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柔和忍辱 - 慈濟委員

 *1


秉持「五百人就是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證嚴上人於1966年發起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幫助貧病的民眾脫離苦難。當年熱心參與會務的會員們,除了向人募心外,也負責慰訪貧戶、親手施賑,進而組織了「慈濟委員」的菩薩隊伍,成為日後推展慈濟志業的重要力量。

慈濟委員秉承證嚴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志願,及「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師訓,不分晝夜,出錢出力,從事濟貧教富的志業。上人叮囑委員,右肩要擔負起佛教的責任,左肩代表慈濟的形象,胸前則掛著自己個人的氣質;慈濟委員的社會責任愈益沈重,因此「見習」與「培訓」成了幫助新加入委員行列者認識慈濟精神的重要歷程。

出任慈濟委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一、有正知正見,無不良嗜好;二、能撥出時間從事濟貧教富的工作;三、能有「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的深切體認,恪遵上人訓示,言行舉止端莊合宜;四、遵守誠正信實的工作精神,並擔任見習委員及培訓委員合達兩年以上。

慈濟委員的任務包括:一、勸募善款,發揮慈悲喜捨予樂拔苦的精神;二、訪查、複查低收入戶;三、慰問急難災戶病患。此外,委員尚須參與所屬地區分會各項活動及會議。至於協助推動本會會務,則更是責無旁貸之事。

有人說,上人最令人佩服之處,是將佔去臺灣一半人口的婦女動員起來了。許多家庭主婦踏進慈濟這道法門之前,閒時不是泡美容院,就是逛珠寶店和購物。上人以慈善為婦女開闢了一條新路,以「忍辱負重」的佛家精神幫助婦女在家庭中重新定位;有愈來愈多的婦女,忻慕這襲「柔和忍辱衣」的藍色旗袍,它代表著一種母儀懿德的風範。妻子改變,做丈夫的自然就被自己的妻子引進慈濟門,到1989年,「慈誠隊」的組織就這樣形成了。

男眾的剛毅果斷,與女眾的貞靜嫻婉,如日月俯照大地,使悲智平行雙運,這真是最幸福的家庭了。慈濟人所在的地方充滿了笑容、充滿了關懷、充滿了愛,使企業家硬綁綁的心整個被感化了,在追求利潤之餘,也負起企業家回饋社會的責任。心安而後事安,家齊而後國治。欲求人心淨化、社會祥和、世間無有災難,已然不遠。

*2

(照片說明:)《訪貧救苦》

圖為1970年12月12日,上人率領委員至鳳林探訪黃阿惡祖孫時,不料遊覽車陷入山興溪中,委員不顧天寒水冷,合力推車的景象。慈濟委員秉佛心、承師志,以慈悲喜捨之心,起救苦救難之行。從早期委員憐念貧病,開始訪貧救苦的工作,正是抱持著不懼艱難、不畏險阻的精神,無論山有多麼高峻、路有多麼顛簸難行,總是奮勇堅毅,一往無悔的邁步前行。早期委員這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神,為來日無量無邊的慈濟人樹立了人間菩薩行的風範,一直延續到今天。


*3

(照片說明:)《資深委員群像》

1970年12月間,花蓮市成功街大火,慈濟委員在第三聯合里發放時所攝。前排男眾右起:思度林川惠、柯萬見、思齊李文塗。思齊後來轉向佛理的鑽研,與慈濟漸行漸遠,直到1989年覺悟學佛以行菩薩道最為究竟時,委員號已由22號落到1283號,此後精進勇猛,目前在大甲推動慈濟會務,成果斐然。後排右起:靜悟、靜慇、靜慈、靜恆、靜航、靜賢(後)、靜得(前立戴眼鏡者)、靜仁、靜福、靜誠、靜敬。靜悟往生前以不能見慈院落成為憾,想必已乘願再來人間。靜慈為花蓮的老大師姊,一往無悔,追隨上人歷三十餘載。靜得已逝,幸有子孫承繼慈濟志業。


*4

(照片說明:)《臺北區的開路先鋒》

1972年9月30日,臺北第一位委員靜銘師姊(左起第二人),帶領一部遊覽車五十多位會員來花蓮參訪三天。其中有靜怡、靜鴻、靜暉、靜鈺四位發心出任委員,為臺北區首批的菩薩行者。當時北自基隆,南到苗栗、宜蘭的照顧戶,都是由臺北的委員負責訪查關懷。由於當時北迴鐵路尚未開通,臺北到花蓮路途阻隔,委員若要聞法,即由精舍寄出錄音帶,內有上人對弟子的叮嚀與教誨,委員們在靜銘師姊家相聚聆聽,再錄下個人感想一起寄回精舍給上人。


