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修行在梵唄..(果慨法師)

修行在梵唄-四講之1 修行在梵唄-四講之2 修行在梵唄-四講之3 修行在梵唄-四講之4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03)


2020年7月3日上午5:20] 農曆五月十三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經文:【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

2、上人手札:「及時防疫,急難紓困,安住社區,耕種助人,法親陪伴,心繫慈濟。布施心是菩薩淨土,應急布施,濟人及時,本性如常,無有前後。」

(1)「全球籠罩在疫情中」:這幾個月來,將近半年時間,一直覺得全球完全被籠罩在一個疫情環境中,前所未有。就是一種看不到,也摸不到、沒有感覺,但是讓人的心靈、讓人的身體,總是一分驚惶的心態。因為這一波的新冠狀病毒,這是過去不曾有這麼長的時間,而且範圍波及這麼開闊,幾乎是已經整個全球了,大家很害怕、擔憂。

(2)「疫情告急,讓人擔憂」:每天在看新聞,有的國家,每天都已經是幾百人、上千人確診,就像巴西、就像美國,或是歐洲等,已經都是這樣每天疫情告急,這是讓人很擔憂。所以常說,平時都要好好注意自己的衛生,人人顧守好衛生,個人顧好,自然就大家全部好。同樣的道理,人間人人的心若顧得好,人間人人就會平安、祥和,沒有什麼樣的災難。但是就是人心很難!要能夠人人顧好一念心,這是很困難。

(3)「為顧全經濟,不願意呼籲停工以防疫」:就像現在,該要防疫的時候,卻還是又看到有人,有的國家那麼的嚴重,那個國家的領導者,他就是不要去承認、也不願意去呼籲,以為這只不過是一波流行病,將它當作是普通的流行感冒。他也很沒有在意,也不肯布達這個距離的規矩、布達交通的規則、布達人民生活,他都不願意。那是為什麼啊?那就是顧全經濟。

(4)「疫情期間,但為經濟,延遲發出工商停歇」:若是大家布達下去,不論是工、商,就要停歇;全國的經濟,還有工、商業界若停歇了,這一般的人的生活就有困難。為了經濟等等,他就是不願意將這件事情提為正式來宣告,要人民要有一個防範,這既沒有這樣發出了那個命令制度,人民他就沒有方向,所以愈來是愈嚴重,這也是很無奈。

(5)「要顧經濟?還是要顧健康?許多國家,已陷入矛盾」:而有的國家呢?很緊急,很快就封鎖,封鎖到一段時間。最近,好像覺得已經慢慢消退了,但是經濟也已經受不了了,疫情比較消退,但是還未完全,他就趕快開放,讓大家復工,希望能夠穩定經濟。沒有想到一復工,人很快,人群就又出來了。這些人群沒有一個距離的控制,快速地,那個經濟雖然出來了,卻是病情,這個疫情再度升高,尤其是提升很高。也有這樣開始應酬了,馬上就開始宣布出了那個確診的人數,甚至死亡,很快死亡的病例也就又是再宣布出來。這也是覺得,現在是要顧經濟,還是要顧健康,很多已經陷入了矛盾,或者是心靈的膚慰不知道要如何做,真的是很為難,進退為難時了。

(6)「及時防疫,急難紓困」:我們要很好好用心,將心調好,生活規律,這應該就是健康的生活。慈濟人,在這種疫情,菲律賓也是一個疫情算也嚴重的國家,卻也是看到他們也是很嚴格在控制,快速地控制,但是經濟蕭條了,貧困的人升高起來了。慈濟人及時就趕快不斷繼續分成好幾個階段去做救災。幾個月以來,二、三個月來,這幾天一次、幾天一次,連續連續在發放,不知道發放過了幾萬數的戶了。也是還在發放,在「急難紓困」,還是很用心。看到他們急難紓困這個當中,感動人的事情很多。

(7)「菲律賓慈濟,用心紓困發放」:菲律賓他們慈善家,企業家,是一位很有愛心的慈濟菩薩。他發心的交一大筆的生活救濟物資,有油、有糖、有鹽、有米、有麵,很多生活用品,種類數量很多,讓我們慈濟人去發放給很多貧困家庭,讓他們能夠領到的很多包,

(8)「發放同時,呼籲帶環保袋來裝」:菲律賓,李偉嵩居士就布達給這些貧困的人知道,說:「你們能夠來領東西,東西是很多哦,你們要帶你們的袋子來,要帶能重複使用的環保袋,就要多帶一些袋子來。」要來領東西的人,各人就都帶袋子來,大的、小的都帶來了。果然領的東西是這麼大堆,領到時,要如何裝?有一位婦女,她收藏東西很厲害,她把她帶來的袋子,「你有給我多少東西,我就如何裝;裝多少,我就如何背回去。」示範,真正給她的東西是很多,要唸的那個樣品實在有夠多,數量都不少,真的,她就在那個地方示範:分裝打包的層層疊疊方式。

(9)「付出的人歡喜,受的人更加歡喜」:慈濟人問她「妳要如何帶回去?」雖然她的體格沒有很高大,但是很有架勢。她幾只大袋的物資,有辦法一個人,這樣兩隻手、一個身體,這樣背著很俐落,全場的人為她鼓掌啊。這種付出的人歡喜,受的人更加歡喜,在周圍在看的人,那歡喜更加倍。因為我,若這些東西也是我所有,看到他得到那麼多,我去領,同樣也那麼多。

(10)「有愛心的人,有力量」:要給他,就要給他有感覺、有量,有感覺的量。這樣接受到的人,真正安穩他的心。這些東西可能他能夠,一個家庭五、六個人,說不定能夠生活一個多月、二個月,安全的生活。所以這些貧困的人,他們大家歡喜了。看到這位這樣在背,走得那麼好,想到我也能夠得到這麼多。

(11)「施者、受者,皆歡喜,隨喜功德」:旁邊的人,看到這位婦女將這些東西收好,背得回去,周圍的人歡喜了。付出的人覺得很安慰,能夠這樣付出,能夠讓這些貧窮困難的人,這樣安穩生活,可以一個多月的時間不必擔憂。所以施者歡喜,得到的人也很歡喜。所以看到,我們聽到了,我們知道了,我們也是更歡喜,這隨喜功德。

(12)「為這些苦難人紓困,安住社區」:人間有這麼多好人,願意付出,我有力量,這個時候,大家在困難的時候,我願意將我的力量付出,去為這些苦難人紓困,讓他們不要這樣那麼緊迫著,讓他們能夠歡喜生活,輕鬆過。這就是安定了社區,安住社區。就像這樣在付出,就像在耕作的人,農夫,他有一片的好地;他懂得利用好地來耕作,懂得這樣及時來撒種子。

(13)「造福的人,才是真正得福的人」:這種有地,懂得耕作,又再及時懂得撒種子,這譬喻幫助人,「我有力量,這正是時候。我在這大群貧困人家,我能夠去布施、造福。就像有土地在耕耘,這季我耕耘了,就能夠看到這個耕耘的土地,種子它會慢慢成長起來,『一生無量』,再沒有多久就能夠再收穫。」這就是造福的人,才是真正得福的人。

(14)「耕種助人,一生無量」:雖然我們付出,貧困家庭接受到是短暫的幾個月,一、二個月的時間不必擔憂糧食欠缺,但是付出的人「一生無量」,他又再,這個福再造福、再生福,那就無量了。就像在稻種,撒在土地,一粒稻子它能夠再回收很多,這叫做人間造福人,「耕作助人」。

(15)「法親陪伴,心繫慈濟」。我有種子,我一個人無法撒,大家來共同陪伴、隨喜功德。這就像陪伴,隨喜讚歎功德,出一個力也可以幫助那麼多人。這就像法親在隨喜功德、讚歎,助緣、歡喜,這也是一樣功德。所以,「心繫慈濟」。因為相信,慈濟在做的事情他絕對相信。很大批的物資他完全交給慈濟,這也是很歡喜的事情。

(16)「布施心是菩薩淨土」:看到這樣付出,他得到什麼?歡喜了。不是要在那裡求什麼回來,就是看到貧困的人拿到這麼多東西,安穩回家了,菩薩,付出的人,他歡喜了。這就是得到歡喜心,無所求的歡喜心,這就是菩薩的淨土。

(17)「應急布施,濟人及時,本性如常,無有前後」:這個時候,就是最重要的時候。這本性就是佛性,這種的善念是人人都有;「無有前後」,就是及時,當人需要的時候,我們那個時候及時趕快給他。不是前如何做,不是留在後面,囤積在後面才給他,是他現在最需要,及時賑濟,這是最重要。這也是供養,為這些人我們用很尊重的心去付出。

(18)「竹筒歲月,點滴付出」:同時菲律賓慈濟有一個特殊,李偉嵩他們要發放之前,都會告訴大家:「你們貧困不是永遠的,你們現在開始就要造福。」他就會鼓勵大家點點滴滴,「竹筒歲月」,「不論一元、五毛錢,大家去付出。這東西,慈濟的東西在給大家,都是平常大家的點點滴滴,合起來能夠救人,你們也能夠點點滴滴付出,滴水入整個甕,就能夠很多人喝到同樣你的一滴水。」所以他都會鼓勵人家「竹筒歲月」,滴水入甕,入甕中再倒出來,供應大家喝。這就是結好緣。

(19)「發放同時,勸人做好事」:菲律賓慈濟,若在發放,都會同時勸人做好事。貧困,不是一輩子都要貧困。孩子同樣有愛,長大他也能夠去幫助人,他同時今生此世教育。有的老人,他就說:「我們這輩子已經這麼窮了、這麼貧困了,我們也要發一念心,造一個福的緣,讓你來生能夠比較輕鬆一點。」他就能夠用這樣去鼓勵人。點點滴滴,我們給他很多,希望他滴一點水入甕裡,可以去集來幫助人。這是菲律賓慈濟,我常常很鼓勵,也常常很讚歎,用他們的故事來說給大家聽。這是現在彼此鼓勵。

(20)「佛陀教法,依教奉行,及時耕作,布善種子,一生無量」:說起來,供養,不論你如何,總是點滴付出,都是叫做供養,將人人當做佛來供養。當他需要,我們付出,這樣也等於是我們為佛供養。因為佛陀教我們入人群,這是佛陀所教法,我們是依教奉行。這樣在做的付出,一來幫助貧困的人,再來佛心歡喜,這也是供養。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去鼓勵,這種就像在布善種子的人,有這片的土地,我們要及時耕作,「一生無量」。供養就是這樣。

3、複習經文:【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

(1)「菩薩供佛,六度萬行在人間」:也是鼓勵我們要供養。菩薩供佛,他將世間所有最尊貴的東西都拿來,都一一來供佛。這是一個譬喻,他是用世間的一切來供養。不論是六度萬行在人間,又再將人間最價值的物資來供佛等等。心還覺得這樣的行為、供養還不夠。

4、釋譯經文:【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國城之施,身外之物,即是外報。妻子布施至親最愛,即是內報。亦皆不及捨身布施。

(1)「布施真實意,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不只是僅僅東西、身外物供養而已,連那個最至愛的情,他都願意布施,這樣還是不及,心還覺得不夠。這些東西與這個情,身外物與內心所執著的情愛的緣,都願意布施。這是至高無上。

(2)「善男子,在家為善信佛,虔誠供養三寶」:在那個會中,四眾弟子都具足。在那個地方,佛陀,那個時候就說:「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身外的東西與我們的情與緣,很特殊的這個內緣,全都布施,這就是很尊貴的布施,這就是心能夠捨,以法供養諸如來。

(3)「國城之施,身外之物,即是外報」:身外物,就是外報。所說的外報,就像現在,有的人財產很多,其實財產多,是一個名氣,一個名,「某某人有多少多少財產,哪一個地方有,哪個地方有。」其實有時候將它想起來,「你有那麼多財產,同樣你吃飯還是一碗飯,還要添嗎?」「哎呀!很飽了」。現在的人,一碗飯就很飽了。來的時候,看到了,穿衣服差不多啊。

(4)「人這一生,再有錢,吃穿住用,都有定數」:「那麼有錢,怎麼不多穿一些衣服?」這「要多穿一些衣服嗎?」熱就是熱,什麼衣服是最有價值呢!其實穿金戴銀是身的拖累,讓你再有錢,在身上也表達不出你到底穿得是多有價值。只不過遮體、端莊、乾淨,這就是最好的衣服,難道還有更多呢?所以再有錢,也只不過是這樣而已。還是要要求多少?錢多、名大,又是什麼?還是一個人。

(5)「妻子布施至親最愛,即是內報」:總是知道這種布施的價值,講究的就是內,我願意,願意將妻子、將國城一切,我所愛的外財與我內有的愛,我全都割捨出去,這樣都割捨了。就像這樣,這個外面所得到的財物是這樣,內心所得到的是無掛礙的清淨心,這是內心是這樣,這叫做內報。「亦皆不及,捨身布施」:覺得就是內外這樣的布施,自己的感覺還不夠。

5、【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善者修法如行者,稱為善男子!美其信願行法供養。

(1)「善者,修法如行者,稱為善男子!」:修法如行,佛陀的教法就是這樣,我聽了,我知道了,我身體力行,所以叫做善男子,也已經所有,該做的都做,大家都很讚歎。

(2)「美其信願。行法供養」:就是完成了,真善美做得很好,佛陀所教化都做很好,所以美其信願,身體力行,這已經是如法供養了。

6、【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以此之人,見法空故。能捨身命供如來故。

(1)「以法供養諸如來故」:已經是盡心力了,很盡心力了。這個人就是像這樣的人,就是「見法空故」,他已經在修行當中。

(2)「通達諸法皆空」:常常在說什麼東西是一個假名字相,很多很多的物資結合起來,就分別這是什麼東西。這枝是筆,「這豈是筆嗎?」「不能寫啊!」「我看看,我裡面缺筆芯」,就要再去拿筆芯。「你這個筆芯好像不是?也是無法寫。」「對啊,我這枝是水筆,不是原子筆,所以我拿錯了。」所以同一個形相,不同一種質,這是有相,那個質也不同,類似。

(3)「譬喻裝袋子」:這個東西,這個袋子,我需要袋子,就像剛才在說的那個婦女,要來拿這些東西,是用小袋子呢,那麼多東西,當然她是用大袋子。所以,同樣叫做袋子,袋,但是這個袋子,物資多,她就要用大袋子來裝;物資少,她就用小袋子將它裝起來,這就是東西分大小。這豈是袋子嗎?這布啊!

(4)「一罩難求」:最近大家一罩難求,買不到口罩,他們將布,舊的衣服、新的衣服,有聽到了,有聽到、而也看到了,有的人是用新衣服,將它剪成了去做口罩;有的貧困的人,將孩子在用的尿布,她也去拿來,剪一剪,車縫成口罩。不論新衣服、舊衣服,不論只要是布類,為了要做口罩,他們就是各種各種的東西,只要是布,這是布,為何變成口罩?是孩子衣服,還是大人的,或是等等。各種不同名稱,它叫做布,這個布,也有分類的布。

(5)「世間名稱,千差萬別。『有相、無相、無不相』」:不同的質,全都這樣將它集起來,就成為同一種的名稱,不同一種的類別。這世間的名稱,千差萬別,這些千差萬別,也有各不同的物資來會合,很多,名詞之多,那個物質的組合不同。這是很多,所以相、無相、無不相,所以說起來,這些東西若都將它分開掉了,因緣不成就,那就是全都叫做「空」,就是空。東西都分開,這不成形了,這叫做什麼東西?所以什麼東西它們分開,又各個又不同的組合,又是不同的東西。

(1)「空,有」:成為名稱,「有」的東西,就是要各種的物資。這些物資四散掉了,就沒有了,「空」。沒有「空」,哪有「有」呢!我們都在空間的裡面,「都沒有空間了,你還叫我進去!這已經大家都坐滿了,再擠進去,也沒有空間了。」這種沒有空間,就是這樣的量,就是這樣的大,要擠這樣的量,就是這樣而已。這些東西若都將它拿出來,叫做空,所以東西拿走了叫做空;東西再放進去,那就是有了。

(2)「世間一切物,因緣合成」:我們世間豈不就是這樣嗎?「哎呀,我才多久沒有來,高樓大廈起來了」,這是一個大空間,地球上的大空間,才多久沒有去而已,才多久沒有從這裡經過。以前一片荒廢的空地,現在高樓大廈這樣一直建起來,這也是因為有這樣的空間。所以,有的東西,過去就是沒有;那過去因為這裡沒有,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才能夠說有。

(3)「世間一切,有形、無形,願意施捨,奉獻供養」:同樣道理,「有」是從沒有的地方來,「空」就是因為有,才叫做空間。有這些東西,這裡還有空間,所以空,因為有才會叫做「空」;有是因為「空」才會叫做「有」。因為有才叫做空;因為空才叫做有,這大家要很清楚。我們若用心去思考,這些道理都會出來。所以「能捨身命供如來故」,將世間的一切一切,有形、無形都願意施捨,奉獻供養。

7、『觀見色心等之諸法,由因緣而生無有自性,是大乘菩薩之觀見,非小乘比丘之分。』

(1)「觀見色心等之諸法」:觀見,能夠看,同樣五蘊皆空,「色、香、味、觸、法」等等,這都是我們的見解所有的。這個「觀」就是在見解中,好好去觀察。這個見解,「色、聲、香、味、觸」,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的觀感中去接觸出來,這樣叫做法等等,不論是香的供養,沒有看到東西,但是有香味,這就是鼻的這個觀,這個鼻相的分別,這也叫做觀,「觀見」,也會有感覺,那個感覺就是。

(2)「由因緣而生無有自性」:這都是因緣。香從哪裡來?是從花、樹、草木來。而花、樹、草木從哪裡來?從大地來。大地從哪裡來?空間。一切物資都沒有離開這個大空間。這些大空間一切萬物都是有自性,就是有自性,有硬的、軟的,有形的、無形的,這都在空間裡,它都各有自性。

(3)「是大乘菩薩之觀見」:大乘菩薩,根機很高,他對於人世間一切萬物,絲毫都很清楚。就像這樣根機的人,叫做大乘菩薩。菩薩他能夠六度萬行,就是因為他根機利,很利,所以他就有辦法看得這麼地開闊,能夠這麼大的能力去做幫助人的人。這就是大乘菩薩,他的根機開闊,很細膩,但是很開闊。這是大乘菩薩的觀見,他的智慧,

(4)「轉識成智,非小乘比丘之分」:所有的見識就是在智慧中去分析出來。小乘比丘就沒辦法,無法看那麼開闊。

8、〈安樂行品〉曰:【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轉倒、不動、不退讓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是說一切法真如實相之狀。】

(1)「大乘菩薩,智慧來觀人間一切,就是如實相」:這個「轉」,就是不受這些東西,將我們移轉過了我們正確的觀念,我們的觀念很正確,實相是很正確。一切皆空,空得很清淨;一切皆有,有得很微妙。所以這就是大乘菩薩,那個智慧來觀人間一切,就是如實相,這種沒有顛倒,不會被其他的物資轉動,「人、事、物」,他不會顛倒,很清淨,而且很正確,一切萬物就是那麼正確。

(2)「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再回過頭來,在虛空中所有萬物,你說虛空是什麼性?既是空,拿不出來給大家看。因為在空中,他要去告訴他:「這個空中什麼性?」現在的科技很發達,能夠說,「今天的這個空氣污染多大。」現在的科技能夠這樣,過去的佛陀也是這樣說,心的污染就是如虛空中。虛空、上面,它「淨、污」是同體。所以你有淨、有污染,因為有這樣的名詞,才有這樣的「實」。而這個「實」,是到頭來就是法,法就是無實相。

(3)「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這看到不到,無形,但是有它的實體相。就像我們的本性,「你的本性在哪裡?」你平時的習氣就是帶污染的本性,若你的習氣去除了,就恢復佛陀的清淨本性。

(4)「如虛空,無所有性」:天空的清淨與我們內心一樣,所以能夠有硬的、能夠有軟的,軟硬全都在這當中。「是說一切法真如實相之狀」。那要說它什麼形?就是長得這樣。

9、『此釋光明遠照、諸佛同讚。常人供養於佛,皆起於妄想、妄見、妄境界以為供養,此則以自所修證之福德,智慧光明迴向於如來。』

(1)「此釋光明遠照、諸佛同讚」:這就是在解釋「光明遠照」,因為菩薩修行到頭來,他就是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就像陽光能夠遠照,一道光,我們現在的光是八分鐘前的太陽射出來的光。說起來,我們那個光如何能遠照?這個地方,「遠照」,太陽光要光照來到地球,那是八分鐘的光速距離,照來我們這裡已經是這樣的光。所以「諸佛同讚」。

(2)「常人供養於佛」:所有的佛都讚歎,平常我們人在供養,就是佛所讚歎。這分為人間願意付出的人,就是佛陀最讚歎的人。

(3)「皆起於妄想、妄見、妄境界,以為供養」:大家以為,這些東西這樣付出叫做供養,其實所有的東西都是假名字相,這只是在一個世間的物質用這樣的代名詞。我們若執著,執著我有什麼東西去供養,這樣就不對了。

(4)「三輪體空」:布施出去,我就沒有布施的人;多少東西,很多,但是很多東西你付出去,說多少?這,那個量就難測了。就像剛才在說菲律賓慈濟,布施出去的人,他布施出去只是僅僅,「啊,歡喜啦。」這些量已經分散了,分散在到每一個家庭,他們所需要。多久的時間就沒有了,還是用也會完。

(5)「這種付出,沒有「體」、「量」的執著,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沒有誰是接受布施的。反正還是尊重付出。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這是我們慈濟人常常在做的事情。做得變成很習慣,所以大家心無掛礙,大家都輕安自在,所以沒有布施的人,沒有付出多少量,沒有誰是被我救過的。總而言之,回歸原來,輕安自在。

(6)「此則以自修證之福德,智慧光明迴向於如來」:這樣就是我們在修行,修出了那分「付出無所求」,盡我們的心力為人間去付出,這就是佛陀,所有的佛的歡喜。我們自己付出之後,我們自己的本性佛也很歡喜。「如來」就是我們的清淨的本性。

10、『光照於世界,是即以正法行供養於佛者,故曰真法供養,為彼妄心、妄業所造有漏果報之供養所不能及者。』

(1)「光照於世界,是即以正法行供養於佛者」:這些東西名稱「供佛」,我們要記得將這個「佛」,我們要記得是我們的本性佛。

(2)「凡夫無明,供養再多一個『貪念』變成有所求的供養,那就是污染了」:不是我付出多少,我常常都一直執礙,固執、掛礙在那些東西,「我是能幫助人的人,我是多少東西在供養人。」這樣就是凡夫無明,供養再多一個貪念,也是同樣無明,這叫做妄業造有漏。「有漏」,本來你是在修法,但是你多一個煩惱心,這樣就漏掉了。所以,這樣用這種漏掉了真誠的供養,變成了有所求的供養,那就是污染了。

10、『又行此法供養者,即真能行法之人。如是布施,必能一切捨,即無妄不除,無真不顯,成就法施波羅密,故曰第一最尊最上之施。』

(1)「必能一切捨,即無妄不除,無真不顯,付出無所求」:若能捨一切,那就是所有的煩惱無明,沒有不能除的。所以,「無真不顯」。若能夠這樣,我們的真如、我們的本性,我們就能夠顯現。付出無所求很簡單,就是說這句話,付出無所求。

(2)「成就法施波羅密,故曰第一最尊最上之施」:那就是用法布施,從凡夫到菩薩那個彼岸去,這叫做最尊、最上的布施。

11、「布施是我們的本分事,內心的施捨,不是為名、不是求福,入人群去付出」:大家要很記住,布施是我們的本分事,也是修行修得我們從內心的捨。內心的施捨,不是為名、不是求福,這是我們原來該做的付出。這為入人群去付出,就是無所求。很簡單一句話,但是法,要將它解釋起來是很多。我們大家要時時用心,微細、徹底,多用心!

