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為什麼佛法妙?
【70】為什麼眾生法妙?
【71】為什麼心法妙?
【72】你知道對付煩惱的妙法是什麼嗎?
【73】阿彌陀佛隨時都在等待接引你去淨土
【74】為什麼有些人念佛念了一輩子,也沒有念出一個往生的善 根來?
【75】為什麼菩薩度化眾生有有無量的方便?
【76】你的心跟法門接觸時,用什麼心態是關鍵!
【77】心性調整好了,你的進步就快了!
【78】為什麼你不能忽略了因果的緣起?
【79】為什麼你往生的心態比你念佛的數目更重要?
【80】為什麼修行要掌握根本?什麼是根本?
【81】為什麼學了《法華經》,一定會讓你發菩提心?
【82】佛陀考慮到眾生的根機差別而應機說法!
【83】古德怎麼用太陽、牛奶來對應比喻五時的教法?
【84】蕅益大師是如何以五時來攝八教?
【85】為什麼你的心要先有善根才可以修行?
【86】藏通兩教主修是空觀,這兩種空觀是否有差別?
【87】修行一開始要為未來的度眾生做布局?
.
五、法華涅槃時
【68】佛陀為什麼不能把他覺悟的大乘圓滿的法,直接交給一切 眾生?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三頁。
我們講到時裡面的第五個時段,法華涅槃 時。在《法華經》上說,十方諸佛,包括過去的諸佛,包括現在諸佛,乃至於包括未來即將出世的諸佛,他的出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開示悟入佛 的知見。佛陀本來想把他自己覺悟的大乘圓滿的善根,直接交給一切眾生,讓眾生依止內心一念心性的清淨心菩提願的善根,去廣修一切法門而快速地 成佛,佛陀是要直接把摩尼寶珠交給我們。
但是,這個地方牽涉到一個嚴重的問題。眾生在三界打滾太久了,累
積了很多生命的經驗,產生了一種根性的差別,眾生不是一張白紙。所以 這不是佛陀要不要的問題,佛陀必須要務實地面對眾生差別的根機。所以佛陀從涅槃出來時,本來是想要趕快把他最圓滿的東西直接給我們,但是他不可思議的大悲心跟眾生接觸時,發現這件事情行不通,所以 佛陀採取兩個階段:第一個直接給,第二個間接給。
什麼叫直接給呢?比方說華嚴時,佛陀看到有些人善根成熟,所以佛 陀就直說大法,直接把他自己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歷練得到的最核心思想, 這種菩提的善根直接交出去,所以華嚴會上這些大菩薩,就直接能夠受用而付諸行動,快速地成就佛道。的確有這種人,讓佛陀暢佛本懷。
但是絕大部分的人不能這樣做,他必須要有一個過程,因為他內心有 一種排斥,可能是業障,也可能是他的思想產生了問題。但是佛陀的態度 是,治病先治最嚴重的,就是消他的生死罪業。因為業力會讓我們怎麼樣 呢?會比較自私。一個人很痛苦時,就很難去關心別人。所以你自己在三 界裡面苦苦惱惱,怎麼可能發菩提願?這可以理解。正常凡夫的心態,都是得自己先安定下來。
佛陀也知道眾生的根器低劣,業障深重,佛陀就先講《阿含經》消業
障,先想辦法把你從三界的火宅裡面救出來,讓你在一個無憂惱處先住下來。唉呀,這個地方有吃有喝,沒有煩惱的干擾,沒有罪業的干擾,沒有老病死的折磨,多好!
所以阿羅漢到了涅槃以後,對佛陀非常感激。他覺得自己大事已辦, 跟十方諸佛一樣。這時佛陀開始用方等去刺激他,佛陀派了很多大菩薩, 跟那些阿羅漢聖者接觸。小乘的三昧力跟大乘的三昧一接觸,聲聞人內心 覺得隱隱不安:原來我還是不圓滿,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到了般若會上, 把他的法執消滅以後,他的內心打開了,才堪受大法。佛陀對於業障深重、善根薄弱的人,他是怎樣做呢?他是先讓他們經 過一段時間的調教;對於根利遮輕的人,是直接傳授他的心地法門,直說 大法。佛陀出世的本懷雖然只有一個,但是考慮眾生的差別根性,佛陀是兩 種方式:一個頓,一個是攝漸歸頓,先有三種的漸法,然後才歸頓。
【69】為什麼佛法妙?
你接觸了阿彌陀佛的音聲,就能啟動彌陀 的四十八種加持力!
