是迷悟的差別。所以你人生的重點,就不是在斷惡修善了,而在破迷開悟,這就講到更深層的迷悟問題了。一個人會造罪,一定是先起顛倒才會造罪,好端端怎麼造罪呢?一定是產生錯誤判斷了,你認為這件事情是真的,你向外攀緣。 所以在整個觀心當中,也包括了安住、調伏跟引導。

我們首先看空觀。觀一切法即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請大家注意「本然」這兩個字。我們前面講到二乘人的空觀,這個空

觀是修來的。那是要修無常觀,修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才有的空觀;或者修「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的因緣觀才得到空觀。

諸位!圓教的空觀它不是修來的。如果是修來的東西,那就不能普遍了。而且修來的東西,你要是不修,就沒有了。真如的空觀是你只要認同它,觀照它,它是本來具足的,你只要把它顯現出來就好了。月亮本來就有吧?你不是把月亮創造出來,你只要把把烏雲撥開就好。

所以你要肯定自己是本性清淨。

沒錯!我們煩惱很重,我們業障很深,但是你最好不要這樣想,這樣想對你非常不利,你不能把業障跟煩惱當真,當真以後,你更加揮之不去。你要觀想煩惱也好,業障也好,都是後來才有的,它只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假相,它沒有真實染污你的心性。就像鏡子 一樣,它只是表面的灰塵,你隨時可以改變的,因為它並沒有改變清淨的本質,就是站在一種跟十方諸佛同一清淨的本質,你只要認同這個概念, 直下承當就好了。離相清淨就是一個修行人得到安住了,以一念心性為住。所以《楞嚴經》就在講安住的問題。《楞嚴經》修三觀,它偏重在空觀,離一切相,所以它是不迷,不取,不動。它認為說,你只要不跟著煩惱走,它自己會消失掉,因為它本來就沒有根。

煩惱為什麼勢力那麼大?是因為你給它力量,攀緣它,它才變大的。

你試試看,只要煩惱起來時,不跟著它跑,你念佛,它自己會消失掉。為什麼?因為它本來就是不存在的東西。它生生世世跟著你,是因為你加持了它,你賦給它力量,把它當真了。所以你越把它當真,它就越當一回事。

所以你開始觀想:我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罪業。站在本來沒有煩 惱的角度來對治煩惱,站在本來沒有罪業的角度來懺悔業障,站在本來沒 有生死的角度來了生脫死。注意!那個「站在」就是安住。

當你想離開三界時,你有兩種思考模式:

你認為三界是真的,欸,我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娑婆世界是真的,我跟你拼了,也可以!但是很辛苦,而且效果不好。這種思考模式不好,這個乘不好,你坐這輛車子不好。

你要觀想本來沒有生死,「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就是一念的

顛倒妄想現出來的生死。你只要迴光返照,覓之了不可得,因為你向外攀緣,它才有生死。「夢裡明明有六趣」,你只要迴光返照,「覺後空空無大千」。你要先同意這個概念——你本來沒有煩惱,你本來沒有罪業,你本來沒有生死,這些都是後來有的。既然是後來有的,它就不是你本來的東西,那是一粒灰塵而已,你一定可以改變的,這是一個空觀的安住。

【36】智者大師告訴你,先瞭解自己很重要!

那麼由空觀的安住,開始假觀的調伏跟引導。我們開始從迷悟淺深,

去調伏業力,當然就是懺悔、持戒,所以它在觀心時,理觀不礙事修。它正念真如,但不捨方便。

諸位!真如緣起好在能夠貫穿前面的業感緣起、賴耶緣起。不是說有

了真如緣起,就不要業感緣起,不要賴耶緣起,不是這樣,它是業感緣起和賴耶緣起的升級版而已。但是在某些地方,比如在斷惡修善時,治亂世用重典,也拿業感緣起的角度來調伏自己。站在唯識的角度來引導自己,只是差別在於:安住現前一念心性,以心性為平臺做調伏跟引導。這樣子重點就出來了,整個天台教觀的重點在假觀。法華思想在講修菩提心,因為空觀《楞嚴經》講過了,《法華經》就不再發揮了。這樣講好了,《楞嚴經》講修清淨心,《法華經》講修菩提心,那是牽涉到迷悟的不同。

所以在整個假觀當中,首先智者大師告訴你,先瞭解自己很重要。當

你想引導自己時,最好先瞭解自己。他把人分成善根跟煩惱這兩塊。這是觀心時,由善根跟煩惱分出四種差別。他認為修行人,要知道自己是哪一類。有四類:

第一種,根利遮輕。當你內觀以後,覺得自己大乘善根深厚,對佛法

的道理一問就懂而煩惱輕薄,這種人是千年的冰山雪蓮,最好的。這種人會很快地成就大功德,而且沒有經過痛苦的階段,不過在末法時代這種人少了。

第二種,是根利遮重。善根強,煩惱重,也會很快成就,但是過程會

比較辛苦,因為你要做一些調伏煩惱的過程。

第三種人,是根鈍遮輕,這就不好了。比方說很多的外道,他也是一

個很好的人,煩惱輕薄,沒有什麼欲望,也沒有什麼瞋心,但是他對佛法的真理很難接受,所以他生命的反轉很難,但是他的煩惱輕薄。

最糟糕就是第四種人,根鈍遮重。沒有善根,煩惱也重。這種人當然

大部分時間都在三惡道。

也就是說,整個假觀就做兩件事情:調伏煩惱,啟發善根。所以整個

一心三觀的重點,在《法華經》,整個天台的教觀都是在修假觀。因為空觀,當一個人安住一念離相清淨的真如以後,「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他開始用前面的藏通別三教調伏引導,讓自己的心慢慢地從一種顛倒妄想,而轉變成一種清淨的菩提心。它完全在修假觀。

【37】天台的教觀好在哪裡?

天台的教觀好在哪裡?它把一個複雜的人生簡單化。就是說,人生本

來就很複雜,比如說業力,你看業力就夠複雜了吧?各有各的業力;妄想,這加起來更複雜了。每一個人都有他快樂、痛苦的果報,又各打各的妄想,但是它這個都不看,它認為這些都是枝末,問題都不是在這兒。你業力重不表示你就不會成就;你妄想打得重,也不是問題。它認為你的心態很重要!就是說,為什麼有些人他在很糟糕的情況,能夠馬上改變?有些人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他也不能改變,就是車乘的問題。

所以它把整個複雜的業力跟妄想所構製的複雜的人生,縮影成一念

心。它把人生成功地縮影了,把一個廣大的業力跟妄想所構製的複雜的人生縮影成現前一念,「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什麼叫做過去?就在你一念心中。什麼叫做未來?也在你一念心當中。你把握了現在,就能夠改變過去,就可以規劃未來。

所以它認為複雜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念心性,蕅益大師在解釋天台教觀

時說:「只是現前一剎那法,望前明果,望後明因。」每一個人生都是獨立的,每一個念頭都是獨立的,就是當下、當下、當下。一個念頭出來時,變現生命的依正二報,然後是頓生頓滅,然後消失了;下一個念頭一出來,又是頓生頓滅。一念心性對望過去,你就是承受結果,望前明果;對望未來,你又是一個新的因地。

所以人生在整個觀心法要的假觀當中,就做三件事情:

第一個,放下。放下你的業力,放下你的煩惱,因為空觀就是要你放下。為什麼?因為它講即空、即假、即中。它為什麼不講即假、即空、即中?空觀肯定是第一個。你不放下,那人生就很難處理了。諸位!你不放下它,你就從真如緣起退到賴耶緣起,那你這輩子只能做一件事情,叫做「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了,這塊玻璃你慢慢擦吧。你坐上一輛非常緩慢的車乘,成佛之道對你來說,既痛苦又漫長。

所以一個人成敗最關鍵就是說,你能不能把過去好的業力都放下,煩

惱、善念都放下。你要把生命全部清空,重新面對生命的原點,然後在那個地方住下來。所以在整個一心三觀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下它,把生命的東西全部放下,離相清淨。你要重新出發,必須把生命歸零。你沒有選擇,這個很關鍵!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這個是要做的第一個功課。整個《楞嚴經》都在講即空。

第二個,《楞嚴經》即空以後,就講即假了,怎麼調整它?放下以後,你開始面對它!看到你的善根,如夢如幻的善根,如夢如幻的煩惱,面對它!

第三個,再去處理它。用前面的藏通別三教,該調伏的調伏,該鼓勵

的鼓勵,該引導的引導。

觀心法門就是這樣,放下它,面對它,處理它。所以在這個處理過程

中,就是廣修方便了。

【38】諸位!你的精神體力有限,你只能掌握人生的開關!

整個一心三觀,我們再複習一下。

複雜的人生有一個開關,你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管那麼多人生的,你的

精神體力有限,諸位!你只能掌握人生的開關。人生的開關,就是你一念心。你必須把人生縮成現前一念心性,掌握了你的心性,你就掌握你的人生了!