***********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7月).(匯集)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02)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03)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04)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06)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07)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08)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09)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10)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11)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12)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13)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14)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15)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16)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17)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18)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19)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20)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23)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25)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26)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27)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28)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29)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30)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31)

2020晨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7.02)


2020年7月2日上午5:20] 農曆五月十二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經文:【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

2、上人手札:「以真至誠無私,以純真願力行,以信入功德海,正向修德大喜,信願力行菩提道,實行攝持粽串情。」

(1)「以真至誠無私」:大家要用心,真實用心,聽入心來。人人聽法、聽經,就是要身體力行。講經辛苦,聽經的人要用心,說的人用功在前面。過去不斷體會佛法,既要信,既信之,就要真誠,心要至誠,要身體力行。了解了法的道理,也是同樣用一片的誠與大家分享。最期待的大家也要用心聽進去,甚至有感受到,更加重要,身體力行。

(2)「聽法不是一時,要用在生生世世,這才是聽法真實的意義」:聽法,也是一分的供養。因為是真心,因為是至誠的心意,因為經聽入心來,轉變了心志。過去,「貪、瞋、癡」充滿內心,法聽了之後,轉一個法輪;法輪入心了,心輪轉了,去除了過去所有的煩惱。現在所入心來的,是真、至誠、無私的心,若有真誠的心,自然法在我們的心中,「起心、動念」,無不都是利益人群,這叫做菩薩道。

(3)「在清淨道場聽經,但一轉身,是否又回歸滿心煩惱?」:很多人經聽的是照聽,聽完了,離開了聽經的地方,出去就是煩惱道場;聽經,清淨道場,轉一個身,回歸煩惱道場。而若這樣,聽經不真不誠,還是回歸了自私、自我,那種滿心煩惱,只有站在自己的立場,認為:我看的是這樣,向你說黑的,你不能說是紅的,黑就是黑。你哪怕這是紅的,我看成作黑的,但是你要跟著我說「就是黑」。這種「拗」(指:向相反的方向扭轉)真為錯,這是千真萬確的錯誤。

(4)「一念偏差,無明識,苦不堪」:一念偏差,因緣種子就跟著我們,「無明識」,因緣的種子,那就是帶了恨、結了怨,來生來世,那個恨與怨、黑與紅分不清楚,就是還是無明拖到後面去,不斷累積,哪怕你聽法得一分,但是煩惱不除,還是二分加三分。這種人間,不斷不斷凡夫界,已經苦不堪了。

(5)「佛陀談苦、說法,要認識苦諦」:佛陀在世時,開始一念覺悟,後面所跟著的,向大家說法,第一句就是「苦」。是啊,二千五百多年來了,佛陀談苦、說法,但是談苦、說法傳下來,所有講經的人,以法說苦,但是聽法的人,明知是苦,還是法若沒有入心,同樣照常時間累積,照常苦、無明、煩惱,同樣照常隨時間而增。聞法暫時放在旁邊;接觸煩惱,還是繼續增加煩惱。

(6)「聞法知法,而不知除煩惱,有慧無福」:聞法,又是另外一回事,知法而不知除掉煩惱。來生,這個因,有慧無福,因為聽法是慧的種子,已經有布入心了,卻是煩惱無除。但是聽進去的,知道,也懂得做好事,而好事是造福。但是福在做,智慧沒有用在去除煩惱,智慧還是用在世智辯聰;聽的歸聽,很會說,利口辯辭,全都足夠,但是那個德,真正我們的道德觀念沒有轉。

(7)「道德:心要寬、念要純、法要真,才有辦法真實會道」:雖然聞法是真實法,但是若缺少那個誠意來聽法。因為你法聽了之後,沒有去除私心,還是回歸「人我是非」計較,同樣再惹來無明、怨。這就是很難啊!

(8)「新冠狀病毒疫情,無以言說」:說也聽不懂,因為無形無狀,沒有形狀。拿什麼來說呢?即使要說,有辦法去說,但是無法去解。常常說靈方妙藥只僅僅一項,「素」,茹素。因為我們那個感染源是人與動物,動物與人之間那個病毒的媒介。

(9)「因果歷歷分明,做善事,無法抵消解開『吃葷食的果報』」:儘量人不要侵略這個動物,「你不要吃牠的肉。」因為吃魚、吃肉,這都是生命,生命招感來,我們開口吞食。心,你說:「我有在做善事!」你做善事歸你做善事的福,但是你的吃食生活,沒有改變。雖然善事是你在做,你還是一樣「吃我的肉、啃我的骨」,我還是怨你、恨你,我還是要報你。這全部都是因果分明。你去行善、造福,你有福因,有福緣,但是你與牠結怨、結恨,你吃過牠肉、啃過牠骨,牠恨你、怨你,誰都沒有辦法去解開它。

(10)「唯有佛說法,能夠用正法、正氣,解冤釋結」:但是正法,有接受嗎?造業的人有在轉變?那被殺的,有願意原諒嗎?因為,曾經有過造業,這個人他沒有改過,他沒有懺悔,他生活沒有改變,我憑什麼原諒他?他若有改變了,這過去我與他的怨,我願意原諒,因為他現在改得很好。跟人去做善事,那個人有正氣,我願意原諒他,這才是叫做解冤釋結。

(11)「造業如故,眾生共業」:造業的人依然故我,雖然善事你在做,但是你的習氣沒改,同樣吃你的、殺無數的眾生。所以我也是被害者的一個,所以我與增添了那麼多被殺的幽靈,又再結一群、再結一群的力量,它就會力量愈增加。眾生沒有改變,依然故我的業力,是愈來愈結愈重,所以變成眾生共業。

(12)「有智慧,才有辦法自我解結」:這些眾生是由個人開始,有你、有他,有他、有你,再加上我,我們眾人生活都沒有在改善。你只是聽經、你只是做善事,沒有改變你的生活行為,這樣豈有用嗎?只是僅僅增福,缺了智慧來自我解圍。要有智慧才有辦法可自我解結。

(13)「佛說法給我們聽,要轉業也是要由我們自己轉」:絕對不是說:「佛啊,您保佑我!」佛,菩薩不是被求,保佑人的,佛菩薩就是指導你方向是這樣,菩薩帶你這樣走。所以佛陀發願說法,菩薩在人間是帶路走,我們跟好人走就對了。好人勸我們,好人教我們,好人帶我們走,我們一定要跟隨他走。好人勸我們,我們一定要聽。這樣,才有辦法來轉業,將我們的行為轉了,我們的業力才能夠轉。

(14)「靈方妙藥就是誠意,最好的表達那就是素食」:但是勸素,談何容易啊?所以想要說的話,無以言說。說了沒有用。沒有用的法,在人間又是要做什麼?所以佛陀,他八十歲入滅,那個時候,要入滅的時候就是說,「唉!人生啊。」雖然成佛、說法近五十年的時間,眾生真正受法的人多少啊?有多少?沒有多少。我與娑婆世界的緣,就是這樣盡了。

(15)「佛陀轉法輪,眾生心輪有轉了」:要不然,佛陀可以壽命超過一劫,一劫多久了呢?很長。阿難在身邊無言以對。佛陀說三遍:「世間若不需要我,我就要取入滅了。」阿難還是默然。因為,阿難在那個時候若代替眾生說:「佛陀,世間眾生需要您,世間眾生聞法有轉變了心輪,佛陀轉法輪,眾生心輪有轉了。」若這樣,佛陀還是會留在世間。

(16)「佛陀入滅以前,說三遍:『世間若不需要我,我就要取入滅了』,阿難懺悔無法及時表達出」:因為阿難「你沒有開口留。」阿難說:「我很懺悔啊!那個時候我就是要留佛在世。」因為迦葉在責怪阿難,所以阿難就說:「我很懺悔,我那個時候,一直要要求佛陀再住世,但是我好像被一股不知什麼力量,將我施壓著,我無法及時表達出來,我很後悔啊!」就是阿難與迦葉尊者所對答的。

(17)「眾生的業因緣,把握善因緣,不然就一觸即失,一縱而逝」:迦葉尊者的指責,阿難為自己的辯白,所以說來因緣,我們要知道眾生的業因緣,是不是有辦法可轉?就是這念心。那念心,若是沒有展現出來,其實,對我們自己的因緣,也是一縱而逝,這應該要趕快把握住,你不把握,它就飛過去了。隨時間飛秒而過,這就是一觸即失,這樣過去了就沒有了。

(18)「心寬念純,心寬對人」:所以要真誠的心,要至誠,要「以真至誠無私」,我們的心要開闊無私,只有一項,一定要把煩惱無明掃除;對人只要有一念,就是開闊、包容的心。我常常說一句話,「靜思語」也是這樣說「心寬念純」,心寬對人。

(19)「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時時常常說「感恩哦」。感恩就要知足,要知足就要善解,還有包容,那段時間師父一再向大家叮嚀:善解、包容、知足、感恩,這四句叫做四神湯。

(20)「還有四物湯,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物湯有力量,若想要力量,人與人的心要合。合心,而合心要和,大家和和氣氣,有和才能夠彼此珍惜互愛,互愛的氣氛,才是真正人與人相處的價值。

(21)「協力,將心力會合起來,至誠的心,用真至誠」:協力是四個「力」字合起來二字,光是那字「協」字,就有三個「力」字,十再加起來,一字力,所以叫做「協力」。人間需要將心力會合起來,至誠的心,用真至誠,心無私要包容,這叫做真誠,這叫做虔誠。

(22)「以純真願力行,修行,身體力行的回歸單純本性,至誠無私」:虔誠,以純真願力,我們修行回歸自己,不就是要純,佛性就是本來是單純。凡夫無明,那個純真的本性,去讓它掩蓋起來。所以這時候要修行,必定要有願力,而什麼願力呢?就是純真願力,要身體力行,身體力行,我們純真的願力,那就是回歸到至誠無私。

(23)「以信入功德海」:那要從哪裡進來?「信」,我們要去做很多對人間有利益,要先從自己的內心先用功,自己的內心不用功,要如何入人群去付出呢?所以要入人群付出,自己要用功,就是要相信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法,我用真誠的心了解,再向大家分享,你們也要相信師父說的。

(24)「我們的方向,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靜思法脈是那麼單純的精神理念;慈濟宗門呢?這個門打開了,大家行菩薩道走出去,就是要入人群去,這若沒有信,你要如何入人群,要如何去做功德,用自己很純真的心去投入人群,你們要如何,沒有信,要如何入人群?若有入人群,造福人間,那就是功德海。無量盡的功德,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付出無所求,我們的心才會開闊。

(25)「 正向修德大喜,信願力行菩提道」:所以「正向修德」,才能夠「大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佛陀教育我們豈不就是呢!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力量來自於「信願力行」,要行哪裡去呢?「菩提道」,就是正知覺的覺道,這條路是我們要走的,每天每天要在那個正覺道上步步精進,一步一步要好好走,不可路偏差,方向偏差。

(26)「實行攝持粽串情」:端午節剛過而已,粽串的精神。一直告訴大家,來到人間,我們要盡做人的系統,這叫做人道精神,人道精神要有組織,就像這樣編成了一股的力量,再又一股一股的力量回歸源頭,那是粽串。大家應該要知道粽串的精神,學佛,要歸於佛陀的教育,才有辦法回歸我們自己與佛同等如來本性。

(27)「身懷寶珠不相識,還喊窮。應該好好聽法,照路歸本覺」:不要身帶著明珠,還在那裡喊窮。《法華經》的七項的譬喻,七個故事那個譬喻,其中一個身懷寶珠而不知覺,還是很貧困,三餐還要去乞討,自己懷珠還不知。我們自己人人不就是這樣嗎?我們現在「照路歸本覺」,我們聽法要好好聽,這就是在照路,照這條路回去我們家。其實我們只要開大門,我們家的門口就是我們的路,應該我們要很了解。

3、經文複習:【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1)「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其中諸佛」的同,其中所說的法與所有十方佛菩薩這樣合起來那個道場裡,其中的很多佛,過去描述,共同來到釋迦佛靈山會上,來的佛是很多,菩薩無數,同時在那個道場裡。

(2)「大家要回去了,開始讚歎佛」:釋迦佛向大家招呼,到達之後,開始要講法,法告一段落了。因為過去已經說那麼長了之後,大家休息一下,再會合來,佛陀做一個結尾。說完這些法,前面說過了,諸佛菩薩,我要說的《法華經》,到這裡內容差不多了,時間也差不多了,大家都能夠回歸你們的本國去了,應該幾天前講的經文,應該大家還記得。到昨天,等於是釋迦佛送人要回去了,這個當中,「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大家要回去了,開始讚歎佛。

(3)「每尊菩薩都有他過去長遠劫的因緣,故事,內容豐富,都令人讚歎」:佛陀,在這個生生世世有來的菩薩,每一尊菩薩都有他過去的因緣,裡面很豐富。這個諸佛就不是今生此世,諸菩薩也是生生世世長遠劫,這樣那個因緣修行過來的,大家都有成就,所以所有佛都是讚歎,裡面很多的諸佛菩薩的故事,內容豐富,所以都讚歎。

(4)「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每位菩薩過去都一直講過去那時候,那一生,多少生世都是這樣一直在修行。現在在釋迦佛的道場裡,不斷介紹哪一尊、哪一位菩薩,他的過去是這樣曾經有過,現在在面前的成就。

(5)「誠意供佛」:總是人人身上有故事,這樣聽故事,藥王菩薩過去的故事等等,聽完了過去修行那個故事,所以都是大家很讚歎。讚歎,就是開始誠意來供佛,而要供佛,大家誠意的供佛,每一位菩薩的過程都是這樣,用很多東西供佛。

4、釋譯經文:【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諸有形之花草樹木芬芳,色塵等香供養。

(1)「諸有形之花草樹木芬芳,色塵等香供養」:那個供佛到底要用什麼東西?下來這段經文。因為也用了很豐盛豐富的物資,世間很珍貴的這些香,已經是世間所有很價值的東西去粹煉出來,很價值,就是有形的花花草草,花草樹木等等。

(2)「以有形的世間價值香物供佛」:前面有說過,以華香、瓔珞或者是海此岸栴檀之香等等這些香氣,這都是世間所有物,但是是很有價值的,也是很稀有,同樣是在世間裡的東西,地球上很價值、很稀有的這個東西。

(3)「諸有形之花草樹木芬芳,色塵等香供養」:這個諸有形花草樹木,那個芬芳,每一項植物都有它的香味,用這些花花草草等等,很多東西去將它淬鍊,可以成為油,或者是瓔珞等等,或者是織布的天繒、旛蓋,用很細膩的細沙,這樣慢慢地去織起來。這都是世間很有價值的東西,這些種種諸物都來獻供。其實這些東西真的是很難去描述,很稀有、很稀有,這些東西,總而言之,很珍貴。

5、【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此皆身外世間物,不及以此身力行供養。

(1)「此皆身外世間物,不及此身力行來供養」:哪怕是很珍貴的東西,但是以上說,這些東西都是身外世間的東西,就是這個人間很稀有的身外物。東西是很珍貴、很稀有,總之也是這個身體外面的東西。所以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來供養,但是「不及此身力行來供養」。你用很多很多,很豐富、很珍貴、很稀有,那個的東西來供佛,不如身體力行來供養。所以那些菩薩全都是用他的心形,他的身體力行那分虔誠的心。這樣來了,來到集會,來到這個法會上,表示供養。

6、『亦所不及:彼華香及繒旛之勝,是即外緣物供。乃至國城妻子之重,特別以執愛之緣供養亦皆所不及。』

(1)「亦所不及」:這麼多、這麼有價值,超世間的物質,很有價值。這些東西、一切一切來供養,還是不如這個身軀的身體力行。光是這個身體力行,「亦所不及」,同樣也是不及。

(2)「彼華香及繒旛之勝」:讓你用盡幾輩子所修行,用真誠來供養,這樣還不夠。這段文,就是還不夠,不夠是華香等等東西都不夠。一直到什麼?哪怕是內心那個最摯愛的愛,他都願意捨。

(3)「乃至國城妻子之重,特別以執愛之緣供養亦皆所不及」:哪怕那個感情,對國家,整個國家的名與利;還有至親最愛的妻與子,這種特別的愛,這些很摯愛的緣,他都願意去供養。除了身外物,連國城妻子,他都願意拿來供養。

(4)「有形一切物,亦皆所不及,都不及『身體力行』」:這故事過去常常說,很多佛陀的過去生,就是這樣獻、供養,為眾生、為行菩薩道,不斷不斷供養一切,付出一切。無所預留,什麼都沒有留,什麼全都去付出,獻身命,他也願意付出。這叫做行菩薩道,生生世世就是這樣走。所以這種,哪怕是最摯愛的緣,親緣、愛緣,他都願意供養。「亦皆所不及」,所以這是,這樣足夠嗎?還是不夠。

7、『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歷經苦練行。百劫調心菩薩樂習苦行,為法忘軀,經無量勤苦,然大業成就。』

(1)「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歷經苦練行」:在這個道場裡面,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他歷經了過去、過去,過去生盡累生世的苦行,所練過來的。

(2)「百劫調心,菩薩樂習苦行」:哪怕已經這幾百劫的時間那麼長,一直在苦行,將自己的心不斷一直調整。生生世世修心苦行,生生世世一直很甘願、很歡喜的修行、苦行。

(3)「為法忘軀,經無量勤苦,然大業成就」:為了修行佛法,連自己的身體都忘記了,總是奉獻眾生、奉獻諸佛,承佛教、入人群、忘己命,這樣去付出。經過很多的勤苦,他都願意付出。「然大業成就」,無數生世這樣不斷投入,哪怕苦,苦其筋骨,克盡心血,他都願意,生生世世。

8、『至人得道,是三祇苦練行,百劫調心,達本明德知常,恃有不亡者存。』

(1)「『至人得道,是三祇苦練行」:這已經「至人就覺」了,是最頂端的覺悟,這樣的人。所以「是三祇苦練行」,這能夠這樣得到最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人得道」,這種的境界,已經經歷過三祇苦行,這樣淬鍊出來,現在能夠成佛,那些諸佛菩薩。

(2)「百劫調心,達本明德知常」:這個恆常,回歸本性,生生世世就是我們真如本性,來來回回。但是我們的性就是被沾污,污染了,污濁了,所以我們成為凡夫。從凡夫地再聞佛法,不斷長久去苦行、去苦練出來,再回歸到原來,「本明德」,常就是恆,回歸那個恆常,就是永恆我們的佛性。

(3)「恃有不亡者存」,我們有一個完全永遠永遠、無生無滅,我們的真如本性。

9、『若識念未亡,諸蘊違礙,不達法行,空慕其跡,彌增業苦。』

(1)「若識念未亡」:我們的識、我們的念若不去忘記。識,就是要說到「八識、九識」,一直到「菴摩羅識」,第九識,那就是成佛了。超越了凡夫,就是「十地」、「等覺」,要到這樣的程度,才是真正頂地菩薩,到成佛的邊緣。

(2)「諸蘊違礙,不達法行」:我們現在的凡夫是「諸蘊違礙」,我們有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些五蘊,都在我們的身上。所以我們對法,聽就聽,懂好像懂,但是我們還未真正的「身體力行」,就無法體會到那個法,無法就像佛一覺,天地宇宙萬物共為一體。我們還是在「人我是非」,哪有辦法天地宇宙萬物共為一體呢?我們還是你啊、我啊,還是眾生。

(3)「成佛在人間,要真正心量放開,身體力行」:眾生會成佛,只要我們真正心量放開,我們成就大家,我們要與人人和睦,這才有辦法回歸,到歷練的程度。所以我們還是「不達法行」,聽法,我們無法身體力行,這就是還是凡夫。

(4)「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能度眾生,我們也同樣能度眾生」:光是常常在說,佛陀過去如何修行,羨慕他有辦法發這樣的心,有辦法這樣的成就,現在成佛。我們只是羡慕,沒有用。佛陀有辦法,我們也有辦法;佛陀能夠度眾生,我們也是同樣能夠度眾生,實在是「三無差別」,所以不要怕,怕苦。

(5)「空慕其跡,彌增業苦,行菩薩道,帶業修行,不要怕,沒有苦難,要如何成菩薩道」:哪怕就是有業,我們菩薩不要怕,要帶業修行;若沒有業,我們為哪會來人間?不來人間我們如何修行?沒有苦難,我們要如何去成菩薩道?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用心在聞法,聞法更需要的是入心,入心來,我們要起步,身體力行,入人群,願意付出,這叫做甘願。

(6)「甘願做,歡喜受,心淨念純」:各位菩薩,人人抱著歡喜心,心淨念純,要虔誠,若這樣我們的修行,就會日日法喜充滿。時光不留給人,法讓我們慧命增長,這樣才是價值,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2020《菩提心要》(06.06至08.08)

20200606 - 瘟疫蔓延日 戒慎虔誠時
20200613 - 心室效應 善念共振
20200620 - 慈悲濟世的方向
20200627 - 清平致福
20200704 - 不做地球的罪人
20200711 - 人生沒有所有權 只有使用權
20200718 - 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慈濟環保三十年
20200725 - 做中學 學中覺
20200801 - 大哉教育
20200808 - 善哉造福
.
 20200606 - 瘟疫蔓延日 戒慎虔誠時 20200613 - 心室效應 善念共振 20200620 - 慈悲濟世的方向 20200627 - 清平致福 20200704 - 不做地球的罪人 20200711 - 人生沒有所有權 只有使用權 20200718 - 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慈濟環保三十年 20200725 - 做中學 學中覺 20200801 - 大哉教育 20200808 - 善哉造福

2020靜思妙蓮華(07.01至07.07)

20200701 - 信歸佛大覺
20200701 - 心無常 法無我
20200702 - 通達真諦德莊嚴
20200702 - 法印心光照世間
20200703 - 誓願度眾生
20200703 - 佛陀的心願
20200706 - 耕耘善種成道糧
20200706 - 佛法難遇應把握
20200707 - 受教除癡迷
20200707 - 隨因趣果
 .
20200701- 信歸佛大覺 20200701 - 心無常 法無我 20200702 - 通達真諦德莊嚴 20200702 - 法印心光照世間 20200703 - 誓願度眾生 20200703 - 佛陀的心願 20200706 - 耕耘善種成道糧 20200706 - 佛法難遇應把握 20200707 - 受教除癡迷 20200707 - 隨因趣果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2.27)


[2019年2月27日上午5:20] 農曆正月二十三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

1.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經文:【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

2. 上人手札:「修持菩薩六度萬行者, 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誠心讀誦求精實妙義,隨文解義修成菩提果,佛覺悟道明宇宙諦理。」

(1)「修持菩薩,六度萬行者」:用心好好了解文字,每一個,每一句之中的義。修行,修持菩薩道,這是我們人人的心願。菩薩要修行的是六度萬行,這是我們發心立願。

(2)「佛陀一大事因緣,教菩薩法,聞思修,人人應求身體力行」:佛陀已經明文這樣告訴我們就是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目的是為教菩薩法。教菩薩法,我們這個時候大家很精進,這麼長久來很用心、耐心在聽,同時也是在求「身體力行」。常常身體力行,我們要自己再檢驗一下,今天聽的法有落實在人群中嗎?有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嗎?學佛所講究的是聞,聽,聽了之後好好思考,之後要身體力行。聞思修,行為與聽的法一定要常常合會。

(3)「修行心,入人群,匯聚愛心,眾力成城」:修行就是要有這樣的心,聞思修,同時入人群。入人群,不是一個人能夠為人群做什麼,就要一個人去弘揚,去勸募,募出了與我們相同的心,這叫做協力。三個人以上叫做「眾」,眾力成城,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協力」,三個力以上加起來,這叫做協力。

(4)「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協力之前,我們就是要互愛,培養了與人和和氣氣,互愛的精神。互愛就要和氣,人人互愛、和氣,不就是合心?合什麼心啊?合佛心,這叫做會同佛的知見。我們平時有沒有這樣做?這是我們要常常思考。

(5)「修行關鍵,用心思考,知如來心,信為道源功德母,相信,信心」:「修持菩薩,六度萬行者」,我們要好好思考。簡單的一句話,就已經與我們修行關鍵很密切,請大家用心思考。我們能夠這樣心常常沒有分秒漏掉,那就是要靠信心。我們要相信,我們要能夠知如來的心,我們就要相信,相信。

(6)「當受如來所說經典」:我們要信受,接受。應當相信,凡是佛所說的法我們都要相信。佛法所記載的經典我們要很尊重,不只是文字簡單讀一下就過了,經要讓我們讀,我們還要誦。讀,是眼睛看到文字這樣讀;誦就是離開了文字,還能記在腦中,記在腦內還要會同,這句話到底是在說什麼,要深心信受去體解如來所說的經典。

(7)「信受奉行」:佛經典在字面上看,簡單,這幾句話就過了,讓我們一生一世做不完。我只是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一輩子幾十年了,超過半世紀我還做不完,在現在還是來不及了,做不完的事情比做過的更多。這就是要很慎重,信受奉行很重要,「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

(8)「誠心讀誦,求精實妙義」:我們更需要的就是誠心,要用虔誠的心,不只是說,時間到就是要誦經,不是時間到才要誦經,是我們時時我們要經典拿來讀,用最虔誠的心,每一句都要入我們的心。不是時間到,讀一讀就好,要銘刻在心版。離開我們的眼睛,與經文,我們還能夠慎記,很慎重記得這句經文,這段經的說法那精實的妙義,這是很重要。聽經不是「我表示虔誠,所以你講經我每天都在這裡聽」,不只是這樣而已,我們一定要誠心來讀誦,而且求精實妙義。

(9)『內修誠實,誠心誓願度眾生;正心誓願斷煩腦,信心誓願學法門,實心誓願成佛道。』

(9-1)「誠心誓願度眾生」:慈濟人,師父要大家人人『誠正信實』。從自己的心,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都是要誠,用誠心誓願度眾生。要度眾生是出自於我們內心的一字「誠」,幫助人是要誠意的,何況佛陀教育我們入人群度眾生,這就是誠意。

(9-2)「正心誓願斷煩惱」:我們要度眾生這念心是虔誠,一旦有了煩惱無明來,我們的心就定不下來,進退無常,所以必定要同樣去除我們的煩惱。要斷煩惱、去無明,要用「正心」;這種正心,方向正確,沒有偏私,沒有偏邪。

(9-3)「信心誓願學法門」:佛法無邊誓願學,真正佛道是無邊,簡單幾個字,其中的含義是很廣、很深。佛道是很長,佛陀是生生世世,所以要立大願,要誠心、正心、信心來求佛道。

(9-4)「實心誓願成佛道」:要用真實的心,求佛法必定要立下這個弘誓願。

(9-5)「內修四弘誓願,要有誠正信實」:四弘誓願一定要從「誠正信實」, 若沒有「誠、正、信、實」,「弘誓願」就無法身體力行。

(10)「隨文解義,修成菩提果」:要誠心讀誦求精進,「隨文解義」,隨這個文詞來解它精要的妙義,這是我們人人在讀經、看經、聽經,必定要「隨文解義」。這義理之中是很深奧,我們有辦法「了解」,才有辦法「修成菩提果」,當中的意義我們若不清楚,要如何能夠「修成菩提果」呢?意義要清楚,才叫做方向確定,所以我們方向確定了,才能夠向菩薩直道走,這叫做「菩提果」。