《法華經》攝受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華嚴經》攝受那種根利遮 輕的。法華會上是,這個人經過阿含、方等、般若三時的調熟以後,應該 是可以了。佛陀就開始「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把前面的方便門全部 拿掉,把他出世時最初的想法顯露出來。
《法華經》是什麼概念?我們解釋一下。它為什麼能夠作為佛陀最後 的收尾呢?《法華經》的標題,叫做《妙法蓮華經》,我們簡單地解釋。這地方有 兩個重點:第一個,談妙法,第二個,談蓮花。妙法是它的法體,就是佛 陀出世,是要把他內心所覺悟的妙法,直接傳給一切的有情眾生。
什麼是妙法呢?智者大師分成三類來說明。第一個,佛法妙;第二個, 眾生法妙;第三個,心法妙。為什麼佛法妙呢?因為佛陀的法界是事事無礙,能夠「於一毫端 現寶 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佛陀能夠在一個毫端裡,現他的寶王剎,所以佛陀的法界是不思議境。他 一個功德能夠變現無量的功德,無量的功德也可以把它縮為一個功德。
比方說淨土法門。阿彌陀佛可以把他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的成 就,縮成一句佛號,這件事情不可思議。就是說,你接觸阿彌陀佛的音聲,你就可以「即眾生心,投大覺海」,直接跟彌陀廣大的四十八願功德接觸,音聲它不就是個音聲嗎?但是你心態準備好的時候,它就不僅僅是一個音聲了——諸位!它就是四十八種加持力,四十八種功德力了。你接觸了阿彌陀佛的音聲,就啟動了彌陀四十八種加持力了。
阿彌陀佛怎麼做到呢?事事無礙!他能夠在一個小法當中,含攝廣大 的功德,一為無量,佛陀的境界不可思議了!如果今天你念了一個菩薩的 聖號,那就不一樣了,因為菩薩的事事無礙沒有圓滿。所以佛法界是不可 思議的。你只要接觸他一個法,就具足他所有的法。
【70】為什麼眾生法妙?
你前生心中一個妄想,後來就變成你今 生的果報!
第二個,眾生法妙。為什麼眾生法界不可思議呢?眾生法界是本來清
淨,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他一念妄動,真如不守自性,然後向外攀緣,一打妄想,慘了,起煩惱了!一個人向外攀緣以後,開始起各式各樣的煩惱。你的煩惱跟他的煩惱不一樣,他的煩惱跟你的煩惱也不一樣,沒有一個人 的煩惱是一樣的。所以眾生各打各的妄想,各起各的煩惱。打完煩惱還不是這樣就結束,還付諸行動──造罪,各造各的罪業, 最後各得各的果報。這件事情也不可思議。
就是說,它本來只是一個妄想, 你把今生的生命回歸到因地——你的前生,本來就只是打了個妄想。
前生的妄想,變成你今生的果報。你今生經常打的妄想,又變成來生 的果報。這件事情也不可思議。本來是心中的妄想,最後變成一期壽命的 受用。就像一個人做夢,本來好端端的,做夢的時候夢到自己「夢裡明明有 六趣」,醒過來時啥都沒有,然後再做另外一個夢,所以這個做夢的境界也 不可思議。眾生法界這種顛倒妄想也不可思議,能夠把三界創造出來也不可思議。
【71】為什麼心法妙?
你的心端正了,生命的結果就端正了!
第三個,心法妙。我們一念心性體性是清淨,即空、即假、即中,
但是它又能夠具造百界千如。你要念頭一動,它就能夠創造十法界的 染淨因果。雖然創造十法界染淨因果,它本身又是離相清淨,空有無礙, 也不可思議。
這三種妙當中,智者大師認為心法妙最重要。因為心法能夠統攝前面 的佛法跟眾生法,整個十法界的開關在你一念心。所以你把心管好,你的 心端正了,你的生命的結果就端正了。所以心正一切法正。你心顛倒了, 一切法都顛倒了。
所以整個妙法,雖然開出佛法界、眾生法界跟心法界,後來智者大師 把它會歸到一念心,因為一念心掌控了整個佛法跟眾生法。
這個就是佛陀在法華會上,業障凡夫經過消業障、破除執著以後, 佛陀要開顯的現前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清淨心菩提願。
【72】你知道對付煩惱的妙法是什麼嗎?