*5

(照片說明:)《資深委員的風範》

圖為1972年9月10日,位在花蓮市仁愛街的「慈濟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成立時,花蓮委員相聚恭聆上人開示。前面兩排穿著夏天灰色旗袍的委員,平均年齡四十六歲,除了前排右起第一位靜瑩師姊服務電力公司外,其餘都是家庭主婦,只能利用家事之餘從事慈濟工作。當時人少力量也薄弱,但她們亦步亦趨緊跟上人的腳步,使早期慈善濟貧的工作得到落實。


*6

(照片說明:)《媽媽心,菩薩情》

女眾秉性溫柔慈悲,面對苦難的人群,很自然的生起憐念悲憫。圖為65年12月,上人率同委員展開全臺訪貧行腳時,到達臺南探訪一位孤苦無依的吳姓老婦人,傾聽她訴苦,一邊予以柔言慰藉。委員謹記上人教誨:「以媽媽心看待普天下眾生,用菩薩的覺情教育自己的子弟」,訪貧救苦的行動,是擔任慈濟委員的第一項課題。


*7

(照片說明:)《學無止盡》

隨著慈濟志業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發心投入委員行列者日有增加,到1990年已有委員1853位。鑑於很多人固然懷有一份熱忱投入,但對佛法的認識有限,慈濟精神也稍嫌不足。因之,為培訓新進委員,臺北區於1990年5月19日首先試辦「慈濟精神研討會」,內容包括:學佛行儀、慈濟人的責任、認識慈濟志業體等。上人叮囑委員,右肩要擔負起佛教的責任,左肩代表慈濟的形象,胸前則掛著自己個人的氣質;慈濟委員的社會責任愈益沈重,舉辦研討會有助於委員對慈濟精神的體認。


*8

(照片說明:)《學無止盡》

隨著慈濟志業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發心投入委員行列者日有增加,到1990年已有委員1853位。鑑於很多人固然懷有一份熱忱投入,但對佛法的認識有限,慈濟精神也稍嫌不足。因之,為培訓新進委員,臺北區於1990年5月19日首先試辦「慈濟精神研討會」,內容包括:學佛行儀、慈濟人的責任、認識慈濟志業體等。上人叮囑委員,右肩要擔負起佛教的責任,左肩代表慈濟的形象,胸前則掛著自己個人的氣質;慈濟委員的社會責任愈益沈重,舉辦研討會有助於委員對慈濟精神的體認。


*9

(照片說明:)《開發人心的工程師》

上人常言:「慈濟的工作是以有形來淨化無形」,因為有醫院、護專、醫學院和靜思堂亟待建設,所以委員得不斷的宣說,傳播慈濟淑世的理念;亦即有無數人的愛心善念正待開發。如何讓對方起一份慈悲喜捨心,歡喜捐出善款,共成一方福田,尤其需要智慧和耐心。所以慈濟道上六度萬行,實是福慧雙修的最佳法門。圖為委員到會員家裏收取善款之餘,同時也將上人的妙法、慈濟的志業點點滴滴作介紹;啟發一顆善的種子,就是引導一個家庭走向幸福和樂。


*10

(照片說明:)《菩薩心如清涼月》

慈濟委員以家庭主婦佔大多數,上人重視婦女教育,鼓勵女眾委員要做一個賢婦、智識婦,把身心培養得像月光一樣慈悲柔和,寬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任何與她相處的人,都像是沐浴在清涼的月光中。因此,上人以慈善為婦女開闢了一條新路;在「濟貧教富」的過程中,啟發婦女的慈悲心,調合自己的聲音和臉色,將愛的氣氛帶進家庭,同時也讓貧困老弱者得離苦。圖為慈濟委員到花蓮榮家慰問。


*11

(照片說明:)圖為澎湖的委員師姊以孝養長輩的心,陪伴阿婆走過一段路。


*12

(照片說明:)《女性的一片天空》

過去的婦女將一生奉獻給丈夫、子女,家庭是她生活的全部。對社會的參與較少,加入慈濟工作以後,隨著慈濟工作的多元化,婦女的視野拓寬了、心靈豐富了,進一步開啟了自己一片的天空。名作家陳若曦形容:「慈濟委員是以『忍辱負重』的佛家精神在家庭中展開綠色革命。」上人也鼓勵委員要有獅子的勇猛、駝駱的耐力和赤子的純真,學佛路上不懼坎坷難行。圖為委員為了配合骨髓捐贈的宣導活動,不僅努力吸收骨髓捐贈有關的知識,同時走進人群,在西門町街頭比手語。