(11)「佛覺悟道,明宇宙諦理」:佛陀的覺悟,就是體會了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我們要學的就是這樣,不是迷信,不是求來保佑我的,就是求要得佛所覺悟的道理,佛所覺悟的道理是包含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我們學法,師父很向大家強調:就是「學佛覺悟的道」,就是學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萬物真理就離開我們不遠。

(12)「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無不都是道理」:在我們修行周圍,從我們的身邊,我們就是開始要做起,我們待人接物無不都是道理,這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遠的說到天邊海角,近的是回到我們的腳踏地,請大家要多用心去體會。

3. ★複習經文:【一切比丘眾,及諸比丘尼,若讀誦經典,若為他人說,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

(1)「學菩薩道的志願,用心讀誦經典,體會佛心道義」:我們要很用心,不論是出家的菩薩,想要學菩薩道的志願,就要好好用心來讀誦經典,而讀誦經典要認真。讀誦要「隨文解義」,要深入當中的意義,去體會佛心道義。這樣來讀,這樣來誦。

(2)「自度度他,是人人的本分事,付出就是菩薩的道場」:再發願要入人群,去呼籲度化,為度眾生,為救眾生,這是我們人人的本分事。這是為他人說,我們人人都能夠聽經之後趕快發願,身體力行入人群,請大家與我們一起去付出;「付出」就是菩薩的道場。

(3)「法師住於此,自心即道場」:而法師呢?是已經出家,專心為道,聽經、誦經、讀經,還發心要教化眾生,所以這樣的法師住於此。在這裡是哪裡呢?連續兩、三天都告訴大家:「自心即道場。」我們能夠不斷讀、聽,讀經、聽經、誦經之後,我們句句入心,不論我們到哪裡,我們在做什麼事情,語默動靜無不都是與我們一起的道場,因為我們的心中有道,這樣叫做「法師住於此」。

(4)「法在心中,語默動靜,無不是所住的道場」:只要我們有法在心中,帶到哪裡道場就在哪裡,所以叫做「法師住於此」。「大家要聽進去哦!」不論你在工作,走到哪裡你的道場跟著你到哪裡,就是你在修行,就是你在與人互動,在向人說法,這語默動靜無不是我們所住的道場。

(5)「身心在法,除惡留善,學佛,傳法」:若能夠這樣,身心在法,世間一切的聲音我們都聽到了,能夠善解了。惡的聲音,煩惱的形態;善的聲,那就是美好的形態,我們的心都要將它合會來。除惡留善,惡的將它除掉,從我們的內心就除掉,我們放著善的,銘刻在心裡,這叫做「學佛」,也叫做「傳法」,這要用心。

4. ★釋義經文:【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菩薩:為眾生解諸法義,或以撰集著述共義分明解釋,不分眾生形類;但發大心,利益一切。

(1)「菩薩:為眾生解諸法義」:菩薩為眾生解說種種的法,道理內涵的意義,這就是解諸法義,講道理、解裡面的意義。

(2)「或以撰集著述共義分明解釋」:就是聽法之後,能夠說,向大家解釋;若沒有對著人,我要用心好好將聽下來的心得,好好抄寫下來。用我們的心得,看是段段片語,能夠讓我們重點能與人來分享;或者是將整篇連接這樣那個意義分析,寫包括我們的想法。從經文,我們讀了之後,聽了之後,又有心得,我們的想法,這樣將它編撰起來,寫成著書,寫成書。

(3)「舉例:李仁甫,用心聞法,心得讀誦,編寫成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zD-USpIJvk(薰法香音樂筆記-口出亮光)

將我們所了解的心得寫下來,或者是片段也可以,今天所了解就是這樣簡單,警惕自己,也能夠與大家分享。那就是像這個年輕人,李仁甫,他天天都在聽,他天天都在編寫成他的歌,每天都會交一篇,這就是與師父有約。希望他真正有恆心,這樣繼續,他說不定《法華經》的將來,除了靜靜的文字以外,還能夠好好聽到那個心得讀誦,也說不定。

(4)「寫、唱、念、讀、誦等等,心得分享,說法者,傳法者」:要用心,你用什麼方法去與人分享,用唱的、用念的、用讀的、用誦的,這都可以與人人分享。一段一段這樣讓人記得住,好記好讀,這全都是在這個編撰裡面,長的成書這就是著述,好好來將它編述下來,好好自己的創意也能夠成書,來解釋分明。

(5)「不分眾生形類,不是寵物,不是執著成迷,是要平等心的護生」:這分的虔誠,誠心度眾生,不只是對人類,要如何來弘揚人人愛生、護生,不是只是我們養寵物而已,不是寵物,是要護生,所有的生靈我們都要愛,不是寵。現在的人,就是寵物,不論什麼都選擇他的對象,單獨,這個對象的單獨,一隻或者是一個,這執著成迷,這樣也不對。

(6)「要人人能平安,唯有蔬食、戒殺,才有辦法救地球」:眾生人類,統統人類的愛;畜生類,統統所有畜生類全都愛。我們要護牠,擁護牠,所以愛護牠,我們不要讓牠受人類這樣在殘殺。所以現在一直在提倡,為了氣候,為了能夠人人平安,天地萬物都能夠調和,所以提倡要蔬食、戒殺,唯有戒殺才有辦法救地球。

(7)「氣候異常,變遷極端,就是唯有蔬食,才能夠救世,尊重生命愛」:從簡單的話來說,因為現在氣候異常,變遷極端,造災難的地方很多了,從科學家開始也已經呼籲出來了,要能夠平和這個氣候,唯有人人的生活,是人人的生活飲食那就是多蔬食,這就是唯有能夠救世的方法。所以我們也要用心,發大心來利益一切,這很重要。所以要入人群,用真誠的心來度化眾生、愛護生物,所以「尊重生命愛」,這就是我們的方向。

5. 『四眾皆得,名為菩薩,覺有情者。若恭敬讀誦經持法,能為他人說,撰集精義,解經藏知見。』

(1)「四眾皆得,名為菩薩,覺有情者」:現在所說的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出家二眾,在家二眾。聽《法華經》,應該就全都要學,學覺有情,就是要學大心、發大心,心要打開,心包太虛,愛天下眾生,這叫做覺有情。

(2)「若恭敬讀誦經持法,能為他人說」:像這樣的有發心,願意學覺有情法,那就是菩薩法,就是有發這樣的大心,若這樣來讀經,自然你的心就能夠用恭敬。不是說「我時間到了,就是要去了」這個形態,不是只有這樣。不過,從內心要表現出你的形態,你若無心,只有形態沒有用,所以要從內心發出了覺有情、學佛的心。要恭敬讀誦經典,還要再受持法;還能夠為他人說,這很重要。

(3)「撰集精義,解經藏知見」:所以還能夠靜靜、好好思惟來撰集,當中最精要的意義,這樣解經藏知見。經藏中很深奧的道理,我們能夠知道,我們能夠看到,這就是「入佛知見」,我們入經藏,就等於入佛知見,所以要用心!

6. 【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隨其所作,教諸菩薩之行,進修六度。如是等聲,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

(1)「隨其所作,教諸菩薩之行」:因為佛陀教我們,要隨一切好音聲。一直說過了,哪怕眾生粗氣罵人,也要將它轉為為我們說法。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聲音很粗聲、大氣,被我們看到、我們聽到了,我們也要學著自我警惕,這樣是不好的形態,反觀自性,我不要像這樣。他也是我的老師,他是用形態來教育我,所以我要自我警惕,不要有粗聲、大氣對人;因為他給我的感受,是辛苦的感受,我不要用這種讓人辛苦的感受去對人,這也是老師啊。

(3)「隨其音聲,自我教育,行菩薩法」:隨其音聲,我們要怎麼來改變我們自己?所以「隨其所作」。不論他的形態是怎樣,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教育。我們要怎麼樣才真正能夠教菩薩法?循循善誘教導我們的人,我們才是真正要再學;學他所教育的,這樣來教我們行菩薩法。

(4)「擇善,除惡」:這我們三個人,我們自己及善、好的老師,與一個不好的老師,這兩個老師都當做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這樣來教育我們。我們就要擇其善而從之,選擇很好的、不可有的態度來教育別人,警惕人人不要有。

(5)「佛陀來人間教菩薩法,有說善、惡法」:所以佛陀說法,有說善、惡法,幾天前說過了,粗相的法那就是惡法,微細的法那就是善法,我們已經說過了。佛陀來人間教菩薩法,就要讓菩薩、學法的人明善、惡,知道這叫做惡的,惡的形象是這樣;這叫做善的,善的道理是這樣。佛陀來人間也是說善、惡法,讓人會清楚。

(6)「教諸菩薩之行,進修六度」:讓我們能夠了解世間苦難相是這樣,集這樣這麼多的惡法,造成了苦的結果;因為惡法集起來才有苦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向善。善法修來的,就是善的結果,成菩薩、成佛的結果。這就是佛陀用心良苦這樣教育我們,讓我們進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樣慢慢、循循善誘教導我們。

(7)「如是等聲,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這些聲音,佛陀既是這樣教化我們,聽世間善惡的聲音,回歸到我們的心來,讓我們會更加明白、了解,了解惡的歸類是這樣,結果是苦;善的歸類是這樣,結果善的歸類是成佛、成菩薩,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

7. 『菩薩修行一切功德行願,作大法師。善能守護如來法藏,以無量善巧智慧辯才,能與大眾而演說法,令諸眾生得大安樂,名為法師。』

(1)「菩薩修行,一切功德行願」:我們聽了之後一定要身體力行,若不身體力行,不算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修在內心裡,要行在人群中。心內的修行,在身外去幫助人,這種身體力行,這功德就是我們發心立願的行動,這「作大法師」。

(2)「作大法師,就是要身體力行」:出家也是一樣,入人群,一定要幫助人。就像最近一直呼籲,呼籲「莫忘那一年」。看到大愛臺的回顧影片,也看到哪一次、在哪一個地方,是南部的大水災,精舍常住師父們,一群的修行者要去關心大家。不是穿這樣長衫斯文在外面,只是去拍拍人的肩膀,不是這樣而已。看到大家同樣穿著短褂、穿著雨鞋,一樣拿著鏟子,一樣跟人在那裡鏟泥土,拿著掃把、提桶與人一起做工作,在清理那個受災者的家庭。

(3)新聞,莫拉克風災,慈濟志工愛接力,清理家園不停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RMThoys1I&feature=related&gl=CO&hl=es-419

(4)「靜思法脈,內修誠正信實,慈濟宗門,外行慈悲喜捨」:每次我若看到這些,我就很讚歎、佩服我們的道場修行者。慈濟身體力行,靜思法脈很內修誠正信實;若在慈濟的行動,我們有慈悲喜捨,苦眾生的苦,去為眾生出他那樣的體力。這讓我很歡喜,也是很讚歎。所以這就是修行,這就是功德。

(5)「真正大行者,平時守好自己的規矩,好好修行,眾生有事,走入人群去付出」:所以「菩薩修行一切功德行願,作大法師」。若想到這裡,我就會想到這就是真正大行者;平時的時候守好自己的規矩,好好修行,眾生有事情,我們走入人群中就是去付出,這我就很敬佩你們。

(6)「善能守護如來法藏」:這就是如來的法藏,如來的法藏就是如來的知見。

(7)「以無量善巧智慧辯才,能與大眾而演說法」:就是不斷這樣在為大眾,身體力行,聽法了之後印證事物,事物應證道理,這樣去演說,不是只有在經典。

(8)「如是我聞,人間菩薩道,菩薩身體力行,才是真實法」:不是僅僅社會論士,是說過了我們法的精神,真實在人間,我們看到的一大群菩薩。人間菩薩道,菩薩身體力行,我們也同時同體力行,與大家一起做到的,這才是真實法。佛陀為了求法,為人奴婢也是這樣做啊,這經典都過了。

(9)「令諸眾生得大安樂」:讓大家聽了之後很安心、很快樂,我們大家若能夠,這些菩薩,慈濟人全都是自己身體力行做過,我們若再聽到,「我們這樣有合,在我們的經文中的法」。這樣他就會很安心,有道理,有道、有路我們在走。

(10)「圓滿十五天的緬甸發放穀種,利益眾生」:就像我們慈濟人翻山越嶺到緬甸,到昨天已經結束發穀種,已經結束了。這一波的發放到緬甸,前後十五天分成兩梯次去接。這樣連續十五天,發了四萬多戶的穀種,這就可見四萬多戶,那些稻穀若鋪在田地上,這樣能夠收成,我們就能夠知道多少人已經受利益了。這群的菩薩這樣翻山越嶺,這麼遠的路途,那麼的辛苦,連續十五天,你們想,這是不是大菩薩在人群中。

(11)「令諸眾生得大安樂,名為法師」:他們不只是在那裡發放,還帶著師父說的話去與大家分享;讓大家得到真實的物資,還得到心靈的饗宴。大家去與他們分享,慧命增長,讓這些眾生得大安樂,也有生活來源了,心也得到歡喜快樂。就像這樣,這些菩薩已經去完成了,這「名為法師」。這是身體,不是形象,他的心的行動,他就是菩薩。所以,菩薩是四眾弟子都堪稱菩薩。

8. 『究竟之真理,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心念起處滅,非心思口議,心念遷流,剎那瞬變無常,如浮雲心行。』

(1)「究竟之真理,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真正道理已經不是用話說的了,就是要身體力行了,說的要說到它究竟的真理來,我們走不到、我們做不到。其實,有道、有路,我們也無法走。禪宗都這樣說,「言語道斷」,不用說,就是你了解一下,了解一下這樣就對了嗎?了解後,要再身體力行,要不然菩薩道要如何走?我們要去行六度萬行,六度法就是在身體力行中所得。

(2)「心念起處滅,慈濟人,學習『三輪體空』」:我們付出之後,我們已經放下了,在付出的時候要很認真。我現在付出,感恩、尊重的愛去付出,付出之後,我們要再回來,就是沒有拖泥帶水。在那個地方,我們歡喜回來,他們安樂生活,我們法喜充滿回來。若能這樣,所以「心念起處滅」。

(3)「非心思口議,身體力行」:開始的時候說,我要去救濟,救濟完了,我們回來了,這些念放下了,用歡喜心回來。還是要知道,這不是用話說的說得到,所以「非心思口議」。不是我們的心光是用想的就好了,或者是佛陀在說真實深法,不是用心想的這樣想得完,不是用口說講得到,不是!

(4)「心念遷流,刹那瞬變無常」:在文字上這樣說,其實只是能夠這樣寫而已,這要大家去體會,我們的心念,現在在與大家說話,我向大家說每一句話,我的心念不能停在前面那句話,我才有後面一句話可說,所以我們的心思、心念不斷要遷流,要這樣才有辦法一直過。就像「秒」,時間若沒有這樣過,我們無法過日子,同樣的道理。

(5)「浮雲心行」:我們的心念就是遷流,刹那變化是無常,是這樣不斷一直變化過,話不斷一直說過去,時間不斷一直過,暗暗的天已經天亮了,就像「浮雲心行」。

(6)「腳踏地,才體會到身體力行的感覺」:現在天亮了,雲出來了,那就是雲這樣走,就是這樣在過,就像我們的心跟著雲在走,雲過無跡,同樣的意思。請大家要用心體會,這些文字都很簡單,但是要入那個道理,非心思也非口議,就是要我們去身體力行。才真的體會到,腳踏地才體會到我們身體力行在那個地方的感覺。所以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 9.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很感動上人開示「修持菩薩六度萬行者」,聞法聽經是要「信受奉行」,聞思修,重點在「修」的身體力行,「 隨文解義,修成菩提果」,「修行」就是要修就要「行」。然而更感動與震撼是上人時時教育我們,付出當下是報以「感恩,尊重,愛」,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付出後,繼續往前看,前腳走,後腳放,學習「三輪體空」,付出後,不執著得什麼回報、求什麼功德好處的,唯一所求,院眾生離苦得樂。

很法喜這段開示『究竟之真理,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心念起處滅,非心思口議,心念遷流,剎那瞬變無常,如浮雲心行』。在上人提起精舍師父們去南部打掃時,自己才又回想起十年前也去佳冬鄉打掃的當時畫面,感受這就是佛法,能超越時間與空間,滿懷感恩因為上人創造慈濟世界,讓我們都有機會腳踏實地的付出,行在真實菩薩道的印證,深深體會,其實能成就有付出的機會,也是一種殊勝因緣,要時時用感恩心,珍惜聞法,珍惜付出機會,認真修行。共勉之。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2月)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2.28)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2.27)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2.26)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2.25)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2.24)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2.23)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2.28)


[2019年2月28日上午5:20] 農曆正月二十四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

1.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經文:【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

2. 上人手札(一):「心是受萬法之器,若以清淨之法水,清淨行者之心器。法潤心田長慧命,如大地藏佛種子,能生一切諸妙法。」

(1)「心是受萬法之器,心能夠容納萬法」:用心、體會、了解。天地萬物有多少呢?我們的心中所認識的多少事情,已經懂的,還沒有懂的還有很多,何況佛陀覺悟宇宙萬物的道理,這些道理我們又是懂多少。佛陀說法我們聽,聽來很多的法,我們還沒有聽的也還很多,總是我們的心能夠容納萬法,所有的法全都能夠容納在心中來,所以我們的心量是不可思議啊!

(2)「人人的心都有真實法,只是凡夫心迷」:只是凡夫心迷,我們的心那個真實法,我們所知道的還不夠多。佛陀與阿難走在恆河邊,佛陀就問阿難:「阿難啊,恆河沙多不多?」阿難就說:「很多、很多啊!」佛陀就用指甲將沙挑起來在指甲上面,問阿難:「指甲上面的沙較多,還是恆河沙較多啊?」阿難想不透佛陀為何用這樣來譬喻呢?三歲孩子也知道,恆河沙無法去講數,手上這個指甲上的沙,要如何來與恆河沙比呢?

(3)「佛法如恆河的沙」:阿難有一點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但是停一下,佛陀用眼光來注視阿難,阿難就回答佛陀了:「佛陀啊,很簡單啊,當然,手挑起來這些沙是要如何與恆河的沙來比多少呢?」佛陀就將沙彈下去,就說:「阿難啊,我想要告訴大家的話就像恆河沙這麼多,不過到現在說出去的,微之又微,說很少,就像還沒有說的話就像恆河沙這麼多,說出去的就像在指甲裡面這些沙這麼少,這麼少的沙(指:法)說出去,但是凡夫又能接受多少呢?」

(4)「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用這樣來比較,就知道我們的心量,我們心的器量應該是很大。佛陀,佛心呢?已經有那麼多的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其實,佛有多麼大的心器,我們凡夫就有多大,但是,佛陀的心,法如恆河沙,我們凡夫的心所接受來佛陀給我們的法,我們還是心器有漏,所以能夠受多少呢?

(5)「若以清淨之法水,清淨行者之心器」:人人都有這樣的心,能夠容納很多,可惜我們的心、法有漏了。假若有這麼清淨的法水,來洗淨了這清淨心這個法器,若這樣,它這個水就能夠很乾淨,這心沒有漏掉;法入心了,就沒有漏掉,非常的乾淨的心法。水,心與法,譬喻水在無漏的乾淨的桶子裡面是乾淨可用的,所以「清淨行者之心器」。

(6)「法潤心田長慧命」:若這樣乾淨的水在有修行的人心中,就能夠成為有用的心器,我們這個心,存下來的水就是可用的水了,就像法潤心田就長慧命。佛陀給我們的法,以恆河沙,佛陀還有很多還沒有說的法,給我們的法還是很少,這麼少,佛陀覺得很少的法,卻是我們凡夫又是能夠接受多少,真正是心器有污染,所以水倒下去全都是受污染,能夠用的沒有多少,與這樣的意思一樣。

(7)「法譬如水,耕耘心田」:我們若有這個清淨的蓄水,清淨的蓄水器就譬喻有法,法若能夠潤在我們的心田,幾天來不是告訴大家嗎?人人心中一片地,能夠培養了我們的心田,你若有水不斷將這個心的田將它耕好,若是能夠這樣,這畦田要來布種,水就不容易乾,乾掉。

(8)「用心耕耘,一生無量」:人家要種稻子的稻園,一定還沒有布種以前,事先要放水進去,將它犁耕,犁土讓它能鬆,水能夠入土壤中,土水中。土與水要很適當,才開始有氣候了,就開始插秧的時期,就是播種子的時候。這,那心田若顧得好,自然有水、有稻,它就可以一生無量了。

(9)「如大地藏佛種子,能生一切諸妙法」:就像大地,所藏著的是佛的種子,這個大地,佛的種子,我們若能夠「能生一切諸妙法」。

(10)「佛的心,是清淨無染著」:佛陀能夠將他的種子,一生無量,都願意來給眾生。每個眾生若能夠得到佛陀說法的要點,能夠把握住、很了解,一顆種子同樣落這個大地,這水分一切,土分、水分、氣候等等,全都這樣具備了,那個種子落土,自然「能生一切諸妙法」,與稻種同樣,所出來、成長起來與那顆穀種一樣。種樹要等樹長大,開花結果,這顆果實就是種子,這顆種子與落入土裡那顆種子是一樣。

(11)「佛法的源頭,不要漏失」:我們凡夫,芸芸凡夫就是要等待這一顆種子,佛陀給我們的種子是不是我們有留著嗎?是漏失掉了嗎?這就是佛陀所感慨的,要給我們的很多,這完完全全是那一顆種子,但是我們真正那顆種子,佛法的源頭我們還是得不到。

(12)「佛陀掛心,眾生根機鈍劣,觀機逗教,但時間來不及,趕緊去權顯實」:佛陀說大地恆河沙,這麼多的法給我們的才這一點點,因為時間他要觀機逗教,眾生的根機就是這麼鈍劣,四十多年了,佛陀已經時間等不到了,來不及了,所以趕快轉一個機,去權顯實,時間很緊急,所以是不是這個法種能夠成熟嗎?這就是佛陀所掛心。

3. 上人手札(二):「因緣生謂有為法,因緣滅滅盡不生。不生不滅空亦有,無為法謂為理體。森羅萬象之事相,諦理真空而妙有。」

(1)「因緣生謂有為法」:因緣,佛來人間就是一個因緣,因緣若生就是叫做「有為法」。佛陀與人間有緣,來到人間呢?待時機,修行、成佛、說法,佛陀說眾生聽,這都是在「有為」,有形象,有講法的人,有聽法的人,也有修行的人,這都是因緣會合在佛那個時代,這樣因緣會合了。

(2)「因緣滅,滅盡不生」:我們要好好顧這個緣的種子,真的因緣要把握。因緣若不把握,看看佛陀的時代,遇到佛的人,信佛、聽法、修行,儘管是同世,無緣,無因無緣,他就不肯接受佛的教法,哪怕與佛同世也錯過了因緣。

(3)「有因緣同世,卻是自滅因緣」:所以因緣滅,在那一生就無法遇到法了。法的因緣沒有,來生來世,遇得到嗎?實在是很空緲,這很虛緲,是不是有辦法得到?所以滅盡,那個因緣滅了,滅,這個緣就是盡了。佛陀涅槃,沒有了,再也沒有因緣能夠見到佛了,所以緣就斷了。來生來世是不是再有這個因緣嗎?這很渺茫了,這是舉一個例。

(4)「把握因緣,把握時間」:同樣,常常說「緣來的時候」要趕快把握,因緣若過去,就失去了因緣,永遠都不會再回來。就像時間把握,這個時候我們若沒有把握,時過了,永遠這時間就叫不回來了,同樣的道理。

(5)「時間,不生不滅,空亦有」:每一天的早上,昨天是這個時,今天是這個時,這個時是昨天的時嗎?不是。但是看時間,同樣,我這個時候的五點多,昨天的五點多我也坐在這裡,你們也坐在那裡,但是昨天就不是今天。昨天還有恢復在現在的今天,那就是因緣還在。明天是不是還有沒有恢復在今天這個時間嗎?不知道。因為佛陀說無常,現在不知未來事,所以不想,不敢想明天是有今天。但是昨天說了之後,延續到今天,已經延續下來了。所以昨天與今天又是說同時間,所以,生,生是不是不滅呢?不敢說,不敢說明天還是有這個時,大家要很用心去了解。

(6)「不生不滅,空亦有,無常觀」:真的是昨天已經空了,今天還有,是不是明天呢?既然昨天已經空了,今天至明天,昨天到今天,今天到明天,昨天的時間滅掉了,明天還有今天的時間在嗎?所以生滅法說不生不滅,是空的。滅掉了是叫做空,但是空還是有。昨天已經空了,今天又來,明天到底是空呢還是有?這微妙時間的輪迴,但是法,告訴我們「無常」。

(7)「『無常』就是苦空,真空,妙有,全都與時間有關係」:明天,今天的計畫,明天是有沒有?就像我們在說一旦無常,現在不斷在說回憶過去。回憶過去,過去就是無常,有多少的無常在過去發生,有多少人計畫著明天、明天,約好的未來、未來,但是一旦無常發生,再好的規畫都消滅了,沒有了。但是那個消滅掉的那個原地,現在再看,有啊。那個地方,同那個地方還是興盛,哪有滅掉呢?有啊,這都是開始「生而滅,滅而再生」,空,空中妙有,妙有是真空。這全都是與時間有關係。