眾生依止妙法而修有什麼好處呢?蓮花,用蓮花來讚歎一個人在拜懺、 在念佛時,他不但是在念佛,他是透過佛號來啟發大乘的善根。一念心性 而產生佛號,由佛號又莊嚴一念心性,這個人他的生命當中,就具足了蓮 花三德。蓮花有三種功德:
第一個,居塵不染。雖然我們未來還要面對很多煩惱的刺激,還要受 到很多業障的傷害,但是內心安住清淨心、菩提願的人,你可以把這個傷 害降到最低。因為你開始認為這些煩惱是沒有的,業障是沒有的。
諸位!你面對煩惱的態度很關鍵!你認為本來就有煩惱,然後用方法 去對治它,用佛號消滅它,那你的進步會很慢,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不是妙法。
所有的滅惡都要跟清淨心結合,要站在沒有煩惱的角度努力地對治煩 惱,站在沒有業障的角度去懺悔業障,站在沒有生死的角度想辦法了生死。所以菩薩是遠離過失,雖然他還是業障凡夫。當然他的阿賴耶識裡面 還有煩惱障、業障、生老病死的折磨,但是面對過失的時候他居塵不染。 像蓮花一樣,你潑汙泥的水,它的葉片不沾染汙泥,雖然表面上有,實際上它無住。
【73】阿彌陀佛隨時都在等待接引你去淨土,只要你走出心中的 妄想同樣的煩惱、業障,表現在內心有大乘善根的人,它的勢力降到最低, 這一點對淨土宗往生非常關鍵!諸位!你怎樣從煩惱障、業障裡走出來, 這很重要!臨命終時,我們合理地推論,每個人會先墮入妄想,因為我們 平常都是先打妄想然後再對治的,那臨終時你也是先墮入妄想。
淨土宗的正念,就是看誰能夠把握第二念——你的反擊能力。就是說, 臨命終時你是怎麼走出來很關鍵,你只有八個小時的時間。按照印光大師 的說法,臨命終就是死亡後八個小時,這八個小時的處理態度,影響到你的來生。你的內心有生死的業力,也有往生的資糧,在那個地方真妄交攻, 兩個業力都在鼓動。這個時候你的心態扮演重要的角色,你的心態就是個 開關。你到底是啟動生死業力而隨業流轉,還是把你在佛堂憶佛念佛淨土 的善根啟動起來,而去招感阿彌陀佛?身為阿彌陀佛,他隨時都在等待接引你去淨土,但是你得走出心中的妄想,才可以面對彌陀的光明,問題在這裡。阿彌陀佛不能跳入妄想把你拉 出來,不可以!他的覺悟不能取代你的妄想。就像蕅益大師說的,「既從心 起,還從心滅。」妄想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沒有人可以幫你消除,你自 己打出來的妄想,必須自己處理。阿彌陀佛是在你走出了妄想,他才可以 把你帶走。
所以末法時代的我們,流轉到現在,每個人打的妄想都差不多,誰能
夠快速走出妄想變成關鍵了!合理地推論,因為我們平常就是打妄想、念 佛兩個東西都有,臨命終,我們一定墮入妄想。你不可能說臨終時都不起 妄想,這怎麼可能呢?這是不合理的推論。
所以我們應該說,臨終時一開始先墮入妄想,然後再從妄想裡面走出 來。這個時候就考驗到你淨土的善根,還有大乘善根的結合,這時空性的 智慧很重要。你那時認為妄想是真的,那就慘了,你就很被動。你壓住一 個妄想,又冒出另外一個妄想,你就在時時勤拂拭,惹了滿身的塵埃,不容易走出來了。
所以你現在能居塵不染,要看你的清淨心的體會有多深。菩薩在遠離 過失時,他比一般人能夠快速地走出他內心的陰影。雖然他沒有斷煩惱, 但是他有辦法從煩惱裡面走出來,他能夠把握第二念的正念,走出妄想。
【74】為什麼有些人念佛念了一輩子,也沒有念出一個往生的善 根來?
第二個,因果同時。這個是在講菩薩修善。一個人沒有成就心中的妙
法,是成就不了善根的,他只能積集資糧。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輩子,也沒有念出一個往生的善根來,他對娑婆世界還是很執著。就是因為這個人念佛時念佛,該打妄想還打妄想,他沒有把外在的佛號跟內心往生的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統一起來,所以他這個因果不同時。可能要很多劫後,他這念佛的功德才會出現。
菩薩不然。菩薩在修一個法時,同時就能成就他的善根。雖然他的果
報受用在來生,但是以他善根的成就來看,他因果同時。就像蓮花,華還沒有謝,蓮子就已經有了,甚至含苞待放時,就有蓮子。一個菩薩在修布施時,已經成就布施的善根,他來生會繼續布施下去。他在持戒時,就已經成就持戒的善根;他在念佛的當下就已經加強他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善根,往生的善根。這是因果同時的,不用等到臨命終,他平常就已經在累積功德了。所以他在修善時,由於這種妙法的操作,因果同時顯現。
【75】為什麼菩薩度化眾生有有無量的方便?