*13

(照片說明:)圖為賀伯風災橫行時,嘉義的委員師姊勇敢的在黑夜中涉水為災民分送食物。




慈濟志工團體



01.護法金剛 - 慈誠隊
02.柔和忍辱 - 慈濟委員
03.慈誠懿德會簡介
04.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
05.國際慈濟人醫會
06.慈濟榮譽董事、慈友會
07.慈濟教師聯誼會
08.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
09.慈濟外語隊
10.慈濟警察消防暨眷屬聯誼會
11.慈幼、慈少簡介
12.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

護法金剛 - 慈誠隊


 慈濟早年推動四大志業者以女眾委員為主,男眾多處於幕後護持。1989年慈濟護專開學,男眾居士自動組織起來,配合慶祝開學二萬人大活動的秩序維護工作,稱為「保全組」。


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


1990年7月25日,證嚴上人寄予人人內修外行,正式命名為「慈誠隊」:外行「慈」──慈悲喜捨,內修「誠」 ─ 誠正信實,並制定了「慈誠八戒」。後來又將八戒增訂為「慈濟十戒」,成為入門慈濟人共同遵守的戒律。


慈誠隊的成員來自社會各階層的男眾,可說是慈濟的護法金剛。他們重視組織、講求紀律、具有魄力,雄健剛勁,慈濟團體因著男眾的投入,更為迅速有效率,大大提高了慈濟在社會的形象。而慈誠隊的設立,也使慈濟人走向夫妻同修的境域。


慈誠隊設立的宗旨 ─ 慈誠隊秉持證嚴上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精神,行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慈」即予樂:服務人群,即讓受服務者,心感歡喜、圓滿。「誠」即誠懇:守戒律,扮好賢夫良父,並發自內心的意願。即夫妻同修,共同鞭策、勉勵,充分發揮靜思、慈誠、濟群的精神。


經過嚴謹的遴選 ─ 願以「佛心為己心,師志為己志」,付出一己之力護持志業,並願接受「慈濟十戒」革除不良嗜好者,在經過一年的見習、一年以上的培訓合格後,經幹部會議推薦,呈送志業中心審核,證嚴上人親自授證,即可成為正式慈誠隊員。



君子不器 隨圓就方


由男眾組織而成的慈誠隊除了負責各會所勤務,以及擔任慈濟醫院志工,參與支援慈濟各項活動如茶會、骨髓捐贈驗血、淨山等大小活動,還視機緣、人力、時間,至慈善機構、榮民之家及原住民部落關懷,積極落實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自1996年起,鑑於災難事故頻傳,慈濟人經常在重大災難發生時緊急動員協助,因此,本會結合慈濟醫院家醫科、各地救難協會、警政消防單位,共同籌畫「慈誠緊急救難訓練」課程,每年全臺分區巡迴舉辦,以加強防災、救災能力。


這些平日雄壯威武的男士,無論他的出身背景、學識人品、職業財富;在慈濟的世界裏,可以放下身段,也可以柔情似水,做到「君子不器,隨圓就方」的彬彬君子。在上人座下,沒有世俗的虛矯,只有赤子的真情流露。為了把「佛心師志」牢牢記在心底,行在腳下;有關慈濟的活動,無不傾全力以赴。


*1

(照片說明:)《諮詢委員》

早期的慈濟是純粹女眾的團體,為興建醫院,漸漸與社會有了接觸。上人鑑於慈濟不僅是佛法的一部份,且是社會事業的一部份;為了使醫院融合宗教精神,用佛教精神從事社會事業,遂有羅致企業界人士成立「諮詢委員」之構想。於是,上人呼籲委員推薦自己的先生出來,只要對慈濟有愛心,不拘各行各業都很歡迎。圖為1985年12月15日,為慈濟醫院啟業在即,上人召集「諮詢委員」開會。這些先生們,一向都在背後出錢護持太太,當時男眾組織還沒成型,出力參與的機會也少,但同樣很歡喜很用心的列席會議。