(8)「無為法,謂為理體」:人間的一切都是這樣「生滅不休,滅滅生生,生生滅滅」,這種的法,什麼叫做「無為法」?無為法就是真空,但是這要看因緣。佛來人間,本來沒有佛,沒有釋迦佛,但是乘著因緣來人間,有了。有了佛,今何在?佛二千五百多年前已經過去了,但是佛有在嗎?聲聲叫佛,聲聲念佛,聲聲說起了佛說的法,佛在不在?在,因為法身存在,所以這就是妙有。妙有,理體,來人間,人間的道理說了,完了,那個體退了,但是無形的法還是留存。

(9)「森羅萬象之事相,諦理真空而妙有」:就像森羅萬象一切的事相,我們人間所有所有的事相還是存在。說種子,樹長大,你要再往地下去找那顆種子,了不可得,因為那顆種子已經發芽,抽出嫰芽,已經樹苗而變成大樹了。原來那顆種子找不到了,已經是一棵大樹。這棵大樹它還可以產生與原來的種子一模一樣,這就是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妙有」,原來的種子已經空掉了,變成一棵大樹,這棵大樹能夠產生無量的種子。所以這樣的循環,粒粒種子同樣還會真空,真空它還會再生妙有。這種,人世間就是這樣。

(10)「理體是空,事相是有」:所以說「諦理真空而妙有」。諦理是真空,但是它會產生了形形色色所有的形象。這樣說來這麼簡單,到底我們有辦法理解嗎?我們的心器能夠裝著萬法,這個器具到底是清淨的嗎?清淨的,用的水可以再用,這就是看我們的心有沒有乾淨,乾淨的心,法收來它是法;不乾淨的心器,進來的水不能用,那就不是法。

(11)「乾淨心器,裝滿法水」:所以要很用心,要如何乾淨我們的心器,來裝滿了法水。若能夠這樣,哪怕佛陀所說的手上的沙,這手上的沙也是無數量的種子。佛陀要講的法,不必說到恆河沙的法,同樣是恆河沙,這些沙來譬喻法就已經很多了。這就是用譬喻讓我們了解名相,名相了解就知道體會到它的理體,同樣的道理。總是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

4. ★複習經文:【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撰集解其義,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

(1)「復有諸菩薩,讀誦於經法,若為他人說」:譬喻,菩薩在讀誦經,這些菩薩是出家的菩薩,在讀誦經很虔誠。他讀誦了之後,很熟悉,又能夠為他人說,不斷去「一」生無量。

(2)「宜蘭慈濟菩薩們,心得分享,竹筒歲月,一生無量」:就像昨天宜蘭的菩薩,一群資深菩薩,都是負責功能組的菩薩回來精舍,大家心得分享。大家很用心,要如何入人群度眾生?提起了「竹筒歲月」的時候,就說,鄉長站在那個地方聽、聽,聽了之後,靠近來向我們的委員說:「我很想向你們要竹筒。」委員就說:「沒有問題啊,一支。」他說:「我不是要一支。」「要不然三支。」「我不是要三支。」「不然,你要多少?」「我要三百支。」「哦!怎麼這麼多!」「因為這很有道理,我希望能夠與公所的人,人人來推動,人人都能夠接受竹筒,能夠這樣『一』生無量。」

(3)「說善法,行善有餘慶,度化眾生,就是誦經最重要的道理」:他有這樣的心,你們想,這就是法;說善法,要如何叫人人開啟了日生一善法呢?人人若心日日生起了行善有餘慶這個心態,豈不是人間最祥和呢?豈不就是佛陀來人間所要說的法嗎?要來度化眾生。這就是誦經最重要的道理。

(4)「千經萬論,勸人向善」:菩薩,無不都是要接引眾生,人人向善。所以昨天在聽,很歡喜,這叫做善法。這也是菩薩在傳法,「聽法、說法、傳善法」,不論出家、沒有出家,接受到法,人人都可為他人說。

(5)「四眾弟子,可行經法,撰集解其義」:所說的「菩薩」,不只是指出家比丘,就是所有四眾弟子都能夠發大心,「聽經、誦經、說經」,這人人都能夠做。所以「菩薩」是四眾弟子可行的經法。所以能夠「撰集解其義」,能夠告訴人家,也能夠寫。

(6)「如是諸音聲,悉皆得聞之」:就像這樣輾轉一直聽,昨天他們所說的,我今天再說給大家聽,大家聽了之後將這個法再複製,再一一傳。同樣的道理,雖然是人間所行的法,亦如佛所說法。所以「佛,眾生、心、沒有差別」,這就是佛所說的真理。

5. ★釋義經文:【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一切諸佛,愍念教化諸眾生,演說權實諸微妙法。

(1)「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諸佛,不是只有指我們娑婆世界的佛,是現在、未來、過去所有的覺者,大聖尊在教化眾生。凡是能夠教化,過去的覺悟的聖者,現在覺悟的人、未來覺悟的,心、佛這樣會合在說法。

(2)「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心就是道場」:大家要再記得昨天、前天說的,心就是道場,任何一個道場無不都是說法處。所說的我們都要慎重去說,那就是微妙法,要很慎重。

(3)「最重要「如是我行」:所說的「如是我聞」、「如是我說」,最重要「如是我行」,行得通,通過來,我是過來人,我再為你說。若能夠這樣,是最實在的法。

(4)「愍念教化諸眾生,演說權實諸微妙法」:佛陀來人間,他開頭是觀機逗教,但是讓大家隨他們的根機來接受,不過佛陀的本懷就是期待人人與佛同等,能夠體悟那個理諦,去產生妙有。這是佛陀的實教,就是要讓人人的心與法為體,但是我們眾生要真正能夠體解是有困難。所以佛陀的慈悲,用他的憐憫心開權,現在來顯實,所以「愍念教化諸眾生」。用很多時間慢慢地牽引,每一個時刻就是隨眾生機來演說,說權又再談實,這就是佛陀的用心。這都是微妙法,要如何去接引眾生來到道場,來到道場如何為他們講真實法,這也是很重要。

6. 『於諸大會中,說是種種微妙法,示生滅無常故,唱入滅,明顯本跡開二門,法喻談權、説實,是一切道種智慧,悉載此經。』

(1)「於諸大會中,說是種種微妙法,示生滅無常故」:來到了,我們就要把握因緣,為他們說微妙法。知道用種種的法,無不都是微妙的法,將它顯示,讓他們看,讓他們了解,這種生滅無常的法。因為有生有滅,所以才會有這些道理。

(2)「生滅法,苦集滅道」:因為有生有滅,人生就有「苦」、「集」;有苦、集我們知道,我們要來「滅」苦、集。因為我們知道就是無常,佛陀已經清楚了解,將法已經向世間人說,世間人是不是法法有相傳嗎?已經佛要說的法很多,能說,有時間能夠說到;說到了,我們是不是有聽進去嗎?這我們要很用心。

(3)「唱入滅」:人生無常,還未說到,佛陀還有很多話要說,時間不夠了;眾生聽法又有漏,佛陀也無奈,所以他就「唱入滅」了。《法華經》開始,佛陀就告訴大家:「我將近想要入滅了,涅槃時到了。」

(4)「喻法如藥,眾生病迷,迷著遊戲、娛樂,不肯服藥」:就像一位醫生,平時很會看病,藥,當中有孩子,孩子有病,要開藥給孩子吃,孩子就不要吃。他只好就去外面走一走,再回來。「孩子啊,有病就要吃藥。」孩子還是在那個地方沉迷著遊戲、娛樂。父親無奈又出去了,三番兩次。直到出去了之後,才叫人回來說:「你們父親已經死了。」孩子聽到父親死了,就忽然間想到:我有病,我的父親是良醫。現在父親死了,我有病要怎麼辦呢?才想到父親的藥要拿來吃。到底有沒有吃?有按時吃嗎?有沒有照病症吃嗎?這是很感慨。

(5)「佛陀種種譬喻,但凡夫不知不覺,不能體解」:佛陀將要入滅之前,說很多譬喻的故事,我們應該要很清楚。《法華經》說得很清楚,權的方便說,種種譬喻。「實」的直指人心,人人本具佛性,人人與佛同知見解,偏偏我們就是不知不覺,又不能體解,這就是我們凡夫。

(6)「唱入滅,明顯本跡開二門」:佛陀就顯本,將入滅了。是明顯本就是實,他告訴大家:「我要入滅了。」這才開始讓大家知道,佛陀是永遠在。

(7)「說跡門,因緣不可多得」:〈壽量品〉裡提到,來來回回都在這裡,這是借因緣、借時間,因緣、時間來了,若不會把握因緣,不懂得把握時間,同樣還是生滅法,不斷這樣過。說跡門,不斷足跡來來回回,來來去去,時間無常,因緣不可多得,這種的跡門。

(8)「法喻談權、説實」:再者,另外「實」,跡門、本門,實在本來就有的。佛陀就是講《法華經》,要讓大家知道,那個「權」是方便,現在要說的「實」,人人可成佛。為我們教菩薩法,教導我們成佛之門,這是最根本,所以「法喻談權」。用法來譬喻,這就是「權」,這就是方便。時間過了,眾生還是根機還不整齊,時間不夠了,轉一個時,那就是說「實」,真實法開始說出來。

(9)「是一切道種智慧,悉載此經」:談「權」就是講方便法,說「實」就是說《法華經》,成佛之道,這「是一切道種智慧」。「佛陀的三智」:一切智、自然智、一切道種智,這就是佛陀的智慧。所以「希載此經」,全都記錄在《法華經》之中,這也要讓大家清楚。

(10)「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各位菩薩,「經」,簡單的字,其實說這麼多,雖簡單的幾字,真的說不完。要如何教化呢?過去一直說,因緣、時機等等,來來去去在壽命中。譬喻名醫要有妙藥,自己家裡的孩子總是這樣不斷有毛病,但是名醫要治療自己的孩子很困難,就來來回回,也是得要告訴大家:「父親已經死了,在外面。」孩子才懂得珍惜。等到讓孩子吃藥的時候,大家差不多懂得要吃藥,父親回來了。同樣的道理,要有欣慕這個法,知道法需要在人間,自然佛還要再來人間,因緣成熟。

7. 「佛法在人間,要懂得珍惜,及時把握」:若是人間認為不需要,佛法在人間,人不懂得要去愛慕法,佛陀就表示已經快要入滅,你知道也已經快要不在了。總是要好好把握,大家要用心,法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眼前不斷在揮灑過去,要趕快及時把握,時時要多用心。

************* 8.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今天聽聞晨語很法喜,就回想到,很感恩上人常教導我們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法水如恆沙,如大海,修行要用心的除掉煩惱,訓練的讓自己的心如大海能納百川,「 心是受萬法之器」,適巧昨天與好友分享到,常常訓練心寬,要到多寬?上人常教導我們努力學習「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心要寬到能容納所有人事物,用平等心,分別智,不排斥任何人,行善除惡,訓練心寬到如心包太虛,連「納」的有限度的念頭都沒有,感受得日日用心聞法,身體力行,腳踏實地的付出,用心「 法潤心田長慧命」,培養慧命種子,總是得要耐心恆心,需要時間,空間的累積,修行更是要珍惜能聽聞佛法的福報機緣,很珍惜很珍惜上人在的每一天。共勉之。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3.01)


[2019年3月01日上午5:20] 農曆正月二十五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

1.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經文:【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皆聞其音聲,而不壞耳根,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

2. 上人手札:「菩薩修持,功高行精,諸法性空,德聚得魄;為了利益,廣度眾生,方便修習,觀機投教。」

(1)「菩薩修持,功高行精」:菩薩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為了入人群度眾生。對自己要很用功,內修外行,內修就是功,外行即是德,菩薩諸修行是利己,身體力行是入群利他,這就是菩薩。

(2)「修行的方向,修行是性空,心行處滅」:常常說,「心行處滅」,現在說過去了,這個話要如何再拉回來呢?無形無蹤,聲音過了就沒有了。這法從哪裡入呢? 放在哪一個地方呢?這求,了不可得。

(3)「諸法性空,德聚得魄,立志於道」:過去了,空啊。但是最重要的「德聚得魄」,「德者,得也」,這要常常記住:我們立志於道。每一人都有立志願,我們立志願的方向就是修行,修行的目標就是要啟發自己,體會人生,世與出世的精神。我們了解了世,處在世間與出世間這道理之後,我們了解人生苦難,因為煩惱無明製造了人我是非,交結不休,生生不斷。

(4)「清楚道理,分辨是非」:這個道理知道了,因為因緣累積,集合起來成苦。既了解道理是這樣,開始要如何來消滅,提高警覺,不要再將這種煩惱無明、因緣再交結下去。所以我們要很清楚,是非分明;是,那就是體會了解「是法」無錯,這叫做「是」;非呢?就是不能清楚,道理不明,所以叫做無明,不明白。無明,就是不了解道理,所以造成了無明。

(5)「發心立願,身體力行」:現在道理清楚了,發心立願了,這個「德」,發心立願我們就是要身體力行,身體力行讓我們有所感得。我們有感覺到了,我付出,我做利益人群,

(6)「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人與人之間沒有建立了不歡喜、不好的緣,沒有。人與人平淡如水,我不能沒有水,但是我的水沒有污染,你不能沒有水,所以我給你清淨的水。所以我們與人相處,相交如水,這是君子,與人交就像水,淡水一樣,淡若水,這就是君子之交淡若水。

(註:源於《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 )

(7)「菩薩為了利益,廣度眾生,心無掛礙」:同樣的道理,菩薩與眾生,菩薩只是為了眾生還在無明中,「我知道了,我應該要投入,我很清楚去利益眾生,利益了眾生,我的心沒有掛礙」,眾生去除煩惱,這就是彼此心清淨。

(8)「萬法就是心為器」:我們這個心能夠有接受了法,是清淨的法,法水清淨,我們的心器沒有受污染,所吸收來的水是清淨的,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諸法性空」。我們用耳聞,用心收入,記憶,我們下定決心去做,做了之後,我覺得很歡喜。

(9)「功高行精,修行者,因意有魄,因魄有精」」:這個精,「精」,就是因為我們的意之中那個精魄。平時,凡夫就是用凡夫的意識,隨著外面的境界,映什麼形就起什麼意,但是修行者,「因意有魄,因魄有精」,這個魄叫做魄力。我們好好發心了之後,我們的心志堅定,心志堅定就是叫做「意有魄」,是因為有魄力,讓我們的心志很堅定。就是因為魄有精,我們的意最精粹的地方就是這個精魄的意思。

(10)「『精,魄』會合,德聚得魄」:「菩薩修持,功高行精」就是因為他的意中有魄,「精,魄」會合起來,身體力行,叫做「德聚得魄」。要身體力行,很凝聚我們的意念,這種堅定有魄力,這就是德的凝德,聚之得魄。

(11)「諸法性空。修行乃是大丈夫事,匹夫難為」:法的性空要如何來接受呢?就是要下定我們決心,有魄力,我們選擇的方向,很堅定的心志,這種的魄力,不會受外面的境界誘引,做我們真正決心想要做的事情。修行乃是大丈夫事,匹夫難為,不是普通凡夫做得到的,修行是要超越,所以我們諸法性空。

(12)「自修淨己心意,發心入群救度眾生」:雖然了解是諸法性空,就像水,清淨的水來潤澤我的心意,我已經很充滿,心中有法,我用心,自修淨己心意,發心入群救度眾生。 這這麼多工作、這麼多功夫要下就是在這八個字,「諸法性空,德聚得魄」。

(13)「法雖求不可得,了無痕跡,但聞法聽入行,法入行,是修行方向」:若能清楚,就能了解「法」雖然是這樣求不可得,了無痕跡,但是我們法聽入心來,入我們的志向、魄力,聽了入心,我們就開始這樣決定,向前精進,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

(14)「方便修習,觀機投教」」:為了利益,廣度眾生,所以我們要開「方便修習」。雖然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若沒有現形在人間,現我們是出家相,修行,清淨名士,出家、清淨士,這我們就沒有這個形象名字,如何去度化眾生,所以人要有名,修行也要有名相,這叫做方便。

(15)「專心投入,發大志願」:要不然人人都會成佛啊,你說的與他的說的不是都一樣嗎?不是哦,這是法師說的,這是清修士說的。法師說的,已經對法精論,他聞法、說法,他傳法,我們要相信佛法繼續要傳下去,法脈要傳,宗門已開,我們相信這個法脈、這個宗門,有堅定的相信;清修士也知道了,他沒有私心,也是同樣割愛,專心投入,發大志願。

(16)「專心是清淨心,修行是入人群付出」:入人群,建立了很清楚的名相。我們還不夠,要繼續修行,現了這個相,我們還要再繼續修行。就像清修士,雖然還現在家身,但是他有清修的規則,所以這與一般的世俗人就不同了。因為是出家,所以名稱可為法師,所以這就是方便相。但是還是不斷求,精求法入心來。

(17)「無漏智,法要入心」:法如恆沙那麼多,佛陀對眾生說的,就是像指甲上這樣的法,凡夫又是在入心漏掉了,又能夠剩多少呢?所以我們所懂的還沒有多少,在佛所說的這樣的法我們又漏掉,何況恆河沙數不可言說的法。

(18)「點,塵,劫」:〈化城喻品〉不是一直這樣說,無量數再產生的無量數,一國一沙一塵一劫,又一國的沙,一沙一塵再稱為時間,若算師算師弟子無法計算,這是法是很多如恆河沙一樣。佛陀來人間,有限的時間,眾生的鈍根,能夠說多少呢?我們鈍根的眾生又是漏失多少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修習,好好要再修。

(19)「修行是無止境,眾生根機不一,觀機逗教」:在這個無止境的過程中,我們就是要觀機,什麼樣的人需要我們用什麼方法給他,有苦的,我們要趕快。苦的法,就是需要去滿足他,現在身體病痛,無藥無醫,我們趕快滿足他的醫藥,這叫做施醫施藥,讓他解脫了身病痛,如何幫忙他身體能夠完全康復,這就是他欠缺的,我們幫助他。生活上有困難,翻山越嶺我們也甘願去幫助他,幫助他們能夠恢復了他們的生機。他們心存感恩,菩薩付出,法喜充滿。

(20)「結眾善緣,法喜充滿」:這種的緣,雖然這麼多人,沒有人認識我是什麼名,但是我已經有與他接觸了,我給他,我已經膚慰了他,與他說過話等等,他心存感恩,我們法喜充滿,這就是結一分深的福緣在。

(21)「修行道糧,清淨法緣,觀機逗教」:這個善緣、福緣,就是我們將來修行的資糧。因為我們要修行也要有眷屬,所說的眷屬,就是我要講法,有很多人要聽法,這叫做眷屬;我要修行,要度眾,要有眾生願意跟他修行,這叫做修行的資糧。來生來世,與眾生有很好的緣,清淨的法緣,那就是這個時候要入人群付出、付出。付出在他解脫了苦難,心存感恩,我們付出之後心生法喜,就是這樣。這是我們這一輩子很自然這樣做過來,這叫做觀機逗教。

(22)「用身體力行去付出,菩薩道侶」:做到讓他很歡喜,我們用身體力行去付出,就像這樣接受到人的幫助之後,他也會感覺我也要去幫助人。受人幫助的人,他也想要幫助人,這在我們的群中也有很多。我與你一起去幫助人,我感動、我歡喜,我要跟你走;我受你的幫助,我感恩,我發願我也要跟你走,這就是伴侶,發菩薩心的道侶,能走同一條路,開這條道,一起的人這叫做道侶,菩薩道侶,我們叫做菩薩伴。這也是我們過去度來的眾生,現在我們這樣說,他願意這樣靠近來,這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很用心了解。

3. ★複習經文:【諸佛大聖尊,教化眾生者,於諸大會中,演說微妙法,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

(1)「諸佛大聖尊」:佛陀就是過去生修行之後,很充足的資糧,所以他成佛了,成佛稱為大聖尊。

(2)「教化眾生者,於諸大會中」:就要有眾生願意聽到佛的名他起歡喜心,看到佛的形態、法相,他起歡喜心,佛陀說法他起歡喜心,願意隨佛修行,願意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成為大會。大會的意思就是人很多來聽佛說法,這叫做諸大會。要先有人,才有會。

(3)「演說微妙法」:在很多人的環境中,有聽的人才有講的人,所以在那個地方講演的是微妙法。這個法很微妙,這微妙法在靈鷲山說《法華經》,這叫做演說微妙法。已經過去的方便說,人一直誘引誘引來到這個法會,已經是很具足的因緣,來演說微妙法。

4. ★釋義經文:【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但持此法華經之精髓,顯微示實。諸佛入世度生之事,教菩薩法,無不皆得聞。

(1)「持此法華者,悉皆得聞之」:在這個地方講《法華經》,發心願意「受持法華」者,這些人悉皆得聞之。聞到什麼呢?聞到《法華經》的精髓。要不然佛光講的經,大家以平面聽過,其中的精髓無法入心。

(2)「但持法華經之精髓,顯微示實」:不是只有聽《法華經》而已,對其中的精髓能體會,了解,了解佛陀是「顯微示實」。雖然聽起來是那麼簡單,但是那微妙之中有很實,很紮實的法在,我們要很用心。很豐富的法在那很微細之中,所以「顯微示實」。無上甚深微妙法,法就是無上甚深,這是真實法,就是《法華經》的精髓。

(3)「諸佛入世度生之事,教菩薩法,無不皆得聞」:這個精髓,真實法,就是要入世去,不是要脫離人群,這就是菩薩要學的,學佛陀的大法,是入群度眾。佛陀是這樣的心願來教菩薩法,我們也要入群眾施展菩薩的精神,最微妙的精髓全都徹底了解,無不皆得聞,我們要很清楚這個法。

5. 【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世界內外兩報:善、惡,一切苦樂音聲。 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

(1)「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三千世界我們大家都清楚,過去也一直在說三千大千世界,有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合起來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很開闊,無邊際的世界,內內外外,不論是三界內,三界外,這種世界內外的聲音,世界內外的聲音是什麼聲音呢?那就是沒有離開善與惡,一切的苦樂音聲。為善的,大家很歡喜的聲,付出,接受的人歡喜、感恩。

(2)「為善歡喜,法喜充滿」:我們去邀伴,大家來做好事,我與你一起做,我歡喜,我響應你,這都是歡喜,做了之後,法喜充滿。

(3)「助人為快樂之本」:從緬甸參與發放稻種回來的慈濟人,先回來精舍,他們行李放下了,來銷假。「累嗎?」「不會,很歡喜啊。」歡喜。聽聽他們的歡喜,大家都很歡喜。歡喜的是接受了之後,他們平安回去了,大家都露著歡喜的笑容,去形容人歡喜的歡喜,這就是善。

(4)「慈濟真善美,大愛包容地球村,慈濟人不分國際、種族、宗教的無私付出」:三千世界內外,不是只有我們臺灣裡,離開的臺灣的外面,同樣有苦難人,我們去付出。去,辛苦,不論任何一個國家,在真實的人間,我們就以國、以區域來譬喻,譬喻在這個世間裡。不同的國家,國際間,能夠跨越國際去聽,聽那些人的聲。我們去了,回來報告回來的聲音,就是這麼善、這麼歡喜。

(5)「心起煩惱,叫做惡,有障礙,不善法」:惡,就是有障礙。我們想要去做,應該要去做,不想要大家去做的,也不願意去做的,這就是無法去響應;心有起煩惱,這叫做惡。惡就心不歡喜,不歡喜就是煩惱。何況人間多少有形惡,惡言、惡語、粗聲大氣,身體就是行不善法,意起不善法。意不善法、身不善行、口不善言,就像這樣這是大惡。

(6)「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就是『善、惡』二報」:就像這樣的音聲的結果,無不都是苦樂的聲音。這種的歡喜能夠歡喜到上徹天堂,苦的聲音能苦到下至阿鼻地獄,這就是苦樂的聲。這就是「世界內外兩報」,就是「善、惡」二報。

(7)「時時鼓勵人人入人群中,行善法」:無不都是呼籲大眾,不分你我,沒有界限,彼此之間,苦的我們要去救,善的我們要來呼籲,大家來做,讓人人起了歡喜,沒有苦難的聲音,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6. 【皆聞其音聲,而不壞耳根】:耳聞種種善惡之聲,以心淨無染故,不壞耳根。八部義含,耳根亦具五根用,故能遍聞十界音聲。

(1)「耳聞種種善惡之聲」:我們的耳根,所緣的就是種種善、惡的聲音。「那些很惡」、「那裡很善」、「這個人很好啊」、「那個人心懷不規則」。總是耳朵都是聽這些聲音。

(2)「以心淨無染故,不壞耳根」:因為我們修行,我們「心器」,昨天說的萬法之器。我們心若清淨,心器清淨,接受來的東西都乾淨的。轉惡為善,善解,將把惡的聲音轉化為教育的聲音,這都這幾天一直告訴過大家,希望大家能夠用到。聽法就是用在我們的生活,用在人與人的相對。

(3)「心的氣度,萬法的心器」:要記得,心的氣度,「心器」,萬法的心器,要清淨,度量要開闊。我們轉惡聲為善的音聲,同樣的道理,所以「不壞耳根」。

(4)「八部義含」:我們的每一項的聲音去分析起來有八音。我們說話,你們也有ㄅ、ㄆ、ㄇ,一聲、二聲,三、四聲,都同樣的道理。有高低聲,這很多的含義。我們若聲色比較高調一點,聽起來較礙耳;比較低音調一點,可能會較單純,這就是要去轉,聲調調一下。