心性怎麼掌握呢?用三種智慧來觀它。第一個是空觀,觀照你一念心

性本來清淨,啥都沒有。所有的東西都是假借過去生命經驗的因緣而產生的如夢如幻的假相,這些假相你要先否定它。所以我們對人生是先否定再肯定的,你本來都沒有的,先放下它,然後再重新面對它,再重新調整它,引導它。

這是處理人生最好的方式。如果你掌握了這套一心三觀的系統,不管

你煩惱有多重,不管你業障多深,你會很快地進步,這個就是圓教的思想。當然這種理觀建立了以後,它不廢事修,也不否定前面藏教的析空觀、通教的體空觀,乃至於唯識學的次第三觀,來做一些方便調伏。但是它的真實義在這裡,十方諸佛所傳的祕密法門就在這裡——一心三觀。如果你經常觀照內心的活動,大概會知道你過去是怎麼回事了,你過去做了哪些善法,造過哪些惡法,哪些方面惡法造得多。你的內心世界是整個生命的 縮影。如果你觀心觀得好,你會知道你的過去,當然你也可以重新調整, 去規劃未來。

所以這個心就是整個生命的大開關,簡單,容易操作,這個是天台的

特色。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兒。我們把整個天台的藏通別圓四教是怎麼解讀人生的,講完了,因為它不同的解讀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那麼這三種緣起,諸位有沒有問題?

【39】你掌握了整個道法,就可以改變你的生命!

這是一個基本概念,這個概念建立了,你才有辦法去學天台教觀,就

是業感緣起、賴耶緣起跟真如緣起。這三個思想不是獨立的,它是一條線的。諸位!法華思想的特點,就是由淺入深,是一條線的,只是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五百由旬而已。不是說,藏教的人業感緣起是往東邊走,圓教是往西邊走,不是這樣子的,它是可以升級的。就算你前面學到業感緣起,也沒有吃虧,你只要不斷地往前走就可以了,它是一條線的,吾道一以貫之的。

【學員提問】師父,阿彌陀佛!弟子這樣聽下來,有個理解想要跟師

父印證一下。就是說業感緣起、賴耶緣起跟真如緣起,感覺好像是後後包含前前對嗎?(師父開示)是的,是的。

【學員提問】後後包含前前,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是說,在真如緣

起的思想裡面,業感緣起跟賴耶緣起變成真如緣起修假觀的一個工具嗎?

【師父開示】是的,可以借來當工具用。它站在真如緣起的角度來思

考,對!把它當工具,但是不把它當作安住。它是站在真如的角度,利用業感緣起調伏粗重的煩惱,因為治亂世用重典嘛,但是它在用時不會當真,不會產生法執,而進入業感緣起的這種對立,它能夠消除法執。如果你今天沒有站在真如的角度,直接用業感緣起,你可能會產生人生的對立。要嘛,就是追求人生的快樂;要嘛,就追求出世的涅槃,它會產生法執而讓生命不圓滿。諸位想一想,這三種緣起,你後面都會不斷地提到藏通別圓。就是說,道是最重要的,由道才開出法。如果你沒有掌握佛法的道,你這輩子都在法門上事修,你的修行叫做事倍功半,你就沒有轉到佛法的核心思想,嚴格來說你在佛法就等於是門外漢了。你說,哇!這座房子很漂亮,但都沒進去啊。因為十方諸佛的成就,是因為悟入了道才開出法,法的目的是讓你明白道的,但是你沒有掌握道,就在法上用功,這就是為什麼你進步那麼慢。不是佛法的藥沒有用,是你沒有吃對藥。

你怎麼看待人生,影響到很多事情。第一個,影響你的見地、智慧、

理觀;第二個,影響到你的發心。你為什麼放不下,是因為你看不破,沒有把人生參透,你不會放下,也不可能放下,這個是不能勉強的。你要把人生參透了,自然會放下,它是有關係的。

所以我們講《佛法概要》時,發心跟正見其實這兩個是一個東西,是

道前基礎。因為你有知見,才有發心;因為這個發心又增長你的知見,這兩個加起來叫做善根。你對人生的看法跟你對未來的希望,這個就是你人生的真實相。

從《法華經》來說,就是開方便門。你修什麼法門,那都是方便,那

是枝末。你的車子再好,漂亮有什麼用呢?這匹馬根本跑不動!你現在重點不是在那輛車,而是你前面的馬跑得動跑不動,你引導前進的力量有多大。如果你的車子很大,你功課做得很多,但是你那匹馬是又瘦又小,你是不會進步的。

所以你要掌握整個道,「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說,佛陀講這麼多

法,到底這個法是幹什麼用的?是幫助你成就三種道,業感、賴耶跟真如。你掌握了整個三種道法,就可以改變你的生命了。就剛剛這位居士說的,後後涵蓋前前。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兒。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