*2

(照片說明:)《慈誠前身─保全組》

直到1989年,為迎接慈濟護專創校開學暨慈院三周年慶,需要男眾負責車輛調度、交通指揮、會場佈置等工作,於是有熱心委員何國慶、黃永存、簡乾成等號召一些男眾居士投入,當時名為「保全組」。他們機動性強、形象整齊,很受人矚目。這股男眾的力量漸漸凝聚成型,1990年7月,上人正名為「慈誠隊」,必須持守「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外,還有不抽煙不嚼檳榔、不賭博、遵守交通則、不參與政治、孝順父母,做個賢夫良父等。


*3

(照片說明:)《男眾的氣魄》

1992年4月,「預約人間淨土」第二波「回收廢紙救林木」的活動中,北區慈誠隊在光復國小載運紙箱廢紙時,展現了陽剛之美。


*4

(照片說明:)1994年10月,為慈濟醫學院的創校開學,早在一個月前,來自全臺各地各行各業的慈誠師兄,分區分梯分批投入景觀工程。數百人捲起褲管、戴上斗笠,歡喜的默默的參與粗重的搬運、修砌,或清掃、整地、舖草等;好似「螞蟻雄兵」一般,一再的締創愛的奇蹟。由靜思堂通向醫學院130公尺長的林間小徑,舖著兩千五百塊的天然石塊,是師兄們付出精神體力,揮汗如雨下舖就完成的,為感念師兄們的愛心付出,上人特命名為「慈誠大道」。


*5

(照片說明:)《也可以很溫柔》

1993年6月,中區委員辦理精進佛一,慈誠師兄為回饋師姊過去的護持,特地著上圍裙、戴上口罩,走進庖廚「洗手作羹湯」,為師姊們的精進共修護法,呈現慈濟大家庭互敬互愛的法親情誼。


*6

(照片說明:)「賀伯」風災佇立街頭勸募,這位師兄頭彎得夠低、身段夠柔軟,感動得這群婦女得排隊才能捐款。


*7

(照片說明:)1996年2月,彭佳嶼附近海面發生船難,宜蘭的慈濟人前往關懷,一罹難者家屬忍不住悲從中來,師兄正給予溫柔慰藉。





..

慈濟聯絡點

慈濟基金會組織架構圖

 




慈濟願景.使命與核心價值


 

「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 是證嚴上人年年不變的心願,也是慈濟志業的願景。

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理念,慈濟人立弘誓願「慈悲喜捨入人群,拔苦與樂信願行」 。

認識.慈濟基金會

01.慈濟基金會沿革
02.慈濟願景.使命與核心價值
03.慈濟基金會組織架構圖
04.慈濟聯絡點

慈濟基金會沿革


 

1966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在花蓮成立。證嚴上人帶領六位弟子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加上三十位婦女每天省下五毛買菜錢,展開慈善濟貧工作。


1970年代,慈濟慈善腳步從東部擴展至全臺,上人帶領委員全臺訪視,體悟到「因病而貧,因貧而病,貧病相生」,於1972年在花蓮仁愛街成立義診所,免費施醫施藥;但若遇重病仍需轉送臺北醫治,遂於1979年呼籲在花蓮籌建大型綜合醫院。


1980年成立「財團法人臺灣省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從籌募經費到尋找土地,歷經無數波折,1986年慈濟醫院正式啟業,成為守護生命的磐石。


醫院啟業,人才難尋,人文難具。慈濟再從教育扎根,先後設立慈濟護專及醫學院,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培育術德兼備的醫護人員;並陸續設立幼稚園、小學、中學,開創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

1990年代,臺灣經濟蓬勃發展,但亂象叢生。


1991年與行政院新聞局、勞委會舉辦「幸福人生」系列講座,倡導與人為善。再與金車基金會合辦「預約人間淨土」活動,推廣環保護生、珍惜地球的觀念,讓「撿破爛」的資源回收,轉變為守護大地的行動。這股愛的能量,在九二一大地震期間沛然湧出,逾五十萬人次投入慈濟賑災、五十一所希望工程學校援建,展現公民社會源源不絕的潛力與愛心。


同年,中國大陸百年洪澇,兩億人受災,慈濟秉持尊重生命及人道關懷的理念,排除萬難,投入急難發放、築屋建校等工作;大陸賑災經驗亦延伸發展出國際救援的模式,從臺灣擴及全球五大洲,透過慈善援助,讓國際看見臺灣。