(5)「耳根亦具五根用」:耳根,眼睛當做耳朵,耳朵當做眼睛。因為用眼睛看就等於耳朵在聽到,耳朵在聽等於眼睛看到,同樣。耳朵聽的,我們聽起來也有這樣的滋味。「聽這個聲音好像有什麼樣的事情,在哪一個地方發生」;「哦,這個聲音是車來的聲音呢?或者是東西碰撞的聲音呢?」「這個聲音當中,我們能夠去分析,碰撞會有什麼結果,順利的車到達是什麼樣的結果。」我們耳根不用去看,自然知道結果。耳根能夠代替其他的五根,代替眼、代替鼻、代替舌,能夠了解這些事情。

(6)「故能遍聞十界音聲」:看到人家若在說:「那是辣椒。」我們只是聽到,「哦,辣椒。」你不用看,你就代替著舌,「辣椒是辣的。」嘴裡就開始辣了。有這樣的感覺。所以耳根可以頂替其他的五根,同樣的道理來用。所以「故能遍聞十界音聲」。

7. 【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由持經故,耳根聰利;悉能如上,善分別知故。

(1)「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因為我們的耳目之聰明、聰利,若沒有耳、目,形體就無法很分清楚起來。要很用心體會。

(2)「由持經故,耳根聰利」:我們持經,有聽過經,所以我們很了解,這個法與世間的法,與人與事與物的道理,我們都很清楚。若沒有聽法,耳根緣著外面的境、塵,我們就是凡夫的知識。凡夫的知識,我們隨著凡夫行去造作,就容易起煩惱,容易在理識去接受來的都是「是非」,就會起了很多的「無明」。用智慧來轉這個識,智慧要從哪裡來?就是因為聽經入精髓,「法華」的精髓我們已經有接受到了。

(3)「轉識成智」:不是只是讀誦經,我們在讀誦的經典,再將經典中的意味我們已經都有接受下去。所以要有經中的精,法髓入我們的心。耳根自然就是轉識成智,真的有耳魄;我們的精神,心的魄力,我們很有決斷。

(4)「耳根聰利,就是精魄,就是精髓,心志魄力」:不是耳朵聽,聽人說話,口舌就會搬弄是非,這個話說來是真的或假的?我們的耳朵隨著聽來的聲音,就在那個地方模棱兩可,「真的或假的?」但是我們若有持經的人,真、假用智慧去分析就能夠了解。所以「耳根聰利」,那就是魄,精魄,就是精髓,將經之髓入心,所以心志魄力,聽什麼我們就了解什麼,都是用智慧聽聲,這叫做「耳根聰利」,已經轉識成智。

(5)「悉能如上,善分別知故」:大家能清楚。最重要的,前面告訴大家的大綱,大家要很用心。「菩薩修持,功高行精」,這已經是轉識成智,已經是了解了修行的方向,我們的精神魄力。該做的我們該做,善、惡我們分很清楚,是善的,我們鼓勵大家去做,做得大家很歡喜。善的聲音,很歡喜;惡的心態很鬱悶,有煩惱,或者是有種種的障礙。若是有魄力就沒有障礙,該做的,單純的心做就對了。用知識來做事情層層障礙,用智慧來做事情暢通無阻,這只是分別在這樣而已。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 8.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很感恩聽聞法髓,真的每天都很法喜充滿!「耳聞種種善惡之聲,以心淨無染故,不壞耳根。八部義含,耳根亦具五根用,故能遍聞十界音聲」,「由持經故,耳根聰利;悉能如上,善分別知故」,修行要努力將法髓入我們的心,身體力行,耳根自然就是轉識成智,真的有「耳魄」;我們的精神,心的魄力,就很有決斷。

菩薩入群度眾,要能自度,度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時時觀照自心,時時懺悔的自我反省及改過,才能「轉識成智」,時時把握行善付出的機會,結眾善緣,是重要的修行之資糧道。共勉之。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3.02)


[2019年3月02日上午5:20] 農曆正月二十六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

1.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經文:【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2. 上人手札:「此法師功德品, 明五種之法師, 道力增逸傳承, 得六根清淨之,自他精純功德。以大慈悲的眼根,觀天下眾生相;以大智慧的耳根,聽天下眾生聲。」

(1)「此法師功德品, 明五種之法師」:完全是為我們說,學佛,持《法華經》,這樣的法師,在〈法師功德品〉中,佛陀這樣告訴我們,明五種的法師,在經文之中說過了,「讀、誦、受持、書寫、教他說」。而「讀經、誦經」是我們的本分事,通經文、知道經理,最好記住;不只是能夠抄、能夠寫,最好能夠再將法入心,將我們的心意,知且了解法,從我們的心意解,再寫出來,編輯成為書,當然這更好。

(2)「受持很重要,身體力行的行經」:因為文字能夠流傳,聲音說話,聽了很快就過去了,文字能夠流傳,久久就是文字這樣流傳下去,所以讀經、誦經、抄寫經,再能勸人受持,身體力行;身體力行,我們還有辦法再將把它編寫,能說、能寫更好。修持最重要,修持,若是僅僅能說、能誦、能抄、能寫,但是若不身體力行去受持,這樣也枉然!所以受持很重要。

(3)「 分析功德的淺深,分析六根的作用,五種法師,身體力行很重要」:受持《法華經》,這要分析功德的淺深,甚至也分析我們六根的作用,這都是這樣來比較,眼有八百功德,耳有千二百功德,有這樣來為我們分析。所以說,修行與作用是一樣,「受持、讀、誦、書寫,勸他人說,為他人說」,這都是我們若做得到,五項兼行最好。若沒有,真正身體力行,如何做,做得與法會合,經要誦,要能說,懂得傳,無法去著作整本書,不要緊,我們總是身體力行這是很重要。

(4)「道力增逸傳承」:這五種法師,若能夠五項俱全,那就是「道力增逸傳承」。我們要走這條路,路很用心開,一段一段已經開通了,愈來愈長,所以「增逸」,就是暢通無阻,這樣一直傳下去。

(5)「得六根清淨之自他精純功德」:若能夠這樣五項全都涵蓋起來,這是「自他精純功德」。這六根都具足,能夠互用,若這樣自己好好用心,因為眼睛看東西,我們不要將欲念打開,將它放縱掉了。

(6)「看萬物,要明見,知是非」:這就是我們要去學,不是只有能夠看,見解,看了之後要去解釋、明解。是,是對的;不對的,一件東西好好分析,這是可用不可用,這就是我們的心意要好好分析。知道這件東西它的應用方法,與眼睛、與耳朵,耳朵能夠聽出了眼睛所看到的,雖然它沒有聲音這樣了解它的功用。這物物有聲,不是沒有聲,因為物物都有生命,生命只是我們那個細小我們無法聽,用眼光看萬物,它就有它那個微細的音調。所以常常說大地有呼吸聲,這就是要來「看大地、了解大地」。

(7)「有氣就有聲,用眼睛看,用心意去測,叫做耳通」:大地它有氣,有氣就有聲,地氣地氣,地底下有熱氣,地底下有冷氣,有氣就有聲。所以,用眼睛看,用心意去測,這叫做耳,耳通。耳根與眼根會合,互相相通,耳朵聽的,那聲音是什麼,等於眼睛就能夠知道這原來是什麼形。眼睛閉起來,時鐘,現在在聽的,滴滴答答,眼睛閉著,耳朵聽,這就是時鐘的聲音。

(8)「用眼睛聽,用耳朵看」:聽到外面隆隆過去的聲音,這是什麼聲音?火車的聲音;火車長成什麼?在腦筋之中,火車是長成什麼樣子?耳朵聽出它是什麼形,是因為我們的意識裡面曾經有過,眼根看過了,映在我們的意識中,用耳朵聽,原來這是火車的聲音,火車就是這樣的形。這叫做聲與耳與眼能夠會合,聲與色也能夠共通,這就是根來會合,所以需要「六根清淨之,自他精純功德」。

(9)「法要入心,轉識成智」:我們要看的、要聽的,不是這麼的近,眼睛常常在看的不是這些,我們能夠「轉識成智」,在我們知識間所在聽的法,知識聽的與我們法所入的心,我們應該要超越。

(10)「無相無不相,這就是道理,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天上有淨天,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欲天,這是經中的道理,就是文字所含之中的理,而這個理,它的形態無法拿出來給我們看,就是要讓我們心意去深解,這不是有形相。相,無相無不相,這就是道理。要讓我們為何看不到的東西,讓我們心通得到,所以心識,如何將它轉為智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我們要如何去轉它?這就是在佛法中,道理去接受了,那個精與純,自己內修、身體力行的德才有辦法去體會到。

(11)「以大慈悲的眼根,觀天下眾生相」:要用什麼方法呢?用大慈悲的眼根來看東西,從這些東西再超越東西的道理去體會,眼根看人,人人是佛。不過,佛在人人的內心裡,我們相信嗎?相信,因為這是佛說的。不過這個人為何這麼魯鈍,很難纏,如何說他都聽不懂,為何記憶這麼不好?說話都不聽,為何這麼鈍劣呢?人還是人,但是人,佛陀告訴我們,本具佛性,佛性人人本具,但是我們眾生就是有這樣的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煩惱無明,將我們障礙了。

(12)「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現在要如何修行?那就是以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就好說了,大慈悲心,我們身體力行,我們做得出來,什麼叫做無緣來大慈呢?什麼叫做「同體大悲」呢?常常在解說,我們人做得到,那些人與我們非親非故,只是我們聽到,知道那個地方有困難,而且有災難。那個地方離我們很遠,我們與他們非親非故,不過我們的心中有大慈,不忍心,在遙遠的地方有這樣大的災難,有這麼嚴重的困難,我們就大家要會合來,用心克服層層的困難,我們能夠去到那個地方去幫助,救拔了他們的苦難。

3. 舉例「慈濟人至緬甸發放稻種」:

(1)「無緣大慈的心,同體大悲的念」:就像昨天從緬甸回來一群的慈濟菩薩,三個國家,是從臺灣、馬來西亞、緬甸,三個國家會合起來,一群志同道合的菩薩,同一種見解,「無緣大慈的心,同體大悲的念」,大家會合。很辛苦!用十天的時間,去幫助四萬七、八千戶,這些生活勞作,生活不好過,遇到天災了。

(2)「緬甸農民之苦」:在去年七、八月期間大水災,連連兩個月,水淹掉了他們的稻,稻田,就看到將要結穗,七、八月了將要割稻了,這結穗來的稻田卻被淹掉了。兩個多月後,水退了,一片的田地、稻田,都是水退了之後,草生,什麼樣的糧食都沒有看到了,看到的就是雜草叢生,這些一期的稻作又泡湯了。我們慈濟人三國合一勘災,災民苦啊,這些人本來他們都已經負債務了,這次要再重耕作,還要再借,債務重重,還是要再負債才能夠復耕。

(3)「窮困到家無四壁」:也去了解他們,看他們的家庭情況。唉!看到很多家庭,不是家徒四壁,是家無四壁,用草搭的房屋,他們草已經爛掉了,壁可以從前面直看到他們屋子的後面,家無四壁。還要再負債,還要再耕作,還要等近半年,近半年之後才能夠收成。將心比心,大家再會合來,回來了,來考慮,不捨。

(4)「需要耕耘播種的稻種」:水退了之後,再下一季要播稻種,還有兩三個月這個時間才能夠種稻。這段時間能夠好好讓他們應用,只要人殷勤,土地本來就在那裡,需要的是去整理,耕好土地,除草等等,去耕耘好。只要有種子再落土耕種,自然,有種子落土,有人照顧,自然種子它就豐收了。

(5)「緊急先提供綠豆種子」:我們這樣的想法,所以再回頭去為他們來規畫,讓他們應用這兩三個月的時間來種綠豆。我們再去為他們選好了上等的綠豆種子,再去分發。當然這過程是很辛苦,很複雜。我們要一家一家去了解,所以幾千戶,我們緊急趕快給他們上級的豆種,他們很願意再努力去耕作,現在已經綠豆豐收了。

(6)「布施,以同理心的給予」:看到他們過去的豆種,他們在地的豆種收成起來就是這麼一點點。我們去選擇上好的豆種,昨天也拿回來,有這麼大穗,他們在地平時用的是這麼小穗,我們給他們的是這麼大穗,這樣豐收了。尤其是原來他們用的豆種,種起來豆很小顆,我們給他們的飽穗又大顆。

(7)「接續發放稻種」:昨天拿起來看那豆穗,替他們歡喜,已經成功豐收了。兩三個月前為他們擔憂,為他們規畫,兩三個月後,一百天後,現在看到他們豐收,很歡喜。再接下來,他們開始要再插秧,有四個省這些稻田,稻子還可以趕快來整地,但是是不是還要再向人借,借稻種。我們期待他們現在的豆子收成去還舊債,新的不要再負債,所以我們再給他們稻種,所以這次已經這次去發放稻種。

(8)「改以用物資卡的領取稻種方式」:一群的菩薩,三國合心,他們全都回來分享,分享得很歡喜。甚至那裡的農民來了,我們用新的方法發放,用領領稻種的證發給他們,讓他們輕輕鬆來蓋個手印,來核他們的資料,蓋個手印,領到這個券,這個卡。

(9)「帶動慈濟人文,慈濟的愛,一直都在」:慈濟人在那裡帶動他們唱歌,唱「靜思語」的歌;在那裡給他們「靜思語」,這就是法,很歡喜。他們都這樣分享,這一生不曾有過的歡喜。他們遇到這群菩薩,那種真誠的愛,一次再一次勘察。勘災之後,以為來看看我們就好了,再也不會再見到這一群人。沒想到,再來關心,計畫要給他們豆種。以為這也是講一講而已,還會再看到嗎?又再看到了,豆種已經來到面前,一一發放給他們,鼓勵他們要努力用心去種。已經種出來了,豐收,很歡喜。

(10)「鼓勵人人做好事,介紹慈濟竹筒歲月,匯聚小錢,也能行大善」:這次又能夠得到稻種,又是這麼地輕鬆,又是這一群人就像家人親友那種的擁抱,說很多鼓勵他們的話。鼓勵他們有辦法自己的力量站起來,鼓勵他們:你們也是能夠救人的人,慈濟「竹筒歲月」就是這樣過來。你們大家也是可以一把米就能夠救人。尤其是你們能夠繼續、繼續,再叫別人也一起來做。所以在那裡菩薩招生也有近千人來登記。一、二千人來登記,就是要做志工,願意去把竹筒與米撲滿拿回去,要鼓勵人人做好事。

(11)「有形的豆種稻種,無形的真諦法喜」:大家很相信,很相信這一輩子的苦是前輩子沒有造福。這一輩子已經了解了,更加了解就是點滴就能夠做,是要人幫助人,這叫做菩薩。無所求,一直付出,這才是得大福,道理了解了,清楚了,一句一句,這都做得到。所以他們所得到內心的歡喜,所得到物資,豆種、稻種。

(12)「有法度,救度苦難人,讓人人見苦知福,內心就充滿法喜」:豆種已經完成了,稻種又拿到了,又大家帶著他們唱歌,很有次序,一組一組,很有次序。所以他們說,一輩子不曾有這麼輕鬆,這麼歡喜過。其實,聽到他們一位一位這樣分享,那種內心的法喜。我自己無法去到那裡,聽到這些方法他們去做到了,那種法,有方法去救他們,有法度,度這麼多人離開苦難,度這麼多人讓他們能夠見苦知福,內心就充滿法喜。

4. 「以眼根觀天下眾生相,同心同志的見解」:以大慈悲的眼根,這多菩薩有這樣同心同志的見解,這就是眼根。我們有聽到那裡的苦難,那就是天下的,我們的耳根,所以我們可以眼根觀天下眾生相,那個地方很苦難,所以由不得我們起大慈悲心去,就是大慈悲的眼根來觀天下眾生相,我們這樣做到了。

5. 「以大智慧的耳根」:再用大智慧的耳根聽天下眾生的聲,這種智慧。這麼遠,我們是要如何救呢?這近百人,分批的這麼多梯次前往,總共合起來人次四、五百人次,要如何去救四、五萬家庭呢?這就是要有同一個看法,同一個聲音,所以大慈悲的眼根能夠觀天下眾生相。他們是苦,我們要發揮這樣的慈悲愛心去幫助他們,這是大慈悲,用眼觀。

6. 「以大智慧的耳根,聽天下眾生聲」:到底他們的苦是要如何去認識呢?我們要用大智慧的耳根,因為我們去到那裡,去聽他們的傾訴,聽他說:「唉!過去我已經累債多少了,我現在盼望這一期,已經泡湯了。我下一期得再去借。」耳朵聽,眼睛看他們的環境,所住的地方,眼睛所聽他們歷年來的辛苦,來加以分析,「以耳根聽天下眾生聲」。

7. 「聽法後,身體力行」:這就是聽法之後所去身體力行造作出來的,那就是大慈大悲、大智慧,為天下眾生苦難的生活,我們了解他們的心聲,我們去付出,告一段落了,大家歡喜。

8. 「用心救助」:是不是這樣就結束了呢?還有四萬七千多戶,其中還有四千多戶有種種的原因無法在這幾天當中來領,所以我們現在四千多戶也是一個數量,我們還是要再用心。又有人願意發心將這四千多戶,要再重新去再去了解,了解他們住的地方,了解他們等等。總而言之,還有四千多戶需要繼續進行。

9. 「為度天下眾生,鍥而不捨,就是不放棄」:這就是不放棄,對天下眾生,鍥而不捨。佛陀他也不願意放棄眾生任何一個人,何況我們在那裡有見聞,那裡還有幾千人還沒有得到,還沒有解決的事情,我們要如何能放棄呢?所以未來的四千多戶還是再接再厲,所以好好用心來了解。

10. ★複習經文:【三千大千界,內外諸音聲,下至阿鼻獄,上至有頂天,皆聞其音聲,而不壞耳根,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

(1)「豐富且清淨無染穢的愛心去付出」:就是要用耳根去聽大千世界內外的諸聲音。臺灣與國際間距離有多遠,我們的聲音也是聽得到。很苦難的地方的聲音,我們也聽到了,也看到了,哪怕是上至有頂天。地獄都看得到了,這種充足了愛心,那種豐富的愛心,清淨無染穢的愛心去付出,無所求,歡喜回來了,法喜充滿。這與「上至有頂天」,回來的歡喜,法音讓人很歡喜,和這樣一樣,那種歡喜達極頂,很歡喜。

(2)「皆聞其音聲」:聽到那裡的人很苦,轉一個話題,那裡的人歡喜,與我們去付出那種感覺的很歡喜,都是清淨的,清淨聲音。「皆聞其音聲」,什麼樣的聲音都聽到了。

(3)「而不壞耳根」:聽到極苦的眾生,我們去幫助過他們,聽極歡喜的,我們很安慰。所以耳根都沒有受損,都是好聲音。「其耳聰利故」。有這樣好的心意,我們的心是萬法之器,我們清淨心,所以有這樣的聰耳,耳聰。

(4)「其耳聰利故,悉能分別知」:「利」就是這樣能分別好,這樣「悉能分別知」。這樣我們就知道,不是做不到,經文說到這裡,我們已經做到了;耳朵聽到、眼睛看到,人也走到了,手也伸到、也做到了。這聽到這樣聲音,有這樣的境界我們已經去付出做到。

11. ★釋義經文:【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得天耳無障礙者,方能遙聞;今在凡夫地,由於持經力故,能轉識成智。

(1)「持是法華者,雖未得天耳」:現在我們大家在讀《法華經》,也發心立願要來受持、身體力行,我們都有這樣的願,也有這樣開始在聽經、誦經。不過我們還凡夫,還是用凡夫的耳根,聽的語言是有沒有聽進去?是不是說的話我們有沒有理解?這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我們「未得天耳」。因為我們的耳根還是很鈍劣,這是回過頭來我們現實的境界。

(2)「雖未得天耳,得天耳無障礙者,方能遙聞」:這能夠得到天耳,那就無障礙了。我們心的煩惱完全都去除掉,真真正正清淨的耳根,天耳是清淨的耳根了,有天人的耳根才能夠聽得到。

(3)「今在凡夫地,由於持經力故,能轉識成智」:以現實的,我們還是在人間,因為我們現在在聽佛法,還是凡夫,但是我們要用心認真聽佛法,這樣的力量,我們才能夠轉識成智。我們還未真正得到天耳,但是著重我們聽經理解的力量,大家合心同志力,這樣能夠去做到這樣的事情。有這樣的因緣,有這樣的機會,我們轉識成智。不是凡夫說:「他們那裡與我們這裡差那麼遠。」我們沒有這樣的想法。想到值得做,我們就是去做就對了。這就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理念、見解,「對的事,該做,做就對了」。

12. 『《勸持品(第十三品)》,諸菩薩比丘等,請佛勿慮,願受持法華而弘通之。繼之,佛更為諸菩薩說:勸人受持弘通妙,法華經。』

(1)「請佛勿慮,願受持法華而弘通之」:在勸持品的經文之中,佛陀開始在講過去,他最期待人人能夠做得到的事情。佛陀也已經表達出了接下來住世沒有多久了。「諸菩薩比丘等」就向佛陀來安慰,「請佛勿慮」,不用擔心,我們大家都有在認真聽,大家都願意受持;聽了佛陀的教法後,我們發願,願意為娑婆世界眾生傳法、教育。過去提及,有聽法傳五十代,傳至「第五十人」也能夠了解。

(2)「弘通,從耳朵聽來,又能傳下去」:佛陀勸我們、要把這個法要永恆住世,能夠聽,我們也得要能夠做。所以菩薩也向佛陀來發願,「願受持法華而弘通之」,聽法要再弘通,這「弘通」就是從耳朵聽來又能夠傳下去。

(3)「繼之,佛更為諸菩薩說」:佛陀繼續就再鼓勵他們,你們不是只有你們聽而已,最重要還要「勸人受持弘通《妙法華經》」。就像他們這次去緬甸,除了他們歡喜以外,他們又發願;因為我們再去勸他們,又在那個地方人間菩薩招生。

(4)「教菩薩法,人間菩薩招生」:緬甸的受助災民們,又來登記,又有一、二千人,這樣登記下來了,聯絡的地方、名字等等都登記下來。這就是佛陀所教化我們、教導我們,我們傳了之後要再勸人;也要受持,勸人,也是一樣還要法要繼續,菩薩法受持,就像《法華經》教菩薩法,這個菩薩要繼續再行下去。這就是我們慈濟人,在那個地方所發揮的,無不都是在《法華經》中的意義。

13. 『色界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聞六道眾生,及遠近麤細一切之音聲者,是以清淨耳多聞一切法,行與法契。』

(1)「色界諸天人所有之耳根,能聞六道眾生,及遠近麤細一切之音聲者」:他們的耳根能夠聽到六道的眾生,甚至是遠的與近的,是粗的或者是細的?「粗」的已經為大說過了,是我們的人間凡夫善、惡,這種凡夫心進進退退,佛陀就來與我們說得很清楚,這種所看到的因緣果報,與那個「細」的微妙法,他們天人的天耳都聽到了。

(2)「是以清淨耳,多聞一切法」:佛在講經的每一個道場,天人都一直來聽經。所以他們能夠聽的是六道眾生與遠和近、與粗和細,這一切的聲音他們都聽到了,他們天人是用「清淨耳,多聞一切法」。天人就是在人間修極善法,除了十善俱全,又少欲知足,無欲,所以能夠生在色界天。無色界,就已經再修行到了「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到了靜思惟的境界,那就是無色界。

(3)「行與法契」:所以說起來,諸天他們已經都聞一切法,他們大家所過程、修行,就是行與法互相契合。我們現在慈濟人就是去身體力行,人間在行,付出無所求,這樣契合這個法,同樣的道理。

14. 【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但用父母所生之體,清淨耳根,通合餘根已能遍聞功德如是。

(1)「但用父母所生之體」:我們現在是父母所生給我們的耳根,但是我們所修行現在在凡夫地、人間裡,我們所擁有的耳朵,我們這樣的功德,有這樣聽到外來的聲音,我們不忍心,啟動了大慈悲心來觀天下眾生的苦相;用大智慧的耳根來聽天下眾生的苦聲。這就是我們現在用父母所生的耳朵,我們聽到了。

(2)「清淨耳根」:我們付出無所求,這叫做「清淨耳根」。跑那麼遠,那麼辛苦,不是想要得什麼利益,只僅僅想要去救人,只僅僅想要用法度眾生,只是這樣而已,這叫做「清淨耳根」。

(3)「通合餘根,已能遍聞功德如是」:用耳朵代替眼睛,諸根會合,我們身根、意根也到那裡去了。舌根呢?他們(指:至緬甸之慈濟人)回來就向我們,就告訴我:「師父,我們十幾天,都只有吃香積飯而已。我們每天四點多要出門,我們就用冷水泡香積飯。帶出去,中午吃,很Q、很香,我們十幾天都是只有吃這些。」這舌根,味道,也告訴我:「香啊。」也告訴我:「Q啊。」。而人也去到那裡,心意也在那裡,這難道不就是五根同時並用呢?這就是。昨天我告訴他們:「我很羡慕你們,你們有這樣的機會去在那個地方。」所以「通合餘根已能遍聞功德如是」,這就是法。

(4)「佛口所生子,法從耳根聞」:滋長我們的慧命。我們能夠知道了解這些道理,是因為佛過去說過來的法,我們現在「有法度」,度到苦難人的地方,去救拔苦難眾生,這就是我們用法度。這就是展開我們的慧命。