第三個,在利他這一塊,微妙香潔。因為他的清淨心、菩提心沒有任
何的法執,所以他度化眾生有無量的方便,順逆皆方便。就像《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維摩詰居士如何通達佛道?維摩詰居士說:若菩薩行於非道,是名佛道。這個就不可思議了!所以說,菩薩沒有我法二執時,他能夠廣設無量方便普門示現,就像一個蓮花散發無量的香氣,微妙香潔。一個人如果在法華會上,能夠承當佛陀所授的一念心性,清淨心菩提願,他的身口意在斷惡修善度眾生時,能夠居塵不染,因果同時,微妙香潔,所以佛陀用蓮花的三德來讚美這個菩薩,這就是《妙法蓮華經》的意思。
【76】你的心跟法門接觸時,用什麼心態是關鍵!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本文。
《法華經》它的重點在於:開三藏通別之權,唯顯圓教之實。
佛陀在前面的藏、通、別三教,用阿含的法,消除眾生的生死罪業; 用方等的法,來刺激聲聞人讓他知道有所不足,讓他「恥小慕大,自悲敗 種」;用般若的法,洗除他的生死涅槃這種對立的法執,叫做權法,佛陀在前面強調法力不可思議。到了圓教,佛陀告訴你,其實法門是其次,你的 心跟法門接觸時,用什麼心態這是關鍵了。心力決定了法力,而不是前面 說的法力決定心力。
我們在學《法華經》之前,你修五戒十善的,是修人天乘;你在念佛, 說你是修淨土法門,其實你念佛不一定修淨土法門,你只是在念佛,很多 人只是在念佛而已。所以我們以前在講權教時,只以法門來論斷一個人的 內心世界,這是不對的。到了法華會上,「心正一切法正,心邪一切法邪。」
你今天修的法門結果是什麼?答案是不一定!當初這一念心跟這個法 接觸時你是怎麼想的,你是用什麼善根力來帶動它的:你用十善的心,得人天乘果;你用出離心,得二乘果;你用清淨心、菩提心,得成佛的果;你用往生的心,就是淨土的資糧。所以到法華會上,佛陀就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了,把一切法會歸到一念心性。
【77】心性調整好了,你的進步就快了!
這當中講出兩個重點:第一個,深明如來設教之始終;第二個,具發 如來本迹之廣遠。從教法上說明,佛陀施設教法的開始,先施設法門來對治眾生的病, 到了最後,再把一心真如的思想開展出來。佛陀是先講法再講心,先講權 教再講實法,這個是因地的修學。
那麼果地的功德呢?佛陀先示現迹門再開顯本門。佛陀講本門時,前
面十四品是講教法,後面十四品講迹本二門。
比方說〈從地涌出品〉,這個是佛陀開顯本門的關鍵品。
〈從地涌出品〉說佛陀開顯這麼好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 遭遇」,原來心性調整好了,你的進步就快了。你現在沒有進步,不是說你 修行的法門沒有用,而是因為你沒有調整你的心為佛心,你沒有把佛陀的 心當作你的心。你要以「佛心為己心,佛智為己智」。比如說,你今天想成 就阿羅漢,要先學阿羅漢的心態,然後才去學他的行為,根本在心態。
所以到了法華會上,佛陀講到心態決定你的法門。佛陀講完以後說, 誰能夠把這個法傳給那些末世的業障凡夫呢?那些阿羅漢沒有人敢出聲, 因為阿羅漢對生死太怕了,雖然發了菩提心,但是還有法執,微細的法執。這時從地湧出初地、二地、三地乃至於十地的大菩薩,跪在佛前說, 我們可以為釋迦牟尼佛來流通這些大法。這些阿羅漢一看,問佛:這些人是怎麼來的呢?釋迦牟尼佛說:他們是我過去教化的。阿羅漢說:怎麼可 能?您老人家今生從印度出生然後出家,結果成佛,到現在才將近八十歲, 這些大菩薩都是久修大士,怎麼可能是你教化出來的呢?因為聲聞人的概 念就是:佛陀您是今生才成佛的,您老人家壽命也就八十歲,而且我們一 輩子都跟著您,您什麼時候教化這些人呢?
佛陀就開顯他的本門,他的法身。說:其實我不是今生才成佛,我久 遠劫來早就成佛。你今天看到我的色身,只是我一時的示現,你沒有看到 我的真身,法身。所以佛陀從〈從地涌出品〉講到〈如來壽量品〉,這個時 候阿羅漢恍然大悟:原來你看到的今生只是佛陀的一個小水泡,你沒有看 到大海。
所以開始講到法身常住的概念,這時把丈六的比丘相跟佛陀清淨莊嚴的法報二身結合在一起了,這個是從本垂迹。
佛陀在臨終之前,交代了兩件事情:第一個,教法要怎麼操作。佛陀 講這麼多法,用什麼心態來操作它最好。第二個,什麼是佛陀,您老人家 把自己的身分表達一下,就是法身、報身、應身。所以約化儀來說,名會 漸歸頓,亦名非頓非漸。
諸位!這個地方我們看得出來,它跟《華嚴經》的不同。《華嚴經》叫頓,當機眾他的內心本來就是光明的,不要去洗刷了,所以佛陀對這些人 直說大法,直接把妙法傳給他。
但是《法華經》這些承當大法的都是業障深重的,像我們這幫人就是 適合《法華經》,要經過一個過程,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所以它是會漸歸 頓,也叫做非頓非漸。因為它不是純粹的頓,也不是純粹的漸;它是帶有漸教的頓,是帶有兼修權法的一個過程的,最後才會歸到實法。所以到法華會上,這些阿羅漢們聽到佛陀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他的 心態是「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原來我也沒有失去成佛的機會,那是佛陀施設的方便。
法華會上等於是為一切的聲聞人授記。他們知道已經走了三百由旬, 而且這三百由旬並沒有白費,只要繼續努力,前面的功德照樣算數。因為 佛陀的權法是沒有離開實法的。
【78】為什麼你不能忽略了因果的緣起?