行願半世紀,慈濟於風雨中淬鍊成長。為加快推進組織優化、財務透明與社會責任永續三項使命,於2015年委請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協助規劃、理律法律事務所提供法律意見,讓組織治理更為完備;並連結聯合國於2015年發佈的十七項世界永續發展目標(SDGs),結合四大志業資源,與政府部門及各公益團體攜手邁進。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展望未來,慈悲濟世的精神不變,守護眾生的信念不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愛不變。慈濟會在變動的時代中,持續承擔人間菩薩的使命,引導人人踏上菩提大道,為普天下眾生付出。

認識慈濟

01.認識.慈濟基金會
02.慈濟志工
03.慈濟志業
04.慈濟年鑑

實務.論述..(慈濟基金會)



01.慈濟法脈宗門與慈善的開展 
02.真情伴星月 佛教慈濟與伊斯蘭在土耳其的相遇與相融過程 
03.國際宗教的合作

管理.論述..(慈濟基金會)



02.實踐,而非教條──慈濟與傳統佛教
03.慈濟── 組織管理與領導的典範
04.緊急人力運籌體系之個案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05.法鼓山與慈濟社會福利思想實踐的比較: 非營利組織的觀點
06.救災系統自我組織過程之探討-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07.地方居民對非營利組織認同感之研究-以花蓮慈濟志業園區為例
08.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以慈濟環保資源回收為例
09.宗教型非營利組織如何以社會企業在臺灣生存 - 以法鼓山、慈濟與福智基金會為例
10.慈濟臺中分會志工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11.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發展之研究(1972-2003)
12.異文化地區的慈濟運作-以「台灣佛教慈濟日本東京分會」爲例
13.組織文化對於宗教性戲劇節目製作原則之影響—以大愛劇場「草山春暉」為例
14.慈濟公民社會的發展與公共領域關係的探討-慈濟人的觀點
15.非營利組織發展策略之研究:以佛教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為例
16.臺灣宗教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17.醫療行銷:以新店慈濟醫院為例
18.花蓮慈濟志業園區對周邊鄰里社區實質發展之影響分析
19.安寧療護醫療團隊的語藝視野建構-以大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為例
20.台灣非政府組織之援外活動---以慈濟為個案研究
21.慈濟社區志工的發展及其意涵--以嘉義慈濟組織為例
22.慈濟精神對慈濟教師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國小慈濟教師為例
23.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形象-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24.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 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

人文.論述..(慈濟基金會)



01.佛教經典現代詮釋之探討--以「慈濟經藏演繹」為例
02.志願服務經驗對生涯發展影響的探析:以桃園區慈濟大專青年為例
03.運用海外服務增進大學生人文關懷態度之行動研究
04.宗教使命對醫學教育可能的影響 ─以慈濟「良語良師」志工為例
05.由資源回收探討環境倫理 ─以桃園縣地區佛教慈濟事業為例示
06.大專生參與慈濟人文營隊與正向信念和生命意義之敘事研究-社會資本觀點
07.慈濟靜思語社會行銷策略之語藝觀點分析
08.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以慈濟環保資源回收為例
09.漢譯文本的當代應用及其轉化-從慈濟演繹經藏談起
10.「行入」慈濟大藏經—以慈濟落實「社區倫理」的環保志業為例
11.身身示世:慈濟醫學院大體捐贈的文化人類學觀察
12.遺體的聖化,死亡的超越:慈濟大體捐贈的宗教文化現象
13.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學生與地方村民互動爲例
14.慈濟人文教育之理念與實踐
15." 市民社會的浮現或是傳統民間社會的再生産?-以台灣佛教新慈濟功德會的社會實踐模式爲焦點"
16.無語良師:慈濟大體捐贈意義之分析
17.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多元文化的觀點
18.花蓮慈濟志業園區對周邊鄰里社區實質發展之影響分析
19.慈濟社區志工的發展及其意涵--以嘉義慈濟組織為例
20.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形象-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21.文化脈絡中的積功德行為:以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參與者為例,兼論助人行為的跨文化研究

教育.論述..(慈濟基金會)



01.志願服務經驗對生涯發展影響的探析:以桃園區慈濟大專青年為例
02.運用海外服務增進大學生人文關懷態度之行動研究
03.宗教使命對醫學教育可能的影響 ─以慈濟「良語良師」志工為例
04.大專生參與慈濟人文營隊與正向信念和生命意義之敘事研究-社會資本觀點
05.慈濟靜思語社會行銷策略之語藝觀點分析
06.身身示世:慈濟醫學院大體捐贈的文化人類學觀察
07.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學生與地方村民互動
08.「無語良師」: 一個數位互動敘事之初探與實踐
09.慈濟人文教育之理念與實踐
10.慈濟基金會教育援助之實踐經驗研究:以印尼雅加達慈濟學校為例
11.無語良師:慈濟大體捐贈意義之分析
12.慈濟精神對慈濟教師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國小慈濟教師為例