15. 『謂十方三世語言音聲,一時領覽,悉徹其源,明了聞知,皆無障礙,是名天耳智通。』

(1)「天耳智通」:我們現在就要知道了,都已經領會了、了解了,這個法的源頭應該要如何來。所以「明了聞知,皆無障礙」。心,大家都已經明瞭了,這叫做「天耳智通」。

16. 『天眼天耳是所依根,智即是二識相應慧,智緣二境無壅名通,從根得證名天眼智,並且得證天耳智通。』

(1)「轉識成智」:在這個智慧中,不論是眼根、耳根會合相應起來,這就已經「轉識成智」了,已經這就是運用到智慧了。

(2)「智緣二境無雍名通,從根得證名天眼智,並且得證天耳智通」:就是沒有去障礙到。智慧與因緣會合了,突破了種種的困難,所以沒有障礙到,已經完成回來了,從今得證「天耳智通」。

17. 「把握時間,心是萬法之器,轉苦難人的心地變成『福慧地』」:好好去用心,把握時間,我們的大慈悲如何來累積在我們的心眼中,大智慧如何容納在我們的心器。心是萬法之器,我們的心地如何去轉動?把那些苦難的人,將那個心地變成了福慧地。

18. 「愛的力量,歡喜付出,造福人間,得法自在」:好好用歡喜心、用法,除了穩定他們的家庭,同時穩定了他們的心;再成長他們的智慧,能夠人人互相相傳。這種愛的力量,造福人間,這就是我們很歡喜的事情,法與現實能夠這樣交合起來。這得法自在,時時要感恩,時時要身體力行,多用心。

**************** 19.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感恩教導,修行要懂得力行「五種法師」,要得六根清淨,得先去除自己的煩惱無明及不好的習氣,學習諸佛菩薩的「以大慈悲的眼根,觀天下眾生相;以大智慧的耳根,聽天下眾生聲」,感恩上人時時教導弟子們,身體力行,不只是聽法、聞法,寫筆記,更是日日不斷強調要身體力行的去「行經」,事理會合。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好好訓練五根,讓根與外境會合時,是清淨無染著。共勉之。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3.04)


[2019年3月04日上午5:20] 農曆正月二十八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經文:【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

2. 上人手札:「和種種之香末為一丸 譬一法中具無量佛法,是菩薩以一切波羅蜜,薰法入心故於念念中,常生六波羅蜜勤修習,即一法門俱千萬種法。」

(1)「將鼻根用在修行法中」:用心來聽,現在要來了解,鼻根,在我們修行的過程,要如何來利用鼻根?豈只是聞香、臭而已呢?應該要將鼻根用在我們修行法中。

(2)「就譬喻,和種種之香末為一丸, 譬一法中具無量佛法」:就像我們所有的,人間所有種種,不論是花,花草或者是樹木,各種各種的香氣,全都將它拿來輾磨作為丸,「 譬一法中具無量佛法」。意思就是說,集種種種種的香、的樹木,來製造它,將它輾磨,這些粉才全都將它混合起來,才將它做成丸。一粒粒的丸,那就是混合著無數的香,無數的香,這樣會合起來。就像我們每一個法,就是有各種各種無量的道理、法具足在其中。

(3)「佛陀教育,無量數的道理」:佛陀的教法為人間說,人間有種種人、事、物,佛陀有無量數的道理,用什麼樣的法來對治我們凡夫種種無量的煩惱,與這樣的意思一樣。佛法是很多種,無法去計算,這樣合和起來,來面對眾生,教育一切。

(4)「是菩薩以一切波羅密」:這些法也就等於佛陀教育弟子,所以要身體力行的波羅密法。佛陀就是教育我們,要行六波羅密,就是六度萬行,應眾生各種各種的苦難、各種需要,我們要去隨眾生所需要,解眾生的種種苦,這樣要入群、應化,這叫做「六波羅密」,這叫做萬行。無數眾生的需要我們要用無數的「法」去對治。

(5)「薰法入心故於念念中,薰習」:就像在我們在學菩薩法一樣,不斷地薰法。大家都知道「薰法香」,常常去聽法,就像那個薰衣草的香材的草,我們常常靠近它,靠近很多的香氣,那個香的東西我們若愈靠近,常常靠近,與這個香花、草常常靠近著,那我們的衣服就會很香。

(6)「薰法香,薰法入心」:我們若常常在製造香料,那個香料的室之中,我們若整天在那個地方,出來了,人家就會問:「你怎麼這麼香,從哪裡來啊?」「啊,我剛才在從製造香末的房間出來。」「難怪,你聞起來很香!」這就是「薰法香」。我們要薰法香,人家就說:「你怎麼這麼有涵養啊。」「我常常在聽法,道理就是聽佛法而來。」「難怪,道理通達,就是因為聽佛法而來。」所以叫做「薰法入心」。

(7)「常生六波羅蜜勤修習,法要入心,讓每個心念都有佛法」:已經將法這樣聽入心來了,所以「法」在我們的念念中,每一念都有佛法。佛法面對事物道理,全都是能夠會合起來,事事順理成章,很會合。因為這樣,我們凡是在生活中沒有脫離道理,那就是「常生六波羅密」,自然法在我們的心中,我們要應對世間一切的事物,很自然就從我們的念念中這樣生出來。

(8)「經就是道,行經」:不是說,我要做一件事情,我趕緊再去翻書,去看經之後才告訴你,「經是這樣說」,不必這樣,經已經入我們的心,「經就是道」,我們已經走在這條道上面。每條路我們都很通徹,所以叫做「常生六波羅密」。

(9)「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我們的規則,我們都認識了,你面對什麼樣人,這些人就是需要布施,我就是要為法布施給他們,輔導他們方向正確,讓他們法也要入心。什麼樣的人需要生活物資,我願意捨,捨出了我的生活物資,誰有困難,我願意投入,用我的體力,用我的身行,可以投入去幫助他,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就像這樣,布施了,這都叫做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樣去布施。

(10)「持戒,忍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論你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你也得要忍辱,要懂得忍,去完成了你應該達到的使命。就像說,去救人,因為哪一個國家有災難,某一個地方有困難,我們要去幫助,過程是很辛苦,要將它完成起來,就要經得起耐心、耐力、忍辱等等,才有辦法去完成。

(11)「對的事,是一項使命,甘願做,歡喜受」:做事情要認知本來就是很辛苦,這麼辛苦的事情我們甘願去做,要從頭到尾完全去完成,不是說,這很苦我忍不住,我做不下去,對的事情是一項使命,不論如何辛苦,我是使命必達,我一定做到。

(12)「學佛若沒有刻苦,沒有經過種種困難,不算是學佛」:今生此世,來生來世,這全都是要在布施、持戒、忍辱中進行,我們學佛若沒有刻苦,沒有經過了種種的困難,不算是學佛。要不然,心若常常看這裡、想那裡,而就走到那裡。看到的事情很多,常常在分心,常常不定下來,這樣我們事情就做不成了,要如何叫做修行呢?

(13)「禪定,靜思惟,勤修習」:所以還得要好好思惟,叫做禪定,靜思惟。而我們能夠靜思惟,心才能夠定得下來,這豈不就是我們學佛一定要向前精進,不論任何困難,必定要精進,要「勤修習」。

(14)「精進,六度萬行」:不論你「布施、持戒、忍辱,還要禪定」,這必定需要在精進。所以精進,對的事情,決定,做就對了,這叫做精進,這就在六波羅密之中。就是萬行,該得精進,就要精進,就要從聞法,要薰法,好好地,「薰法入心故於念念中」。

(15)「即一法門俱千萬種法」:每一念,都不斷產生出了這個六度萬行,絕對不放棄、勤修習。再困難,也得要克服困難,步步精進。若能夠這樣,那就是「即一法門具千萬種法」,一個法門我們就能夠具千萬種法。

(16)「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不斷要好好靜思惟,我們為何要來修行呢?為什麼我們要投入人群呢?既投入人群,既是在修行,為何能夠不勤行於道呢?這就是靜思法脈。行在菩薩道上一定要常修六波羅密,這就是,即是一法門具千萬法,這個法門就是慈濟宗門。

(17)「慈濟的宗旨方向,就要應萬法」:不論是慈善布施,千千萬萬種;醫療,守護生命,應病救人,千千萬萬種的病痛苦難;教育要應根機,從幼小長大,學,這樣不斷一層一層。應青少幼年、孩子的根機這樣一層一層一直教育,這就是宗門。而且面對社會需要人文志業,四大志業無不都是要有人文。它的千千萬萬法,人世間社會不能缺少。四大合為我們的宗旨,這個四大就已經無量數、千千萬萬,包含在人間所有的一切。

(18)「不斷薰法入心」:「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就是要不斷薰法入心,才有辦法念念中,產生出六波羅密,勤修行,這都在法。

(19)「教菩薩法,時時不斷勤精進」:法,不能離人群,一定要入人群。要勤修習在六度萬行中,這樣就是「一法門具千萬種法」。大家要很用心體會我們修行的方向,因為這就是在教菩薩法,讓我們入人群中,時時不斷勤精進。

(20)「昨天同步時間,全台精進共修,連線的跨越空間」:昨天,是我們慈濟在天下間定期的「精進日」的大日子。昨天,連續共有七個國家地區,五十多個場所,同時這樣勤精進。這就是二萬多人同時在雲端,這不就是叫做雲來集菩薩呢?現在的科技叫做雲端,在各個國家、他們共這個時刻,不論他們是晚上、中午,我們這裡就是中午與傍晚,應該是說整天。一天的時間,在這樣每一個國家,他們同時上網連線在雲端。同時能夠見面,同時也能夠聽到他們的分享、我們的分享,全都能夠會合起來,這樣二萬多人。這是我們用心,菩提道上要用什麼心去呼召人能夠對法重視,能夠勤精進同一個時間,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3. ★複習經文:【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瞻卜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

(1)「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佛陀叫著常精進菩薩這樣說,假若有善男子,有善女人等等,想要追求法的人,「受持是經」,有願意投入在《法華經》,願意聽了之後願意講、願意傳,這種身心受持《法華經》。這樣的人,不論他在讀、誦、解說、書寫,成就八百功德,他就有辦法「成就八百鼻功德」。

(2)「願意修行,要能夠身體力行」:也就是說,因為他願意修行,所以修《法華經》能了解的事情很多,我們能夠身體力行,相信了之後,我們的鼻根有這樣的功德。

4. ★釋義經文:【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以千萬種雜和為香;細末香及圓子香;塗於身上及塗地香。如散一心而為萬善,及末香,如合萬善於一身,如持諸香而為丸香,無善不修,以成其德,即千萬種和香。

(1)「以千萬種雜和為香」:上面所說過的那麼多種的香,還有無法一一的名這樣點出來,千萬種的香。全都將它們合起來,就是這樣將它磨了粉末,就是末香。這些末香,將它拿來攪一攪製成丸。

(2)「細末香及圓子香;塗於身上及塗地香」:將它攪好了是膏,也能夠抹的香;有的用粉來抹,有的用丸來吃,有的用膏來抹,這全都可以,這些香都對我們都有作用。用「末」,就是粉末這樣來抹著,聞也很香;製成「膏」,濃稠的東西來抹也是很好;「丸」,來吃,感覺也很香。這全都有作用,是藥用、裝飾用都可以。

(3)「香丸,具足千萬種的香味」:用世間這麼多種的東西,所以「以千萬種雜和為香」,很多很多,說起來是很複雜,點名起來是無量數。這千萬種這樣將它們雜和起來,全都將它們會合起來當做這一種的香,一種香就能夠具足千萬種的香味。

(4)「細末香及圓子香,塗於身上及塗地香」:磨為細末的香或者是丸狀的香,或者是能夠抹的香,全都在身上,或者來噴在地上、抹在地上,這全都是香。有香的材料能夠做這麼多用途的香味,香料,這很多種。

(5)「如散一心而為萬善」:這些東西全部都將它們會合在我們的心,而我們的心能夠再仿、誦,又再放送在各個的地方,那就是能夠行萬善。這種種的,每一樣香就像一項的法。這些法,萬法入心,我們一心又散布在萬善。這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譬如,「即末香」。

(6)「及末香,如合萬善於一身,如持諸香而為丸香」:這些「末」,全都將它磨為末,這些末香就像將它合成是「萬善於一心」,所有的都在我們的身上,就「如持諸香而為一丸香」。就是這些薰、末都在身上,這麼多的香都在一個身上,這樣譬喻那些散末將它合在一個丸。

(7)「萬法入心,萬善入心」:我們要萬法入心,心還能夠散於萬善;萬法會合了也是在人,同樣的道理,就像粉末將它合起來就是丸。萬善入心,那就是人的修養,同樣的道理。

(8)「無善不修,以成其德,即千萬種和香」:什麼樣的善我們都將它吸收過來,因為我們修萬法,什麼善我們都將它集合起來,所以「無善不修」。無善不修,就是應眾生萬法,我們要去投入。

(9)「不行一法,就不得一善」:而這個法在哪裡呢?在眾生苦難中,就是菩薩的道場,要修行的方向,所以我們「經一事,長一智」。我們走到哪裡、做了什麼事,我們又得到一種的經驗,這個經驗就是我們的智慧,所以說我們「無善不修」,就是好事我們就要去做。

(10)「功德,內修是功,外行是德」:所以我們的內心,要收攝很多佛陀的教法在我們的心中,在人間群中去付出,所得的經驗那就是德,功德就是要在這樣來修行。所以香,香氣,我們就是要能夠去體會人群中什麼樣的滋味?人群有苦、香、澀、辣,全都有,我們都要去了解,人群中的一切。

5. 【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如是分別,無有錯謬,名悉能。

(1)「修養是在人群中得」:我們要入人群中,住於人群中。修行要如何去獨善其身呢?修行,必定要入人群。說「你這個人很有修養,如何有修養、人人讚歎,因為你入人人,人群中去,對人、對事很和睦、圓融」。人人有感覺到,才說我們這個人很有修養,你若沒有在人群中,那你的修養在哪裡?什麼人看到?其實修養是在人群中得,必定要常常記得菩薩在人群中修。

(2)「《法華經》,佛陀教菩薩法」:而這個法就是我們要受持的,「持是經者,於此間住」,就是在人群中。人群中是我們最好的道場,那就是《法華經》。「悉能分別」所以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滋味?我們都知道了。

(3)「鼻根感受,悉能分別」:所以我們常常聽到,說「我進來這個環境,才知道這樣的滋味」。所以我們有修行,願意要修行,我們的鼻,不是只有聞香、臭,我們在人間,我們能夠將修行當成我們的鼻的感受一樣,所以這就是「悉能分別」,我們能夠知道這人、事、物,種種的境界。

(4)「如是分別,無有錯謬,名悉能」:我們若懂得分別,「是非」懂得分別,是香的、是臭的,要懂得分別香、臭。以前的人若在教訓人「香、臭要懂得分別,懂得分香、臭」,這也是以前長輩在教育我們,「你要聰明一點,要懂得分別香、臭」,意思就是「善惡也得要分明」,對的、不對的你要知道,這是以前的人在教育我們。我們現在的人,不懂得用這種話來教育了!

(5)「鼻根,無有錯謬,要知道事物、分辨是非」:但是佛陀也是古時候的人,還是這樣告訴我們,讓我們知道鼻根的利用,不是只有用在聞香臭而已,我們要知道事物、是非,要懂得分別,所以「無有錯謬」,不會錯了。

6. 【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即身中氣,名之為香;知其氣象,名為聞香。

(1)「又復別知眾生之香」:除了植物的香氣以外,還要能分別「眾生之香」,是「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這些都要懂得分別。這意思就是不論是象、馬、牛等等,牠的身上有什麼樣的香味?有什麼氣味嗎?我們用聞的就要知道,這是象的氣味,不用看到,不用聽到牠的聲音,不用看牠的形,就知道這是象的氣味,這是馬的氣味,這是羊的氣味,這就是訓練這個鼻子能夠聞出了生物各種的氣味。

(2)「即身中氣,名之為香;知其氣象,名為聞香」:這些各種動物、生物,牠身上的氣,氣味出來,知道這個動物,牠是什麼樣的形體,牠的呼吸等等。牠的生態是什麼樣,就差不多知道了。

7. 【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男女即人間夫婦之氣。童男女即赤子之氣象。萬物之氣,以鼻知臭。

(1)「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除了動物以外,還有人物。這是在人。孩子,是男孩、女孩呢?或者是更年長一點的男、女?是幼男女,或者是較年長的孩子?他知道能夠分類,這是男女的香,就是男女的氣,氣味;或者是幼年的氣味?或者是已經童子,就是青少年的氣味?他只要這樣靠近就知道了,知道這是幼或者是童,他們能夠了解,這個氣味就能夠了解了。

(2)「男女即人間夫婦之氣」:像這樣他們也知道。在這個男、女間,是夫妻,這對這對是夫妻,這樣他也有辦法聞到,這種何況童男、童女,這是赤子的氣味。這對男女,這是已經結婚的,也聞得出這已經是結婚的男女。

(3)「童男女即赤子之氣象。萬物之氣,以鼻知臭」:這些是還沒有結婚,童貞的身體的氣味,這他也有辦法辨別出來。所以「萬物之氣,以鼻知臭」,就能夠知道香臭。所以鼻,若是很用心,也會有這樣的功能出來。

(4)「鼻根功能」:我們常常聽到有奇異功夫的人,可能也有人練出了光是一個鼻子,這個種種植物、動物、人物的身體,就能夠聞出了這是已婚、未婚,他就可以這樣去分別出來。

(5)「修養、一心不亂」:自然能夠分別出了很多種,我們身體會合,所以我們好好用心來體會,讓我們的器官,都能夠互用,都能夠有功能。這些功能、器官能夠與法會合,這不是不可能,我們用專心,很多的這個香、雜香都能夠會合起來。

8. 「聚善於一身叫修養,聚法入心,行六度萬行,延續慧命」:很多的善,會合在一個人的身上,這叫做修養。若是法呢?能夠會合在修學佛法的人,叫做六波羅密。這個人他就是要去行六度,去體會萬行;要入人群,要走入法門,才有辦法延續他的慧命。

9.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我們有法脈延續,有這個開大這個門是我們的宗旨,和這樣的意思一樣。在修學過程中,我們選擇這個法,我們就要不畏辛苦,因為這個法門是完全在人群中,沒有離開人群;最使人煩惱就是在人群中,就是你要去克服煩惱,這樣才叫做菩薩。所以請大家要很用心,時時多用心。

************* 10.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感恩以香丸譬喻,修行要萬法入心,心還能夠散於萬善,「無善不修,以成其德,即千萬種和香」,更要用功精進的力行「六度萬行」,日日要不斷薰法香,讓修行不斷增長慧命,培育「德風道香薰一切」, 鼻根功能也能用心在日常生活中,讓功能變成功德,也能訓練「鼻根,無有錯謬,要知道事物、分辨是非」。

自己也聯想到,在社會上很多可以見證的鼻根功能,像是人類懂得善用狗狗的敏銳鼻根嗅覺,在地震等諸多災難現場時,能找尋救助傷者或亡者,也防非止惡的聞毒品等等違禁品。而凡夫的我們,聽了上述好多種鼻根功能,都還沒有具足,自己唯有明顯是對於過去曾爬山運動時,觀察經過身邊的親友,若是葷食者或抽菸者時,總是身上的味道比起素食者的身上味道會散發出一股難聞味道,真的是不一樣。

感動今天鼻根的開示,教導我們要「無善不修,以成其德,即千萬種和香」,體會到,在鼻根的靜思維當中,也要用心思考「即一法門俱千萬種法」,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 慈濟的宗旨方向,就要應萬法。共勉之。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3.05)


[2019年3月05日上午5:20] 農曆正月二十八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經文:【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

2. 上人手札:「持法者有三種妙香,即多聞香、戒香、施香;如是三香,逆風、順風,無不聞其道風德香,是謂心清聞之妙香。」

(【註】《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地主品第二十三(五))

(1)「持法者有三種妙香」:「持法者」。持法,這個法就是「經」,經也就是專指這部《法華經》;若有人很虔誠、用心來持《法華經》,他有三種的香,何種的香呢?就是「多聞香」。多聞就是聽了,很詳細聽、用心聽,時時聽、無間聽,聽經很用心。經若聽多了,自然生活、心的思想、行為,無不都是念念在法,能夠時時聽法,叫做「多聞香」。

(2)「戒香,生活中,如法、如規、如戒」:我們的腦海中、行為中,一定「法」時常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的生活自然就是都在這樣的生活中,如法、如規、如戒。自然顯出了那個身行的德香出來,生活中讓人感覺得到,香就是這種可親近,讓人歡喜,我們自己也不厭倦,這種人人親近、人人歡喜,這叫做香。這就是多聞的人。

(3)「戒,在日常生活中,讓身行不偏差」:戒,就是持戒、守戒;戒,不會讓我們的身行有偏差。戒,我們只說慈濟人守十戒,光是說這十戒,在我們的生活中若有好好修好,身行就不會有錯。而我們出家者修行,戒是很多,在修行中,生活過程,這個戒我們是不是有細膩修持?當然是很困難,而是不是有儘量做到呢?這就是我們生活中要很謹慎。

(4)「施香,布施」:施戒、布施,我們既是持《法華經》,《法華經》是教菩薩法,開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叫做「六度」。在這個六度,第一個條件你就要付出;到底我們日常的生活,我們有事事都是付出嗎?有人需要,我們有及時、願意自動自發去付出嗎?等等。這個付出是很細膩,「財施、物施,也有力施,還有無畏施」等等。很多,都是在人所需要,我們歡喜甘願,不斷不斷地供應,這全都叫做「布施」。

(5)「連說話也是在布施」:在日常生活,連說話也是在布施。這個教法不要吝嗇,不要說,「我這個又是還沒有等等,我自己要做的,要我自己來完成,說是我做的,這樣才是我所得的。」我們應該大家共同來做,好事大家來做。完成的好事,「這是他做的,他做很多,有付出更多。」這共做一件事情,我們付出很多,我們也要謙讓,成全他人之美,這也是布施的一種。

(6)「布施,就是付出無所求」:這就是施,布施。「四攝法中,「利行,布施、利行、愛語」,在同事間,這也就是在「施」之中。

(7)「做人做好很重要,但『聽經』不能缺少」:戒,在我們人生修行中絕對不可缺少,所以「戒香、施香」、「多聞香」。我們若「經」不聽,道理不會很清楚了解,儘管說「我做人做好就好了,我為何還得要聽經呢?」做人做好很重要,聽經不能缺少。

(8)「做人要做得好,一定要『有道理』」:做人要做得好,一定要有道理;道理若不懂,做人要很圓滿是很困難。大圓鏡,雖然這面圓鏡是很圓沒有錯,卻是上面蒙了污垢、灰塵,真正要看得出前面的環境,那就很濛霧了。同樣的道理,這面好鏡也得要時時有水來擦,這樣這面鏡子才能夠很分明清楚。所以,我們香氣也得要有這樣才透得出來,這就是我們要有的三種香。

(9)「如是三香,逆風、順風,無不聞其道風德香」:有這種的德行之香,不論是它是逆的風,還是順的風,同樣都是會透出香味來。因為它逆風吹來,香味有較少一點,順風吹過來就很多,香味就是因為這樣,很香。是為什麼順風會較香,逆風會較少呢?那個香氣會較少?那就是因為順風是大家讚歎,「你要做好事,我也同樣想要做好事,我這個好事,你來響應我。」所以你讚歎我。而我呢?「向來都沒有對你很有好感,你做的事情不錯,但是叫我順你,我是不太歡喜,你做的好事叫我很讚歎你,也是很難,不過你確實是做得很好。」

(10)「順風,隨喜功德讚嘆」:很多人都認為是好事,所以我也說不錯啦,但是不是非常的讚歎你。有的人在讚歎我們是很大的讚歎,「他就真的這麼好,做的事情就是這麼殊勝,對啊,我讚歎你,我也會告訴別人,讓人人來一起來讚歎,互相來成就好事。」這就好像順風來時,人人讚歎,人人來附和共做。

(11)「逆風」:同樣道理,好事我若沒有很想要,我也不覺得這是我有興趣的,你做隨你做,完成了,這沒有什麼好挑剔,「不錯、不錯啦」,這樣這就是較少,沒有很大的讚歎,也沒有幫助去做,但是做了完成了,「也不錯、不錯」,這樣這叫做「逆風」。順、逆風,來的都是香的,我沒有什麼好挑剔,也是不錯了,逆風也是香,但是香味沒有很香,這就是「逆風」。

(12)「無不聞其道風德香」:不會說沒聞到,這種有心要聞,自然就會聞到,「這個東西你說這麼香,我用心來聞看看。」這就是有用心要聞,就能夠聞出了那個道風、德風,德之香。這種有心要來探討、來了解,原來,確實做得很好,不只是看做得好;聽,聽了之後很感動。這種看也感動,聽也感動,再用心去與他相處,更靠近一點,了解了。

(13)「德的香,入人群,用心了解,投入去做」:德的香,因為有用心了解、靠近,就是投入去做,這樣更加能夠深切了解這德香。德香就是入人群,開始在做了,有人說:「做得不錯,來,我與你去做。」這樣的意思一樣,有心曾聽到,去看一下;看了,「不錯!」再用耳朵清楚一點,探聽好,再來,我與你一起做看看。這是有三種的階段。