我們再看涅槃。涅槃是在《法華經》之後,而且是佛陀即將入滅了。為什麼佛陀講《法 華經》已經把整個前面的修行做一個交代,還要講涅槃呢?他有兩個理由:第一個,重為未入實者廣談常住;第二個,又為末世 根鈍重扶三權。有些人他經過佛陀三時的調教,阿含、方等、般若,聽到 《法華經》他還沒什麼太大感覺,所以佛陀再講涅槃補充一下。
《涅槃經》講心性講得更明確,比《法華經》講得更直白。《法華經》 講很多譬喻,到了《涅槃經》,佛陀是有話直說了,廣談我們眾生本具諸佛 所證的一念心性,又為末世根鈍重扶三權。
這個地方佛陀設出一個警告。就是說,心性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故,它是清淨心;即一切法故,所以發菩提願。雖然心態決定了 狀態,但是你不要忽略了因果的緣起。
比方說像百丈禪師,他有一天在百丈山講《金剛經》,有一個老人家來 聽。聽完的時候跟百丈禪師頂禮說:「法師,我聽了很受益。我過去是迦葉 佛的一個比丘,還是一個大善知識,因為把心性跟因緣果報分開了,所以 有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說不落因果,為了這幾個字墮入 五百世當狐狸。」他說:「我現在知道了,不是不落因果,是不昧因果。」
一個自性覺悟的人,他不會否定因果,也不會忽略因果。所以這個時
候,佛陀重扶三權,就是要說明:雖然你的心性決定了最後的狀態,但是 你如果持大乘善根去造罪業,在成佛之前,要去先受痛苦的果報。雖然善 根沒有消失,但是你會因為罪業,先去一趟三塗果報,你划不來。所以佛陀就重扶三權。《涅槃經》,古人形容它叫做扶律談常。扶持戒 律的因果事相,也廣談常住的佛性,理事圓融,是以「追說四教,追泯四教。」佛陀在講事修時,廣泛地說明藏、通、別、圓四教的重要性,這個 對治法門也很重要。但是入一念心性理觀時,追泯四教,四教都是方便, 而佛陀的目的是要把心性這一塊傳給眾生。約化儀亦名非頓非漸。它跟《法華經》是同一個時段,也是會漸歸頓, 它不是純粹的頓,也不是純粹的漸,它是帶有漸教的頓。
【79】為什麼你往生的心態比你念佛的數目更重要?
五時中,《華嚴經》是針對特別利根者而說,這個先不談。我們從一個業障凡夫來說,佛陀施設的教導是先有法門再講心態,他是先為實施權,然後再開權顯實。但是最終的結論是心態為根本。你修行用什麼法門是方便。但是必須掌握的根本是你的心態。以淨土宗來說,你往生的心態比你念佛的數目更重要。因為你念得很多,但是你沒有下定決心要求生淨土,你的善根就薄弱。就是有些人淨土 善根薄弱,但是淨土的資糧很強,因為他一天念很多佛號。
諸位!所有的馬車,那匹馬是最重要的,那個引導者最重要。你的車 子很大,馬是瘦瘦小小的,這不是一個好馬車,因為你的心態太薄弱了。 如果你的心態,你的淨土的善根強,十句佛號乃至一句佛號都可以往生, 因為往生不是靠你的力量,是靠彌陀的感應。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會創造佛號,但是不知道怎麼引導佛號,就是你 這個馬車弄得很漂亮,這個車子弄得很漂亮,但是前面沒有馬,或者這個 馬太瘦了。
【80】為什麼修行要掌握根本?什麼是根本?
這個地方就是說,善根力主宰著善業力。佛陀為什麼到法華涅槃的時 候強調善根、一念心性的重要?因為你內心的覺悟將會影響你的來生。當 然你的資糧力,藏通別的這種對治法門也很重要,但是它畢竟是枝末。所以修行要掌握根本,而善根就是根本。如果你的善根只是人天的善根,你的心態是這樣的一個心態,你所有的佛號,所有的修行,將會往人 天乘去,你佛號的功德暫時不能表現在成佛上;你的善根越強,你所有的 資糧全部往前跨一步。
這就是為什麼大乘佛法要花很多時間來學習。因為你的思想的覺性提 昇了,就意味著你今天所做的功課全部提昇。如果你不想學習,閉著眼睛就 開始修行,你根本沒有善根。你沒有經過學習,沒有經過傳承,日常生活裡面的經驗不可能給你善根。日常生活裡面的思想全部是一種錯覺,全部 是顛倒的,都不能用的。
所以我們從佛陀這樣的一個思想可以看出,佛陀是一直在講,到了涅 槃時更清楚:善業力保證你不墮惡道,善根力保證你解脫跟成佛乃至於往 生,這兩個都很重要。
【81】為什麼學了《法華經》,一定會讓你發菩提心?