醫療.論述..(慈濟基金會)



01.宗教使命對醫學教育可能的影響 
02.增進台灣民眾骨髓捐贈接受度之個案研究
03.醫學中心回診病患就醫選擇之研究
04.花蓮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發展之研究(1972-2003)
05.身身示世:慈濟醫學院大體捐贈的文化人類學觀察
06.遺體的聖化,死亡的超越:慈濟大體捐贈的宗教文化現象
07.非營利組織發展策略之研究:以佛教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為例
08.無語良師:慈濟大體捐贈意義之分析
09.醫療行銷:以新店慈濟醫院為例
10.安寧療護醫療團隊的語藝視野建構-以大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為例

2021年【歲末祝福】.(精華.匯集).(全)



2021年【歲末祝福】.(精華.匯集).(宜蘭.台北.桃園)
2021年【歲末祝福】.(精華.匯集).(台中.)
2021年【歲末祝福】.(精華.匯集).(新店靜思堂.&羅東)
2021年【歲末祝福】.(精華.匯集).(花蓮.台東.高雄.台南.雲林.彰化)
2021年【歲末祝福】.(精華.匯集).()
2021年【歲末祝福】.(精華.匯集).()
2021年【歲末祝福】.(精華.匯集).()
2021年【歲末祝福】.(精華.匯集).()
2021年【歲末祝福】.(精華.匯集).()

慈善.論述...(慈濟基金會)



01.佛教非營利組織訪視志工傳承之研究─以佛教慈濟基金會為例
02.證嚴上人的慈善思想與實踐
03.慈濟法脈宗門與慈善的開展 
04.緊急人力運籌體系之個案研究-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05.救災系統自我組織過程之探討-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06.台灣高齡者參與團體志工服務對正向老化的意義
07.慈濟的跨宗教合作經驗-「百川歸海」的譬喻和詮釋
08.宗教慈善與災害重建:以九二一賑災爲例
09.慈濟基金會教育援助之實踐經驗研究:以印尼雅加達慈濟學校為例
10.台灣佛教新慈濟功德會的社會實踐模式爲焦點
11.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多元文化的觀點
12.慈濟團體社會援助行為的倫理意涵探討
13.台灣非政府組織之援外活動---以慈濟為個案研究
14.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 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

慈濟思想論述學術研究

01.慈濟思想
02.慈善
03.醫療
04.教育
05.人文
06.管理
07.實務

慈濟思想.(論述).(慈濟基金會)



02.靜思法脈 慈濟宗門
03.有禮達理 ──有禮之人,才能通達真理
04.證嚴上人立慈濟宗門之思想體系 
05. 實踐,而非教條──慈濟與傳統佛教
06.菩薩精神與慈濟宗門
07.從如來藏染淨相依相異探討大乘菩薩道之修行法門
08.慈濟與《藥師經》的因緣
09.遺體的聖化,死亡的超越:慈濟大體捐贈的宗教文化現象
10.從無量義經談慈濟人文實踐
11.「淨土在人間」的思想與實踐--探析慈濟環保運動
12.無量義經與證嚴上人—試論慈濟宗門之開展與修行
13.領袖與慈悲:證嚴法師與佛教慈濟運動
14.慈濟團體社會援助行為的倫理意涵探討
15.進步、認同、與宗教救贖取向的入世性轉向:歷史情境中的人間佛教及其行動類型初探
16.證嚴法師“人間菩薩”的生命觀

經藏演繹.(11張照片.演變)

 *1

(照片說明:)1991年臺北新店委員會員聯誼會,志工們學習手語。


一致的動作,一份合和之美,佛典樂曲唱誦間,道氣十足、攝心......慈濟的「經藏演繹」是由「音樂手語劇」轉進而來;而「音樂手語劇」,則應從「手語」開始娓娓道來。

「手語」在慈濟世界中是極為重要的角色,追朔慈濟最早開始使用手語,1981年9月間,證嚴法師在臺南結束全臺貧戶探訪後,深覺慈濟志工在家訪時若遇到聾啞人士,經常不知道如何進一步溝通,於是在慈濟委員聯誼會上,囑咐慈濟志工要學習手語。