(14)「道香,正確方向,身體力行」:這樣能夠體會出了道香,這條道的方向是正確。能夠鼓勵人人來身體力行,人進來了,付出,皆大歡喜。這是一層一層、一重一重,要聞出了香氣必定要很用心去體會。它就這樣香的氣氛,有「多聞香、戒香、施香」。聞,有聽到,來了;有,「知道,很好啊;看人好,我也得要學」,這樣守規則;來了與大家做了,「我願意再投入,深入做。」這是一層一層,自然「道風德香薰一切」,這就是調,心清。

(15)「是謂心清聞之妙香」:香,香氣是在人,那個物的上面,我們有心去接近、去聽、去看,這讓我們的心也已經清楚了,也同樣去投入了之後,我們自己的心也清淨了,用清淨的心同樣來聞聞看,是妙香!同樣的道理,我說:「香啊,很香。」;再一個人若再來,同樣先聽、先聞,才開始要進來,要有這樣的規則,再來就這樣地投入。這都是一層一層,人人互相帶動,彼此進來。

3. 『根香,採自樹之根者;枝香,採自樹之枝者;華香,採自樹之華者。』

(1)「根香,採自樹之根者」:所以有根的香,知道要聞這個香氣。有香,將根聞,拿來聞,「哦,這就是根。」你採自樹,哪一棵樹的根來的。

(2)「枝香,採自樹之枝者」:這是樹枝的香,這個樹枝是採自那棵樹的枝,樹枝的香。

(3)「華香,採自樹之華者」:花的香,就是採自這個花的香。這昨天就說過了。

(4)「聞香,就像在修行,修種種法,都能很清楚」:不論是樹根、樹枝、樹花,這些東西各個都是將它磨作粉,只是拿粉來讓他聞,他就很了解,這是根,這棵樹的根的粉末;這是枝的粉末,這是花的粉末,很清楚。就是聞香的人,一聞就知道。就像在修行,修種種法,很清楚,不論你說在哪一項,他都能夠將它歸納過來。這是多聞,「你,經聽很多,你在說這些話,你對經典應該很有研究。」這叫做聞香。

(5)「開口動舌,舉手投足,也能觀察分析對法的深度、是否身體力行」:聞香的人很清楚,是從根來、枝來、花來?聽法的人若是很清楚,很有研究,我們聽對方在說話,就知道這個人對法很深。而我們有在研究法的人,這個人的舉止動作,我們只是看到他,我們就知道這個人平時很守戒律;或者是這個人真正有這樣身體力行,不只是讀經、誦經、持戒,他還有很慷慨,很願意入人群去付出,付出無所求。「啊,這個人應該是這樣的人,與這個人來相處,我很相信。」我們若能夠自己有走過這條路,我們看人就有這樣的次序,了解了。這就是用聞來做分析,聞香,看看是什麼樣的人,他有辦法可以聞出什麼樣的氣質。

(6)「能辨識各種聞香」:我們昨天不是有說過嗎?男香、女香,是母香,是童男、童女香,或者是夫婦之香,都聞得出來,這就是要有這樣的功夫,要有這樣的能力,這世間不是沒有。

4. 「華有香氣,人則愛之;人有善德,世則敬之。」

(1)「人有善德,世則敬之」:花有香,自然人人都愛。「人有善德,世則敬之」,這個很淺的道理。那個東西是香的,自然人人要,沒有人會拒絕;若是人,人若有善德,世間的人一定是尊重、敬重他的人,這是敬之。現在我們大家能夠很了解。

5. ★複習經文:【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

(1)「花有香味,我們人人愛;人有德行,人人尊敬」:我們也能夠很清楚了。花有香味,我們人人愛;人有德行,人人尊敬。這就是說,有這樣的東西,自然人人會愛惜。

(2)「又復別知眾生之香」:在前面的經文,就是有這樣種種、種種的香味,意思就是我們人人都有各種的長處,不是只有人,各種的東西,植物也好,動物也好,他都有他特別的長處在。象有象的長處,所以象氣,象的氣象,我們能夠很清楚;看到象,或者是沒有看到象,牠靠近了,他就有辦法了解這隻象的氣象出來。這就是鼻的功夫。我們凡夫絕對沒有辦法,要超出了凡夫,真正有這樣的功夫。馬有馬牠的特質,這馬的特質能夠載重、跑得快;羊有羊的特質,特別的氣質,牠很溫馴。這用聞的同樣也聞得出來。

(3)「心若清淨的人,『鼻根』功德,有辦法體會分辨」:所以,男香、女香,童子、童女香,連這樣是男人、女人,是結婚了?或者還是童子身,還有童貞在呢?他也都聞得出來。這就是那個特質、功夫,這我們就要很清楚了解。心若清淨的人,他很用心去體會東西的道理,當然他也有辦法去體會出來。

6. ★釋義經文:【及草木叢林香】:華有香氣,人則愛之;人有善德,世則敬之。

(1)「華有香氣,人則愛之;人有善德,世則敬之」:植物的香、動物的香都清楚了,再進去草叢之中。去了解花有花氣的香,人則是有愛的香;人有善德,世間人人敬。這剛才有這樣說,不論是什麼香,就是有這樣它的特質在。花,香味人人愛;人善良,人人也尊敬他。這是應該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7. 【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近則世報,六凡之香超出三界。

(1)「若近、若遠,指:時間」:意思就是說,「近則世報」,就是我們這輩子「若近、若遠」。意思就是這輩子是叫做近,最近的就是這輩子,更近的是今天,更更近的是這個時間,這叫做近。意思就是時間,時間是近的時間或是遠的時間,近的時間近到現在此刻,這個時間;遠的,遠到過去的過去生中的過去,那就是遠。

(2)「六凡,在這六道受報」:不論是今生、遠世,我們在六凡,六種的凡夫之中,「六凡」指『天、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六種都叫做「凡」,在凡間,凡夫啊。這凡夫就有凡夫各種重的業在,所以「六凡」。在這個六凡中,雖然凡夫就是不由自己,在這個六道中在受報,人也就是因為我們有人的業力,所以我們生在人間;各人的業力輕重不同。

(3)「善惡雜揉,在人間,有業報,也有善報」:同樣道理,這六凡香氣,當然在人間也有業報、福報,同樣有報。有的人業很輕又有造福,所以來人間事事都好。但是事事如意,同樣他也有很多的煩惱,這個煩惱的業報來人間;他有造福,所以來人間享福,同樣的道理。

(4)「六凡之香」:所以六凡中有香,就是有福的,「超出三界」。因為在這個六道之中有修福,他就能夠上天堂;若超越欲界到色界,色界能夠再超上了無色界,不必有形色,只是用思想。這欲界就是在我們的凡夫之中,叫做欲界;修行若超越了凡夫,那就是只有在色界,有色、無欲;有了色界,若能夠再修行,他就到無色界了。無色界就不用形態,都沒有什麼,只是用思考,感覺、思考就可以。這是什麼境界,我們就較無法清楚,那就是「用心」的境界。

8. 『又次遠離,持行清淨,脫離分段、變易二死,究竟涅槃、亦名極遠。分別不錯;謂能辨別生態氣象。』

(1)「又次遠離,持行清淨,脫離分段、變易二死」:我們已經要遠離凡夫了,要遠離欲界、要遠離色界。在這個色界之中,不論凡夫與色界,這個色界中也是有分段生死。以前一直告訴大家「分段」,我這輩子我的壽命就是這樣,而無常來時,我同樣有這個業,凡間的業;就是凡夫的業未盡,我這輩子已經因緣分段已經盡了,這樣就過去了(意指:壽盡、往生)。

(2)「以分段生死,來自我警惕」:或者是我們不只是這輩子,我們就知道要修行,同樣這輩子會過,有這個分段生死,要常常以「分段生死」來自我警惕。

(3)「生命有限,把握時間」:我們要趕快把握,這個身體有限,哪怕是佛陀,他也是有限的生命。這個身體有限,他也是八十年來人間有形的身體,八十歲入滅、涅槃。卻是佛陀覺悟之後,這種來人間是一個現相來教育人間。

(4)「為度眾生,化假為相,教菩薩法,分段生死」:本來,人間是一個假象,覺悟的人是假、是空,但是要與凡夫接近就是要化假為相,化這個假、有這個相,就在人間。人間再經過了這樣的家庭生活,經過了這樣的考慮、思想,就開始表達出家去追求正覺,成了正覺了再回頭來度眾生。他有這樣一段一段的人生來教育我們,這一段一段的人生教育,到了最後的一段,他就示滅了。佛陀,他也有現出這樣分段的人生。

(5)「凡夫是帶業而生,菩薩是發願而來人間」:同樣我們凡夫只是懵懂「分段」。我們就是前世帶來,前世造那段的業,帶來了這段的人生;這段的人生,我們又懵懂中,我們又會帶去下一段。所以這種遠、近生死,要一段一段這樣帶過來,所以這就是凡夫的分段生死。

(6)「轉識成智,隨緣消業障,不更造新殃」:我們想要脫離這段的人間,我們這輩子要接受佛法,為下一段能夠「轉識成智」,在這一世要好好修行,將我們過去的業,逆來順受。隨緣消業障,不更造災殃,「過去的惡緣就是這樣,隨緣啊,不要再與他計較。」再計較,這個業就再連結下去。

(7)「甘願還,打八折;不甘願還,還要加利息」:隨緣消業障,這段過去與你結來的生死,這段結束了,不再結了;而我這輩子,到底與多少人結恩怨呢?「我也做得很好,為何一直受人毀謗我呢?「唉呀!不要計較了,過去就好了。」這樣就是已經一段的業緣結束了,不再結了,同樣的道理。所以也是一段的惡緣過去了。

(8)「心寬,福就來,轉業力為願力」:人生,到底我們與多少人結多少的惡緣呢?一步一步的讓過去了,路就寬了,道就好走了。同樣來生要再去的,不是業力牽引我們去,是願力,我們願再來人間。

(9)「真實願,甘願還,脫離分段生死」:常常發願,一個願不斷不斷一直在發願,就是我們甘願要去的是真實願。所以知識就是會與人計較,轉智慧,那就是沒有計較。我一定要發願,「我該還的要還,我能夠做得到的我盡量要做,做得我來生來世……。」這也就是分段生死脫離了。

(10)「變易生死,指我們的心,是否堅定道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萬行。「我在這樣發心在做的當中,我這麼付出了,人家還不滿意,我難道要再做下去呢?」這看我們的意志有沒有堅定?做的對,我們是有沒有意義?我們決定有意義,我就是堅持。

(11)「為私我,還是為大愛」:或者是做得很辛苦,「我已經很累了,想要停下來」,這樣有值得停下來嗎?是不是這樣停下來對你難道有好處?是今生的好處嗎?或者是等等。捨這項,我再去就那樣,可能對我較有利益,是世間的利益、財物的利益呢?還是助人的利益、行善事的利益?到底是什麼利益呢?我們要用心思考。

(12)「入人群、幫助眾生,對的事情,堅持到底」: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就是堅持。不是「我在幫助人,我被人阻礙了,我停,要做你們自己去做」,不是這樣。我們的心,自己對準的方向,決定,走就對了。沒有心這樣進退,在那個地方有時候進,有時候退。要進的,進得對的事情,不對的事情要趕快反省過來。

(13)「變易生死,煩惱叢生,帶業而生,輪迴六道」:要不然這個變易生死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的無明,時時我們的心不定,在那裡在變動,這種叫做「變易生死」。我們現在就有了,未來要將我們帶往哪裡去?現在我們的心不定、多變,我們來生豈有辦法再來做人呢?說不定牽往畜生道,或者是地獄道、惡鬼道去了,也說不定。

(14)「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我們都要好好將它脫離,很期待我們這輩子與下輩子,要接得好,不要下輩子受業將我們牽引了。我們若想到佛陀,他會來到人間,那個過程,我們就能夠很了解是為何有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乘願來的。佛陀沒有變易生死,因為他生生世世再來。因為他度生的願力是堅切,很堅定、很懇切度生,所以在這個變易生死,他沒有,他很肯定來去的定力。

(15)「究竟涅槃、亦名極遠。分別不錯;謂能辨別生態氣象」:已經到了很徹底、很究竟,這叫做極遠。這樣了解這個人,真的是究竟,很清楚。「謂能辨別生態氣象」,就是這樣。我們要很清楚,了解,必定要在我們這個生活中好好把握,我們來人間這個近世這段,我們每一個時間、每一秒鐘,我們必定要把握著近世。我們的來生我們要選擇的,我們的願力是什麼?所以佛陀能夠到達「究竟涅槃」,他的定心沒有變易,而我們的來生到底是願力去,或者是業力去呢?

(16)「常思惟,是業力?還是願力」:我們的分段生死什麼時候會告一段落,我們人人都不知道。但是我們的人生的一段之後,我們何去何從?業力牽引我們去了嗎?或者是在我們的願力,我們再來人間嗎?這就是很重要。

(17)「持行清淨,脫離分段、變易二死」:請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體會到這段,我們要很了解,不論是眼見、耳聞,連聞,我們都要聞出,我們人生到底在這個時間、現在的心態會影響到來生來世,我們用聞的,都要聞出那個氣息、那個感覺出來。所以要大家用心,很用心,不是做不到,只要你堅定心願,多用心。

****************** 9.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聽聞「持法者有三種妙香,即多聞香、戒香、施香」,聽了很法喜,感恩上人為我們這麼用心精闢這麼深奧廣大的道理,第一次聽到「 逆風、順風」來闡述生活中,自己內心很微妙的心境,看到聽到做好事時,自己的身口意態度很重要,就會想到《無量義經》裡要常見人為善時要有「起隨喜心」,隨喜讚嘆!我們要當一個常常是「順風」者。感受心量越大,是在長養慈悲與智慧,這是很相對的。

「無不聞其道風德香,是謂心清聞之妙香」,感受這是很莊嚴的修行境界,如何培養自己的清淨心,才能「聞之妙香」,對照經文「華有香氣,人則愛之;人有善德,世則敬之」,所以香,修行是要培養德風道香,要有善德,很重要。

然而今天聽聞這段經文釋義【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感受很重要,起頭現場聆聽時有點聽不懂,尤其是對於『近則世報,六凡之香超出三界』的開示,感受深奧,但在不斷重復溫習及思惟,才能漸漸了解些,非常感動上人是以『 持行清淨,脫離分段、變易二死』的來釋義,自我勉勵要常溫習複習,共勉之。

****************** 10. 【註】《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三》地主品第二十三(五)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在閑靜處,便生此念:「世間頗有此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乎?」爾時,尊者阿難便從坐起,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尊者阿難白世尊曰:「我於閑靜之處,便生此念:『世間頗有此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乎?』」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有此妙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此是何者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世尊告曰:「有此之香,然此香氣力,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阿難白佛言:「此何等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世尊告曰:「此三種香,亦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

阿難言:「何等為三?」

世尊告曰:「戒香、聞香、施香。是謂,阿難!有此香種,然復此逆風香,亦順風香,亦逆順風香。諸世間所有之香,此三種香最勝、最上,無與等者,無能及者。猶如由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此醍醐最勝、最上,無與等者,亦不能及。此亦如是,諸所有世間諸香,此三種香最勝、最上,無能及者。」(下略)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3.06)


[2019年3月06日上午5:20] 農曆正月三十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經文:【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沈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

2. 上人手札:「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悉為中道,一切極微法非有相,一切真實真空妙有。」

(1)「凡是有物,必定有物的氣息、氣味;萬法都皆歸於色,妙有」:大家會聽,能了解了,色香,這幾天都一直在說鼻根。鼻就是聞所有的一切東西,凡是有物必定有它物其中的氣,有氣息,那就有味。這是很微細,萬法都皆歸於色,所以「妙有」。我們大地上多少種的形與色,從山河、溪水,從花草、樹木,從石頭等等的類,其實各有各色。不論什麼東西,它都有它東西的名稱;有了名稱就有它的氣象,它有它的氣,所以氣就是味,氣味。這是天地萬物皆有,這些形形色色,都有。

(2)「有類,有相,有名」:何況說是人,人也有同樣,形形色色的人,同樣是人,「來啊,來,你要認人,我將這麼多人帶來讓你認,這是不是你要認的張三,或者是你在說的李四呢?一大堆的人,來啊,讓你看一下。」看,都不是我想要找的張三,也不是我在說的李四,都不是。東西有共一類的東西,這些東西都各有它的形、有它的相、有它的名,而這個名到底在哪一個?同一類的東西,到底你要認的是哪一類?這麼多人,你在叫的是哪一個人?同樣各有名,是同一類。

(3)「世間相」:我們這幾天一直在說的樹木,所在說動物,很多很多的東西,但是不同種的名稱。而這麼多的東西用鼻子來聞,聞出了同一樣的東西,卻有不一樣的味,大家不知道還記得嗎?這叫做世間相。

(4)「鼻根,分辨世間萬物,世間萬物,皆有形相,皆有作用」:同一種香,卻是這個香味,同一棵樹,是在根的,根磨出來的,去聞一下,「嗯,這是根。」樹幹,拿來聞聞看,「啊,這是樹幹。」葉子,同樣磨粉再拿來聞,「啊,這是樹葉。」「就一樣啊。」「不同啦。」「同一棵樹。」「不同啦。」如何的不同呢?同一棵樹,根,樹身、枝葉,它香味不同,作用不同。這就是世間萬物,皆有形相,皆有作用。

(5)「不同人,性質就不同」:我們人也是這樣,我們一般的人來看人,通通都是人。但是,我要找人,「我要找人,不是這個,不是那個,我要找的叫做張某某。」「某某,某某是要找哪一位啊?」「我叫不出他的名字,總是我就是要找這個人。」所以有姓沒有名,在這一群中也是找不出人,同姓的很多,所以要找出一個人的名都不容易。總而言之,人也同樣人,卻是不同的名,不同的名就是不同人,而不同人的性質就不同。

(6)「世間的妙有,用心去辨別」:所以說,也有同,同也不同,這種有同,大體有同,別中不是,這就是我們要去了解,法是如何人間的普遍,法都有不同的作用。同一種名稱的法,有大、小、中,這要對機應教都不同,這就是在世間的妙有,看得到,也好像不認識;不認識的卻是內中有作用的,這種的妙很多,要用心去辨別,所以要多與人認識,多了解人的性質,多了解他的長處,了解他的缺點,要如何來相處,做不同的工作,這叫做識得人;人,懂得用人,這叫做識人,因為他識人,懂得用人,這些人會合起來,就是一個最好的組織,同樣的道理。

(7)「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能夠用它,這就是中道,不論它這棵樹是大或是小,這棵樹有根、有樹幹、有枝葉,要如何來認識它其中的味,它的氣息,要如何去了解它,這真的要用心去認識它。你若認得該用的,他是樹葉的分量就好,雖然他有大病,但是他用樹葉就好了,這對症應藥。「雖然小小的病,要不然我就這個葉子,小小的葉子我來吃看看。」「你吃沒有效,你吃的,要樹根。」「怎麼這樣?我的病比他輕啊!」「你的病症狀與他不同,你要用的是這種東西分量比較重的。你表面上看起來是輕,其實你的體內所需要的重,症狀是比他更重,更複雜,就要用這個藥。」

(8)「要了解世間名相,物質用途很多,會合於法中」:需要有醫生,才有辦法把脈,是輕重的病,是風或是寒,是熱或是冷?人的體內與氣象一樣,有熱,熱就是很熱,溼氣很大;寒,你寒氣很大,所以不同。中醫的說法,西醫的講法就不同,所以我們要很了解世間的名相,物質的用途很多,會合於法中,懂得用的人,無非中道。

(9)「佛陀為度眾生,教菩薩法,應機逗教」:這麼多的千千萬法,佛陀是如何說教度生?他就得要應機逗教,這麼多,隨他的根機去度化。這就像醫生看病,藥很多,要選擇什麼藥?輕的藥夠了,根機很鈍劣的話,你簡單幾句話,他性子很調直,「哦!原來是這樣。我知道了。」一知徹底知。根機很高的人,你用輕輕的藥給他,他「我知道,了解了。」這樣他也有辦法得度。

(10)「中道」:看看在人稍微一句話,「哦!這句話好像在說我,我徹底覺悟了,我就是這樣。」這不就是我們人間就是這樣,應用得到的,這都叫做中道。不論你是大、小法;大、小法在人間能夠應人人對機,人人投教,能夠去受到這個法的影響,這都叫做中道。

(11)「一切諸法,悉為中道」:不論什麼物,什麼法,好好應用無不都是中道。不是我現在才粗學淺,我要再去研究,我要再去讀書,要讀到很高,到博士。博士,無法對這個人,博士他家裡的孩子都很難教。博士的孩子也是有很多、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能夠人與人之間相投對機,你就是沒有讀書,我聽這樣說,師父這樣說,這句話我把它記起來,「來,我說給你聽」。對方是老師,是教授,聽,「我很感動,阿嬤,你這個話從哪裡來?」「唉喲,我就聽人家說的啊。」「是什麼人說?」這樣將他牽近來,這不論是源頭、中間,一個很簡單的,這就是法受用了。所以說「一切諸法悉為中道」,一切諸法無不都是中道。

(12)「一切極微,法非有相」:極微就是最微妙法,佛甚深微妙法,真正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佛的教法,是無法比他更高,也無法比他更深,這種極微的微妙法,非有相;一切真實,不是用有相的來譬論。我們真正學法,有鼻根,不是說這是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真正的佛法那就是極微細,「法非有相」,不是用相來表達出來。

(13)「一切真實,真空妙有」:一切真實的法,是「真、空、妙、有」,化解開來,什麼什麼都沒有。「空」,對人是很重要,我們有這樣的空間,能夠容納這些人,我們有這樣的距離,我說話,有這個範圍可以聽,這空間、距離是有規則的。這一切真實就是真空妙有,這叫做法。我們若能夠體會法,法就是我們日常面對在用的。

(14)「因緣會合」:所以草或者是木,它要有它的空間,這個土地不適合種這個東西,這個土地有這個東西沒有作用;那個土地,這個東西很適合種,而且種起來是最上等的東西。這大地與植物,總是它也有它土與氣與這個物會合。所以這個世間很微妙,同樣是土,種這個東西不合,同樣是這個東西,在這個土地無法種,總是要有「合」。

(15)「譬喻松樹盆栽,需要時間、空間」:同樣的道理,樹木那麼大,這一團土就可以種這棵樹,這棵樹叫做黑松。這個松樹是闢天應地是很大,若放在大自然土裡,它可以自由竄根、自由長大;將它侷限在這個環境,那就是這樣。幾年前看它也是這樣,現在看它也是這樣,所以時間、空間,時間對它來說就是這樣,永遠就是這樣;空間就是這樣而已,它無空間可伸,就是這樣。

(16)「萬物都有氣息,用心認真聞」:這是同樣的名稱,不一樣的境界,它就在那個空間會限制在那個地方,這都是它人間的道理,這就是草木類。草木類將它拿來聞聞看,認真聞,它有它的氣味在。面前一塊枯木,上面插著幾片的葉子,你將它拿來聞,它也有它的氣息,總是用心認真聞,就會知道原來這是什麼,這是什麼東西。它有它的作用,拿來在這個桌上,「這要做什麼呢?」「沒有,放在這裡會比較好看。」多一個好看的氣息。

(17)「鼻根要如何聞出法的味道」:這加一點上去,看起來感覺有這樣的氣氛,這就是氣氛,這就是氣息。總是一切萬物,都有它的氣氛,它的氣息,有它的味道在。所以這個地方若跟你們說過了,下面大家也了解了,要再說下面的就會更清楚,這鼻根要如何聞出法的味道。

3. ★複習經文:【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

(1)「及草木叢林香,組合不同,感覺氣氛就不同」:草木叢林,不論是近還是遠,我們若進去,進去那個叢林裡面,到處都是樹木,進到裡面,那個氣氛就不同了。這些樹合起來有這麼寧靜的氣勢,我們進到裡面的感覺,絕對是不同。但同樣這棵樹,我們若將它拿出來在外面,單獨與這棵樹在一個角落,是人多的角落呢?人少的角落呢?單獨的一棵樹在那裡,那個氣氛就不同了。同樣,我們若是靠在這棵樹,只是叢林的裡面,那些樹很多在那裡,而我們靠在這一棵樹邊,我們的感覺、氣氛就不同。

(2)「若近、若遠 ,用心思惟」:我們靠著的這棵樹,將它挖回來放在某個角落,同樣我將它種在這裡,與我很近,我想要靠著這棵樹,我就不用走那麼遠,去到那裡,叢林的裡面,我就在這裡。但是同一棵樹,移個位置在這裡就不同了。這棵樹的氣勢與在叢林中的氣勢完全不同。這種孤單、單獨在那個地方,那麼的荒廢,或者是複雜,或者是寬闊,只有單獨一棵樹在那裡,在那個地方與你靠得很近也沒有用,那個氣勢不會出來,同樣的道理。

(3)「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同這棵樹在這裡與在那裡聞的就不同,同樣的意思。在這裡我認識的它,與在那裡我認識的它,也是不同,這可以分別出來。這棵樹在這個地方生氣會較弱了,若在那裡面它的生氣會較旺,聞也聞得出來。所以「悉皆得聞,分別不錯」。這樹它有距離了,也能聞得出來,這就是這麼的奇妙。

4. ★釋義經文:【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是持經者,雖住此地。亦如諸天人界中,受用之香。

(1)「是持經者,雖住此地。亦如諸天人界中,受用之香」:這些香氣,在聞這個香味的人,在原來位子上,能夠聞到天上的香。明明就在人間,能夠聞到天上的香,所以住在這個地方,同樣對這個香的感受,就好像在天人界一樣,受用它的香味。這就像我們人若懂得滿足,就算住在地上,就算睡覺都沒有床,他心若很滿足,就像處在天堂一樣,那種的感覺。