我們看總結。先把它念一遍。這有兩段,先看第一段。
而秘密不定二種化儀,徧於前之四時。唯法華是顯露,故非秘密;是
決定,故非不定。根據前面的五時,在《法華經》判教這一塊,蕅益大師偏重在頓跟漸 這兩個發明。華嚴是頓。法華是會漸歸頓,帶有漸教的頓,但是沒有把秘 密跟不定這兩種儀式放進去。其實在前面的四時,華嚴、阿含、方等、 般 若都有秘密跟不定的內涵在裡面,只有《法華經》沒有秘密跟不定。
比方說《阿含經》。《阿含經》佛陀是但說三藏教。但是佛陀講《阿含 經》時,八萬天人聽了以後發菩提心,這怎麼回事呢?佛陀什麼大乘法都 沒有講,就告訴你一個人少管閒事修習四念處,但是這些人聽了以後發菩 提心,表示什麼?佛陀一定施設秘密法,讓有些人聽到,有些人沒有聽到; 或者不定,這個詞可能有大乘的含義,各人解讀不同,就有不定義。
所以阿含、方等、般若都是這樣。你看,佛陀講觀一切法空,但是有
些人讀《金剛經》以後,他知道這個空裡面有妙有。說你怎麼知道呢?我就知道啦。佛陀有不定義,佛陀講這句話,有各自解讀的含義。但是,諸位!法華、涅槃沒有這種事情。《法華經》沒有各自解讀的含義,它只有一種概念:決定。而且沒有秘密,它是顯露、決定。遇見《法 華經》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你要嘛,不讀法華;要嘛,你讀不下去。 五千聲聞人一看到佛陀講《法華經》,他不高興走了。你要嘛,讀到一半放 棄不想學了。第二種,你只要學完,或多或少一定會發菩提心。就是說這 個教法:我要嘛,不接受。但這個教法它是顯露決定,純圓獨妙,只要流 到你的心中,它只有一種情況──一定會讓你發菩提心,沒有例外!它不 可能有其他的解讀,除非你不學。所以《法華經》是顯露而非秘密,是決定而非不定,它沒有前面藏通
別說的「聞大證小,聞小證大」兩種情況,不可能!
【82】佛陀考慮到眾生的根機差別而應機說法!
我們看總結。然此五時,有別有通,故須以別定通,攝通入別,方使教觀咸悉不濫。前面我們偏重在別五時,就是教法生起的次第,佛陀先講頓法然後再 施設權法,最後再把權法歸到頓法,會漸歸頓。這個是約教法;但是約眾 生的根機,佛陀一切時講華嚴,一切時講阿含,一切時講方等,一切時講 般若,一切時講法華涅槃,通五時。
比方說,佛陀講《阿含經》,為業障凡夫;但是這些人中有些人《阿含經》聽到一半,他覺得已經可以發菩提心了,他不用後面方等、般若,他的根機比較利,他覺得業障消了差不多了。佛陀講到一半時,對某些人施 秘密教,讓這些人直接聽到法華的思想。
比方說,佛陀講般若經,講觀一切法空,聽到一半時,這些人,法已 經夠了,他不用整部聽完,聽到一半時,佛陀施設秘密教,讓有些人再也 聽不到《金剛經》,他後面聽到都是《法華經》的思想。秘密教,佛陀說法 不是那麼死板的。所以它有別五時,通五時;它有差別義,有融通義。故須「以別定通」, 以這個別五時來論斷佛陀教法生起的次第;「攝通入別」,以通五時來說明 佛陀他的應機說法。「通」,是考慮到眾生的根機差別;「別」,考慮佛陀教 法生起的次第。
【83】古德怎麼用太陽、牛奶來對應比喻五時的教法?