1989 年慈濟護專成立,由高信疆作詞、史擷永譜曲的校歌,歌詞動人、旋律好聽,上人期能將校歌編成手語,便於聾啞人士欣賞;慈濟志工靜映等向專業人士討教學習,1992 年為全面推廣手語,成立「靜思手語隊」,同年歲末祝福初試啼聲,贏得滿堂彩。自此慈濟手語歌表演,成為慈濟的特殊人文。

證嚴法師說:「佛陀為教化眾生倒駕慈航入娑婆,而慈濟人則秉持著『弘場佛陀教化之精神』,亦是『為佛教』,將經藏經文編成了詞,譜成了曲,加上手語的身態美姿,旋律悠揚,把艱澀的佛經淺顯的與現代生活結合,每一個動作都是在說法,表達出經文的精義。」


*2

(照片說明:)2000年全球慈濟日祈福晚會中志工唱誦《三十七道品》。(攝影者:林鳳琪)


首部慈濟音樂手語劇是《三十七道品》,於1999年底至2000年初的歲末祝福中,以簡單的手語隊伍呈現。


慈濟志工學習手語的初期,主要都是搭配歌曲在活動時表演。慈濟手語首度與佛教經典結合,是1999年音樂家郭孟雍教授將證嚴法師所講述的《三十七道品》講義,以偈語的方式,編成一首二十四分鐘的歌曲,再由李靜映編排手語動作。


*3

(照片說明:)首次公開演出的《靜思·寰宇·慈濟情》所籌募的演出所得,全部投作921大地震,慈濟援建五十所學校的九二一希望工程教育建設基金。(攝影者:洪斯文)


在《三十七道品》獲得廣大迴響後,2000年再度編排《人有二十難》音樂手語劇。


2001年慈濟三十五週年慶中演出的《靜思·寰宇·慈濟情》,除了以往主責擔綱的手語隊成員,加入了更多的成員角色,如慈濟委員、慈誠、大學生、演藝人員等等。而首次公開演出的《靜思·寰宇·慈濟情》所籌募的演出所得,全部投作921大地震,慈濟援建五十所學校的九二一希望工程教育建設基金。


*4

(照片說明:)《父母恩重難報經》融合了戲劇、舞蹈、手語之外,同時加入燈光、舞台設計等元素,另外再搭配影片與歌手演唱。(攝影者:顏霖沼)


為了提醒大家把握當下行孝,2001年歲末祝福推出佛門孝道經典《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融合了戲劇、舞蹈、手語之外,同時加入燈光、舞台設計等元素,另外再搭配影片與歌手演唱。


藉由現代的表演方式,淺顯易懂將佛教經典詮釋出來,一幕幕動人的故事,深富含意的歌詞與扣人心弦的音樂,讓觀眾彷彿置身其中,從表演中看到自己,引起了莫大的迴響。


除了在臺灣演出,《父母恩重難報經》更是在其他國家地區如馬來西亞、印尼、中國大陸等演出。


*5

(照片說明:)2003年臺北「藥師如來十二大願」音樂手語劇公演中,第五戒行清靜願;劇中人物深受貪、瞋、癡、慢、疑五毒影響,身行不得自在。(攝影者:顏霖沼)


2003年爆發伊美戰爭及SARS疫情的擴散,全球人心惶惶。在這一年,慈濟推出《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祈願透過演出,在世紀的動盪時刻,喚起大家的共鳴與悲心,帶來安定人心的力量。


自這一年開始,所有靜思堂每天下午一點二十分同步播放慈濟歌曲〈祈禱〉,誠心祝禱天下無災無難。


*6

(照片說明:)2012年臺北市中正紀念堂「七月吉祥月」祈福會由唐美雲歌仔戲團表演《光目女救母》的故事。(攝影者:王賢煌)


《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在2004年底的歲末祝福中,展開巡迴演出。這一年發生驚世災難 – 南亞大海嘯,證嚴法師呼籲人人效法地藏菩薩廣度眾生大願,虔誠為災民祈禱祝福。


2005年再度演繹《地藏經》– 〈光目女救母〉、〈悲智願行〉以及〈因緣果報〉三段經典,其中〈光目女救母〉主要奉勸世人切勿貪圖口慾而傷害生靈。


*7

(照片說明:)慈濟基金會自2011年年初,於全臺各地舉辦《法譬如水》讀書會,研讀證嚴法師的《法譬如水— 慈悲三昧水懺記》,深入經藏後,再進行「妙手生華」手語練習、妙音練唱及千人隊形變換,從此將音樂手語劇升化成為經藏演繹。(攝影者:蘇文法)