5. 【波利質多羅】:即帝釋殿庭園前生樹,根莖枝葉,逆風薰五十由旬,順風百由旬。

(1)「波利質多羅,即帝釋殿庭,園前生樹」:那個樹,你放在這裡的樹或者是放在天堂,帝釋,就是天帝。天帝很享受,他的「妙法堂」是很莊嚴,要解釋出了那個「妙法堂」在那個園裡,在那個庭園中。

(2)「根莖枝葉,逆風薰五十由旬,順風百由旬」:那個地方,庭院外面再種樹,那棵樹的樹根、枝、葉,那棵樹是很香,若風一吹,它的香味可以傳到五十由旬。以前在講《地藏經》,一由旬是四十里,五十由旬就有多遠了?那個香味能夠到那麼遠。這是順風,那個香能夠傳得很遠。逆風,可以香得那麼遠,若順風,能夠傳得更遠,一百由旬。逆風,香能傳到五十由旬;若順風,能夠傳一百由旬。那香味,風一吹就能夠傳到那麼遠。

(3)「根莖枝葉的香」:樹香的香,我們大家都相信嗎? 很久以前,我們精舍的周圍有種了檳榔樹,檳榔樹在開花,我們能夠可以聞到,一大早,那個芬芳。樹在開花,一大早就能聞到很香的味道。橘子、柚子在開花,也是靜靜的時候,也是聞到它們很香的花味,近近的我們都能聞得到。因為我們是在人間,在我們的房子的周圍裡,有種這些東西,所以我們會覺得很香。或者是園地,我們若在除草,也是同樣可以聞到這個草的味道,同樣的道理。

(4)「聞香」:但是凡夫界所有的草木,或者是樹木,能夠搖動,是風吹了;搖動了,還是人去掘動它。它也會有它的香味出來,我們會是短距離聞到。若是有修行,他的鼻根能夠聞出了從在這個地方聞到天堂那裡;天帝釋那個庭園外面所種的樹的香味,它就能夠香到那麼遠去。這也就是我們要很清楚去了解,原來這也是形容的一項。

(5)「將心清淨,能隨根機,適應環境」:我們,人生如何能夠去當好一個人生,將心清淨下來。剛才說的,心若滿足的人,就是地上睡,也像享受在天堂,「啊,有可以休息,很好了」。這已經很滿足,這同樣的道理。我們有修行的人看到什麼東西,他真的能夠去分析了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就很快速分析。這是隨根機,適應環境,人如何去體會。

6. 【拘鞞陀羅樹香】:為帝釋天,遊戲地樹即樹香。天諸采女,與帝釋天共遊戲娛樂園處。

7. 【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小白華香、大白華香、小赤華香、大赤華香。

(1)「描寫那個境界」:整部經常常出現的東西,這全都是描寫那個境界。曼殊沙華香等就是「小白華香、大白華香」,都有香。「小赤華香、大赤華香」,不同色的花,大、小花。

8. 【栴檀、沈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諸天所修 之行,其類不一,名雜華香。

(1)「諸天所修 之行,其類不一」:在那個地方在修行,其類實在是「其類不一」,名稱很雜。這在那個地方,就是這樣很多很多的華香,無法去體會、去了解到底有多少。我們人間,各種的雜類,香氣,各種的雜類都有它的香氣,又說到天堂,種種諸類,「其類不一」,每一棵樹都有它的樹葉、樹枝、樹根、樹幹,很多。能夠分很多,每一類的樹根、枝、枝葉,那個形都不同,真的是很複雜。但是,我們修行者應該會能夠去了解這些東西,只是需要人在那裡去感覺到。

(2)「分別各種香」:我們站在一片土地,地上有樹、有花、有草,我們站在那個地方,「嗯,這是果樹來的香味。」我們分別得出。「這個香味是『菁仔』(臺語。檳榔樹)的香味。」就是我那個時候也分得出。或者是桂花,「啊,這是桂花的香味。」不用看,久來只聞到香味,就能知道,「這是桂花香」、「這是七里香的香」、「這是樹,是檳榔樹的香」。這種我們凡夫在這樣的境界,住久了也有辦法分別。

(3)「修行者要轉識成智」:但是有這樣小環境,有這樣凡夫人都有辦法訓練出來,何況專門在訓練出種種的香氣,以及這個香氣的用途的人,那就更深了。何況修行者,修行者的知識更加開闊。真修行者,那就是「轉識成智」,要聞出了這些種種也不是有困難。總是在這個地方聞這麼多的香味,它的作用又是什麼,這還要再有道理在。

(4)「好好利用時間,精進聞法」:各位菩薩,把握時間,好好利用有用的時間,用在我們該要認識的法之中,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 9.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 從上人為我們開示有關各種鼻根的真諦道理中,漸漸能明白世間萬物的有為法及無為法,「凡是有物,必定有物的氣息、氣味;萬法都皆歸於色,妙有」,「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切諸法悉為中道」,修行用心觀察世間萬物,要能從中體會「中道」, 世間的妙有,用心去辨別,要了解世間名相,物質用途很多,會合於法中。 修行者要轉識成智,好好利用時間,精進聞法。共勉之。

2020年7月1日 星期三

2019晨鐘起薰法香.(德松筆記).(03.08)


[2019年3月08日上午5:20] 農曆二月初二日,
(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請多指教,感恩。)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靜思清澄(法髓)妙蓮華,慈濟人群菩薩道

1.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經文:【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

2. 上人手札:「勤聞思修,薰諸法香,持戒定慧,得三法香,入群眾中,修六度法,知識共行,立願守志。」

(1)「勤學佛法」:要多用心,學佛要很勤,勤學佛法,人人必定要有用心行,這是我們學佛的方向,也是我們的目標。

(2)「勤聞思修」:勤聞、修行,法是從聽來,或者是讀誦、了解來呢?讀也好、誦也好,還是要多聽、多聞。讀,是自讀,我有空,我有時間,我有興趣,所以,我來讀,讀種種的文字。聽就不同了,聽呢?我們是聽什麼法啊?現在在說什麼法,固定,你每天每天就是要聽,與大家共同一起來聽,聽這部經,這個人在說的法,總是要專心一致,好好聽,照順序聽。

(3)「雖有時還聽不懂,記憶先「留著」,繼續聽法,等待體會,融會貫通」:聽了之後,還要好好思考,聽進來,我經過體會、了解,這句我聽懂嗎?聽不懂,意思好像很深,我就要「留著」,但是我還要繼續聽。所說的「留著」就是在記憶之中。現在我來不及,無法再問這句的意思,自己也還不很了解,但是這句還將把它放在「記憶」之中。耳朵還要繼續聽,所以聞,光是聽法,聽別人的出聲,入我們的耳根,我們沒有很清楚,下面的句還要繼續接受,所以,這句就要趕快會入我們的記憶之中。

(4)「聽進去要記憶著,紀錄還未了解的哪些句話」:所以,就要用心聞,不是說,「有、有,師父,您的聲音我有聽到。」不是只有聽到而已,光是說這個文字,豈有那麼多話可說呢?有啊,有這樣的叮嚀我們要記得,這個文字若與耳根接觸有什麼作用,聽進去要記憶著,我們所想要了解的,哪一句話還沒有清楚的那句。

(5)「思惟修,靜慮法」:聽了之後我們還要再「思」,這場的講經結束了,我們下講堂了,就要將我們的記憶再提起來,哪一句話、哪一個法我還要再去思考,還要去了解;思考了,都清楚明白了,知了,識了。

(6)「修行,要常『薰』法髓」:既知又識,就開始要修行,所以叫做「聞思修」。我聽懂,我了解了,我做得到,我就是要身體力行,所以叫做「聞思修」,要讓我們能夠這樣聽、思考、修行,我們必定要常常聽。就像衣服放在香草旁邊,香氣的地方我們常常接近,我們的身體,這件衣服也會受到香味來薰習我們,讓我們的香味,就是這件衣服有香的氣。

(7)「薰習一切善」:同樣的道理,你若在廚房炒油炒很多,油氣很重,我們剛剛出來,有時候就會聞到,「你在廚房嗎?在炒什麼菜、做什麼料理?」你身上有油氣的香,就是這樣。同樣的道理,我們若在那個環境比較久一點,我們的身上就有這樣的味道。

(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在修行的道場久了,而我們的舉止動作,就與修行的道場有同樣的威儀,而我們若是脫離那個道場,也同樣會薰習到其他的習氣,這就是以前的人一句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樣的道理。

(9)「薰諸法香」:我們比較接近香的地方,自然我們的身上,威儀,舉止,動作,同樣也有聞思修的氣質、修養涵德。修行,「修心養性,端正行為」,我們的身行,自然就與聽法……,很多道場的生活習慣,已經很習慣與這個修行團體成為一體,同樣的道理。

(10)「持戒定慧,得三法香」:「戒」,就是要守規矩,居士、在家,根本戒,五戒還要再兼持十善,這是在家人學佛,五戒、十善,這叫做好人。若能夠這樣,這叫做持戒,心自然沒有虧欠,沒有做了虧心事,譬如五戒我要守嗎?要啊,我們不要殺,不要偷盜,我們不要家庭節外生枝,我們不要妄言、綺語等等,「殺、盜、淫、妄、酒」,五戒要守得住。

(11)「十善:身三、口四、意三」:十善,從五戒向外衍生。十善,從身的不殺、不盜、不淫,就是三戒,不殺生這是人人的根本;不偷盜,這也是我們身體的行為,當然身體也要守好家庭夫妻的規則,夫婦之道;口有四項,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還有「心意」,不貪、不瞋、不癡。若能夠這樣,「身三、口四、意三」,這三項若能合得起來,這就是根本戒,叫做五戒,也叫做行十善。

(12)「行持戒法,內心、行為,都在戒內」:五戒十善,就是佛教徒人人根本需要持,出家更不能離開這五戒,一定要受持,十善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這都是我們要持行。何況出家的戒律就很多了,比丘二百五十,比丘尼三百多戒,更詳細的細目就是五百戒。總而言之,行持戒法是很大的功課好修。我們的內心、我們的行為等等,這都在戒之內。

(13)「煩惱,煩憂,是不同」:因為我們有守這麼多戒,內心外行,戒法守住,我們的心就會很定,沒有什麼樣的人間事物來影響我們。煩憂難免,煩惱沒有,煩憂和煩惱同或不同?不同。聽起來好像一樣,煩惱,那就是深入的習氣,若是煩憂呢?事情,是有事情而這事情還未達成,我很煩憂呢。這就是在工作上。

(14)「煩惱,是無中生有」:煩惱是無中生有,或者是過去的,還是這樣緊緊地將它抓住不放,貪婪過去的富貴名利。時遷日過了,還是一直在那名利地位棧戀著,就是很煩惱,離開了那名利地位,就會感覺很失志,或者是還要把握著那個權不肯放,這叫做煩惱。人間的煩惱離不開貪瞋癡,這就是無形。有形、無形煩惱。

(15)「煩憂,該做的事,做就對,努力完成」:就是這件事情我要來做,能做不做得到?做得到,我們認真來做,我們要趕快找人,大家有這個能力完成一件事情,還未完成以前,還是有煩憂啊。事情完成了,歡喜,皆大歡喜,這樣那煩惱就不會再放在心裡了。我們常常在說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走前腳,放後腳,沒有煩憂,沒有煩惱,就是叫做沒有煩憂。

(16)「學定心,除煩惱」:煩惱,那就是入在心中,放不下的,過去的事情,還未到的事情,放不下的事情,無中生有的事情,這全都叫做煩惱。若是工作上,我負責這麼多的煩憂,所以常常說煩憂與煩惱是不同,我們要學的,要得到定,就要去除煩惱。去除煩惱,這種無中生有,過去、現在、未來,人我是非,就是無中生有的,我們若是能夠聽來就不是煩惱,該處理的處理好,放下了,我們的定心還是自在。沒有我碰到事情,我滿心就是煩惱等等,這種都不對的。

(17)「修四弘誓願」:煩惱若多,定心就定不住,我們佛法說,修四弘誓願,誓就是立誓,就是志願。我做這件事情是我這輩子的誓願,我盡心力做,困難我就要解決。解決了,放下;還沒有解決,用心,世間沒有困難的事情。我們的心,那個誓願還是穩定的。

(18)「誓願是生生世世,叫做定心」:要不然,佛陀要如何生生世世呢?生生世世就是立四弘誓願。那個誓願是已經立定了,我來來去去,我還是沒有離開這念,「誓願度眾生、誓願斷煩惱、誓願學法門、誓願成佛道,這誓願是在我們的生生世世,這叫做定心。

(19)「守戒修定,不起退道心」:守戒的好處,就是要修定,讓心能定得下來,我們能誓願生生世世。這就是定心,不會碰到事情就起退道心。道是一條,一定要走,路比較不好,就要鋪,這叫做鋪路開道,這叫做菩薩道。總是「定」意,這是我們修行者的基礎。

(20)「慧,是眾生平等愛,也愛一切物命」:那就是智慧,心既決定了,世間沒有難得倒。慧是眾生平等,沒有偏頗在哪一個地方,人人都是平等愛,沒有「這個我討厭;這個我較庇護他,較愛他。」沒有,還是平等。不光是愛人,我們也愛一切物命,這叫做「平等愛」。

(21)「學佛,救眾生,感恩尊重愛」:佛陀是為了要救眾生,我們學佛,也要救度眾生,所以「感恩尊重生命愛」。所有的生命,我們全都要平等愛,這叫做智慧。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過去也曾告訴大家。

(22)「得三法香」:這三法我們要常常去薰習,常常要做。日常生活中,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我們若能夠這樣,日日都在戒定慧中;生活守規矩,處事要定心,對待一切要平等,這是在生活中應該做得到的,這叫做三法香。

(23)「戒定慧」:在生活中,這麼簡單,在我們的一生,佛法中我們要學到夠,就是要很深入「戒,定,慧」。每一部經離不開戒定慧,佛所說法,離不開戒定慧,要教導人守規矩,要教導人不要分心,要教導人待人處事,這也是在戒定慧之中。

(24)「入群眾中,修六度法」:所以我們戒定慧,要入群眾,也是需要戒定慧,入群眾中就是六度萬行,不能離開「聞,思,修」,不能離開「戒,定,慧」。要入群行菩薩道,總是這三法,三法一定要堅守著。

(25)「知識共行,立願守志」」:大家在佛法中,求知求識,既知既識,更需要要共知共行,要共知共識共行;我們若沒有身體力行,懂再多都沒有用。所以人人要「立願守志」,才有辦法這條道路向前精進。

3. ★佛典故事:「末利夫人的持戒而不受香瓔的故事」:

(1)就像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的夫人叫做末利夫人,信佛弘法,聞思修,持戒定慧。雖然她是在皇宮裡享受,但是聽法很勤精進,身體力行。後來,在那個時候,有一位大商人,他在海上的貿易,就是在海裡去尋寶,船走在海中央,忽然間在海裡浮現出了海神,這個海裡的神,浮出來的時候,手裡捧著水,就問這個商主叫做波利,問波利:「你的船,航海在我的海裡,你先來了解我。我問你的話,你若能夠回答得出來,我就放你航行,你這艘船就平安過海;答不出來,你這艘船是過不去。」「是什麼事情啊?」

(2)他捧著這個水,就問他:「你看,這缽的水,我手裡的這缽水與海裡的水相比較,是我手中捧的水多,或者是海裡的水多呢?」這個波利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稍微用心定一下,就回答了:「當然是你手中這缽水多。」這河海的神就說:「你如何說?海這麼大,能載無量的船,航海中有這麼多的船,海水是這麼多;我手裡捧的這缽水,如何能與海裡的水相比呢?」

(3)這位商主波利就說:「因為我現在最需要的是一碗清淡的水讓我喝下去,能救我的命。海裡這麼多的水,我若是,我也無法喝。救我的命是需要這缽水,不是這麼多的海水。」這個波利他就又告訴他:「我的回答,你若能夠歡喜就是救我的命。當然你手捧的這是淡水,能夠救我的命。同樣的道理,我若是海裡的水能夠度過我的商船,也救不了我的命,所以我覺得是你手裡捧著的水。」這個海神就說:「是,這樣你有尊重我;我被你們尊重,我能夠放你過。」

(4)「故事譬喻,心念一轉」:在譬如「心念」,心念一轉,他不只放他過去,他還將海裡的寶物,那個香的珊瑚,那個珊瑚就來獻給這位波利。波利拿到海裡的寶物,珊瑚,他拿到之後是很香,放在船上就香氣很大,他這樣順利過海了。

(5)這位波利就想,我得到這個這麼香的東西、這麼寶貴,這個東西放在我的身邊,實在也是沒辦法可收藏,也沒有這個德,不如我就獻給國王成為國寶,所以他就拿去獻給國王。國王拿到這麼美的香的珊瑚,他覺得這個東西收在寶藏中也較可惜,應該寶物就要配合美人,宮中哪一個是最漂亮的?決定來一個選美,宮中這麼多夫人,看看哪一位是最漂亮?布達消息出去了,就叫大家,「來啊,來讓我選,哪一個能夠得到這樣東西呢?」大家聽到了歡喜,花枝招展,大家盡所能,打扮得很美,就按(照)時間浮現出來了,大家都集合起來了。

(6)一直點,點來點去,缺一個末利夫人。「末利夫人怎麼沒有出來?叫人去叫她,可能沒有聽到」,去到宮中叫她。茉利夫人說:「我今天不能出去」。通報的人對國王說。一而再,再而三,第三位再來了,末利夫人還是對這個珊瑚的東西,她不注重,「感謝國王的好意,這應該是大家所愛、所得的」。

(7)這個國王心裡就有一點氣,但是他對末利夫人也有特別的愛,所以他就說,不論怎麼樣,還是來與我見面。末利夫人感覺到國王這麼勉強,那她就這樣出來了。一出來全身素色,很樸素,因為都沒有打扮,很樸素。來到這大群的美女、妖豔的眾人群中,國王眼睛一亮,想:「怎麼這麼的,這麼的樸素、聖潔的身體?看起來,全身有一種很純、潔淨,純潔的身體」。所以心生敬意。

(8)他就說:「為什麼妳遲遲不肯來?為什麼妳今天身上全都沒有打扮呢?」她就說:「國王,我今天是齋戒日,所以我今天不著花香,這是我要守的戒。不能塗香,不能抹粉、戴珠寶在身上,這是我對佛陀教育的承諾,我一定要守戒」。國王就說:「守戒那麼重要嗎?我與戒,與妳所守的戒,哪一樣重要?」

(9)末利夫人就說:「佛陀教育的戒是重要。因為我業重,生生世世情深卻是德薄,所以我成為女人身。我想要好好來修行,朝向佛的境界;要修行,讓我的身心乾淨。德,道、德、行必定要三具足。我要順道而行,我的身一定要身體力行,順著這個規戒,身體要順著這個規戒來走。這是我一生的誓願,也就是我來生的慧命,所以我還是以戒為重」。

(10)國王覺得,「妳既然以戒為重,我也尊重妳。來,這個東西唯有妳能夠得,這香珊瑚,還是妳所得,妳就是它的主人,以妳為主,送給妳」。末利夫人說:「我沒辦法收,今天是齋戒日」。國王就說:「既然妳不想收,我要怎麼處理呢?我若說要給大家其中我最愛的人,我說出來就一定要做到,妳是我最愛。妳不收,要怎麼辦?」她就說:「唯有佛陀,你將這樣東西隨我去送給佛陀,唯有佛陀有這個資格來收這麼寶貴的東西」。

(11)國王就覺得,「哦,見佛,好。到底佛是什麼樣的人?能夠讓夫人妳這麼的敬重?捨生命,妳都要持戒,到底他是什麼樣的人?」國王就跟著夫人去拜見佛陀。看到佛陀了,國王真正是心生尊敬,他也五體投地了,聽佛說法。從這樣開始,成為佛陀最大的護法。

(12)「戒,能夠感動一切人,能生出『法的香』」:持戒很重要。持戒,能夠生出了法的香,所以我們戒、定、慧很重要,聞、思、修不能沒有。聞思修就是法入心,戒定慧是身體力行,我們要入群眾中去,修六度萬行。像末利夫人用這樣的方法,她也度國王進入佛法,成為一位最大的護法。這就是戒定慧香,需要我們人人用恭敬的心來尊重,「知、識、行」,身體力行。

4. ★複習經文:【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沈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

(1)這一切香,我們幾天前也就是說一切善的香,這個香就是所有一切的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德香」。譬喻天地之間,所有一切的香,草、木、花等等的香。

5. ★釋義經文:【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和合萬善,報得天身,名為和合萬善所出之香。帝釋居妙法堂中,集議人間如法不如法事。

(1)「心定,則『眼、耳,鼻』能互用」:不論是人間一切香,或者是天上一切華果樹香,一切所出來的香味,我們的鼻「無不聞知」。這就是那些香氣全都能夠從耳朵聽,聞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這我們全都能夠去體會。我們耳朵看到這個花,「啊,這株花是這樣的香。」這鼻子能夠當眼睛,眼睛能夠當耳朵,看到這株花就也能夠兼為鼻根。所以過去我們說眼、耳互用,與鼻子也能夠互用,只要我們的心定。

(2)「各各諸天身分之香。釋提桓因:即天帝釋」:這是無情的,那些都是草木無情。現在再下來要說的是有情,那就說到身,天人的身香,身的香。天人,那就先介紹了「釋提桓因」,就是梵天王,就是天上最高等,釋提桓因。這位梵天王,從他身,從他所住的地方,從他的環境周圍那個香要介紹出來。

(3)「和合萬善,報得天身」:他能夠在這麼大、好的環境裡,就是因為他有很多的善。累生累世在人間行十善,守持五戒十善,很俱全,五戒十善能夠讓他的身得到這麼大的福。所以,因為他心沒有煩惱,他行十善法、施五戒,這就是「和合萬善」,萬善和合。所以能夠得到這樣的報,那就是生天,為天人身報。天人的身,這種的果報,所以「名為和合萬善所出之香」。

(4)「帝釋居妙法堂中,集議人間,如法不如法事」:這位帝釋住在天堂,叫做妙法堂,他的宮殿的名稱叫做「妙法堂」。在妙法堂中,時時他會集了很多的天人,「如法,不如法事」他們都要來開會。同樣天人也要開會,是要開什麼會?他要來開世人有守法嗎?天人有照規矩嗎?人間的世人有守法嗎?這就是天,天天他也有功課,就是要如法,修如法行。

6. 【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各各諸天身分之香。釋提桓因:即天帝釋,敬佛、聞法、大護法者。

(1)「各各諸天人之香」:所以各各天王,各個的身分,我們都能夠這樣因為他各人的身分,每一位天人就有他修什麼行,從他的身上聞出了他的香味。這就是各個諸天身分,他們的身分從他們身體上面聞得到。所以,「釋提桓因」就是「天帝釋」,他「敬佛」,「聞法」,他是一位「大護法者」。他能夠這樣守法,如法如儀。天上的正法,人間的正法,他都照規矩。

7. 【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報為天主,處天宮殿,受天五欲娛樂時香,即十善報。五欲娛樂:果報上之樂受。帝釋受娛樂時,每夜有八千天女侍奉,帝化八千身以娛之。

(1)「報為天主,處天宮殿,受天五欲娛樂時香,即十善報」:也是有香,他還是執著在那個天樂。還是盡量在向…享受他的樂、他的福,因為他的福很多,還是在享受福。雖然他也是大護法,但是他還是在享受他的福。所以報在天主,那個天宮裡面就是享受這樣的欲樂。但是這個地方就是有這樣的香味,用鼻子也聞得出來,這叫做「十善」。行大十善報,所以他有這個福報在天上享盡「五欲娛樂」。所以「果報上之樂受」,就是這樣在享受。

(2)「帝釋受娛樂時,每夜有八千天女侍奉」:這位天帝也為八千的身體來作樂,這就是天堂的樂。天堂享受的樂就是他要在人間守戒、修福,這種極善福要萬善合一,極善,所以他才有這個福去報身;這個因緣果報報身在天上,天帝釋來領導很多的天人。就是這樣修十大善行的人報生在天上,受這麼多的享樂。

(3)「一心一志,取向行菩薩道」:我們修行不是想要修天福,我們是要取向菩薩道。我們一心一志不是為了享樂,我們一心一志是要行菩薩道,要脫離這種五欲的「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因為天福享盡了也要再下墮人間。所以我們要修的要斷掉生死,不是貪著五欲。所以更需要「戒、定、慧」,「聞、思、修」,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 8. 心得,感恩上人開示。很感恩上人這樣鼓勵我們,薰法香時,雖有時我們還聽不懂的部分,記憶先「留著」,繼續聽法,照順序聽,等待體會,漸進的融會貫通。「聽進去要記憶著,紀錄還未了解的哪些句話」,所以日日薰法香是很重要的。

就如上人今天教導的要「勤聞思修,薰諸法香,持戒定慧」,今日頻頻強調「三法的戒定慧」及「聞思修」。再度感動聽聞有關佛典故事:「末利夫人的持戒而不受香瓔」的身行典範,教導我們,「戒,能夠感動一切人,能生出『法的香』」。要時時自我反省,日常生活中,身口意有沒有守好戒,才能漸漸除習氣及除煩惱。

修行就是要「入群眾中,修六度法,知識共行,立願守志」。修行,謹記「四弘誓願」,要一心一志,取向行菩薩道。共勉之。