我們看蕅益大師把它做一個歸納。今先示五時八教圖, 次申通別五時 論。蕅益大師有一個五時八教圖,我們看一下。
看補充講表第一頁跟第二頁,附表一跟附表二,我們把五時八教做一 個總結。
附表一 ― 「五時八教」
五時 : 如來說法之次第。即 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 五、法華涅槃時。
八教 : a.化法四教~ 如來說法之內涵。即 一、藏。二、通。三、別。四、圓。一、頓。 b.化儀四教~如來說法之儀式 : 二、漸。三、秘密。四、不定。
附表二 ― 五時八教相互關係圖
頓(秘密、不定)-------華嚴兼(別、圓)
漸初(秘密、不定)-------阿含但(藏)
漸中(秘密、不定)-------方等對(藏、通、別、圓)
漸後(秘密、不定)-------般若帶(通、別、圓)
非頓、非漸、顯露、決定------法華純(純圓獨妙)與涅槃扶(扶律談常)、追 (追說四教、追泯四教)
天台宗把教法分成三大類,做一個歸納。第一個,教法生起的次第; 第二個,教法的內涵;第三個,教法的儀式。
教法次第是第一個華嚴時。佛陀成道以後,沒有馬上去面對生死凡夫, 先度脫這些根熟的菩薩,把這些菩薩的善根帶動起來,然後再現出丈六的 比丘相,陪著眾生經過阿含,就是消除生死罪業;方等,讓他能夠彈偏斥 小、歎大褒圓,恥小慕大,自悲敗種;到了般若,觀一切法空,以無所得 心、無所得的智慧,洗除他的法執;到了法華涅槃開始直接傳授妙法。這個五時有兩種譬喻,你學天台要稍微知道一下。
第一個,古德用《華嚴經》的華嚴三照來譬喻五時。華嚴三照就是說, 《華嚴經》用太陽出來的情況,來比喻佛陀施設教法的次第。
說太陽是怎麼出來的?第一個先照高山。你看太陽沒有出來之前,它
是從下面照上來,它先照山頂,就是佛陀說法先把利根人給度了;然後次 照幽谷。慢慢升起以後,它從照山頂,最後照到最低的幽谷,加被業障凡 夫,講阿含;然後轉照大地。轉照大地有三個時間:七點到八點的太陽, 方等時;九點到十點的太陽,般若時;十一點到十二點的太陽,法華時, 普照大地,讓一切眾生直接接受妙法。
它從先照高山,次照幽谷,轉照大地,這個是華嚴三照。這是引用《華 嚴經》日出的次第,來比喻佛陀說法的次第。
第二個,涅槃五味,用《涅槃經》的思想。說牛奶出來以後, 第一個 是牛奶;再加工以後叫做酪;第三個再加工叫做生酥;再把它精緻加工變 熟酥,最後變成醍醐。 牛奶是佛陀的原汁,就是佛陀講《華嚴經》時,直接把他自己內心所 實證的清淨心菩提願整個傳授,把他當初這清淨心菩提願是怎麼修來的, 怎麼操作的,傳授給那些菩薩。菩薩聽了歡喜,照著這樣做,很快地成就 華嚴的功德。就像牛奶,沒有加工過的。
但是有些人的體質,牛奶他受不了。佛陀開始加工了,講阿含、 方等、 般若,經過酪、生酥、熟酥的調製,最後到《法華經》醍醐 ,萬病總治。 這也是一個譬喻,涅槃五味。
再看法華四教。
法華四教,藏教是小乘教,通、別、圓是大乘教,這是第一個判法。 或者說藏通別是權法,圓教是實法也可以。這是說法的內涵。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這是如來說法的儀式。這個我們前面講很多了。
【84】蕅益大師是如何以五時來攝八教?
下面再看附表二。
五時八教相互的關係,這是蕅益大師列出的表。那麼蕅祖他是用五時 來攝八教,所以我們直接看中間的五時。
第一,華嚴兼。蕅益大師給它一個兼字,就是兼別、圓,正說圓教。 它是圓教,但是它講到修行的功德次第,還是有它的差別次第。當然會歸 心性就是說,初地跟二地都是一心,清淨心菩提願,但是初地的清淨心菩 提願,跟二地的清淨心菩提願還有所差別。所以它的圓教裡面兼帶著別教,有這個別教的差別義。
第二,阿含但。阿含但說小乘;第三,方等對,對小談大;第四,般
若帶,帶通、別,正說圓教;第五,法華純,純圓獨妙,涅槃是扶律談常, 而且追說四教,追泯四教。
從它的化儀四教,看表上方,《華嚴經》是頓跟秘密、不定三個,《華 嚴經》沒有漸,只有頓教跟秘密、不定,因為小乘人聽不到,所以佛陀就 把它們區隔出來,用秘密法給他們聽其他的東西。那麼阿含、方等、般若 都有秘密跟不定——漸教裡面秘密、不定。
我們看《法華經》跟《涅槃經》比較特別。《法華經》跟涅槃, 非頓, 因為它是經過漸教的調治;它也不是漸,因為它最後會歸到頓去了。它是 顯露,它沒有秘密義;它是決定,它也沒有不定義,沒有人聽《法華經》發出離心的,沒有人這樣子。所以這個就是簡單講權實二法的差別。
【85】為什麼你的心要先有善根才可以修行?