2003年4月至2008年3月,證嚴法師長達5年的時間講述《慈悲三昧水懺》,亦即「法譬如水」(或稱水懺)。自2008年的慈濟歲末祝福開始,慈濟志工連續三年演出「法譬如水」音樂手語劇。


面對氣候變遷、全球災難頻傳之際,為了祈求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慈濟基金會自2011年年初,於全臺各地舉辦《法譬如水》讀書會,研讀證嚴法師的《法譬如水— 慈悲三昧水懺記》,深入經藏後,再進行「妙手生華」手語練習、妙音練唱及千人隊形變換,從此將音樂手語劇升化成為經藏演繹。


*8

(照片說明:)「慈濟經藏演繹」是接引大眾認識佛教的方便法門,一致的動作,一份合和之美,佛典樂曲唱誦間,道氣要十足、攝心,也洗滌自己的煩惱。(攝影者:蘇文法)


「慈濟經藏演繹」是接引大眾認識佛教的方便法門,一致的動作,一份合和之美,佛典樂曲唱誦間,道氣要十足、攝心,也洗滌自己的煩惱。


*9


(照片說明:)慈濟志工演繹手語劇,〈行願〉及〈圓夢〉作為開場,引領大眾入經藏。


由大愛電視臺歷時五年製作完成的《鑑真大和尚》動畫電影,2010年5月7日於全臺同步播映。2011年1月8日,於慈濟美國總會在塞邱斯學院霍爾表演藝術中心舉辦《鑑真大和尚》動畫電影首映會,電影開始前,慈濟志工演繹手語劇,〈行願〉及〈圓夢〉作為開場,引領大眾入經藏。


*10

(照片說明:)2014年七月吉祥月系列活動中,大林慈院的醫師與志工在慈濟歌曲〈靜思·淨斯〉的樂聲中,演繹《法華經·譬喻品》中關於長者接引眾子離開三界火宅的大白牛車。(攝影者:江珮如)


慈濟於2014年七月吉祥月系列活動中,除了在社區舉辦祈福會之外,同時延續歌仔戲傳法的方式,「遵佛遺教·歡喜吉祥祈福會」邀請徐亞芬歌子戲劇坊將大愛臺製作成十集的《菩提禪心·遵佛遺教》,濃縮成九十分鐘的內容,於祈福會中演繹佛陀涅槃前說法的故事。


在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演繹後,大林慈院的醫師與志工在慈濟歌曲〈靜思·淨斯〉的樂聲中,演繹《法華經·譬喻品》中關於長者接引眾子離開三界火宅的大白牛車。「靜思」是慈濟志工的法脈源頭,「淨斯」是清淨無染的身心,而大白牛車,象徵慈濟志工傳承靜思法脈,運載度化眾生的悲心願力。


*11

(照片說明:)2014年新竹靜思堂《遵佛遺教》歡喜吉祥祈福會「七月吉祥月」系列活動,新竹團隊《靜思·淨斯》手語演繹。(攝影者:曾双銘)


「靜思」是慈濟志工的法脈源頭,「淨斯」是清淨無染的身心,而大白牛車,象徵慈濟志工傳承靜思法脈,運載度化眾生的悲心願力。


隨著時間的淬煉,單向的「手語表演」逐漸演化成「入經藏」之共修與演繹。人人雙手、千手、萬萬手,身與手共一念心,一舉手、一投足都在妙法中,經藏演繹不只是表演,不只是展現形象之美,也是真正合和互協,忘私我、合大眾的修行,這是真正的修行,也是「入經藏」的要義。


慈濟五十五週年慶將以「靜思法髓妙蓮華」為主軸邀請豫劇泰斗王海玲、孫翠鳳劇團、唐美雲劇團以及優人神鼓分別以優美唱腔、親民演出、京崑劇肢體動作及震撼人心的鐘鼓聲,融入慈濟手語演繹細膩又感人的法髓。希望藉此,讓參與演繹的每一個人都能進入《法華經》的心靈境界,弘揚慈濟五十五年的精髓。這場殊勝的演繹不只是靈山會,也是法華永不散,更是菩提成林,願人人提起大願力,人間菩薩大招生,廣邀會眾參與讀書會及投入演繹,好深入了解《法華經》的奧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