所以按照天台的教觀,就是說,你的心要先有善根你才可以修行,不
是說你一學佛你就開始修行了,這個只是結緣,你這樣不叫修行,叫積集 資糧。修行它必須要有所突破,突破障礙。就是說,你透過修行以後,你今 天的煩惱比昨天淡薄了,你的思想比前生提昇了,它必須要有一個乘,就是你的內心要有提昇的效果,這叫修行。
但是有些人修了十年,他十年前的思想跟現在的思想是一模一樣,那
叫做積集資糧,不是在修行。就是他的思想原封不動,在思想外圍積集一 點善業的資糧,如此而已。
修行的特色,按照天台教觀是由內而外,善根力帶動法門,帶動資糧, 資糧又加強善根。它必須是一種內外的循環,稱性起修,全修在性,它必 須是一個循環。所以他的資糧力在增長,他的思想的水平也在提昇,是兩 個都在提昇,這叫修行。
所以它是實法帶動權法,權法幫助實法,它是這樣操作的。
好,今天有沒有問題?今天講到別五時。 請說。
【86】藏通兩教主修是空觀,這兩種空觀是否有差別?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這邊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師父。講義十 一頁,上一次師父提到,前面有一個藏通二種教觀,運至真諦涅槃,但是 師父上次提到說,藏通兩教主修是空觀,可是一個判作小乘,一個判作大 乘,所以我這邊的疑惑是:這兩種空觀是否有差別?那為什麼會都運至真 諦涅槃?
【師父答疑】好,請坐。藏教的空觀是帶有情緒化的,法執的,他有 執著的。他是非常討厭三界,所以離開了三界。他的意思是我再也不回來, 不受後有。他離開三界的心態就是:我受夠了,我走了。那麼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不受後有。他也沒有說他到底回不回頭。
這種空觀是有後遺症的。當然他離開三界問題不大,但是他後面的路
沒辦法走下去了。你不能夠修行只有滅惡,還得修善。你現在把惡法滅了, 三界的愛取滅了,難道你不想成就功德莊嚴嗎?你要成就功德莊嚴,難道 可以離開眾生嗎?菩提屬於眾生,一切眾生而為樹根,沒有一個佛陀是離 開眾生可以成佛的,沒有!你在因地時,把眾生跟三界想得如此的不堪, 這種空觀是帶有情緒化的空觀,帶有嚴重苦諦的空觀。
當然,如果你不起法執,其實聲聞法非常好。就是你「但修其法,不
生其執。」就是說,你已經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然後用藏教的法 來當做一時的對治妙法,就是「以大容小,無法不大;圓人受法,無法不 圓。」當你的心態準備好時,你可以修它,但是你不會受它傷害。其實, 藏教法是很實用的,我們後面會詳細說。它對治三界的煩惱非常實用,但是你要小心,你不能執著。所以聲聞的空觀是帶有苦諦的空觀,在因地上的操作, 會讓他下定決 心離開三界,但是後續會產生麻煩。
但是般若的空觀不是了。它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它說你 是緣起性空,它不帶情緒。般若的空觀它之所以放棄娑婆世界,理由只有 一個:不談痛苦,也不談快樂,這個東西是不真實的,我沒有必要追求一 個不真實的東西。我想沒有一個人會追求彩虹,雖然它很漂亮,但大家欣 賞過後,不會去追求它,因為他知道彩虹是不真實的。
所以《金剛經》跟《阿含經》,面對三界的態度,兩個都放下了,但是 一個人帶有情緒,一個人不帶有情緒,就有這個法執的概念。
所以通教的空觀更高明:它是我空,法空。《阿含經》的空觀是我空、 法有。這個概念大家要清楚。同樣是空,但是會影響到它最後的妙有。
【87】修行一開始要為未來的度眾生做布局?
我們今天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第二個,誓修一切善; 第三個,誓度一切眾生。但是你最好一開始要有長遠布局。你不能夠說, 我斷惡時我只考慮斷惡,那你以後修善怎麼辦呢?所以你最好一次到位。 就是說,你要把斷惡修善度眾生當作是一件事情,一佛乘。你斷惡時,要考慮你未來要怎麼修善,這兩個乘要銜接得上去,否則你還得要調整心態, 那就很麻煩了。所以,當你修善時,你一定要為未來的度眾生布局。作為一個凡夫菩薩,你大可以把所有的精神體力用來自利,這個是可 以理解的。你看菩薩戒也是一樣,你在進修時,在加行時,可以不管眾生 的事,凡位的菩薩以自利為主。
但是你要注意你的心態,你的心態很重要。你的心態是不傷害菩提心
的,你是怎麼作意的,是怎麼想的,很關鍵!就是說,我暫時不度眾生, 但是你的想法裡面不能產生後遺症。也就是說,你可以這輩子把所有的精 神體力用在自利,成就你往生的事業,這個是沒問題的。但是,請你想清 楚,你在操作善根跟資糧時,要考慮你後面要怎麼接下去,因為你遲早要 面對成佛的,這是一條線的。
你不能把今生的解脫變成你未來的負擔。因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沒有一個人可以不成佛。你說,欸,我一輩子做阿羅漢。如果真有阿羅漢那也就罷了,你說我就不出來,怎麼著?!不可能!佛陀會幫你施設教法,他就有本事把你帶出來。那個時候,你同梯的其他人已經初地、二地了,你就像舍利弗「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我當初如果稍微調整一下心態,不至於現在我的同學已經到了八地了,我還在修四果。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你一開始就要有長遠的布局。沒有人一定要你 去做什麼事情,但是請把你的心態調整好,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